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2023-04-06 来源:步旅网
水务“十二五”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研究及编制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试行)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编制课题组

2012.12

刘晓涛魏梓兴卓元午左 倬蒋 欢

参加人员

阮仁良 李 巍王 晖 卢智灵赵井根 王丽卿季高华 杜心慧朱 斌 张 鑫

2

朱雪诞 孟智奇 蔡 育 盛 晖

前 言

2000年以来,本市相继实施了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及“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加大了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力度,实现了“2005年底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0年底郊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全市河道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河道水环境治理方向将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主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为主转变。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上海市水务局于2011年4月1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指导2011年率先进行的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在总结本市历年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及2011年试点工程的经验教训及技术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导及规范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

本指南在试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及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组,邮编200434,上海市逸仙路388号810室,以供修订时参考。

3

目 录

1、总则 ......................................................................................................................... 1 2、规范性文件及规程规范 ......................................................................................... 3 3、术语及定义 ............................................................................................................. 5 4、分类 ......................................................................................................................... 7 5、河道生态治理的一般规定 ..................................................................................... 8 6、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内容 ................................................................................. 9

6.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程序 .................................................................................................. 9 6.2不同类型河道设计重点 ........................................................................................................ 12 6.2.1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 12 6.2.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 12 6.2.3农村地区河道.................................................................................................................. 13 6.3现状调查及分析..................................................................................................................... 13 6.3.1水质调查与分析 ............................................................................................................. 14 6.3.2底质调查与分析 ............................................................................................................. 14 6.3.3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 15 6.3.4水文调查 .......................................................................................................................... 15 6.3.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 15 6.3.6陆域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 16 6.4河道设计 ................................................................................................................................. 16 6.4.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 16 6.4.2河道断面形式设计 ......................................................................................................... 18 6.4.3河底微地形的设计 ......................................................................................................... 19 6.4.4硬质护岸改造设计 ......................................................................................................... 21 6.4.5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 22 6.4.6亲水性设施设计要点 ..................................................................................................... 24

7、生态护岸材料 ....................................................................................................... 26

7.1一般规定 ................................................................................................................................. 26 7.2石笼 ......................................................................................................................................... 28 7.3生态袋 ..................................................................................................................................... 29 7.4生态混凝土块......................................................................................................................... 31 7.5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 32 7.6叠石挡墙 ................................................................................................................................. 32 7.7干砌石护坡 ............................................................................................................................. 33 7.8抛石护岸 ................................................................................................................................. 33 7.9网垫植被类护坡..................................................................................................................... 34 7.10植生土坡 ............................................................................................................................... 34 7.11新型生态护岸材料的应用 .................................................................................................. 34

8、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设计 ....................................................................................... 36

1

8.1发挥生态服务功能要求 ........................................................................................................ 36 8.2物种配置原则......................................................................................................................... 37 8.3群落结构要求......................................................................................................................... 37 8.4植物分类及编码..................................................................................................................... 38 8.5推荐植物配置......................................................................................................................... 39

9、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 41

9.1水生植物配置......................................................................................................................... 41 9.1.1类群配置原则.................................................................................................................. 41 9.1.2种类配置原则.................................................................................................................. 42 9.1.3种类选择要求.................................................................................................................. 44 9.1.4种植生境要求.................................................................................................................. 44 9.1.5种植方式设计.................................................................................................................. 45 9.1.6种植时间要求.................................................................................................................. 45 9.1.7水生植物的维护管理要求 ............................................................................................. 46 9.2 水生动物配置 ........................................................................................................................ 46

10、附则 ..................................................................................................................... 47

附录一:上海河道生态绿化植物名录 附录二:水生植物种植种类选择及特性表 附录三:放养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性表 附录四:生态护岸材料指标选取说明

附录五: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目录

2

1、总则

1.1为科学地指导本市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工程在河流生态保护与恢复、水质维持与改善、河道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制定本指南。

1.2河道生态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本指南提出了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术语、治理原则和总体目标、治理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性技术等相关内容。

1.3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区域内水质相对稳定、规模适宜的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具体选用范围如下:

河道截污工程基本完成或近期可完成,无明显点污染源直排入河(含大型市政雨水泵站),已消除黑臭,有一定的透明度,无通航要求的区级及以下河道。

1.4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见表:

1

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

目标层 准则层 河道水质改善 河道生态植被覆盖率 水生态系统组成 河道生态治理(试点) 陆生生态景观 水生植物多样性 水生动物多样性 浮床、浮叶植物面积增加或者挺水植物占驳岸长度的5-20%;沉水植物面积占河道面积2-10% 土著种类增加2-4种 水中有鱼,底栖动物数量增加,多样性改善 乔、灌木和花草搭配适宜,层次丰富,春景秋色,四季有绿 指标层 指标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维持水质稳定,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浮床、浮叶植物面积增加或者挺水浮床、浮叶植物面积增加或者挺水植物占驳岸长度的10-30%;沉水植植物占驳岸长度的15-40%;沉水物面积占河道面积2-15% 植物面积占河道面积2-20% 土著种类增加2-5种 鱼类、底栖动物数量增加,多样性改善 乔、灌木和花草搭配适宜,层次丰富,春景秋色,四季有绿 土著种类增加2-6种 鱼类、底栖动物数量增加,多样性改善 乔、灌木和草本搭配适宜,层次丰富,四季有绿,自然和谐 农村地区河道 陆域景观多样性 陆生植被恢复系数 水陆过渡区景观多样性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50%以上 浮床、浮叶及挺水植物搭配合理,景观和谐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60%以上 挺水和浮叶植物搭配和谐,景观自然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60%以上 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混植,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2

1.5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宜建立在对河道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和现状监测数据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园林工程学等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设计,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5.1 综合性原则: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1.5.2 协调性原则: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1.5.3 自然性原则: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生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1.5.4针对性原则:根据工程河道的特点及建设目标,科学诊断河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治理。 1.5.5 经济性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2、规范性文件及规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20号)

《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5月20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5年11月28日经建设部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1997年12月11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2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

《上海市景观水系规划》(2005年3月上海市市政府批准) 《上海市河道绿化建设导则》(2008年12月) 《防洪标准》GB50201-9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JJ50-92;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农业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09;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DB 31/445—2009; 河道生态治理还应符合其他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的规定。

4

3、术语及定义

3.1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河道生态治理中主要包括影响河道生物生长的水文、流速、水深、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断面材料等环境要素。

3.2生态型护岸材料:人工或天然的,生态亲和性较佳,较为适宜生物栖息和生长的护岸材料。

3.3硬质护岸:由坚硬的石块或混凝土材料组成的与土体完全隔绝的结构体。

3.4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当地自然发育、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原有河流滨岸带植物群落为参照对象,对河道两侧常水位线至陆域控制线之间的陆域进行植物配置,使河道植物群落既具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河道植物群落兼具河道景观绿化、拦截净化与生态恢复的特征,其内涵在于:①反映水陆交错带的过渡外观特点;②体现近似自然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特征;③发挥植物群落拦截净化特点;④营造人水和谐的滨水景观。

3.5水生植物:指整个或部分植物体如地下部分长期生活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3.6挺水植物:是指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荷花、芦苇、香蒲等。 3.7浮叶植物:是指根附着在底泥或其他基质上,无明显的地上茎或

5

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睡莲、萍逢草、荇菜等。

3.8漂浮植物:是指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凤眼莲、大薸、浮萍等。

3.9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的营固着生活的水生植物。整个植株沉入水中,茎生于泥中,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根通常不发达或退化。代表物种有:苦草、黑藻、金鱼藻等。

3.10湿生植物:是指根系常扎在潮湿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节性水淹,但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一种陆生植物。

3.11中生植物: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只能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生活,有湿中生植物和旱中生植物之分。

3.12生态治理:包括任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过程,这些过程应该是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或者要求的。

3.13生态恢复: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减轻或消除人为干扰压力,辅以适当的人工引导措施,协助退化的、受损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操作及管理过程。

6

4、分类

根据《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及周边区域发展情况,对适用于本指南进行生态治理的河道,可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及农村河道三类。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河道,周边区域为建成区;此类河道护岸(坡)、截污、防汛通道等工程已基本建成,河道平面形态基本固定。建设目标为“美观、亲水”。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主要包括新城新镇、大型居住区及新开发区内的河道,周边区域一般为规划建设区;此类河道的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内进行局部调整。建设目标为“生态、美观”。

农村地区河道:主要包括农村区域的河道,周边区域一般为农业生产用地或农村建设用地;此类河道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进行拓宽或为新开河道,河道用地较为充裕,河道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内进行较大调整。建设目标为“自然、生态”。

7

5、河道生态治理的一般规定

5.1河道生态治理一般是在区域生态、水质、底质等历史及现状资料收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诊断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

5.2河道生态治理从适宜生物栖息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工程对水文、水深、流速、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响,构建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在生境条件构建完成后,先恢复水生植物,待水生植物群落基本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水生动物。 5.3河道生态治理宜尽量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避免均一化、单一化。

5.4护岸宜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刚柔结合,因地制宜,护岸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选取具有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较佳材料,优先选取当地天然材料。 5.5河道生态绿化在满足河道生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保留、利用河道两侧现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习性的植物,营造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景观多样的植物带;植物宜选择土著种。

5.6河道生态治理应充分考虑河道滨岸带廊道的连通性及可达性,

使河道成为沟通区域纵向及横向的生态走廊。

5.7河道生态治理应考虑河道滨岸带及水生态系统对于面源污染的拦截及净化作用,尽量削减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5.8河道生态治理需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8

6、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内容

6.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程序

(1)资料收集、现状调查与分析,对河道构筑物、水文、水质、污染源、引排水、水生态、底质及陆域植物群落等现状进行调查,同时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在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河道相关问题的分析及诊断;收集相关规划,分析规划对工程河道建设的要求。

(2)根据本指南1.4规定的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综合工程河道的特点、现状调查分析成果及相关规划等,确定河道生态治理的具体目标,并明确河道生态治理的工程任务。

(3)宜根据工程河道不同河段的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段治理,确定不同河段的建设内容和重点。

(4)根据河道现状形态及相关规划,确定河道平面布置。 (5)根据水系规划和防洪规划等对河道断面的基本要求,结合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需要,在确保河道防洪、排涝及引调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优化河道断面形式,并合理选择适宜的护岸材料。

