浙江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基于中国城市家庭烹饪现状的
炊具产品设计改进
研究生: XXX 学 号: 2110602017 班 级:设计艺术学2006级 导 师: XXX
- 1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更为关注,许多家庭的居住环境、家电设备等都有了很大改善。在这其中,厨房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生活园地,厨房家电正成为现代家具工业中的重要产品。国外,厨房常常被视为家庭生活的重心,当做一家人情感交流、品味生活的地方。而国内市场上的厨房设计和厨房家电多以强调实用性为主,简单朴素,功能传统,若真正要将国人的生活水准再提高一个层次,事实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生活,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蕴藏着炊具新产品开发的大量信息。基于生活而设计的产品,同时也不断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的观念源于社会学及心理学,进而应用在营销学等领域。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在于从中掌握人们的真正需求,因此,它对产品设计极为必要。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炊具发展亦是如此。对于炊具产品开发,优秀的设计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并且引导新的生活方式,而缺乏预见性的设计则滞后于实际需求。中国有着绚烂多姿的传统饮食烹饪方式,许多元素若运用于今后的炊具设计必能为其增光填彩,反之,轻易将其忽视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时,客观来看,中国炊具家电行业的许多产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的科技文明与设计理念。其中包括材料、动力、能源、制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设计开发的程序方法。但由于东西方文化习俗等的差异,直接从西方引进的厨房家电产品在概念、外观、使用上并非完全符合本土消费者的观念与习惯。而中国的厨房家电制造企业,也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力不够,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繁等。本文希望以厨房中使用最多的炊具家电为入手点,根据中国城市家庭的实际生活状态进行设计研究, 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以期设计出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又运用到西方先进理念的炊具产品,从而创造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厨房家电产品制造业得到空前发展。但正如一位知名企业集团的经理人所说,“我的公司几乎能够制造任何产品,但是我们不知道应该制造什么”。对于炊具家电生产企业来说,新产品开发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企业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之一。把眼光汇聚到国内——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举世瞩目,国内的厨房家电消费市场亦增势强劲。如此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公司纷纷入资。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成功树立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青睐,将潜在利润转化为现实,是家电制造业思考的热点所在。而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已成为新产品开发中的显著特点。创新之所以风险巨大,成功率低是因为客户群对其认同程度不够。炊具产品的设计开发要获得商业成功,必需立足于用户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将寻求各种方式对用户的思想进行尽可能完整的翻译解码,运用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规范,分析炊具产品的可用性、人机性、未来设计发展趋势等,为炊具企业的产品创新指路。
课题的研究意义分列如下:
1.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调研,通过对生活方式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获得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然后回到实践课题中加以运用。
2.研究如何将西方市场先进的炊具产品进行改良与革新使之适应与我国用户的要求以及符合本土消
- 2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费者的观念与习惯,对实现适宜于中国市场的炊具产品开发以及达到商业成功具有指导意义。
3.进一步探索未来炊具产品的发展趋势,对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满足人类需要等具有一定价值。 4.在全球化本土化趋于结合这一背景下,对其他领域的产品设计开发起到参考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人机工程学原理与人机评价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是研究人与工具、手段互相作用时产生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规律和法则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对人体本身及其能力的数据研究,试图设计适合人的能力的生活,工作用品,解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机工程学的内容包含着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内容,从生理角度盾,主要研究依靠人体的结构尺度,找出与设计物的比例关系,根据人体结构的基本参数进行各领域的设计活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心理角度盾,研究色彩、线条、空间、形状、声音、气味、肌理等客观因素对人的感情,运动,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在具体的设计中注意造型、色彩、环境等因素,达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愉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作用,一方面寻求最大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及最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在设计中把美学因素同技术因素结合起来,达到功能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四方面的统一。
