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突破学生的认知误区——记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关系的教学
2022-09-15
来源:步旅网
中学教学参考 教学经纬 教师如何突破学生的认知误区 ——记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关系的教学 江苏启东中学东校区(226200) 宋振岐 认知是认识客观的开始,探究是认知的关键阶段, 突破是我们认知的成果。我们的教育教学需符合认知 规律,使学生在认知中获得知识,在认知中有所探究,在 探究中有所突破,达到新认识,有新收获。 学生在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常出现许多错误的 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于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关系 的认识有:1.推着桌子,桌子不动,推力小于阻力;2.电 梯匀速上升,人受的支持力大于重力;3.站在磅秤上的 人突然下蹲时,磅秤示数会增大;4.子弹在空中飞行,是 认识,如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上升的物体惯 性大于阻力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使学生认知自己 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哪些问题还没 有认识,哪些问题需要探究,哪些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 的,等等。 在进行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关系的教学时,笔者采 用的教学模式是:一边观察一边认知一边纠错一边引导 边探究,突破填压式教学的瓶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教师点拨关键的作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刻、 学得灵活。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教师的备课、上课是关 一键。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必胜。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 关。可以通过直接询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 通过预习作业或课堂作业的批阅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可 以用多年经验积累等作为第一素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 一情况。 由于惯性大于阻力;5.运动物体受的拉力变小,其速度 必然会减小;6.突然推动瓶子,瓶内液面上的气泡相对 于瓶子会向后移动;7.物体不受一切外力作用总会落回 地面;8.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总在 同一直线上;9.在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匀速运动时,一 定会受到向前的力;10.在上升的气球上掉下的物体会 立即下落;11.物体受的合力为零时,速度一定会为零; 12,物体受的合力最大时,速度一定会很大。 第二,对于不同的错误认识及不同学生的认识,要 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措施,逐一解决。可用讲解、讨 论、探究、推理,梳通概念,正确认识规律;用必要的举例 法、反正法解决特殊问题;形式上有教师点拨和学生体 验相结合,有学生亲自实验与演示相结合,有自主学习 和互动合作相结合。 第三,对于学生的认知重点和难点可采用专题讲 座、学生活动随堂实验、抓住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等种 种途径加以突破。 题的能力。 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密度的求法,使学生对串联电 路的电流、电压、电阻间的联系,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功 率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 到了训练。 2.一题多变 所谓一题多变是指对一道题目做微小的改变,使它 变成另一道题,以达到检查不同内容的目的。如浮在液 面上的冰块熔化后,容器中的液体的液面高低是否变 化?这是一道常规题,在复习课上做这些题时,可作如 下变换扩充:(1)如果浮冰中含有一粒石子,冰块熔化 后,容器中的液体的液面高低是否发生变化?(2)如果 浮冰中含有一小木块,冰块熔化后,容器中的液体的液 面高低是否发生变化?(3)如果浮冰中含有一气泡,冰 块熔化后,容器中的液体的液面高低是否发生变化?经 过练习讨论,不仅能使学生解一题会一类,而且也使学 生思维活动的适应性和变通性大大增强。 3.多题一解 总之,培养好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实现的,需要教师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打破常 规,善于寻找新途径去教育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 必须深钻细研,找出问题的发散点,否则,调动学生思维 向灵活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变成了空话。 参考文献 [13何熙文,王书乐.中学物理教学法精粹[M].四 川:教育出版社,1992. E2]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3蔡相晴.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初 探[J].物理通报,1998(4). [4]国朝孔,鄢俨.谈中学发散思维的培养EJ3.中学 物理,1997(4). 多题一解是企图通过多道题目,以不同的问法来考 查同一知识点,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变性来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如在学习比热后,提出:(1)为什么常用水来 做致冷剂?(2)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 小?(3)冬天,傍晚为什么要向麦田里灌水,早晨又要把 水放出来?这样,经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后,既训练了学 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34 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9总第98期 [5]夏显亮.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7(?). [6]邱志彬.课堂教学培养最佳思维[J].