(6)根据确定的河道断面形式及平面布置,选择适宜的河道微地形改造形式。

(7)根据不同河段的建设内容及重点,划定河滨带或河道缓冲带,确定河道动植物恢复的重点,提出具体的陆生植物配置方案、水生植物配置方案及水生动物放养方案。

9

(8)根据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复核河道的断面、防洪排涝能力,结构稳定性等指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确保护岸(坡)的安全稳定。

(9)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的施工方案,提出施工总布置、施工交通、施工进度及生态系统恢复施工方案等内容。

(10)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的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等相关分析。 (11)根据工程河道特点提出后期管理维护的相关方案,提出管理维护的人员配置要求及相关费用的估算,并提出跟踪评估的相关要求,列出评估的方法和监测的频次、指标、周期等内容。

10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 水质、底质调查与分析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河道 断面 河底 微地 形设 计与 改造 硬质 护岸 改造 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亲水性设施等其他设计 确定建设目标及任务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现状调查、规划资料收集与存在问题分析 河道水位、流速防洪排涝等调查分析 外源污染物调查及分析 河道水工建筑物及调度调查 陆域植被调查分析 规划资料整理与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不同河段建设重点及主要内容 河道设计 现有河道形态的保留与 优化 新开河道形态的确定 形式 设计 生态护岸材料优选 生物恢复设计 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设计 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河道断面的结构稳定性等复核 施工方案、投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管理与维护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路线图

11

6.2不同类型河道设计重点 6.2.1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基本固定且周边区域用地限制较大,河道形态调整难度较大,宜遵循河道现有的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形改造、护岸改造、水质净化及生态绿化。

(1)河道微地形改造可采用小型结构物、河床抛石、鱼巢等微地形改造手段进行实施。

(2)护岸改造可设置种植槽和种植平台等形式进行柔化或绿化。 (3)水质净化可采用浮床、增氧、生物膜等辅助技术。 (4)生态绿化需对河道两侧现有的绿化进行补充完善。

6.2.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用地较为宽裕,景观要求较高,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宜放在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水质净化、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景观营造。

(1)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宜充分考虑河道形态地貌及河道内微地形改造两方面的因素,营造多样的河道生境系统;适当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断面形式宜多采用复式断面,并因地制宜创造湿地、人工岛;河道护岸材料宜采用生态亲和性较高的材料。

(2)水质净化可采用浮床、增氧、生物膜等辅助技术。 (3)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宜通过适度人工干预手段,加速恢复进

12

程。

(4)生态景观营造宜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合理配置乔灌草,提高河道的生态景观效果。

6.2.3农村地区河道

农村河道用地较为宽裕,景观要求较低,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宜放在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绿化。

(1)河道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宜尽量维持河道的原有地貌和自然形态,尽量保留自然条件较好的河段及湿地;

(2)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宜充分考虑河道形态地貌及河道内微地形改造两方面的因素,适当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断面形式宜采用斜坡或复式,并因地制宜创造湿地、人工岛等;河道护岸材料优先采用天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的使用。

(3)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宜通过适度人工干预手段,加速恢复进程。

(4)河道生态绿化宜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合理配置乔灌草,发挥水土保持及面源拦截等功能。

6.3现状调查及分析

根据河道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水质、底质、生态、水文、相关规划、污染源、水利建筑物及引调水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13

6.3.1水质调查与分析

一般需收集工程河道或者邻近河道近3~5年的系列监测资料,否则需进行水质补充监测。收集或补充监测的指标包括水温、pH、SS、DO、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BOD5、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崇明地区的河道及受到咸潮影响的河道宜增加氯化物及盐度等指标;其他监测指标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宜增加反映河道水质特点的特征指标。

对水质资料进行梳理后,进行水质达标评价,筛选主要污染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情况,分析水体的主要污染特征及水质超标原因。同时,分析水质年际及年内变化情况,简要说明水质的发展趋势。

6.3.2底质调查与分析

(1)底质污染情况调查

设置柱状样对底质进行分层监测,记录不同层底泥厚度、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状,采样期间拍照留底。分层监测的指标包括:pH值、含水率、TN、TP、有机质等;在有可能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宜增加铅、铬、镉、铜、汞、砷等重金属指标;若条件许可,可对表层底质及设计河底标高处的底质留样进行释放试验。

梳理底质监测资料,对比上海市底质污染严重、较严重河道的底质监测资料,并根据底质的用途及可能的去向,对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分析工程河道底质的污染程度、污染因子、超标倍数等,并分析清淤后底质的可利用途径

14

及去向。

(2)底质厚度及蓄积量调查

若工程河道底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需对底质厚度及蓄积量进行测量,分析工程河道不同区域的底质厚度,并统计总蓄积量。

6.3.3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一般在丰水期及枯水期分别调查工程河道内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高等水生植物等相关内容,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特征等,从生态的角度判断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及富营养化情况。

6.3.4水文调查

对于圩区内的河道,收集与圩区有关的水系或水利规划,弄清工程河道的流速、水位(高水位、常水位、枯水位及相应持续的时间)等水文资料。

对于作为引排水通道的河道,调查引排水周期、规律、引排水持续时间等,并补充监测引排水及非引排水期间河道的流速、水位、流向等水文参数。

对于受潮汐影响的河道,需收集或补充监测潮汐周期,大小潮持续时间、流速、流向及水位变化情况等。

6.3.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资料收集及地形测量,调查工程河道周边的污染源入河情况,主要关注:(1)河道周边的点源的截流现状,尚未

15

截流的排污口位置、管径、标高、排放污水量及类型等;(2)农田径流的排放形式及排放规律;(3)雨水排放的形式及排放口位置、管径及标高等;(4)其他污染源,如鱼塘换水等。分析工程河道污染源组成、主要污染来源、主要污染物及入河含量等。

6.3.6陆域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在开展河道陆域生态绿化设计工作的前期,宜对工程河道陆域范围内的原有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重点掌握:(1)现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平面、垂直)结构;(2)是否存在古树名木;(3)是否存在局部可予以保留的群落结构或体形较好的孤植树。

通过调查获取上述信息后,对现状陆域植物群落在其物种丰富程度、生活型搭配、植被纵向及横向连续性、群落覆盖率上的生态合理性进行分析。

6.4河道设计

河道地貌多样性是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性因子,河道地貌设计宜从纵向、横向及竖向三维尺度进行设计,全面考虑河道的形态、断面的形态、宽度、深度及坡比等因素。

6.4.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通过河道蜿蜒性的恢复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生境。河道弯曲模式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较大的蜿蜒模式内还会存在一些小的蜿蜒模式。在满足相关规划的情况下,平面形态设计宜依据现

16

状河道的走向,充分体现河道的蜿蜒性,同时充分考虑现有地形特点,尽量避免高挖低填,减少土方工程量。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法:

(1)复制法:参考附近未受干扰河段的蜿蜒模式作为模板,采用卫片或者测绘资料等手段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蜿蜒模式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道蜿蜒参数与流域水文和地貌特征的关系,作为河道形态设计重要依据。

(2)经验关系法:当资料不具备时,可利用蜿蜒性与其他水文或地貌数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进行推算,详见图6.4-1。

图6.4-1 河道蜿蜒模式推算简图 R=KRB Lm=KLB Tm=KTB L=KB

R为弯曲半径 Lm为弯曲波长 Tm为弯曲幅度 L为过渡段长度

17

B河道断面宽度

KR、KL、KT、K为经验系数,一般而言KR=2~3,KL=10~14,KT=4~5,K=1~5。

平面形态布置时,在用地较为宽裕的地方,可结合现状地形,因地制宜的布置浅滩湿地、沚洲湿地或者生态岛,构建多样性的生境。

6.4.2河道断面形式设计

在满足规划断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河道的水位变化、流速及流量等,结合水生动植物生境构建的基本要求,确定设计断面形式。根据河道过水断面形状,河道断面形式主要分为三类: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和复式断面。

(1)矩形断面占地面积较少,一般适用于用地受较大制约的河道。此类断面较难构建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底条件,不利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生态亲和性相对较差。

(2)梯形断面占地面积较矩形断面大,一般适用于用地有一定充裕的河道。此类断面可构建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底条件,但因边坡的单一和水深的制约,能够生长水生植物的基底相对较少,生态亲和性相对一般。

(3)复式断面是根据河道水位特性设置分级护坡及平台的断面形式,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适用于用地较为充裕的河道。此类断面较易构建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底条件,因地制宜设置边坡及平台,有利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生态亲和性较佳。典型断面形式如

18

图6.4-2。

图6.4-2 河道典型复式断面形式

河道断面形式的多样化可在河道规划断面的基础上,根据水流特性进行适度调整,使河道具有不对称的几何特征。河道断面的不对称性可从两侧坡比的不对称、平台高度及宽度不对称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多样化的断面形式。

6.4.3河底微地形的设计

河底微地形改造可在河道平面及断面确定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不影响断面过流前提下,形成深浅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产生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形成多样化的生境。

(1)深潭与浅滩宜成对设计,每个河湾段宜配有一对深潭与浅滩,河道直线段一般不超过1km宜配置一对深潭与浅滩;每对深潭、浅滩可按河宽的3~10倍距离来交替布置。在河湾段深潭宜设在弯曲段外侧,浅滩宜设在弯曲段内侧。

(2)浅滩及深潭布置可结合小型结构物、河床抛石、人工鱼巢等进行设计。

19

小型结构物:小型结构物可包括导流装置、生态潜坝等,可以在河道内部形成多样性流况,改变流向,小型结构物有多种形式,其基本结构如6.4-3:

图6.4-3 河道内小型结构物设计示意

河床抛石:河床抛石区面积不超过河底面积的1~3%,河床抛石区宜根据河道形态呈斑块状分散,不宜过分集中;石块直径不小于0.3m,每处抛石区石块间距至少2~3倍石块直径。

人工鱼巢:人工鱼巢主要是为产黏性鱼卵的鱼提供繁殖的场所,使鱼卵受精后可以黏附其上,便于孵化。鱼巢可采用植物根茎、木材、石材、多孔性混凝土及其他人工材料等制成。鱼巢设计宜优先考虑与亲水平台结合。人工鱼巢宜根据河道鱼类调查资料进行布设。

