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范本模板】

2020-06-09 来源:步旅网
附件1-1

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指标 课 程 学 基 础 指 标 (40) 课 外 活 动 其他艺术活动 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节、联欢会等艺术活动的情况。 1.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2.参与艺术活动的项目、次数; 3.在艺术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及其任务完成情况。 习 任务完成 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 参与度 出勤率 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参加艺术课程学习的出勤情况。 对参与艺术课程学习的态度(包括兴趣、情感等)和投入的情况(包括投入时间、频度和广度等)。 对艺术课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1.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2.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兴趣小组、艺1.参加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的类别和数量; 2.参加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的次数; 术社团的情况。 3.在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中承担的角色及其任务完成情况; 4.在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中的表现情况。 1.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 2.不无故旷课,学年出勤次数. 指标内容 测评要点 1.参加艺术课程学习的注意力、意志力等状况; 2.课堂学习的表现情况,包括听讲、与同伴交流及发言的情况等。 1.听辨出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2。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 3。听辨出人声的分类; 小学 学 业 指 标 (50) 音乐 基础知识 与 基本技能 感 受 7.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等方式做出相应的反应。 与 1.听辨出音乐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运用所学音乐欣 赏 初中 要素分析作品; 2。听辨出西洋管弦乐队、中国民族乐队、电声乐队中常用乐器的音色; 3.认识并了解世界各国民族特色乐器,如骨笛、埙、编钟、古琴、马头琴、竖琴、英国管等。 1.体验、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并做出相应表情或体态反应; 小学 2.听辨出不同情绪的音乐,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音乐情绪与情感 初中 1.听辨出音乐主题、乐句、段落;视唱出部分乐曲的主题旋律,并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音乐表现要素 4。感受并描述音乐旋律中力度、速度、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 5.听辨出不同类型乐器的音色; 6.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2.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3.简单表述所听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音乐及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1。通过模唱、打击乐器等方式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2.聆听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随歌曲哼唱或默唱; 小学 3。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随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 4。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 5。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 音乐体裁与形式 1。分辨出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民谣、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 2。了解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歌剧、舞剧音乐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 初中 3.通过聆听不同的歌曲简单评析音乐体裁与形式; 4。每学年背唱2~4首歌曲和音乐主题旋律,并说出曲名; 5。随伴奏轻声哼唱或默唱出音乐主题旋律; 6.分辨出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并用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相应的情感配合。 1.初步感受并辨别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的风格; 小学 2。聆听并了解代表性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分辨其不同的风格。 音乐风格与流派 初中 2.了解中国歌剧、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秦腔、评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主要唱段,知道著名地方戏曲的代表人物。 1。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3。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 小学 4。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表现 演唱 5。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6.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其中1~2首中国民歌),3—6年级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 1.掌握已学过的简谱音乐知识,并能独立视唱简单歌曲、乐曲的乐谱; 2.了解人声分类、演唱形式,基本掌握歌唱方法; 1。了解中外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了解中外著名作曲家及代表作品(如: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黄自、王洛宾等); 初中 3.运用正确歌唱方法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风格、表达歌曲情感; 4.掌握4/4拍、3/8 拍、6/8 拍的指挥图式;对指挥动作作出正确的反应; 5.每学期背唱2~4 首歌曲(其中1首中国民歌),学唱1段京剧。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小学 演奏 2。掌握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3.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作简单评价。 1.用课堂乐器演奏教材中歌曲或乐曲,掌握课堂乐器的吐音、常用变化音等演奏技巧; 2.自信、有感情地视唱(奏)歌曲或乐曲曲谱;每学期完整演奏2~3首歌曲或乐曲。 1。用身体配合乐曲、歌曲做动作; 小学 2。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儿童歌舞等活动; 3。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做简单评价。 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与同学合作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 初中 2.自信、有表情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3.学习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表演,并结合所学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情景或动作进行表演,并做出初中 相应的评价。 1。低学段学生能够认识简单节奏符号,用声音、动作等方式表现简单节奏,并能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小学 2.高学段学生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并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识读乐谱 初中 1.基本准确地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音乐情绪和意境; 2.掌握乐谱中的音乐记号及用法; 3.掌握歌曲中弱起、切分、顿音、重音、延长音、三连音等节奏和记号的演唱方法。 1。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发声材料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并能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小学 2。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 探索音响与音乐 创造 初中 2.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创设音乐情景为歌曲伴奏; 3.即兴创编律动或舞蹈,参与歌曲表演。 即兴编创 小学 1。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表现儿歌、诗词短句; 1.自制1~2件小乐器; 2.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3。用各种声音材料和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1.与同学合作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初中 2.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 3.根据相关的音乐主题,为打击乐器创编4~8小节的节奏短句,并参与表演。 1.运用线条、色块、图形、图谱等方式,记录感受到的音乐; 小学 2。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创作实践 初中 1。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采用“鱼咬尾”、“重复”、“模进”等创作手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 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用乐谱记录下来,演唱出来; 2。