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机食品水稻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前 言
本标准由****单位提出,****单位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
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水稻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收获、加工、储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食品水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GB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3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
转换期
转换期一般为3年,一直按传统农用生产方式耕作的土地至少要有1年的转换期。生产者必须有可操作的转换方案,该方案包括:前3年稻田的用肥、用药情况;制定今后保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措施;制定能持续培肥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防治病虫草害的计划和措施。
缓冲带
有机水稻种植区与常规农田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一般不少于10米。若隔离带有种植的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但收获的产品只能按常规产品出售。
为防止由于大面积耕作同一作物带来的病虫害的流行,种植布局一定要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如不同抗性品种的搭配。
4 育苗技术 壮苗标准
4.1.1 大苗壮苗标准
秧龄35d~40d,叶龄叶~叶,苗高17cm左右,16条~18条根,百苗干重5g以上。
4.1.2 中苗壮苗标准
秧龄30d~35d,叶龄片~片,苗高12cm~14cm,根数9条~10条,百苗干重3g以上。
育苗前准备
4.2.1 秧田地选择
选择无污染的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培肥。纯水田地区,可采用高于田面50cm 的高台育苗。
3
4.2.2 秧本田比例
大苗1:100~1:120,每公顷本田需秧田100m2~80 m2;中苗1:80~1:10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120 m2~100 m2。
4.2.3 苗床规格
采用大中棚育苗。中棚育苗床宽5m~6m,床长30m~40m,高;大棚育苗,床宽6m~7m,床长40m~60m,高,步行道宽30cm~40cm。
4.2.4 整地做床
提倡秋施农肥,秋整地做床;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cm~15c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 4.2.5 床土配制
每平方米施过筛经无害化处理农肥10kg~15kg,与备好的过筛床土混拌均匀,床土厚度10cm左右,床土PH值~。
4.2.6 浇足苗床底水
床土消毒前先浇足底水,施药消毒后使床土达到饱和状态。 4.2.7 床土消毒
用物理方法和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源、动物源、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进行床土消毒。
种子及其处理 4.3.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对品种的要求,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2叶~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叶~11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第一年的种子可从有关科研单位或专业种子公司提供,从第二年起,在有机农场自繁提纯。要保证品种的多样性。严禁使用转基因品种。
4.3.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良种二级以上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成苗率不低于85%(幼苗),含水量不高于%。不允许使用包衣种子。
4.3.3 晒种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d~2d,每天翻动3次~4次。 4.3.4 筛选
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 4.3.5 选种
用密度为 t/m3~m3的黄泥水或盐水,用鲜鸡蛋测定密度,鸡蛋在溶液中露出二分硬币大小即可。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种子。
4.3.6 浸种消毒
把选好的种子用1%石灰水在室温下浸泡3天。禁止使用包衣种子。 4.3.7 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在温度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要经常翻动。当芽长左右时,降温到15℃~20℃,晾芽6h左右,方可播种。
播种 4.4.1 播期
当平均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第一、二积温带,4月10日~25日播种;第三、四积温带,4月15日~28日播种。
4.4.2 播量
4
大苗每平方米播芽种150g~175g,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种200g~275g,或按计划密度计算播芽种量。
4.4.3 覆土
播后压种,使种子三面入土,然后用过筛细土盖严种子,覆土厚度~1cm。 秧田管理
4.5.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叶~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到25℃,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叶~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移栽前全揭膜,炼苗三天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