(3)河道微地形改造一般宜优先选用块石、石笼、木头等天然材料。

20

6.4.4硬质护岸改造设计

 直立式挡墙护岸

(1)护岸临水侧河底设置种植槽。可根据挡墙高度、水位高低在种植槽内种植水生植物、小灌木、藤本类植被。

(2)墙顶有绿化空间的,可在绿化空间内布置藤本类或者具有垂悬效果的灌木类植被。

(3)挡墙顶无绿化空间的,可在挡墙外沿面设置种植槽,槽内种植垂挂式藤本类植被;

(4)种植槽的固定可采用锚杆、膨胀螺栓、镀锌钢材等结构固定于硬质护岸,固定深度根据种植槽大小、重量等调整,但不可影响到护岸原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

(5)在不影响护岸结构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可在直立挡墙顶悬挂装土的长条形生态植生袋,遮挡直立式挡墙,并保证常水位以上的植生袋上生长满常绿的草本植物,覆盖率至少达95%,防止植生袋老化。

 斜坡式护坡护岸

(1)坡面硬质护坡拆除后新建生态护坡;

(2)可参照直立式挡墙护岸设置种植槽,槽内种植植被。 (3)护坡表面采用框格填充生态袋、框格填充耕植土草皮护面结构;框格可采用混凝土浇筑并采用锚杆等措施固定于已有的护坡之上。

21

6.4.5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为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可采用以下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1) 人工浮床技术

人工浮床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浮床一般可用于:①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区、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范围内水深较深、立地条件无法种植或成活水生植物的河道,采用人工浮床净化水质,并利用人工浮床的遮阴作用,抑制水体藻类产生;②水质较差的河道,宜作为先锋技术逐步改善水体水质,不建议长期使用;③水位变动较大、透明度较低、不适合种植水生植物的河道;④需要景观点缀的河道,科学配置具有一定净化功能的不同观叶、观花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改善景观。

人工浮床应用时需注意:①浮体的结构稳定性及耐久性;②浮床植物的配置合理性;③浮床的固定需考虑受风浪及河道流速的影响;④浮床的管理维护,特别是冬季浮床的管理等。

(2) 人工增氧技术

通过人工手段及措施,加大水体循环,提高水体的含氧量,进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体水质。人工增氧一般用于水体流动较缓,水质较差的河道,特别适用于水体发黑发臭的河道。

人工增氧的形式主要包括:①叶轮增氧机、微泡增氧机等设置在

22

河道内原位增氧;②利用水泵以喷泉形式或者跌水坝溢流增氧;③在岸边设置鼓风机,将空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河道进行微泡增氧;④太阳能增氧循环机,利用太阳能将河道低溶解氧水体提升至水面,表层溶解氧含量高的水体补充至水底,既能增加水底溶解氧,消除水体水质分层现象,又能抑制藻类生长,并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有效净化水质。

(3)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介质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水质净化的方法。固体介质可采用人工或天然材料,如弹性填料、组合填料、柔性填料、生物绳、碳素纤维生物悬挂填料、沸石填料等。生物膜技术一般应用于水质较差的河道。

生物膜填料使用方式及注意点:①与浮床结合使用,悬挂在浮床下方,核算浮床浮体的浮力时需考虑填料挂满生物膜的重量;②使用PVC或镀锌钢管框架固定填料,直接把含填料的框架放置在河底,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发挥类似人工鱼巢的作用。注意核算框架及填料的重量,防止被大水流冲倒或冲走,必要时增加固定措施;③在河道两岸分别打固定桩,将尼龙绳或者纤维绳等跨河面分别固定在两岸,绳上按一定距离垂挂填料,放置于水中。该方式适用于不通保洁船的狭窄河道。

(4) 其他辅助技术

根据工程特点及治理目标,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可利用生态悬床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控制技术等其他的辅助技术加速恢复生态系

23

统及改善水质。

6.4.6亲水性设施设计要点

所谓亲水性就是人与水之间的某种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共用属性。“依山傍水”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中,必须特别注意水面、地面、人三者的亲密协调关系,营造亲水环境。亲水性设施包括亲水平台、傍水的人行道、景观平台及钓鱼平台等,其主要作用是以人们生活、休闲、嬉水的需要,构建有利于人们在河边安全活动的空间。

亲水平台的设置因根据自然条件和人居生活的需要,针对本指南提出的河道分类提出以下设计要点:

(1)城区河道及新城镇河道

①亲水平台的设置应结合周边已有建筑,尺寸不宜过小,必须特别注意亲水平台的安全性,对平台荷载的估算要有一定的富裕度。

②亲水平台桩基宜采用施工时噪音较小的结构,如灌注桩等。设置在居民区或者周边施工场地受限的亲水平台,当不可避免采用预制桩时,单桩不宜过长。

③亲水性设施临河侧宜设置安全可靠、耐久性好、坚固结实的栏杆,保证亲水活动的安全性,栏杆的设置需与周边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2)农村河道

①景观性亲水平台宜布置在居民较集中河段、适合旅游、休闲等河段。其形式可结合观赏、垂钓休闲等需要设计。

24

②功能性亲水平台宜布置在村庄附近,其形式可结合浣洗、取水、驳船等功能设计。

③亲水性设施临河侧宜设置安全可靠、耐久性好、坚固结实的栏杆,保证亲水活动的安全性,栏杆的设置需与周边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25

7、生态护岸材料

7.1一般规定

(1)生态护岸材料首先要保证其结构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相关要求,同时能较好的为河道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生态护岸材料可分为天然材质护岸及人工材质护岸,目前常见的护岸类型土坡护岸、石材护岸及人工材料护岸等几种形式。各种护岸形式的基本特性如表7.1-1:

(2)本章不同生态护岸材料的特性指标首先应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内的相关规范标准;若有些材料没有相应的规定,本指南则选取部分国内知名企业产品的测试数据作为设计参考指标值,指标选取的说明见附录四。设计时宜根据河道的水文特征、设计断面形式等核算不同材料的边坡稳定性,根据核算成果确定生态护岸材质的相关指标值,不局限于本指南列举的参考指标及指标值。

26

表7.1-1 护岸材料适用性统计表

护岸材料类型 石笼 生态袋 生态混凝土块 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叠石 干砌块石 网垫植被类 植生土坡 抛石

适用条件 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4m/s。 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2m/s。 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3m/s。 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3m/s。坡比在1:2及更缓时使用 对坡比及流速一般没有特别要求、适用于冲蚀严重的河道 对坡比及流速一般没有特别要求、可适用于高流速、岸坡渗水较多的河道 坡度在1:2及更缓时使用,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2m/s。 坡度在1:2.5及更缓时使用,河道流速一般不大于1.0m/s 坡度在1:2.5及更缓时使用 适用范围 挡墙、护坡 挡墙、护坡 优点 抗冲刷、透水性强、施工简便、生物易于栖息 生态环保、地基处理要求低、施工和养护简单、绿化效果好 缺点 水生植物恢复较慢 耐久性、稳定性相对较差、常水位以下绿化效果较差 生物恢复较慢 生物恢复较慢 水生植物恢复较慢 生物恢复较慢 材料耐久性一般、植物网的回收及降解、二次污染 不耐冲刷、不耐水淹 在石缝中生长植物,植物覆盖度不高 挡墙、护坡 抗冲刷、透水性较强 护坡 挡墙 护坡 护坡 护坡 护坡 整体性、抗冲刷、透水性好、施工和养护简单 施工简单、生物易于栖息 抗冲刷、透水性强、施工简便 生态亲和性较佳 生态亲和性佳 抗冲刷、透水性强、施工简便 27

7.2石笼

石笼:用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的优质低碳钢丝经拧网机拧编而成的多角网制成的各种规格的箱型网笼。 石笼结构宜符合下列规定:

(1)石笼所用钢丝宜采用聚合物包裹,各部件材质要求详见表7.2-1;

(2)石笼内填筑的石料必须质地坚硬、表面洁净,有圆角,耐久且抗风化性强;直径宜大于石笼网孔,宜为石笼网孔孔径的1.5~2.0倍,不在外表面的石料尺寸可适当减小;

(3)石笼结构临土侧宜设置反滤结构;

(4)填充石块时,常水位以上结构宜在孔隙间人工铺设土层,为植被创造生存条件。

表7.2-1 石笼材质力学指标

部位 钢丝 项目 抗拉强度 伸长率 化学成分 表观 网片 抗拉强度(顺编制方向) 网孔钢丝铰制长度 材质 表观 镀层缠绕试验 标准 350~500N/mm2 ≥10% 符合GB/T 700 不得有破损、腐蚀,网片面色泽基本一致 >30kN/m ≥50mm 宜采用锌或锌铝合金 镀层需均匀、连续、表面光滑,不得有裂纹和漏镀 4倍直径的锌棒上密绕6圈,镀层表面不起层或开裂 备注 镀层 28

锌铝合金类镀层铝含量 盐雾试验 重量 材料抗拉强度 断裂伸长率 厚度 比重 ≥4.2% 连续喷雾200小时以上时不得出现红锈 ≥240g/m2 ≥17N/mm2 ≥200% 0.4~0.7mm±0.1mm PE:0.94~0.98 PVC:1.30~1.38 镀层为纯锌时 聚合物层 注:组合丝、水平固定丝、螺旋固定丝、扣件的材质与力学指标需与网丝一致 钢丝镀层采用锌铝合金及其他时,需根据可靠实验或工程经验调整镀层重量

7.3生态袋

生态袋:由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等复合而成的人工土工布料所制成的袋体。

(1)生态袋袋布宜具备保土性、透水性、防堵性的功能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具体要求详见表7.3-1;

(2)生态袋表皮植被及土壤保护要求

生态袋表皮植被可通过混播(将单子叶植物种子预先放在生态袋内的方法)、插播、铺草皮及喷播等方法实现,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均要求植被覆盖率在生态袋施工3个月内符合以下要求:

