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 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Vo.l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 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工业化战略和路径。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世界工业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西欧开始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属于原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由于英国实行工业化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国内外市场需求主要是轻工业品,因此英国的工业化从纺织业开始,为其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和各种准备。在英国工业化的基础上,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德国“把英国看成是技术创新的先驱”[1](P52),他们在向英
国学习的过程中,也从纺织业开始发展轻工业,掀起了席卷欧洲大陆的工业化浪潮。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交通系统的创建,汽轮和铁路成为欧洲工业化的推动力量。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电能的发现和使用为欧洲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因素,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扩大了欧洲工业化的能源基础,促进了欧洲重化工业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建筑业、建筑材料业、印刷业进一步兴起,使欧洲的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欧洲的工业化,在
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建国以后和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北部新兴的大型企业的创立,电报网和更多铁路的建造,促使了钢铁、军备、造船、纺织、服装工业进入到了繁荣时期。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进入到了大企业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钢铁市场的扩大,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使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促使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集团组织。二战期间,美国新兴工业不断涌现,飞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其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过程来看, 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走完了以“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旧工业时代,而进入到了“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经济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和高新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亦即物质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3],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了新工业革命时代。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其特点是: (1)它们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的。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通过个人力量的自我扩张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来推动工业化。(2)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且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厂商的本性就是为了追逐利润,工业化发动是由私人发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证本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为了追求利润,英法等国都特别重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多的是利用本国市场,在开拓本国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4](P1)。(3)工业化所需的资本主要来自于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及大规模的对海外殖民地掠夺实现的。而美国则是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及剥削实现的。(4)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资源使用方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重工业化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那时欠发达国家处于农业社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掠夺欠发达国家的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现在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结构性转换的一个方面就是将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5],一方面通过污染行业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的技术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推行柔性化生产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5)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其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从欧美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来看,其工业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次科技革命基础上产生的产业革命、思想革命和社会的变革都为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准备,在二战以后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为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前后相继完成的两大任务,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为其信息化的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培养了专业人才,同时信息化也改变了工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知识化和高科技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到了信息化阶段。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二战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其经济也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通过工业化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了高级阶段,世界工业技术走向成熟,新的工业领域和工业部门不断地在产生,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初步形成,世界贸易广泛展开。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因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他们是在一个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世界中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以恩格尔定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赫尔希曼的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据实行工业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优先发展工业。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1)在工业化的次序上,遵循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工工业的发展顺序。以轻工业的发展来积累资金,支持重化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向重化工业领域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首先选择了纺织业、成衣业、食品业等劳动密集型的生活资料产业,以解决当时所面对的失业和对消费品的依赖问题。1970年代在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家用电器、化学仪器、炼油、电力和煤炭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1980年代以来,针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工业化的重点开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造船、化工和电子工业。(2)在工业化方式上,主要实行了三种:一是由进口替代转向外向型的工业化方式。以巴西、智利为代表,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由私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国家实施一套刺激机制,把企业的投资引向所期望的方向,以进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再转向出口,实行外向型的工业化。19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都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化”为中心对外向型战略进行了补充和深化,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工业化的直接干预。放松贸易保护,扩大进口,鼓励出口,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二是通过集中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来实施工业化。如印度、前苏联和中国,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初级商品,利润少,竞争力弱,出口困难,在工业化中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并在工业化实施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以韩国和台湾为例,在经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比较利益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以出口导向为方式实施了工业化。(3)在工业化战略上,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以后,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都实行了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在赶超型战略的实施中,一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忽视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来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同时由于实行工业化的赶超战略,单方面考虑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改造,所以形成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失业。
二、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技术、计算机的发明、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的兴起,使新材料、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激光、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信息化时代迈进,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也日益加深,全球化也对世界工业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
市场化也成为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总结早期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化来实现工业化得失的基础上,开始转向市场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进其工业化。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总结传统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危及到人类生存的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不仅改变了世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且使得世界工业化从传统工业时代的旧工业化向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转变,世界工业化出现了新的趋势:
(1)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和服务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信息的投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物质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投入而实现。因此,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目前一般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占GNP的比重为40% -6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25% 40%,发展中国家一般在25%以下。”[6](P6)如,美国1990年为75%, 2000年为90%,据乔—20—根森和奥利那等人的测算,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劳动生产率增加中有1/2到2/3是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7]在新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业化中,不仅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促使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热点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力量。目前发达国家的产业、就业、城乡结构及人均GDP已发生飞跃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重心由工业转到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已占GDP的20% -30%,并且就业结构重心相应地由产业工人转到服务型的脑力劳动者。2000年7个最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仅占3. 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7. 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高达69. 0%。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把信息技术及其新兴产业作为自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工业化方式和进程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现象,跨国金融交易日益增长,全球贸易量迅速上升,全球生产迅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趋势,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方式和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发达国家来看,经济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同时并存,相互作用,使发达国家的资本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地位日益提升,极大地改变了发达国家工业经济竞争力的特征、范围以及企业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影响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方式的转换”[8](P22),过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主要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其工业品的市场需求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的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需求由国内转向全球,原有基于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难以维持其竞争力,需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3)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成本的增加、环境压力的增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从总体上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了研究开发和为客户服务,制造业则转移或者外包。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大量制造业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份额不断在上升,但是中国制造业没有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小,产出率低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也比较低。因此,在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压力下,要积极促进技术进步,在制造业转移的背景下进行结构升级。