柴春雷、黄琦、董占勋、孙守迁发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上的《面向家电产品的人机工程分析与评价系统》[1]一文结合家电产品的人机特性开发了一个人机工程分析与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够建立虚拟人机环境,对舒适度、可及范围、姿势预测、静态受力分析等多个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吸尘器、摩托车以及冰箱等家电产品的人机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给设计师提供反馈修改建议,支持产品创新。
该文采用了基于骨架的棒模型来进行人体建模,能够满足虚拟人的运动特性;以人体测量数据库为基础设计了参数化接口,能够按照给定参数(如男女、身高、体重、三围等) 建立人体模型,并提供参数修改接口。采用动作捕获和姿势库2 种手段来进行人机仿真——用运动捕获系统在运动者身上放置20个采样点(光斑),在周围11 台相机的捕获下通过传感器来记录主要运动信息,然后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产生动作。
针对家电产品的特点,考虑到操作方便、舒适和省力等设计要素,主要实现了舒适度分析与评价、可及范围和姿势预测、静态受力分析等分析与评价算法。舒适度分析评价依赖于与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把人长时间在此姿势下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感到刺激和疲劳的区域定义为舒适的区域,由问答方式完成。如下图:
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姿势预测模型来进行可及和姿势预测评价,重点考虑舒适度和重力势能以及关节 1.柴春雷、黄琦、董占勋等. 面向家电产品的人机工程分析与评价系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18(4):579-584
- 3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活动范围这3 种约束,用遗传算法将生物力学特性融入到人体模型当中。如下图:
针对在手上施力,对肩、肘所受到的力矩进行静态受力分析 (默认为右手力者)。
根据上述功能分析,基于“CAXA 实体设计XP r2”开发版进行二次开发,用Visual Studio C + + 610 作为开发工具, 实现了ZJUE110 人机系统。如下图。在系统内可以搭建人机环境进行人机分析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对设计进行修正。
陈为发表在《人类工效学》上的《工业设计中“人-机-环境”因素分析及其产品人机关系综合评价》
[2]一文在分析工业设计中“人-机-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产品人机关系的评定原则和评价体
系,应用模糊理论建立了产品人机关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数控机床的人机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评定。
该文基于“人-机-环境”中各因素, 以安全性、可靠性、宜人性为评定原则,提出人机关系评定原则和评定体系,进而对人机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产品人机关系评定原则,一个优良的产品人机关系必然是安全性、可靠性、宜人性三方面的结合,其人机关系评定体系见下图:
2.陈为. 工业设计中“人-机-环境”因素分析及其产品人机关系综合评价[J]. 人类工效学,1999,5(1):51-54
- 4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通过——确定评价因素集合U={u,u,u}、给出评定集合V={v,v,v}、确定隶属关系,建立评定矩阵、确定因素在评定中的权重A={a1,a2,,an} (0ai1,且Ei=1ai=1)、进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综合评价结果B=A#R=[b1,b2,,bj,bm] b=D(aCr) j=1,2,3,,m、进行归一化处理B=1b1/b b2/b,bm/b2 即为归一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上述为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综合评判时,涉及因素较多,相互间还有不同层次,一级评判下不了结论,就要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的严俊伟的硕士论文《面向家居产品定制设计的人机设计方法研究》[3]对家居产品定制设计领域,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所得的人机设计软件系统集成到工业设计软件系统\"CAIDS V1.0\"中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人机工程设计方法及其软件系统都是可用的,能有效辅助产品的人机设计。
研究方法:因家居产品设计的人机设计中,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是依照人体尺寸获取-家居产品参数获取一产品模型生成一人机检验一·····一人机设计方案生成的方向进行,因此,该文所研究的计算机辅助家居产品人机设计方法也以此为顺序进行。首先分析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定制理论,论述了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考虑人体结构尺寸数据、人的视野范围以及人的肢体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之后提出了面向家居产品定制设计的人机设计方法。分析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与功能修正尺寸数据、心理修正尺寸数据,研究出符合中国成年人的人体结构尺寸算法;分析人体尺寸与家居产品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人机工程原则的计算机表现,重点是人体模型的输入,人眼视野、肢体活动空间与产品之间的匹配问题。 最后完成人机设计软件系统的系统分析;以VC++为开发工具,在Solidworks平台上,采用组件化技术,以工具集的形式开发了人机设计软件的原型系统;与“CAIDS V1.0\"软件系统集成,完成了应用验证。
2.2中国传统饮食炊具发展史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炊具及饮食的发展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根据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造和使用了陶
3.严俊伟. 面向家居产品定制设计的人机设计方法研究[D].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 5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器。[4]从“掘地为臼,以火坚之”到盘泥筑陶,中华民族制造了最早的炊食器皿,人类的烹饪自此进入了器皿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国陶器作为餐具已具规模。