常水位以上:≥99%

常水位以下300mm及挺水植被种植区:≥50%

生态袋中植被生长验证标准:袋内植被(籽)需从生态袋中长出;袋表面铺设植被需扎根进入生态袋。

生态袋表皮植物宜充分考虑物种多样性,合理搭配草皮、花卉、

29

藤本、矮灌木、乔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

(3)生态袋堆叠施工要点

装土之前,宜对当地的土质、袋装石对植物的生长进行充分的调研,如土质成分不利于植物生长,可外购部分土,并注意砂土与粘土的混合配比。

各生态袋间均须以钉板连接,并分层用人工或机械夯实,其夯实度为0.85~0.90或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除基础层装入砾石或级配碎石粒径为2cm至5cm,其余生态袋装填土要求有利于植物生长及有良好的透水性。当为粘性土时需先敲碎后装袋。若填土需掺花肥时掺量一般为每立方米土15-20kg。装填土尽量满足最优含水量要求。

基础层应做5%的倒坡抗滑,顶层生态袋上则使用粘土夯压,做出5%的顺坡以利排水。

基础层施作时与基础可靠连接或扦插锚筋,以避免滑动。

表7.3-1 生态袋指标

项目 标准 备注 保土性 O95≤Bd85 透水性 Kg≥AKs 防堵性 GR≤3 纵横向断裂强度 8kN/m 纵横向撕破强力 ≥0.22kN (1)抗紫外线(强度保持)%(h) >95(150) 荧光紫外试验 抗老化指标 (2)(强度保持)%(h) >75(500) 氙弧辐射试验 说明 必须同时满足 注:表中符号意义详见相关规范。 当坡比较陡峭,生态袋所构筑的挡墙结构需通过生态袋布起加筋作用才能稳定时,应根据力学计算,对袋布的标称断裂强度做出要求,对小变形时(如10%延长率)的抗拉强度做出规定,具体需根据实际结构进行分析。

袋布选用时仍需考虑“CBR顶破强度”及“纵横向断裂伸长率”等指标,

30

应根据使用的条件、目标、堆叠坡度及高度等实际情况确定其具体标准。

7.4生态混凝土块

生态混凝土块:采用特殊级配的混凝土骨料加低碱性水泥等制成的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块体。

(1)生态混凝土块可分为坡面植草的植物生长砖和砌筑挡墙的挡墙壁砖两种,在满足结构耐久性的要求下还需具备一定的孔隙率实现高透水性并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其结构要求见表7.4-1;

(2)生态混凝土块临土侧宜设置反滤结构,反滤结构不应影响植被生长;

(3)生态混凝土挡墙常水位以下部分宜采用可作为鱼巢的挡墙壁砖,便于鱼类及其他水生物栖息、繁衍;

(4)生态混凝土挡墙基础宜设置混凝土条状基础;当挡土高度较高时,宜在墙后加设土工格栅加筋,并确保土工格栅与挡墙连接牢固;

(5)生态砖结构绿化播种宜放在春秋两季,切忌夏季播种。

表7.4-1 生态混凝土块指标

类别 植物生长砖 项目 孔隙率 抗压强度 标准 ≥20% ≥6Mpa 备注 且植物根系能贯穿其中 厚度 8~15cm 孔隙率 ≥12% 挡墙壁砖 抗压强度 ≥10Mpa 注:挡墙壁砖的抗压强度应根据挡墙高度复核,10Mpa为最低要求。 31

7.5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1)开孔式混凝土砌块临土侧宜设置反滤结构,反滤结构不应影响植被生长;

(2)砌块物理力学性能要求详见表7.5-1;

(3)砌块间宜采用联锁式、铰接式或其它方式连接,但需保证

结构稳定、安全;

(4)常水位以下的砌块孔洞内宜填充碎石或种植水生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常水位以上的砌块孔洞宜填充种植土,为植被创造生存条件。

表7.5-1 开孔式混凝土砌块指标

项目 标准 备注 开孔率 20%~40% 强度等级 不低于C25 厚度 ≥8cm 注:当水流流速较大时,需限定砌块的最小重量。 当砌块所处环境水体有较大腐蚀性时,需进行专门的防腐设计。

7.6叠石挡墙

(1)叠石挡墙石材均采用质地坚硬、完整、强度高,耐风化,具有良好抗水性的块石。页岩、泥灰岩、粘土岩以及扁平细长和已经风化的块石均不得使用;

(2)叠石挡墙墙顶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3)叠石挡墙宜设置混凝土基础和墙后反滤结构。墙身石材单块宽度不小于30cm,迎水面20cm宽度范围内石块干摆放置,块石

32

之间应留有缝隙,便于鱼类及其他水生物栖息、繁衍;背水面石块可采用水泥砂浆砌筑以增加挡墙牢固性。

7.7干砌石护坡

(1)护坡厚度不宜小于300mm,所用石材宜采用质地坚硬、完整、强度高,耐风化,具有良好抗水性的块石。块石宜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行,单块厚度200~300mm,单重不宜小于30kg;砌筑宜采用竖砌法,使砌石的长边垂直于坡面以满足护面的设计厚度,顺坡向接缝应互相交错,块石间契合紧密,不得有松动,砌石表面须平整,砌石空隙率不得超过30%;

(2)干砌石护坡宜设置反滤结构,块石摆放时宜大面向下,表面留有缝隙,便于鱼类及其他水生物栖息、繁衍;

(3)干砌石护坡应每隔10~15m设一砼格梗,格梗深度宜大于护坡与反滤层厚度总和。

7.8抛石护岸

(1)石料材质必须新鲜、完整,具有较强的硬度、强度,遇水

不易破碎或分解。

(2)一般要求石材湿抗压强度大于50MPa,水软化系数大于0.7,比重不小于2.5t/m3。

(3)不允许使用薄片、条状、尖角等形状及风化、易水解的块石,泥岩也不得使用。

33

7.9网垫植被类护坡

(1)网垫材质应无腐蚀性、耐酸碱。常用类型有三维土工网、复合生物垫等;

(2)植被生长验证标准:表层植被需扎根进入垫下土层。 (3)网垫搭接宽度约10cm,并在搭接缝上设固定连接钉。网垫其余部位也应设置固定连接钉;

(4)网垫铺设完成后应在表面撒布一定厚度的土料,便于植被生长。

7.10植生土坡

(1)草种特性应耐旱、耐涝、容易生长、蔓面大、根部发达、茎低矮强壮、多年生长。

(2)草皮护坡可分为草皮铺设护坡和播种草籽护坡两类。草皮铺设护坡初期宜采用竹签等措施固定于坡面上。播种草籽护坡宜在现场进行发芽试验,以确定草籽的质量和合适的播种量。

(3)护坡表面可种植或扦插一些耐水性较强的树木,如柳树等。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河道水体内的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并增加护岸的景观效果。

7.11新型生态护岸材料的应用

新型及未列入上述护岸材料的其他生态型护岸材料,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护岸稳定安全和维持生境连续性要求的前提下,需在国内

34

外有规模化成功应用的案例,方可在本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中进行应用示范,示范河段长度不超过500米。示范工程经鉴定满足生态功能、相关质量及验收要求后,新型生态护岸材料可规模应用于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35

8、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设计

河道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设计除满足景观营造的要求外,需从物种配置、群落结构层面上体现出生态合理性,最终体现其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还应满足护岸稳定性及安全性需要,乔木等的种植区域及范围应满足相关规定的控制性要求。

8.1发挥生态服务功能要求

陆域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河道类型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区河道陆域植物群落恢复宜体现缓冲带、小气候改善功能;新城镇河道陆域植物群落宜体现生物栖息地、小气候改善功能;农村地区河道陆域植物群落宜体现缓冲带、水土保持功能。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如下:

(1)缓冲带功能:对陆地与水体间传输的物质起到缓冲作用,滞留减少地表径流所含营养盐类、有机物及悬浮颗粒。

(2)水土保持功能:减少雨水、洪水对河岸土壤的击溅与冲刷,增强土壤抗剪切强度及紧实度。

(3)生物栖息地功能:为鸟类、两栖类、昆虫类等物种提供栖身环境、食物以及迁移的路径。

(4)小气候改善功能:改善区域温湿度,优化通风条件,提高空气质量。

36

8.2物种配置原则

河道陆域植物群落在物种配置上,宜遵循以下原则:

(1)本地物种优先:以当地自然河道植物群落作为模拟的样板,物种选择以土著种或已归化的植物为主体。

(2)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宜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耐寒性、耐旱性、耐热性、耐涝性、耐盐性、耐阴性、喜阳性、耐瘠薄性等。根据工程河道环境特征,筛选适宜的绿化植物。

(3)注重生物多样性:宜反映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稳定性水平以及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4)注重植物间的空间配置关系:宜充分考虑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形成一个种间协调、外貌优美、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

(5)注重植物间的时间配置关系:宜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充分考虑常绿、半常绿、落叶植物的四季配置,形成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观。

(6)注重发挥植物拦截作用:针对农业面源及道路雨水的污染特征,选择耐受性较好、根系发达、拦截能力较强的植物合理组合,通过陆域植物物理结构的保障,充分发挥河滨缓冲带的生态拦截净化作用。

8.3群落结构要求

(1)物种数量。绿化植物种类不少于11种。其中乔木类不少于3种,灌木(藤竹)类不少于5种,草本(地被植物)不少于3种。

37

(2)平面布置。因地制宜采用斑块状、条带状、混合栽种等方式布置绿化植物,原则上要保证绿化带平面整体上的连续性。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异特征进行配置,形成为乔、灌、草错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多层次立体化结构。对于原有较为自然的河道植物群落,特别是古树名木和体形较好的孤植树尽可能予以保存和利用。

(3)断面布置。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植物群落,从河道常水位至陆域控制线范围内依次体现湿生植物到中生植物过渡的渐变过程。硬质护岸宜配置藤本植物或垂挂植物。

(4)种植密度。宜根据不同植物的尺寸、株形及体量,结合其萌枝、分蘖特点,同时按照有关工程规范及施工经验,合理确定每种植物的种植密度。

8.4植物分类及编码

适用于上海地区河道陆域植物群落的植物包括但不限于附表一中的180种植物。为便于描述,本指南根据植物的亲水性以及生活型,将适用于河道生态绿化的植物进行分类并编码(表8.4-1)。

表8.4-1 河道绿化植物分类及编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亲水性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生活型 乔木 灌木 草本 藤本 竹类 乔木 灌木 草本 编码 ZQ ZG ZC ZT ZZ SZQ SZG SZC 38

