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常用术语修辞手法

2022-04-09 来源:步旅网


古诗常用术语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1、比喻 说明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 例如: 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称人。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有时使语言得体、形象、别致。) 例如: ①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10

赏析 ④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借代 “客人” ③诗中的“衣冠” 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代指晋代士族,即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名门望族。因为他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④其中“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0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 3、比拟 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 4、对偶 5、夸张 乐美。)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①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②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夸张的手法写愁思,匪夷所思,真是夸张出奇句。 ③ 兼用比喻和夸张,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10

6、排比 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如: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①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②如《红楼梦》宝玉色的光泽,宛如平所咏曲:滴不尽相思铺着一条白色的绸血泪抛红豆,开不完带。远处的青山肃春柳春花满画楼,睡穆地矗立在江边,不稳纱窗风雨黄昏苍茫的夜色把它映后,忘不了新愁与旧衬得更加翠绿。 愁…… ②【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

10

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8、反问 9、反复 ①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10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以设问做结,以①周邦彦《横塘路》:“试问闲愁实写虚,一问一答,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将一腔愁思化为具子黄时雨。” 体可感的形象。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如:①《定风波》:——使用反问句表达确定的意思。 “谁怕?一蓑烟雨任作用:用来加强语气,平生。” 式,表达了诗人豁表达强烈感情。 达的胸怀、抱负。 ①——“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 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 情感。 10、双关

②——“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其中“烟”与“月”月,山关仍是秦汉互补文见义。即“烟时的山关,以此来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映衬物是人非。并清水,也笼罩着河边非明月属秦关属的沙地”。并非“笼寒汉。 水”的只是“烟”而上述句互文只有这无“月”,也并非“笼样理解才是其原 10

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有些叠音词能使 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帘外雨潺潺,春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意阑珊,罗衾不耐五《声声慢》) 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3、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如:陶者(梅尧臣)——诗歌把长年达强烈的感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辛劳而居室简陋的片瓦。寸指不沾泥,陶者与不劳而获的鳞鳞居大厦。 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

10

阶级的愤慨之情。 14、用典 ①古诗词中的用典有:朱门酒肉臭,(杜甫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 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②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 ③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如:①“枯藤老④三十功名尘树昏鸦,小桥流水人与土,八千里路云(岳飞《满江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家,夕阳西风瘦马”和月。(马致远《天净沙·秋红》) ) 征战的艰苦与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思》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10

九组名词组合,立功的宏愿,通过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漫长的时间与辽远 ②鸡声茅店月,空间展现出来。 表达情感。 15、列锦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⑤今宵酒醒何 《商山早行》)六组名处,杨柳岸晓风残词,凸显春日清晨早月。(柳永《雨霖行之景。 铃》) ③楼船夜雪瓜洲 “杨柳岸”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风”“残月”三(陆游《书愤》) 组名词点出时间、六组名词:宏伟地点,加之富有感楼船,飞雪之夜,瓜伤离别色彩的景洲古渡;如铁骏马,物,诗人此时的情瑟瑟秋风,大散关—绪就不言自名了 —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