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根植文本 让语言品读更有味

2023-02-24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植文本 让语言品读更有味

作者:殷雅玲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摘 要:语言品读根植于文本,是基于“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理念。教师根据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抓住一些较为有效的训练点,通过灵活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有滋有味的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从而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效果,让语文学习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根植文本;语言品读点;习得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课标在阶段目标中也提出阅读要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这些目标的达成和实现都要以语言的品读为基础。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以本为基,巧妙地抓住文中的一些“点”,让语言品读更有味。

一、巧抓关键小标点——让语言品读更深入

标点符号是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单位,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引导学生注意它在语气停顿方面的作用,却忽视了它在语意、文意表达方面的作用。很多时候,它在表达作者情感以及体现文章内在线索等方面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它来理解文意会豁然开朗,从而使语言品读更加有滋有味。

例如,我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第四节时,抓住文中的标点,巧妙地化解了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师:是呀,那为什么面对这么美的月亮,词人苏轼反倒埋怨起来了呢?读一读第四小节,找一找原因。

生: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是啊,这就是文中说的苏轼埋怨月亮的原因。月亮有情吗,为什么说它无情? 生1:月亮没有情,只是作者认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候它不应该这么圆,所以说它无情。

生2:作者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却孤单一人,他只能把这种想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对着月亮倾诉,而此时此刻月亮却如此的圆,更让作者感受到孤独,所以他认为月亮无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作者埋怨月亮,对月亮倾诉,月亮能听见吗?这句话的最后是个问号,那苏轼究竟是在问谁,在向谁倾诉呢?

生1:他只是对着月亮在表达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因为他孤身一人,无人可诉。 生2:他可能只是对着月亮在自言自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和伤感,是一种宣泄。 生3:其实可能也有些埋怨,埋怨那些不能让他们亲人团聚的人和事。 师:那后面的省略号又省略了什么呢?谁来想一想,说一说。

生1:无情的月亮啊,我的惆怅和悲伤你是否能理解呢?我的心事能否向你倾诉? 生2:不知弟弟是否也在月下思念我呢?这月亮能不能把我的思念带给弟弟呢? ……

师:是呀,面对这美好的月景作者触景生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读出作者的内心。

(学生朗读的很有意境,真正通过朗读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声)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小小的标点在很多时候不但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化解文中理解的难点。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住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把它们真正和文本理解融为一体,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巧抓情感体会点——让语言品读更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抓住文本中体现人文性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语言品读体现人文情怀。

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情眼”,入情入境地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在感同身受中,品读语言文字。 师:雪儿是一只怎样的鸽子,从哪儿看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是一只哀伤的鸽子,因为课文中说“这白鸽是爸爸在路上捡的,翅膀受了伤。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哀伤。”

师:“哀伤”什么意思?只有人才会哀伤,鸽子怎么会哀伤呢?

生1:因为“我”的腿跌伤了,很孤单,很伤心,当看到这只鸽子受伤了,“我”自然就会想到它肯定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生2:其实这是同病相怜,因为“我”自己哀伤,所以感觉这只受伤的鸽子也会哀伤。 师: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1: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看到妈妈难过的样子,就想到我自己生病时也非常难受,所以我也像妈妈照顾我一样给妈妈端了一杯水,妈妈很开心。

生2: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小狗躺在马路上,腿断了,在痛苦的呻吟,我立刻把它抱回家,后来它好了,我很开心。

(学生说得很动情,因为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

师:正因为我和雪儿同病相怜,所以小作者特别怜惜它,那从哪儿看出呢? 生1:“我”为它洗澡、敷药、取名。 生2:“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看蓝天和白云。 生3:雪儿飞起来“我”为它欢呼。

(正因为抓住了“情眼”,学生不但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到位,更重要的是品读语言文字有滋有味)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桃李无言花自开”,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释放生活体验,就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巧抓朗读训练点——让语言品读更丰满

朱自清先生说过“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读是学生接触和感悟文本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很多时候是纯粹为读而读,根本没能把朗读和理解文意真正融为一体,所以就出现了课堂上虽然读得热闹,但是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本没能得到提高的情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巧抓朗读点,让朗读和理解文意、积累语言始终如影随形,切实丰富语言朗读的容量和内涵。

例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时,抓住“瞬息万变”这个词作为品读点,从而理解文意,感受形象、积累语言。 师: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是围绕“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句话来写的。 师:瞬息万变指什么?

生:指云雾不但变化快,而且变化多。 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变化快?

生: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 师:那谁能抓住这些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庐山云雾变化的快。 (学生抓住这些词,充分读出了云雾的变化之快。) 师:那云雾都变成了哪些东西?

生:随风飘荡的一缕青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的一座冰山。

师:那谁再来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云雾变化的千姿百态。 (学生能较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云雾变化的形态。)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小节再读一读,既要读出变化之快,又要读出变化之多。 (学生读得更加丰满、形象了。)

师:那云雾还能变成什么?请仿照文中句子的样子,你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想象丰富,说得很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始终把朗读作为感悟文本、感受形象的“桥梁”,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积累内化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这样的朗读才更加有效,内涵才更加丰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循着作者的思路,沿着文章的脉络,在细致的引导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逐步缜密,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责任编辑:张华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