代表物种 合欢、香樟、女贞、玉兰 贴梗海棠、木芙蓉、冬青、云南黄馨 美人蕉、鸢尾、麦冬、葱兰 扶芳藤、常春藤、紫藤、五叶地锦 凤尾竹 构树、水杉、枫杨、垂柳 藜、地肤 苔草、蒲苇、大画眉草、金色狗尾草

9 10 11 12 13 湿中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藤本 乔木 灌木 草本 藤本 SZT SQ SG SC ST 络石 水松、池杉、落羽杉、紫杉 江南桤木、千屈菜 狗牙根、风车草、异型莎草 洋常春藤 8.5推荐植物配置

(1)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区内河道陆域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要体现景观性与亲水空间的营造,注重硬质护岸的软化,在物种选择上要与周边用地类型相适应。

(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内河道陆域植物群落的植物推荐配置要体现出半自然化的风貌,营造出高格调的滨水植物景观,体现亲水和谐性。

(3)农村地区河道陆域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原生态风貌,注重土著树种与经济作物的合理组合,可适当采用果树等经济树种,注重地被植物的应用。

河道陆域植物群落推荐植物配置详见表8.5-1。

39

表8.5-1 河道陆域植物群落推荐植物配置

河道类型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 植物类型 常绿乔木 香樟、广玉兰、桂花、雪松 落叶乔木 灌木 藤竹 络石、常春藤、云南黄馨、爬山虎、迎春 草本(地被) 香菇草、黑麦草、麦冬、美人蕉、狗牙根、沿阶草、沿阶草、葱兰 美人蕉、酢浆草、麦冬、黑麦草、香菇草、狗牙根、鸢尾、葱兰、白三叶 高羊茅,黑麦草、狗牙根、鸢尾、美人蕉、沿阶草、白三叶 红叶李、白玉兰、樱花、海桐、小叶女贞、红花檵木、洒金桃叶垂柳、鸡爪槭、红枫、水珊瑚、小叶黄杨、八角金盘、石楠、绣杉、 线菊、南天竹、山茶、金钟花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 香樟、广玉兰、桂花、雪松 火棘、凤尾兰、洒金桃叶珊瑚、金丝桃、合欢、白玉兰、垂柳、马凤尾竹、云南黄馨、杜鹃、花叶芦竹、木芙蓉、红花檵木、褂木、红叶李、池杉、樱扶芳藤、紫藤、凌霄 十大功劳、紫叶小檗、山茶、枸骨、垂 花、银杏、鸡爪槭、红枫、 丝海棠、金钟花 农村地区 池杉、水杉、刺槐、桃树、香樟、女贞、桂花、榉树、枫杨、榔榆、桑树、木槿、夹竹桃、凤尾兰、木芙蓉、山茶、雪松 白榆、垂柳、构树、枇杷芦竹、 树、泡桐、枫香、乌桕 凤尾竹、孝顺竹 40

9、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河道水体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等是在水质改善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要素。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的水生态系统生物要素的恢复设计是发挥其水质改善净化功能的关键环节。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巧妙配置可以营造怡人的水域景观。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包括水生植物配置、水生动物配置,适宜的生境提供,合适的种养时机以及科学的管理维护。

常见水生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见附录2。

9.1水生植物配置

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可以直接吸收水中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也为水生动物提供生活、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的场所,增加水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水生植物按生态习性分为四大生态类群: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9.1.1类群配置原则

水生植物不同生态类群的配置原则一般是从河道沿岸向水体深处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漂浮植物的配置不受水体深度的影响。水生植物种植设计应根据河道水深、水质、透明度,流速、风浪等实际状况,结合水生植物生长习性、生物节律,尽可能构

41

建近自然的、存活期长的稳定植物群落,体现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多种生态类型的交替变化过程,以提高水系净化系统的稳定性和群落的多样性;

1)挺水植物配置在河道沿岸带浅水处(水深约0.2m),可以起到截流地表径流、营造水景观、为水禽提供繁殖、栖息场所等功能。设计种植区域要注意前景、背景植物的种类搭配,前景挺水植物选择植株低矮;背景可以选择高植株植物进行配置。在沿岸带设计时还要注意水体通透性,不能应挺水植物过多而遮挡水面视线。

2)浮叶植物通常可以在水深0.5-1.5m的静水水域进行配置。避免在受风浪影响较大的河道、畅水区以及流速较大的河道进行设计,适合在亲水平台、桥梁两侧等区域进行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如菱、荇菜等设计时要考虑其容易蔓延的特性。

3)漂浮植物通常只在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域生态治理时使用。漂浮植物在河道生态治理中不宜设计或圈养、浮岛等控制性设计,防止在水域恣意漂浮蔓延。如需配置,漂浮植物仅适宜在静水水域配置。

4)沉水植物是河道水质改善直接起到重要功能的生物要素。沉水植物的种植区域在0.5-2.0m水深处,具体深度根据相应河道的水体透明度而异,河道水质状况也会影响沉水植物的存活和生长。

9.1.2种类配置原则

(1)土著种优先原则。

挺水植物优选土著种,慎用外来种,可适当配置景观物种或归化

42

种,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尽量采用土著种。沉水植物在公共河道水域仅能选用土著种,杜绝外来种。浮叶植物选择景观效果好的物种进行配置,慎重选用容易蔓延的种类。

(2)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在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考虑高矮形态搭配、沉水挺水生活型搭配、生长季节性搭配、观叶和赏花等多种类搭配,以增强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3)水质净化功能性

为提高河道水体净化能力,在选择植物时不但要选择耐污能力强的先锋植物,同时也要求植物具备较强的净化能力。如芦苇、花叶芦竹、水芹、灯芯草对河道底泥中的氮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较强。

(4)景观功能性

结合社会、娱乐、美学,按照植物的形态特征,选择水生植物的构景种,特别是对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选择。在水平布局上要注意有花植物与无花植物的搭配,在空间配置上要注意植物高矮之间的搭配,季节配置上要注意水生植物季相的景观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土著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湿生植物,营建自然生态水景观。

(5)管理维护简易性

水生植物在存活期会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当其死亡时,植物体会将营养物质释放于环境中,故在栽种数量上,应充分考虑后续维护的便利与成本,尽可能选择管理维护方便的水生植物进行栽种;另外,

43

很多漂浮植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时,生物量很大,难以进行正常维护,应谨慎使用。浮萍、满江红、槐叶萍、水葫芦、大薸等漂浮植物不人为在开放性水体恣意引入,需保证一定畅水率的河道尽量不引入荇菜、菱等容易蔓延的浮叶植物。

9.1.3种类选择要求

(1)河道生态治理需根据水质、水文、光照等条件选择水生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

(2)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可适当考虑能够控制蔓延的景观植物。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莲、梭鱼草、黄菖蒲、再力花等;浮叶植物主要有睡莲、萍逢草等。

(3)上海市郊常见沉水植物土著种主要有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马来眼子菜、大茨藻、小茨藻、蓖齿眼子菜、菹草、狐尾藻、轮藻(大型藻类)等,严格杜绝外来物种(如水盾草、伊乐藻等)。

(4)在满足水质生态净化功能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优选基生草,后选茎生草。

9.1.4种植生境要求

不同种植方式、特定水域水文水力条件会影响水生植物生长水深要求。通常来说,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挺水植物栽植水深以0.2m以浅为宜,芦苇、香蒲等能适应较深的水深,最深可超1.0m;浮叶植物2.0m以浅均能存活;沉水植物0.6-1.5m为宜。种植适宜水深根

44

据特定水域的水质状况、透明度以及水文条件等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9.1.5种植方式设计

根据河道特定环境条件以及水域景观展现需要,设计一定的水生植物种植方式。水生植物通常涉水种植,属塘植范畴。

挺水植物在水深较深不能满足种植要求的区域,可设计种植平台进行种植。种植平台可用木桩、仿木桩、砖砌、石砌、卵石等围护。容易蔓延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也可用种植平台、种植槽、种植盆等进行根控种植。挺水植物的种植方式根据地形可以条状、块状或丛状进行设计。沉水植物的种植以数个优势种为主的群落设计为主,种植方式有营养植株移栽、种子撒播、营养繁殖体(根茎、块茎、球茎、冬芽、石芽等)播种。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也可设计浮床或浮岛进行水质改善和景观营建。

9.1.6种植时间要求

挺水植物适合在春季(3-5月)进行种苗移植,或在6-9月进行营养植株移植,或在冬季(12-翌年2月)进行根茎等营养繁殖体移植。为了尽快获得成型效果和保证存活率,4-5月份以成型的种苗移植为佳。

沉水植物种植根据种植方式不同,选择不同的时间。苦草、黑藻、金鱼藻、眼子菜等植物的营养植株移栽可在5-9月份进行;沉水植物的芽孢、根茎、石芽等宜在11月-翌年2月进行,不同种类的播植时

45

间不同。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由于工期紧,建议按营养植株移栽的时间进行。

浮叶植物(睡莲)主要用根茎和块茎进行种植,宜在4-9月移植。

9.1.7水生植物的维护管理要求

水生植物的生长均具有特定的生长周期,需根据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科学的管理维护。水生植物的维护工作包括稳定群落结构的调控,植物的修剪,枯萎植物的收割,水生植物的补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确保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稳定,使之发挥良好的水质净化功能,保证良好的水域景观。

参加见“上海河道水生生物维护管理手册”。

9.2 水生动物配置

水生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在维持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增强生物多样性,延长水体食物链,稳定水生态系统。在河道生态整治工程中,水生动物的配置和放流应遵循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不可盲目地进行放养。在进行水生动物种类配置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水生动物种类选择

水生动物的食性不同,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不同,对水环境的影响也不同。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中选择对水质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的功能性种类。选用滤食性和碎屑食性为主的鱼类和底栖动物,适当考

46

虑一些肉食性鱼类;在人为建植沉水植物的河道,禁止设计投放草食性鱼类。

(2)水生动物放养对水质的要求

不是所有河道都适合利用水生动物来协助水质改善。不同水生动物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用于改善水质作用的水生动物,尽量挑选广氧性的土著鱼类;在水体溶氧低于5mg/L时,不宜投放鱼苗,鲫鱼对水体溶氧要求低,可以在溶氧量为0.5-1.0mg/L的水体生活。鱼类正常生长存活的溶氧含量>3.0mg/L,不然不宜投放水生鱼类。 (3)适时放养