青铜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与陶器一起,制造的食器样式繁多各司其职。由李松,贺西林所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一书可知,主要有簋(Gui)、豆、壶、钫、鬲(Li) 罍、瓿(Lei & Bu)、鼎(Ding)、盉(He)、盘、甗(yan)、案、鉴(Jian);酒器和水器有:斝和卣(Jia & You)、爵、角和觚(Juei,Jiao & Gu)、方彝(Fang Yi)、觥(Gong)、尊(Zun)等。[5]
南京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耀引在其毕业论文中以《史前至秦汉炊具设计的发展与演变研究》为题对史前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炊具设计发生、发展进而走向成熟这一过程进行了描绘。并分析了炊具设计受到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文也将炊具设计中蕴含着的优秀设计理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6]
中科院社会学教授王学泰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一书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也涉及到了食器的发展变迁。[7]
另一篇较为完整的论述性著作是陈彦堂的《人间的烟火:炊食具》,该书收录了自旧石器时代起至清朝末年止各种炊食、餐饮器具近两百件,历数了一万多年以来人类吃的文明的演变过程,将吃的艺术和艺术的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8]
董晓萍的《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一文中指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公共生活得到了发展,中餐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新的空间职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餐的精品理念还向多元方向发展,对精品菜肴的制作也更加考究,包括特色中餐、遗产中餐、氛围中餐、环境中餐和卫生达标中餐等,研究这些变迁能加深对中国饮食民俗的理解。[9]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的金炳镐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上的《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一文从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献古籍考察入手,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饮食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虽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已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仍存在着重古轻今、重描述轻理论探讨等方面的不足,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10]
食物的烹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阎喜霜主编的《烹调原理》一书系统、明了地阐述了烹饪科学及烹调原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从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物理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角度、科学地解释了烹调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及各种烹调现象,全面反映了烹调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传统烹调工艺从只凭感觉和经验操作,到现在开始用科学原理解释其内在规律,推动中国菜的烹调技艺一步
4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5 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 张耀引. 史前至秦汉炊具设计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7 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史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8 陈彦堂. 人间的烟火:炊食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9 董晓萍. 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J]. 江西社会科学, 2006,(11)
10 金炳镐. 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的研究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03)
- 6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科学地诠释中国烹饪做了有益的尝试。[11]
2.3中西饮食烹饪的差异性研究
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卞浩宇的学位论文《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文化深层结构”和“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着重探讨、分析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阐明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日益增多。 [12]