中学物理, 2001(3). [7]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育研 究,2001(4). (责任编辑黄春香) I …教学经纬 ZHONGXUE JIAOXUE CANKAO 对于学生的不当认识,可采用相应的纠错方法予以 解决,如对认识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推力大小,同时 主线,以分析为关键,让学生“见到”、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及本质,从而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用自制的摩擦力测量仪,测出静摩擦力大小,然后加于 比较,使学生建立正确认识。认识转变:推着桌子,桌子 不动时,推力等于阻力。正确认识:桌子在水平方向受 第四,鼓励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大财富,它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认知。当学生有了信心,有了内 驱力,积极性来了,探索的激情来了,自主的程度更高 了,想的问题更多了,问的问题更深了,探究的深度更深 到推力和阻力的作用,且桌子保持静止,所以桌子受的 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对认识2:用测重计测 出人的体重,再测出电梯匀速上升时,人受的支持力大 小,然后加于比较。认识转变:原来电梯匀速上升时,人 受的支持力等于重力。正确认识:人在竖直方向受到重 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当电梯匀速上升时,重力和支持力 了,获得知识也更多了,收获也大了,能力也强了,学得 更透了,教师也更有成功感了。因此,教师应多给予学 生鼓励,但在鼓励时也要讲究以下原则。 一是战胜自我的激励。鼓励学生战胜自我的一些 心理、思想障碍,及时停止不切实际的探索,调整心态, 是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对认识3:让学生站在磅秤 定能稳操胜算,必达成功的彼岸。 上突然下蹲,仔细观察磅秤的示数变化,发现示数是减 二是战胜困难的激励。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小(后增大,再减小,最后转为不变)。认识转变:当人突。’ 鼓励学生不向困难低头,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 然向下蹲下时,磅秤的示数减小。正确认识:人向下蹲 面对客观现实,用积极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下时做加速运动,重力大于支持力,故磅秤的示数小于 三是合作协调的激励。众人拾柴火焰高,互补思维 人的重力。对认识4: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 智慧高,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协调,共享功果,这样有 一种性质,而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一种力,两者不好 利于探索,有利于战胜困难,更利于成功。 比较。认识转变:惯性与阻力是两回事。正确认识:子 四是坚持观点的激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 弹在空中飞行是惯性的表现,阻力会改变子弹前进的速 里,因此应鼓励学生坚持观点,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去寻 度,两者没有大小关系的比较问题。对认识5:用伸长的 找真理。 橡皮筋拉动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 五是敢于质疑的激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 度,然后得出结论。认识转变:运动物体受的拉力逐渐 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变小,但速度在增大。正确认识:当动力跟物体的运动 我们掌握的一些规律也是有条件限制的。事实表明,质 方向一致时,物体做加速运动,速度会不断地增大。对 疑能产生新发现,帮助人们寻找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 认识6:取一空酒瓶,灌水快要满的时候,盖上盖子,其中 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为找到更多的客观规律打开一扇 留着一个气泡,然后放在桌面,推动瓶子并观察气泡的 大门。 移动情况。认识转变:突然推动瓶子,瓶内液面上的气 六是勇攀高峰的激励。人的思维是不平衡的,有人 泡相对于瓶子会向前移动。正确认识:液体和气体均有 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走得很远,所以要激励一些学 惯性,由于同体积的液体质量大于气体质量,故同体积 有余力的学生,勇攀高峰,为人类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 的液体惯性大于气体惯性。所以突然推动瓶子,瓶内液 献。 面上的气泡相对于瓶子会向前移动。对认识7:牛顿第 总之,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随着思维 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的发展,由质疑进入提问、猜想是认知的进一步发展,进 态或静止状态。所以物体不受一切外力作用时,可能飞 行设计和探究是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再进行分析得出结 离地球;可能停在空中;可能落回地面。认识转变:原来 论是认知的进一步升华,再质疑、再探究是认知的进一 平时物体是在重力作用下才总是落回地面的,一旦物体 步完善和补充。在这个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认知过程 不受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时,物体不一定会落回地 的监控者、引导者,起催化剂的作用,适时合理的启发引 面。有可能会飞离地球。正确认识:不受外力作用的物 导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 体,由于惯性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对认 的作用。 识8:要学生提着书包匀速上楼梯,使学生体会出书包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师生互动,想方设法,没 到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而书包的运动方向是沿着 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但是要有成功的教学,必须脚踏实 楼梯斜向的。认识转变: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方 地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不断 向与作用力的方向没有必然联系。正确认识:物体受力 得法,不断有新的突破,不断有新的创新,不断获得新的 平衡,物体受的合力为零,此时物体由于惯性仍继续运 辉煌。 动,所以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平衡力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上。……总之,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验为 35 E—mail:z幻xcklk@163・c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