水生动物的放养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苗通常在夏季(6-7月份)放养,鱼种或成鱼通常在12月、1月、2月等低温季节放养。底栖动物的放养也尽可能选择低温时期放养,对温度的要求不如鱼类的严格。

(4)严禁设计外来物种

外来鱼类的引入会改变河道水系原有的鱼类区系组成,土著鱼类在种类和数量上的优势地位被外来鱼类所取代,土著鱼类资源逐渐衰竭。此外,观赏鱼进入自然河道成为入侵生物,不但会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产生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

10、附则

47

附表一: 上海河道生态绿化植物名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中文名 水苋菜* 芦竹* 拂子茅 水生美人蕉* 水蕨 蛇床 风车草* 异型莎草 高杆莎草 头状穗莎草 纸莎草* 柳叶菜 假俭草 拟二叶飘拂草 百花水八角 鱼腥草* 天胡荽 香菇草 水蓑衣 柳叶箬 短叶水蜈蚣 长蒴母草 陌上草 黄花水丁香 通泉草 竹叶茅 水芹* 狼尾草 扯根菜 过江藤 水蓼 拉丁名 Ammannia baccifera Arundo donax Calamagrostis epigeios Canna generalis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Cnidium monnieri Cyperus alternifolius Cyperus difformis Cyperus exaltatus Cyperus glomeratus Cyperus papyrus Epilbium hirsutum Eremochloa ophiuroides Fimbristylis miliacea Gratiola japonica Houttuynia cordata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Hydrocotyle vulgaris Hygrophila salicifolia Isachne globosa Kyllinga brevifolia Lindernia anagallis Lindernia procumbens Ludwigia epilobioides Mazus japonicus Microstegium nudum Oenanthe javanica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Penthorum chinense Phyla nodiflora Polygonum hydropiper 科名 千屈菜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美人蕉科 水蕨科 伞形科 莎草科 莎草科 莎草科 莎草科 莎草科 柳叶菜科 禾本科 莎草科 玄参科 三白草科 伞形科 伞形科 爵床科 禾本科 莎草科 玄参科 玄参科 柳叶菜科 玄参科 禾本科 伞形科 禾本科 虎耳草科 马鞭草科 蓼科 亲水习性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生活型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编码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48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红蓼 粘毛蓼 酸模 羊蹄 茴茴蒜 刺果毛茛 石龙芮 变豆菜 三白草 虎耳草 扁秆藨草 藨草 泽芹* 水苦荬 中华结缕草 细叶水团花 千屈菜* 杞柳* 江南桤木* 水松* 湿地松 腺柳* 池杉* 墨西哥落羽杉* 落羽杉* 水竹* 大画眉草 知风草 金色狗尾草 繁缕 天篷草 书带苔草 藜 蒲苇* Polygonum orientale Polygonum viscosum Rumex acetosa Rumex japonicus Rununculus chinensis Rununculus muricatus Rununculus sceleratus Sanicula chinensis Saururus chinensis Saxifraga stolonifera Scirpus planiculmis Scirpus triqueter Sium suave Veronica undulata Zoysia sinica Adina rubella Lythrum salicaria Salix purpurea Alnus trabeculosa Glyptostrobus pensilis Pinus elliottii Salix chaenomeloides Taxodium ascenden Taxodium mucronatum Taxodium distichum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Eragrostis cilianensis Eragrostis ferruginea Setaria glauca Stellaria media Stellaria uliginosa Carex rochehebruii Chenopodium Album Cortaderia selloana 蓼科 蓼科 蓼科 蓼科 毛茛科 毛茛科 毛茛科 伞形科 三白草科 虎耳草科 莎草科 莎草科 伞形科 玄参科 禾本科 茜草科 千屈菜科 杨柳科 桦木科 杉科 松科 杨柳科 杉科 杉科 杉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石竹科 石竹科 莎草科 藜科 禾本科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灌木 灌木 灌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竹类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C SG SG SG SQ SQ SQ SQ SQ SQ SQ SZ SZC SZC SZC SZC SZC SZC SZC SZC 49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马唐 牛筋草 地肤 碱蓬 水杉* 枫杨* 垂柳* 旱柳* 构树 络石 虎尾草 狗牙根 黑麦草* 狗尾草 美人蕉* 蛇莓 萱草* 八仙花 鸢尾* 石蒜* 阔叶沿阶草* 麦冬 酢浆草 三叶委陵菜 野蔷薇 绣线菊* 葱兰* 矮牵牛* 海州常山* 海桐 紫穗槐* 桃* 洒金桃叶珊瑚* 小叶黄杨* Digitaria sanguinalis Eleusine indica Kochia scoparia Suaeda glauca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Pterocarya stenoptera Salix babylonic Salix matsudana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Chloris virgata Cynodon dactylon Lolium temulentum Setaria viridis Canna indica Duchesneaindica HS Hemerocallis fulva Hydrangea macrophylla Iris tectorum Lycoris radiate Ophiopogon jaburan Ophiopogon japonicus Oxalis corniculata Potentilla freyniana Rosa multiflora Spiraea salicifolia Zephyranyhes candida Zoysia japonica 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Pittosporum tobira Amorpha fruticosa Amygdalus persica Aucuba japonica cv.variegata 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 禾本科 禾本科 藜科 藜科 杉科 胡桃科 杨柳科 杨柳科 桑科 夹竹桃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美人蕉科 蔷薇科 百合科 绣球花科 鸢尾科 石蒜科 百合科 百合科 酢浆草科 蔷薇科 蔷薇科 蔷薇科 石蒜科 茄科 马鞭草科 海桐花科 豆科 蔷薇科 山茱萸科 黄杨科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湿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草本 草本 灌木 灌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藤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草本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SZC SZC SZG SZG SZQ SZQ SZQ SZQ SZQ SZT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C ZG ZG ZG ZG ZG ZG 5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樱花* 紫荆* 贴梗海棠* 蚊母树* 八角金盘* 栀子* 木芙蓉* 木槿* 金丝桃* 枸骨 冬青 云南黄馨* 迎春花* 小叶女贞* 金叶女贞* 红花檵木* Cerasus serrulata Cercis chinensis Chaenomeles lagenaria Distylium racemosum Fatsia japonica Gardenia jasminoides Hibiscus mutabilis Hibiscus syriacus Hypericum patulum Ilex cornuta Ilex purpurea Jasminum mesnyi Jasminum nudiflorum Ligustrum quihoui Ligustrum×vicaryi 蔷薇科 豆科 蔷薇科 金缕梅科 五加科 茜草科 锦葵科 锦葵科 藤黄科 冬青科 冬青科 木犀科 木犀科 木犀科 木犀科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G ZQ ZQ ZQ ZQ ZQ ZQ 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 金缕梅科 Mahonia bealei Mahonia fortunei Malus halliana Nandina domestica Nerium oleander Osmanthus fragrans Photinia serrulata Prunus cerasifera Pyracantha fortuneana Rhododendron simsii Rosa cymosa Yucca gloriosa Albizia julibrissin Cinnamomum camphora Firmiana simplex Ligustrum lucid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Magnolia denudata 小檗科 小檗科 蔷薇科 小檗科 夹竹桃科 木犀科 蔷薇科 蔷薇科 蔷薇科 杜鹃花科 蔷薇科 龙舌兰科 豆科 樟科 梧桐科 木犀科 金缕梅科 木兰科 116 阔叶十大功劳* 117 狭叶十大功劳*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垂丝海棠* 南天竹 夹竹桃* 桂花* 石楠 红叶李* 火棘* 杜鹃 小果蔷薇 凤尾兰* 合欢 香樟* 梧桐* 女贞* 枫香* 玉兰* 51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广玉兰* 桑* 毛白杨* 刺槐* 乌桕* 榔榆 白榆* 榉树 洋常春藤* 五叶地锦* 爬山虎 扶芳藤 常春藤* 紫薇* 紫藤 凤尾竹* Magnolia grandiflora Morus alba Populus tomentosa Robinia pseudoacacia Sapium sebiferum Ulmus parvifolia Ulmus pumila Zelkova schneideriana Hedera helix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Euonymus fortunei Hedera nepalensis Lagerstroemia indica Wisteria sinensis Bambusa glaucescens 木兰科 桑科 杨柳科 豆科 大戟科 榆科 榆科 榆科 五加科 葡萄科 葡萄科 卫矛科 五加科 千屈菜科 豆科 禾本科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中生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藤本 藤本 藤本 藤本 藤本 藤本 藤本 竹类 ZQ ZQ ZQ ZQ ZQ ZQ ZQ ZQ ST ZT ZT ZT ZT ZT ZT ZZ 注:上海河道生态绿化物种配置可参考但不局限于本名录所列植物。本名录中,物种名后带有*号的,表示该物种为栽培种,其余物种为土著种,判定依据为《上海植物志》(1999)。

附录二 水生植物种植种类选择及特性表

生态类型 种类名称 图片 生物特性 挺水植物 再力花 (需建设种植挡墙以防止蔓延。种植生长水位20cm以浅较好) Thalia dealbata 多年生挺水草本。叶卵状披针形,浅灰蓝色,边缘紫色,长50cm,宽25cm。花紫色,观叶为主。种植水 深30-40 cm;植株高度100-150cm。 叶圆盾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花单生在花莲 Nelumbo nucifera 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粉色花,观花为主,花期6-8月;种植水深40-60 cm,淤泥质水底为宜。植株高度100-150cm。 52