中文期刊中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论述的典型论文有以下几篇:万建中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的《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13]一文以及发表在《民俗研究》上的《中西饮食习俗差异论》[14]一文,对中西方饮食的文化与习俗,在其观念、性质、方式、对象诸方面鲜明的差异进行了论述。姚艳虹发表在《湖南大学学报》上的《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一文从中西方饮食观念、内容、方法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差异比较并简述了其意义所在。[15] 刘小平发表于《世界文化》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一文对中美两国饮食各自的特点及优缺陷做了一定的概括性阐述,旨在促进不同的饮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补充。[16] 罗艳丽发表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上的《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一文从中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去探讨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读者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宽容和接受。[17]并得到结论如下:
2.4 现代西方家庭厨房设计研究
英国的Charlotte Baden-Powell的《ARCHITECT'S POCKET BOOK OF KITCHEN DESIGN》从历史、类型、服务对象等不同角度概括整理了设计一个厨房的许多必要的信息,包括人机工程,服务,水和废物
11 阎喜霜. 烹调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2 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5 13 万建中.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 中华文化论坛,1995,(03),95-100 14 万建中. 中西饮食习俗差异论[J]. 民俗研究 , 1995,(02),3-7
15 姚艳虹. 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100-103 16 刘小平.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J]. 世界文化,1996,(01):29
17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69-71
- 7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的处理,电器,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等等。[18]
美国的Junji Nomura 和 Kazuya Sawada发表在《Applied Ergonomics》的《Technical note Ergonomics, gerontechnology, and design for the home-environment》一文研究了人机工程学方法在日常生活某些方面的运用,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特别是体现了对高龄者生活的关心。该论文突出了一些在入口和厨房等处“常识”和具体的设计建议,为自给自足的老人提供方便。[19]
西班牙的José M. Arenas发表在《Renewable Energy》的《Design,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portable parabolic solar kitchen》一文描述了其项目小组所进行的一种新型便携式太阳能厨房设计、制造和测试。该太阳能厨房在2小时内产生的能量足够供应烹饪一份两人套餐,且其具有质量轻——在5公斤以内;拆装方便——1至2分钟即可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价格低廉,环保的食品加热系统,能够起到降低消耗的常规能源,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来说更能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品。[20]
日本的N. nomoto, J. omura, K. awada, K. mamura and M. agamachi发表在《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Ergonomics》上的《Kitchen planning system using kansei VR》一文介绍了松下电器工程有限公司利用虚拟现实( VR )技术设计的厨房系统,以协助顾客规划厨房与厨房产品。该系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厨房布局、设计、装修及实际的模拟。这使客户对即将装修的厨房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也让他们能够在虚拟空间观看和触摸厨房元件。该项目基于一个感性调查,主要使用的形容词作为感性信息,表达其中的气氛、厨房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该论文介绍这一感性的VR系统和感性调查结果。[21]
芬兰的Irmeli Pehkonen, Esa-Pekka Takala, Ritva Ketola等的《Evaluation of a participatory ergonomic intervention process in kitchen work》,评估了参与人机工程学干预过程应用的59个厨房。厨房工人们参加了8工作组,并产生了许多优化减少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解决方案。最后一共实施了402项改进。[22] 其中的某些人机工程优化方案值得借鉴。
芬兰的Risto Kosonen, Hannu Koskela and Pekka Saarinen等的《Thermal plumes of kitchen appliances: Cooking mode》研究了如何准确的设计厨房的通风系统。在本文中,典型的厨房小电器都是在烹饪模式下进行实测羽流,以准确地估计实际对流负荷从而在厨房设计中可进行适当的调整。[23]
厨房家电方面的新型研究成果有——南斯拉夫的Miha Mraz发表在《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的《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of a kitchen refrigerator》一文描述了一个全数字控制、能够 18 Charlotte Baden-Powel. ARCHITECT'S POCKET BOOK OF KITCHEN DESIGN[M]. UK:ARCHITECTURAL PRESS,2005 19 Junji Nomura、Kazuya Sawada. Technical note Ergonomics, gerontechnology, and design for the home-environment[J]. Applied Ergonomics, 2000, 31(3): 317-322
20 José M. Arena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portable parabolic solar kitchen[J]. Renewable Energy, 2007, 37(02): 257-266 21 N. nomoto;ect. Kitchen planning system using kansei VR [J]. 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Ergonomics, 1995, 20(01): 185-190