4.5.2 水管理
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早晨叶尖无水珠时补水,要一次灌足水,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时要早、晚浇水,每次浇足浇透;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不能灌水上床。
4.5.3 苗床灭草
采用人工灭草方法。 4.5.4 预防立枯病
秧苗1叶1心期时,使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蜡蚧轮枝菌。
4.5.5 苗床追肥
秧苗叶龄期发现脱肥,应使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肥料,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便加入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制成的肥料。
4.5.6 起秧
无隔离层旱育苗提倡用平板锹起秧,秧苗带土厚度2cm。 5 本田管理 耕整地
5.1.1 修建方条田
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实行单排单灌,单池面积以700 m2~1 000 m2为宜,减少池埂占地。
5.1.2 耕翻地
实行秋翻地,土壤适宜含水量为25%~30%,耕深15cm~18cm;采用耕翻、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结合的方法。以翻一年,松旋二年的周期为宜。
5.1.3 泡田
5月上旬放水泡田,用好“桃花水”,节约用水;井灌稻区要灌、停结合,苏达盐碱土稻区要大水泡田洗碱。
5.1.4 整地
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旱整地要旱耙、旱平、整平堑沟,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d~5d进行,整平耙细,做到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溢出。
插秧
5.2.1 插秧时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高产插秧期为5月15日~25日,不插6月秧。
5.2.2 插秧规格
5
中等肥力土壤,行穴距为30cm×(9寸×4寸);高肥力土壤,行穴距为30cm×(9寸×5寸),每穴2棵~3棵基本苗。
5.2.3 插秧质量
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不漂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插后查田补苗。
水管理
5.3.1 护苗水
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扶苗护苗。 6.3.2 分蘖水
有效分蘖期灌3cm浅水,增温促蘖。苏达盐碱土区每7d~10d换1次水。并实行整个生育期浅水管理,9月初撤水。
5.3.3 晒田
有效分蘖中期前3d~5d排水晒田。晒田达到池面有裂缝,地面见白根,叶挺色淡,晒5d~7d,后恢复正常水层。苏达盐碱土区和长势差的地块不宜晒田。
5.3.4 护胎水 孕穗至抽穗前,灌4cm~6cm活水。井灌稻区应实行间歇灌溉,遇到低温灌15cm~20cm深水护胎。
5.3.5 开花灌浆水
抽穗开花期,灌5cm~7cm活水,灌浆到蜡熟期间歇灌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
5.3.6 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可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晚排。 5. 4施肥
所需肥料应以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为主,适当购进外部肥源。基肥应使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有机肥、微生物肥、无机(矿质)肥料。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 000kg,结合旱耙施入;结合水整地,要求做到全层施肥。追肥可使用认证许可的有机叶面肥和有机菌肥等商品肥料,限量使用灰肥和人畜粪肥和矿物性肥料。
除草
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提倡“稻鸭共育”或“稻田养鱼”技术除草、除虫。 病虫害防治,
以增强作物抗性、培育稻田生态平衡、科学合理的平衡施肥技术和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虫害为主要手段,辅以限量使用生物农药,综合治理病虫害。
5.6.1防治负泥虫 用人工扫除。
5.6.2 防治稻瘟病
采用宽窄行栽培方法,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控制氮肥用量等可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发生。需要时每公顷用春雷霉素或井冈霉素30g~50g对水1 000倍液叶喷。
5.6.3 农药喷洒器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器械,保证农药施用效果和使用安全。
6 收获 脱谷 储藏 收获
6.1.1 收获时期
当90%稻株达到完熟即可收获。 6.1.2 收获质量
6
做到单品种单种、单收、单管,割茬不高于2cm,边收边捆小捆,码小码,搞好晾晒,降低水分。稻捆直径25cm~30cm。立即晾晒,基本晒干后再在池埂上堆大码,封好码尖,防止漏雨、雪,收获损失率不大于2%。
脱谷
稻谷水分达到15%时脱谷,脱谷机转速550 r/min ~600r/min,脱谷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糙米率不大于%,破碎率不大于%,清洁率大于97%。
贮藏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有关食品贮藏的规定,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触。有机稻谷要求设有专用仓库储藏,温度控制在16℃以下;稻谷水分14%~15%;空气湿度60%~70%左右。
7 其他
对有机食品水稻生产过程,要建立田间技术档案,做好生产过程的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