茎直立,多分枝,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总千屈菜 Spiked Loosestrlfe 状花序顶生;3月份发芽,花期7-10月;种植水深20-40 cm,植株高度60-120cm。易长气生根,要注意剪枝整理。种子容易萌发,注意蔓延。 多年生挺水湿生草本植物,根茎为须状不定根。叶柄梭鱼草 绿色,圆筒形,叶片光滑,呈橄榄色,倒卵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3月底发芽,11月份枯萎,花白色或紫色;种植水深20-40 cm,植株高度50-80cm。 多年生湿生或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植株高大,根茎短黄菖蒲 粗。叶子茂密,基生,绿色,长剑形,长 60--100 厘米。花黄色,花期4-6月,绿叶期达11个月左右。种植水深20-30 cm,植株高度50-60cm。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特殊香气。上海地区有野生分布。具横走粗壮而稍扁的根状茎,径0.5-2cm,上水菖蒲 Acorus calamus 生有多数须根。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长50-120cm。6-9月开花,佛焰苞长20-40cm,肉穗花序圆柱形, 黄绿色。可抑制藻类生长,3月份发青,种植水深15-20 cm,植株高度40-70cm。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状茎粗壮,有节;叶线形,基生,东方香蒲 Typha orientalis 基部鞘状,抱茎,具白色膜质边缘。穗状花序圆锥状,雄花序与雌花序彼此连接,雄花序在上,较细,长3~5厘米,雌花序在下,长6~15厘米。花果期5—8 Pontederia cordata Iris pseudacorus 53

月,种植水深10-80cm,植株高度100-200cm,常见植物。特别容易蔓延,需考虑根控。 植株基部的地上茎短缩,并从其叶腋间抽生地下匍匐茎,匍匐茎在土中水中延伸,长30-60厘米,开展都狭叶香蒲 Typha angustifolia 60-80厘米,每株有6-13片叶。叶箭形,全缘,叶色浓绿,叶肉组织为中空的长方形孔格,是湿生结构, 叶片下部的叶鞘长达50-60厘米,层层互相抱合成假茎。 匍匐根状茎粗壮,具许多须根。秆高大,圆柱状,平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 滑,基部具3~4个叶鞘,鞘长可达38厘米。花果期6~9月。种植水深20-40 厘米,植株高度100-120厘米。净化水质为主,易折断,易倒伏,易患病虫害。 植株长10-45厘米,疏生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及下石龙芮 Ranunculussceleratus 部叶具长柄;叶片肾状圆形,棕绿色,长0.7-3厘米, 湿生草本,生于临水处。花黄色,春季浮岛上生长。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较粗,白色。茎三白草 Saururus Chinensis 直立,下部匍匐状。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3厘米,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期4~8月,果期8~9 月。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 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花淡绿色或淡红 54

色,花期7~8月。生湿地,水边或水中。 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厘米。地下有块茎,球形,叶根生,叶柄长达50厘米,叶片宽椭圆形至卵 形,长5-18厘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多年生挺水植物。高50-100厘米,根状茎横生,较 粗壮,顶端膨大成球茎,可食用。基生叶簇生,叶形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 变化极大。多数为狭箭形,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 7-10月开花,10-11月结果,同时形成地下球茎。种子褐色。霜冻后地上部分枯死。 一年生沼泽植物。叶基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花期7—10月。 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茎秆直立,秆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叶长15-45厘米,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茭白 Wildrice stem 叶片扁平而宽广,长30-100厘米,锥花序大型,长30-60厘米。 根茎平生或直立;叶浮于水面,圆形或卵形,花大而矮慈姑 Sagittaria pygmaea 浮叶植物 睡莲 Nymphaea spp. 美丽,颜色多样,浮水或突出水面;种植水深50-200 厘米,观花,花期长,5-11月,花色丰富。 55

叶卵形,长3-5厘米。花黄色,种植水深100-200厘荇菜 Nymphoides peltatum 米,植株浮于水面花黄色,3月份发芽,3月底开花。 容易蔓延生长。 别名鸡头米、鸡头莲,观叶植物。叶片背面和叶柄、芡实 Euryale ferox Salisb 花梗多刺。种植水深以80-120厘米为宜,最深不可 超过2米。果实可食用。 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直立细长,长50~80厘米,叶带状披针形。花白色,较小。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冬季为休眠 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后可以断枝再植。 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枝。叶基生,线形,长沉水植物 苦草 (主要净水为主,水深1-2米以内多年生沉水草本。茎长30厘米以上。叶有短或长柄,均可种植。) 水毛茛 Batrachium bungei 叶片轮廓近半圆形或扇状半圆形,叶柄长0.7—2厘 米。花期5月至8月。 多年生沉水或浮叶草本,地下茎发达。仅有沉水叶,马来眼子菜 Potamogeton malaianus 先端急尖,叶缘波状,具有不规则的锯齿,叶柄长2~5cm。穗状花序顶生或假腋生。喜生地质较硬的湖泊、 池塘和河道及水沟、及水流缓慢的淡水中,在我国南Vallisneria natans 30-50厘米,无柄。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生于叶腋。种植水深60-150 cm,植株水下生活,净水,草食性鱼类喜食。4月底发芽,10月份死亡。 56

方湖区最为普遍。 悬浮于水中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从种子发芽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到成熟均没有根。叶轮生,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茎平滑而细长,可达60厘米左右。群生于淡水池塘、水沟、稳水小河、温泉流水及水库中。为世界广布种。 沉水草本。茎较粗壮,多分枝,具稀疏的皮刺。叶片大茨藻 Najas marina 线形,长1.5-3厘米,先端钝而有刺状齿,边缘各有4-10粗锯齿,下面脉上有稀疏的皮刺,种皮厚。花果 期7-10月。生于池塘、湖泊中。 一年生沉水草木。植株纤细,易折断,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黄绿色或深绿色,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株高4—25厘米。茎圆柱形,光滑无齿,茎粗0.5—1 毫米或更粗,节间长1—10厘米。花果期6—10月。 又称红线草,沉水草本。根茎发达,白色,直径1-2毫米,具分枝,常于春末夏初至秋季之间在根茎及其篦齿眼子菜分枝的顶端形成长0.7-1厘米的小块茎状的卵形休眠芽体。茎长50-200厘米,叶线形,长2-10厘米,穗 状花序顶生,花果期5-10月。本种生态幅相当宽,在淡水与咸水中均可繁茂生长。 小茨藻 Najas minor Potamogeton pectinatus

附录三 放养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性表

57

水生动物 种 类 图 片 特 性 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喜欢跳跃,滤食性,营养级联作用, 上层鱼类,控制藻类大量繁殖。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鳙 Aristichthys nobilis 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 鱼类 30-40 g/m 3细鳞斜颌鲴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底层鱼类,杂食性鱼类,能摄食底层丝状藻类。 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草食性鱼类,合理的数量能保证沉水植物的生 长,又能控制恣意蔓延。 杂食性鱼,成鱼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耐缺氧,在DO>3mg/L的水体均能存活。产黏性卵, 适合在水草丰茂生境条件下繁殖。 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 鲫鱼 Carassiusauratus 高体鳑鲏 Rhodeus ocellatus 58

上具有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 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 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 眼位于头的前部。 鳃 耙15~18。 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 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背腹凸出,略呈浅弧形。头侧扁。吻短突。眼大而圆,侧上位。眶前骨圆尾斗鱼 Macropodus ocellatus 下缘前部游离,具弱锯齿,后部盖于皮下。眼间隔宽,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在眼近前缘。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颌略突出。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小于眼径。 壳高约25毫米,壳宽15毫米。壳质厚、坚硬、外形呈长圆锥形。螺层6-7个,各螺层增长缓鲦鱼(餐条) Hemiculter leucisculus 底栖动物 铜锈环棱螺 Bellamya aeruginosa 慢,不外凸,螺旋部呈尖圆锥形,体螺层略膨 大。刮食性,水底附着生活。分泌粘液絮凝水中悬浮物质,增加透明度。 59

壳长达20厘米,壳薄,微膨胀,壳面平滑。背角无齿蚌我国各地江河、湖沼中均有分布。滤食性,水(河蚌) Anodonta woodiana 底埋栖生活,滤食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质,净 化水质。 壳大而扁平,壳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三角帆蚌 Hyriopsiscumingii 长近20厘米,后背缘向上伸出一帆状后翼,使蚌形呈三角状。滤食性,水底埋栖生活,滤食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质,净化水质。 日本沼虾又称青虾,体形粗短,摄食有机碎屑,能在水体中自行繁殖。 滤食水体中的细菌、藻类、原生动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物。 虾类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轮虫 Rotatoria spp. 枝角类 滤食性 浮游动物 滤食水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春(俗称红虫) Cladocera spp. 夏季较多。 附录四 生态护岸材料指标选取说明 一、石笼材质要求说明

1)钢丝抗拉强度350~500N/mm2: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1.2(范围:可用于各类岩土工程、水土保持、堤岸防护等工程建设领域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下同)

60

2)伸长率≥10%: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1.3

3)化学成分符合GB/T 700: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1.1

4)网片表观不得有破损、腐蚀,网片面色泽基本一致: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2.1,7.2.2

5)抗拉强度(顺编制方向)>30kN/m: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2.3

6)网孔钢丝铰制长度≥50mm:根据厂家标准。考虑实际受力过程中,网孔绞制部位应力集中,增加绞制长度的要求可有效防止应力集中。根据厂家工程经验,选取绞制长度50mm作为标准。

7)镀层材质宜采用锌或锌铝合金:根据《深圳边坡生态指南》6.2.4第5条:石笼网应使用镀锌铁丝线。但根据厂家提供的中性盐雾试验资料,镀Zn-5%Al合金钢丝、镀Zn-10%Al合金钢丝的腐蚀率明显好于全镀Zn钢丝。故镀层材质增加锌铝合金一项。

61

8)镀层表观:镀层宜均匀、连续、表面光滑,不得有裂纹和漏镀: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3.1

9)镀层缠绕试验4倍直径的锌棒上密绕6圈,镀层表面不起层或开裂: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3.2 10)镀层锌铝合金类镀层铝含量≥4.2%: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3.3

11)镀层盐雾试验:连续喷雾200小时以上时不得出现红锈:根

62

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8.6.1.1

12)镀层重量(当采用纯锌)≥240g/m2:根据YB/T5357-2006(钢丝镀锌层)3.2.1表1,石笼用钢丝直径约2.5mm,考虑到本指南石笼所处环境大多为潮湿多水,时干时湿,采用表1中对于2.5mm直径钢筋最严格要求240g/m2。

当采用其他镀层材料,如锌铝合金类。根据厂家提供的中性盐雾报告,锌铝合金类铁丝的腐蚀率明显低于纯锌铁丝。但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规范(GB/T20492-2006 锌-5%铝-混合稀土合金镀层钢丝、钢绞线 适用范围为制造架空绞线用钢丝,石笼用钢丝不在此规范范围内),虽有盐雾报告的数值,但具体工程中不同环境下腐蚀率可减少多少倍,无从考证,故建议在具体工程设计中,考虑石笼所处环境的影响,综合考虑镀层的厚度。