22 Pehkonen, I., et al., Evaluation of a participatory ergonomic intervention process in kitchen work. Appl. Ergon. (2008), doi:10.1016/j.apergo.2008.01.006
23 Risto Kosonen, Hannu Koskela and Pekka Saarinen. Thermal plumes of kitchen appliances: Cooking mode.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ume 38, Issue 10, October 2006, Pages 1141-1148
- 8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保持温度在一个预定义的水平“智能”厨房冰箱。通过各种程序建模,实现制冷设备从模拟控制向数字化控制过渡。并且针对目前的市场进行调整,尽可能的实现功能扩展。[24]美国的Owens Corning2007年申请了《Acoustic seal for use in kitchen appliance》的专利,该专利旨在使洗碗机运行时能够具有理想的隔音效果,其设计了一个独立的声音绝缘密封件,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且方便易用。[25]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国外厨房研究所关注的方面,特别是人性化研究的具体方向。从而为本课题提供一定的研究指引和技术理论依据。
2.5现代中国家庭厨房设计特点与需要
有感于中国厨房日益西化的危机,作家刘心武发表在《重庆建筑》上的《漫话厨房》一文,质疑中国的厨房是否要开放,建议“设计师在设计私人居所的厨房时,应该将西式配置的优点与中国传统饮食、烹饪习惯的需求巧妙结合在一起。”[26] 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近年来研究厨房设计的文献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以下是较为典型的几篇硕士论文: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牟晋森在其学位论文《现代城市住宅厨房家具的设计研究》中,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通用厨房设计的概念。该文在课题研究时,采用了全面的系统化手法,把厨房家具看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并把厨房家具区别于其他家具的本质所在——厨房,作为一个大系统首先来研究,从大系统到子系统层层细化。[27]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海的学位论文《当代居住建筑小康住宅厨房整体模式研究》,通过对居住建筑厨房的几个侧入点,即厨房的合理操作流程、厨房功能分区及布置方式、面积设计、储藏空间设计、综合管线及通风设计、色彩、灯光及质地研究,提出厨房整体合理布置的模式。[28] 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林关关的学位论文《江南地区城市住宅厨房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生活文化变迁与厨房的发展趋势》,对厨房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探讨了饮食文化对厨房设计的影响。在影响要素分析研究和对江南地区厨房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现象、问题及矛盾,对城市住宅厨房系统在近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式的趋势探讨,指出了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后,对江南地区城市住宅厨房系统设计所涉及到的具体部分作了简要的分析。[2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傅燕的学位论文《经济适用住宅厨、卫空间的设计研究》以调查现状经济适用住宅厨卫空间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将其归整为六大类主要问题,即:功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管线布置缺乏协调;厨房中油烟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的利用不合理;适应发展的能力不强。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剖析其原因所在;并结合坝代生活行为模式和对厨卫间的使用行为规律,依据人体工效学原理,获得经济、适用的空间组合尺度和布局关系;同时,对设备设施的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比较;对厨 24 Miha Mraz.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of a kitchen refrigerator [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1, 56(03): 259-267
25 Owens Corning. Acoustic seal for use in kitchen appliance: USA, Patent : 2007/056024 [P]. 2007-05-18 26 刘心武. 漫话厨房 [J] 重庆建筑. 重庆:2005. 08
27 牟晋森. 现代城市住宅厨房家具的设计研究 [D] 上海:同济大学,2006
28 李海. 当代居住建筑小康住宅厨房整体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9
29 林关关. 江南地区城市住宅厨房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生活文化变迁与厨房的发展趋势[D]. 无锡:江南大学,2002
- 9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卫的环境、环保以及节能、节水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30] 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戈卓的学位论文《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现代集成式厨房设计理念及实践研究》在分析现代集成式厨房的主要功能、基本设施、空间组成开始,重点针对中国家庭,研究厨房的合理操作流程、厨房的功能分区和布局等决定厨房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研究适合不同目标人群的现代集成式厨房;另一方面,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该论文把通用设计概念引入厨房设计,把人机工程学和通用设计进行了有机结合和分析,提出了通用厨房的概念。从需求分析出发,以现代集成式厨房为切入点,通过需求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建立需求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建立从需求到概念的一种映射,并建立设计需求模型。[31] 南京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沈朋的学位论文《老年人适用的厨房环境的研究》,指出了我国目前厨房环境中存在的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常见问题。对为老年人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指导理论进行了阐述,分别分析了适宜的布局与尺度、适合的厨房家具、适合的器具、适宜的光、色和材质环境。并且对老年人适用的厨房环境中的细节与其他因素进行了分析。[32]