(4)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形成
了新的约束。世界各国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型为起点的,这种工业化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形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
总结传统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把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提出以后迅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尽管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发达国家强调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强调发展,存在着不一致性,但是这一原则在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中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新的约束。
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封闭性的环境中利用本国资源,通过国家工业化的方式发动和推进的。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新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但是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主体进入到了中期阶段,部分地区进入到了高级阶段,还有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世界工业化发展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给中国的工业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其一,信息化的挑战。当代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则以信息革命为标志,这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促使社会生产由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我国力求在高新技术的全球发展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有限,尤其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面明显落后。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弱,经济竞争能力弱。
其二,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全球化,生产不仅决定流通,而且从根本上决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和力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境外生产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出口贸易,而我国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和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传统状态之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竞争的劣势是技术劣势和综合实力的劣势,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加大了中国工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难度。
其三,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挑战。我国的工业与国际工业化水平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企业规模方面,我国独立核算企业、国有企业、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化学工业、石油加工业、钢铁工业的平均规模的国际差距很为突出。“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生产规模只有世界500强的6. 5%,平均的营业收入只有500强的5. 3%。”[9](P9)在工业生产效率方面,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工业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研究和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较差距更大,这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研究和开发能力方面,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我国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近年以来一直在1. 2%左右徘徊,而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技术研发经费的支出一般在3%以上,世界500强中工业企业的投入比重为5% -10%,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比重达到10% -20%”[10](P45)。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其四,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目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追求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工业化发展战略上要做到人、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这给中国的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三、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路径的新设计,也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关键是要搞好定位问题。从中国工业化目
前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定位中国的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与特征的定位。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以来,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研究来看,人们都把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界定在四个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但这只是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其本质内涵在于: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在加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任务,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双重目标。因而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它是社会发展由落后到现代的转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型。
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新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和发展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资源使用方式,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供给大,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以充分就业为先导,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实现充分就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私人力量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其市场化发展是相同步的,市场机制对其工业的投资规模、方向和速度起到了调节作用,而我国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用计划机制发动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转型、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下提出。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表现在:我国传统的工业化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基础,通过扩大工业的规模,提高工业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来实现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传统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工业化的体系和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另一方面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是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中发展的,主要利用内部资源来发展工业,而新型工业化建立在开放经济的基础上,强调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实现新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和任务定位。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要加速完成工业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有: (1)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此要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避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2)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11](P198),因此在走新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3)加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压力,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武装。(4)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追
求科技进步。(5)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化。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逐步发育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基础上,在新型工业化实现中使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定位。
与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我国新兴工业化的内容有: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在新型工业化的建设中,可以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信息和技术为动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2)以可持续发展指导工业化。我国传统的工业化为了在短时期内建立工业化基础,以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发展了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和经济代价。(3)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现代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科学在工业领域广泛地综合运用的过程,它强调工业领域科技含量的提高,因此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实现工业的现代化。目的使新型工业化建立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上,使整个国家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实现充分就业。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以充分就业为先导,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强调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由于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在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战略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战略创新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1)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推动。(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吸取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走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在工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3)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抓住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为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在工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工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4)实施工业化的技术创新战略。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在那些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科技领域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尽可能地使自主技术创新与世界科技新趋势保持同步。(5)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劳动已不是简单劳动,而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在于投入的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显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是教育投资。新增长理论指出了教育投资所产生的规模递增、效益递增的外部效应。因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新型工业化培养人才;提高工业劳动者的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激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