13)聚合物层材料抗拉强度≥17N/mm2: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4.1

14)聚合物层断裂伸长率≥200%: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4.1

15)聚合物层厚度0.4~0.7mm±0.1mm: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4.2

16)聚合物层比重PE:0.94~0.98,PVC:1.30~1.38:根据YB/T 4190-2009(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7.4.3

63

二、生态袋指标说明

1)保土性O95≤Bd85:根据GB50290-98第4.2.2 2)透水性Kg≥AKs:根据GB50290-98第4.2.3

64

3)防堵性GR≤3:根据GB50290-98第4.2.4

生态袋在整个生态护坡系统中发挥着植生的作用,袋体必须具备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要能防止袋内的填充物流失,又不能完全密封成为封闭结构,要能够实现水分在袋体与袋体、袋体与土壤等多层面的高效流动,使得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得到有效保持和及时补充。针对以上机能,参照GB50290-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对袋布的保土性、透水性、防堵性提出要求。系数B建议取大值。 4)纵横向断裂强度≥8kN/m: 5)纵横向撕破强力≥0.22kN。

作为土工织物的最基本属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生态袋必须具备的性能,考虑到生态袋在护坡功能中所起到的力学作用和要承担的荷载负担,根据调研多个成功应用生态袋的河道案例,结合厂家提供的资料,选取以上指标作为生态袋的主要控制指标。

注:当坡比较陡峭,生态袋所构筑的挡墙结构需通过生态袋布起加筋作用才能稳定时,应根据力学计算,对袋布的标称断裂强度做出要求,且应对小变形时(如10%延长率)的抗拉强度做出规定,具体需根据实际结构进行分析计算。

生态袋的其余指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配。 6)抗老化指标150h荧光紫外试验强度保持率≥95% 7)抗老化指标500h氙弧辐射试验强度保持率≥75%

根据GB50290-98第3.1.2规定: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并应按工程设计需要确定试验项目:4耐久性能:抗紫外线

65

能力、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等。

由于此规范未提出具体防老化指标要求,考虑到生态袋的工作环境,借鉴JT/T 667-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 无纺土工织物,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用无纺土工织物。水运、铁路、水利等工程用无纺土工织物可参照执行。)5.1.2条最高级别IV级要求:光照辐射强度为550W/m2照射150h,拉伸强度保持率>95%。

目前较常用的老化指标试验主要有两种:氙弧灯照射试验和荧光紫外灯照射试验。氙弧灯照射试验箱仿制全部的太阳光谱,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光,氙弧灯照射试验被认为是最能模拟全太阳光光谱的试验;荧光紫外灯照射试验并不企图防止太阳光线,而只是模拟长期在室外暴露的耐久性材料,受短波紫外灯照射引起的老化损伤。两种试验时间通常有150h、300h、500h三种。两种试验各有各的优势,又各有各的局限性,为确保生态袋结构的安全,本指南建议分别选取荧光紫外等照射试验(150h)、氙弧灯照射试验(500h)双控制。结合工程经验,500h氙弧辐射试验强度保持率指标采用>75%。

8)植被覆盖率:施工3个月内达到:

常水位以上:≥99%

常水位以下300mm及挺水植被种植区:≥50%

1、景观要求

2、生态袋属于土工合成织物,考虑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老化最主要原因为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如能在施工完毕后的较短时间内就有

66

植被覆盖,避免阳光直射,能很好的延长生态袋袋布的使用寿命。结合工程经验,提出本条控制指标。

67

市场上部分生态袋产品技术指标对比表

供应商 公司A PP加抗UV公司B PP加抗UV材料 150 40-80 40-80 7.5 7.5 0.175 1.49 0.2 公司C PP加抗公司D 公司E PP加抗公司F PP加抗UV材料 55 76 19.7 17.6 0.4 0.24 2.31 0.12 公司G PP加抗UV材料 48 51 9.5 8.6 0.24 0.2 1.72 0.21 公司H PP加抗UV材料 166 52 83 10.3 9.6 0.205 0.21 1.78 0.2 原料 材料 单位面积质量(g/m2) 纵向 伸长率% 横向 纵向 抗拉强度(KN/m) 横向 纵向 梯形撕破强度(KN) 横向 CBR顶破强力(KN) 等效孔径O90/O95(mm) 0.28 1.45 0.1-0.3 0.8 0.07-0.2 8.5 0.33 5.5 75 10.5 7.5 125 35 UV材料 140 PP加抗UV材料 UV材料 139 45 43 11.7 11.7 0.21 0.21 2.3 0.16 75 50.8 13.3 12.5 0.26 0.26 1.81 0.13 68

垂直渗透系数(cm/s) 渗透性(1/m2/s) 0.4 0.17 0.21 99.3纵,95.4横(荧0.2 0.16 0.15 0.3 抗紫外线能力500h保持率(%) 75 75.5 70 光紫外灯照射150h) >95 说明:以上数据均为生产厂商提供。

69

三、生态混凝土块

1)植物生长砖指标: 抗压强度≥6Mpa

空隙率≥20%且植物根系能贯穿其中

厚度:8~15cm

植物生长砖首先要满足结构耐久性的要求,由于植物生长砖实际为多孔(又称无砂、干贫、大孔)混凝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不适用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结合调研所得的厂家质料,建议采用抗压强度6Mpa为最小值。

植物生长砖应具备一定的孔隙率来实现高透水性并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其抗压强度一般会逐渐变小;结合调研所得的厂家质料,建议采用孔隙率20%为最小值。

为使植物根系能贯穿砖体,扎根至底下的土体,需保证砖体空隙的连通,并且砖块厚度不能太厚;再者植物生长砖多采用同一级配的粗骨料制成,为保证其结构强度和完整性,必须有一定的厚度。结合调研所得的厂家质料,建议采用厚度8~15cm。

70

挡墙壁砖指标确定与植物生长砖类似。考虑到挡墙结构需要较高的抗压强度,结合调研所得的厂家质料,建议采用抗压强度10Mpa为最小值,孔隙率12%为最小值。

71

四、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1)开孔率20%~40%

混凝土砌块作为河道护坡使用,在保证其护坡功能的前提下,应适当开孔以满足河道与护岸的水体交换、生物栖息、植物生长等功能。结合调研所得的厂家质料,建议采用开孔率为20%~40%。

2)强度等级不低于C25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对处于二类环境中的素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取C25。

3)厚度≥8cm

为保证砌块的护坡功能,结合工程经验,砌块厚度不宜小于8cm。

72

五、叠石挡墙

1)叠石挡墙墙顶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叠石挡墙不同于砌石挡墙,外观结构讲究“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在叠石摆设时应尽量体现“自然文化”和景观效果。

73

六、网垫植被类护坡

1)网垫搭接宽度约10cm,并在搭接缝上设固定连接钉。 2)植被生长验证标准(不局限于):表层植被需扎根进入垫下土层。

网垫植被类护坡在雨水汇流作用下,边角易翻起,尤其是坡面搭接处,上下应采用顺坡搭接,即上坡面网垫搭接在下坡面网垫之上。

植被根系应能扎穿网垫进入垫下土层,将网垫牢牢固定于坡面,防止网垫与土层之间形成垫下暗流通道,造成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

74

附录五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试点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目录及主要内容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2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3水文 1.4工程地质

1.5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6工程任务及规模

1.7生态河道建设总体思路 1.8工程主要设计内容 1.9施工组织设计 1.10工程管理

1.11工程占地及挖压拆迁 1.12环境影响评价 1.13投资估算 1.14经济评价

1.15工程综合特性表

2、水文及气象

包括:水文、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建筑物分布现状及规划等。

3、工程地质 4、工程任务及规模

4.1社会经济概况 4.2相关规划情况

包括周边规划对建设河道生态或景观方面的功能定位及要求,规划断面。

4.3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河段现状分段详细描述,附现状照片;对水环境现场及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如需要可补充底泥质量现状;污染源排放及纳管现状;对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水质及生态方面问题,进行总结。

4.4工程建设必要性

包括从水生态建设、水质改善及维持角度出发的工程必要性论证。

4.5工程任务与治理目标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程河道治理任务及建设目标。建设目标需包括水质、生态系统、生态景观三方面。

4.6工程内容及规模

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5.1生态治理的总体思路及设计原则

根据工程河道的特点,从水质净化、生态系统构建及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角度,提出河道生态治理主要思路、设计原则。

5.2工程等别和设计标准

75

5.3设计参数及计算方法 5.4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工程河道总体定位,及周边环境现状及周边区域开发情况,分段或分片确定河段的治理内容。

5.5疏拓工程 根据规划断面,结合生态建设的需要进行疏拓。 5.6生态护岸工程

采用亲和性高的生态材料,并对不同生态护岸进行方案比选。根据不同河段功能定位选择适宜的生态材料。

5.7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

包括多样化生境的营造(水下微地形的改造,差异化生境的营造、鱼类栖息地的营造等)及生物多样性的构建(滨水带水生植物配置、水生动物投放)等。

5.8陆域植物群落恢复工程

包括河滨带陆域植物群落恢复及景观节点范围内的植物群落恢复等。

5.9其他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结合建设目标,可增加截污、人工浮岛、水质强化净化、水体增氧、硬质护岸改造等内容。

6.施工组织设计

6.1施工条件 6.2施工导流

6.3主体工程施工

含生态护岸的施工、水生植物的种植及陆域植物群落恢复的施工要求等。

6.4施工布置 6.5施工进度

7.工程占地及挖压拆迁 8.工程管理

8.1工程管理的目标 8.2管理机构及定员编制 8.3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 8.4管理内容

8.5工程管理措施

包括环境管理(污染源入河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管理、运行期跟踪监测等。 8.6工程年运行管理维护费

对水生植物、生态绿化及景观节点绿化管理维护费用分别估算。

9.环境影响评价 10.投资估算

投资中可列出现状监测费用(含生态调查、水质监测或收集、底泥监测费等);

11.经济评价

突出工程实施可发挥生态修复、环境改善、景观优化等综合效益。

12.问题及建议

注:本目录及主要内容可根据治理河道的特点进行调整。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