人机工程学的运用是近几年设计行业的重点之一,以下是厨房设计方面相关杂志文献:重庆大学的李冬屹、陈波、秦凡发表在《室内设计》上的《人机工程学在整体厨房设计中的应用》[33]以及李冬屹、陈波、李毅峰发表在《山西建筑》上的《整体厨房人机设计》[34],通过设计调查,建立了整体厨房用户模型,通过人机工程学中舒适人体尺寸的运用,研究了厨房空间的合理平面布局方式、整体厨房的平面剖面尺度以及合理的储藏空间等,使用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的舒适度。刘爽发表在《艺术探索》上的《厨房人机工程》一文对厨房的科学布局、空间概念、色彩空间、厨房灯光四方面做了人机性研究探索。[35]
苏志刚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复合式厨房设计概念的应用研究》一文分四部分对复合式厨房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实验,应用实践,经验总结进行了阐述。旨在将复合式厨房的概念完美体现在户型设计之中,同时关注橱柜的功能以及形式的设计,并从细节上进行把握,从而体现复合式厨房的优点,提高万科住宅品质。[36]
在细化的厨房产品方面,倪瀚等发表在《包装工程》上的《论艺术符号化的现代厨房产品形态语义》一文,针对源于符号学美学的艺术符号在厨房产品语义中的角色运用,研究了现代厨房产品的产品语义学。[37]
周旺的《烹饪器具及设备》作为一本高职烹饪专业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突出。书中所述内容注重厨房设备的实用知识介绍,如除了阐述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外,还对操作使用、维修保养和管理做详述。该书是对所十几年来国内烹饪器具及及设备发展的综合概括和总结,同时按照中国传统烹饪的工
30 傅燕. 经济适用住宅厨、卫空间的设计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1 王戈卓. 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现代集成式厨房设计理念及实践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2 沈朋. 老年人适用的厨房环境的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3 李冬屹、陈波、秦凡. 人机工程学在整体厨房设计中的应用[J]. 室内设计. 重庆: 2007(03). 6-10 34 李冬屹、陈波、李毅峰. 整体厨房人机设计[J]. 山西建筑. 山西: 2008(02). 45-46 35 刘爽. 厨房人机工程[J]. 艺术探索,2002,(03). 71-72
36 苏志刚. 复合式厨房设计概念的应用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03):40-41
37 倪瀚, 宋良荣, 李文嘉. 论艺术符号化的现代厨房产品形态语义[J]. 包装工程, 2007,(05):94-97
- 10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艺过程和学科发展方向,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类器具与设备进行总结归类。[38]
3、 课题开发预期目标和主要内容
3.1预期目标
分析中国城市家庭饮食生活特点,指出现有炊具的优缺点与存在问题,借鉴中国传统饮食炊具烹饪的精髓和西方饮食炊具的优势技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今后面向中国市场的炊具开发必须考虑的相关因素、权重比例、拟解决的问题以及试探性的解决方案。
3.2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分章节介绍如下: 第一章 绪论
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概略说明论文的研究框架和步骤。同时对本文中使用的若干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 中国传统饮食烹饪方式与西方饮食烹饪方式
搜集有关中国传统饮食炊具发展过程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根据时间顺序分析列出每个朝代的主流炊具,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图表整理等方法归纳整理其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以及炊具特点。
结合收集文献资料、图片、行政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和国外大学相关研究数据等方式归纳整理西方饮食烹饪方式以及炊具特点,并将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归纳。
基于“现代设计社会学”、“设计伦理学”和“文化相对论”的原理,分析传统饮食烹饪方式以及西方饮食烹饪方式与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烹饪中西饮食生活方式相比的差异性以及各自的优势所在,为进一步的产品设计探索提供资源。
第三章 现代中国城市居民饮食烹饪生活方式与主流炊具
跟踪采访5、6户不同背景的中国城市家庭,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的饮食烹饪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深入访谈、行为习惯的图片信息搜集、用摄像记录用户与对象产品的交互作用。访谈过程中将向受访对象提供纸笔,让他们画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感觉。避免设计者的主观影响,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而客观。通过这些步骤记录他们对于自身饮食烹饪现状的看法和期待,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进行现有炊具的人机评价——基于以上方法搜集的信息与观察结果,结合人机评价的原则和其他产品的人机评价分类,采用问卷调研形式,选取典型用户,对从以下方面对现有典型炊具进行人机综合评价:
安全性——客观因素、行为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可靠性——使用功能、使用寿命、工作环境条件;
宜人性——尺寸空间(构造尺寸、功能尺寸)、陈设与控制器、人体认知与受力、交互界面、疲劳与健康问题、温度及环境噪音问题、心理满足感、通用化设计; 38 周旺. 烹饪器具及设备[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11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采用分类提问的方法,由被试者打分,取平均值排序,可得各人机因素在现有炊具中的不同体现。统计分析调研结果,指出现有炊具在人机方面的优缺点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影响炊具发展的相关因素调研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对影响今后炊具发展的相关可能因素进行调研分析。