了解并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3。为诗词、短语创编4~8小节旋律片段。 1.喜欢从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听赏; 小学 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 初中 2。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交流活动。 1.乐于参与民俗活动,并通过音乐了解民俗文化; 2.了解八音、江南丝竹、吹打乐、广东音乐、花鼓、斑鸠调、包楞调、小调等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及相关音乐文化知识. 1。用简单的形体动作和表演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 小学 2。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不同情绪; 3.观赏戏剧、影视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并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1。分析、比较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表现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进行班级音乐与姊妹艺术 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 2。了解音乐故事及创作背景; 初中 3.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 4.了解音乐在影视、戏剧、舞蹈作品中的作用; 5.掌握所熟悉的影视片、歌剧、音乐剧、京剧中的相关文化知识;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 1.用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表现简单的韵律操动作; 音乐与其他 小学 2.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3。说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1。了解民族管弦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和结构特点; 2.听辨出藏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 初中 3.了解和体验非洲、美洲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代表性音乐; 4。了解中外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 5。了解部分中外音乐史知识,如各乐派代表人物、作品等. 1。了解不同类型的线条、几何形以及常用的色彩,能结合各种技能,进行造型表现; 基础知识 美术 与 基本技能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6.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能运用绘画软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7.了解漫画、动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祛,并进行创作实践; 8。运用版画工具及材料,通过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4.了解多种可塑性媒材的特性,运用多种技法进行立体造型实践活动; 小学 5。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并能尝试运用笔墨技法进行表现; 2.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并能恰当运用于绘画实践活动; 3.了解基本的透视关系,并能运用于绘画实践; 1。学习并运用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学会使用速写、素描、色彩画、版画等造型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3.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能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4。能够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初中 5。理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使用中国画技法创作小品; 6。能够使用计算机、照相机或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7。学会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实践; 8。能够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法,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设计•应用 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4.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小学 2.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尝试使用不同工具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3.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用品,能够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 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初中 1.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学会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结构、肌理等与功能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造型元素和造型原则,利用各种媒材的特性,进行创意与设计,美化生活,感悟设计艺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3。能够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4。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能够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1。观赏自然景物和优秀的美术作品,能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欣赏感受; 小学 2。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知道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3.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1。了解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能够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 2.学会欣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并能了解重要的艺术家及流派; 初中 3.能够理解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及构图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4.运用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分析,表达对作品或现象的感受与见解。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欣赏•评述 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综合•探索 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小学 1.能够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2.能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创作和展示;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能够进行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活动,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能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2.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能够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等; 初中 3.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能够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 4.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发 展 指 标 (20) 校外艺术学校外 学习 校外艺术实践 艺术 特长 习 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包括艺术培训班),如中国传统特色艺术、本土特色艺术. 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例如博物馆、美术馆. 参加校级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比赛(展演)的情况。 1.有主动参加校外艺术学习过程和成绩证明; 2.自觉学习和参与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1.有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的经历; 2.有欣赏高雅艺术,观看高水平文艺演出和艺术展览的经历. 1.有参与校级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比赛(展演)经历; 2.结合参加的校级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展演)情况,对某一项目艺术特长进行展示,内容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曲、书法、雕塑等。 (加分项) 备注:1. 音乐学业指标测试题量要求:感受与欣赏30%、表现30%、创造20%、音乐与相关文化20%;

美术学业指标测试题量要求:造型·表现30%、设计·应用30%、欣赏·评述20%、综合·探索20%;

2。 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中的二、三级指标权重由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分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