第一步:对城市中不同类别用户的调研提取影响中国炊具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各项因素。调研步骤如下: 1.将整理归纳的中国传统饮食烹饪方式以及西方饮食烹饪方式的特点制作成图示与简单文字相结合的卡片形式;
2.寻找“专家用户”——城市中各个年龄段,对烹饪有一定经验和兴趣的用户;
3.将卡片提供于其阅读,配合提示性问题,用录音笔记录他们对于传统和西方炊具的认同点; 4.随机寻找部分“普通用户”——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用户;
5.将卡片提供于其阅读,配合提示性问题,进行头脑风暴,记录他们对于传统的和西方的饮食、饮食烹饪、各种炊具的认同之处;
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将各项具有可能性的影响因素分门别类,制作一个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影响因素列表,并寻找设计相关点。
第二步:影响炊具设计发展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同时,为真实地反映现代中国城市家庭对于炊具发展的希望和需求,将进行第二轮的问卷调研。调研步骤如下:
1.将前一次调研整理的影响因素列表进行设计关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按权重0-5划分,制作调研表;
2.对“专家用户”进行试调研,根据存在问题对调研问卷进行修改完善; 3.选取不同年龄、职业、家庭结构的城市用户进行正式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各因素重要性排序列表。 第五章 中国城市家庭炊具设计的产品创新思路
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以及与其设计的关联性进行归纳整理,基于人性化原则进行相应调整; 将第三章研究所得的现代中国城市家庭饮食生活中的问题归类,从第四章调研所得的设计因素列表中寻找解决方法;并指出,与饮食生活有关的影响因素,哪些方面已在国内炊具设计中得到典型运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哪些方面是被忽略的设计点。
将上述内容综合,进行前瞻性的发散与展望,分类完成中国炊具设计创新思路的探索。 第六章 设计实践和设计案例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对论文研究内容做系统总结,并指出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 12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3.3技术路线 本论文技术路线如下:
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调研过程 调研准备 中西饮食烹饪生活方式研究
扩展性研究 调研结果整理分析
4、 课题创新性
研究内容:
结论与建议 1) 从多角度对炊具进行人机综合评价,通过用户视角发现其优缺点、问题和期待。未来设计方向。 2) 寻找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的饮食烹饪、炊具特点、技术发展,与现代中国城市家庭饮食生活方式的
结合点,对面向中国市场的炊具设计开发提供前瞻性的创新思路。 研究方法:
1) 在信息搜集方面,除常用的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收集行政管理部门上报数据等之外,将寻求多
种新的可行方法来进行研究。如对用户的行为习惯的图片信息搜集,民族志影像资料分析,记录用户与对象产品的交互作用等等。避免设计者的主观影响,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而客观。 2) 对用户调研结果建立量化模型(坐标系、加权综合分、需求图等),使研究结果更为精确。
5、 课题难点与重点
1)如何正确选择调研对象,如何正确引导调研对象从而得到全面客观的信息资料;如何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13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2)如何将调研结果准确翻译成设计语言。
6、 计划进度
2008年3月~2008年5月
查阅文献,熟悉课题前期的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2008年6月
完成初步的资料整理和提纲撰写,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8年7月~2008年9月 进行多方调研与分析。 2008年10月
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论文。 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修改论文,准备答辩。
7、 参考文献
[1] 柴春雷、黄琦、董占勋等. 面向家电产品的人机工程分析与评价系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18(4):579-584
[2] 陈为. 工业设计中“人-机-环境”因素分析及其产品人机关系综合评价[J]. 人类工效学,1999,5(1):51-54
[3] 严俊伟. 面向家居产品定制设计的人机设计方法研究[D].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4] 叶喆民. 中国陶瓷史[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5] 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 张耀引. 史前至秦汉炊具设计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7] 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史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陈彦堂. 人间的烟火:炊食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9] 董晓萍. 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J].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3-30
[10] 金炳镐. 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的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03):81-85 [11] 阎喜霜. 烹调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2] 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5 [13] 万建中.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 中华文化论坛,1995,(03):95-100 [14] 万建中. 中西饮食习俗差异论[J]. 民俗研究, 1995,(02):3-7
[15] 姚艳虹. 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100-103
- 14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16] 刘小平.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J]. 世界文化,1996,(01):29
[17]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69-71 [18] Penny Sparke.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M]. UK:Harpercollins,1986 [19] Jonathan M. Woodham. Twentieth-century Design (Oxford History of Art) [M]. UK:Oxford Paperbacks,1997
[17] G Cranz. The Chair: Rethinking Culture, Body and Design [M]. USA:W. W. Norton & Co.; New Ed edition,2000
[18] Victor Papanek. The Green Imperative: Natural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M]. New York:Thames Hudson, 1995
[19] 李砚祖. 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0] 杨先英. 产品设计中人文要素的价值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1] 王栋梁. 产品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2006 [22] 施茜. 中西设计思想比较[J]. 装饰,2003(06):37
[23] Hougan, Glen. Product adaptation for the Chinese A framework and guide [D]. 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1998
[24] Xiangyang Xin. Product innovation in a cultural context ——A method applied to Chinese product development [D]. US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6
[25] 陈晓华. 中西方设计哲学之比较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02 [26] 李蔓丽. 中西艺术设计文化探源[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27] Charlotte Baden-Powel. ARCHITECT'S POCKET BOOK OF KITCHEN DESIGN[M]. UK:ARCHITECTURAL PRESS,2005
[28] Junji Nomura、Kazuya Sawada. Technical note Ergonomics, gerontechnology, and design for the home-environment[J]. Applied Ergonomics, 2000, 31(3): 317-322
[29] José M. Arena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portable parabolic solar kitchen[J]. Renewable Energy, 2007, 37(02): 257-266
[30] N. nomoto;ect. Kitchen planning system using kansei VR [J]. 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Ergonomics, 1995, 20(01): 185-190
[31] Pehkonen, I., et al., Evaluation of a participatory ergonomic intervention process in kitchen work. Appl. Ergon. (2008), doi:10.1016/j.apergo.2008.01.006
[32] Risto Kosonen, Hannu Koskela and Pekka Saarinen. Thermal plumes of kitchen appliances: Cooking mode.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ume 38, Issue 10, October 2006, Pages 1141-1148
[33] Miha Mraz.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of a kitchen refrigerator [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1, 56(03): 259-267
- 15 -
开题报告 Design Research
[34] Owens Corning. Acoustic seal for use in kitchen appliance: USA, Patent : 2007/056024 [P]. 2007-05-18 [35] 刘心武. 漫话厨房 [J] 重庆建筑. 重庆:2005. 08
[36] 牟晋森. 现代城市住宅厨房家具的设计研究 [D] 上海:同济大学,2006 [37] 李海. 当代居住建筑小康住宅厨房整体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9
[38] 林关关. 江南地区城市住宅厨房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生活文化变迁与厨房的发展趋势[D]. 无锡:江南大学,2002
[39] 傅燕. 经济适用住宅厨、卫空间的设计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40] 王戈卓. 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现代集成式厨房设计理念及实践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41] 沈朋. 老年人适用的厨房环境的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42] 李冬屹、陈波、秦凡. 人机工程学在整体厨房设计中的应用[J]. 室内设计. 重庆: 2007(03). 6-10 [43] 李冬屹、陈波、李毅峰. 整体厨房人机设计[J]. 山西建筑. 山西: 2008(02). 45-46 [44] 刘爽. 厨房人机工程[J]. 艺术探索,2002,(03). 71-72
[45] 苏志刚. 复合式厨房设计概念的应用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03):40-41
[46] 倪瀚, 宋良荣, 李文嘉. 论艺术符号化的现代厨房产品形态语义[J]. 包装工程, 2007,(05):94-97 [47] 周旺. 烹饪器具及设备[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