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重点总结.

2020-10-30 来源:步旅网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细胞生物学复习纲要

本版整理由陆如星,邢祥军等同学提供,表示感谢

1. 细胞的基本共同点 细胞的共同的基本点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构成

核酸:所有细胞都具有两种核酸,即 DNA and RNA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或曰机器

增殖方式:一分为二的细胞分裂方式,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分裂时均匀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是生命繁衍的基础与保证

2. 类病毒、朊病毒

只有核酸且仅发现只是一种核酸(RNA) ——类病毒(viroid)(烟草花叶病毒) 只有蛋白质——朊病毒(prion(疯牛病)(重新挑战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 3. DNA病毒的增殖过程 脱衣酶 DNA病毒 蛋白质壳体裂解 释放DNA,进入胞核 翻译 早期蛋白(关闭宿主基因调控;病毒特异性聚合酶) 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 新DNA 转录mRNA 与核糖体结合,翻译病毒结构蛋白 装 配 释放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有膜系统的分化演变形成细胞核与细胞器。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遗传装置及基因表达方式比较 (1)遗传信息的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多倍性

(2)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3)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简单,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有比较复杂的骨架系统。 特征 细胞膜 核膜 染色体 核仁 线粒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核糖体 光合作用结构 核外DNA 细胞壁 细胞骨架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有(多功能性) 有 无 有 由一个环状DNA分子构成的单个染2个染色体以上,染色体由线状色体,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 DNA与蛋白质组成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70S(包括50S与30S的大小亚单位) 80S(包括60S与40S的大小亚单位) 蓝藻含有叶绿素a的膜层结构,细菌植物叶绿体具有叶绿素a和b 具有菌色素 细菌具有裸露的质粒DNA 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主要成分是氨基糖与壁酸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果胶 无 无 第 1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以有丝分裂(间接分裂)为主 5. 为什么说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

(1)除了作为细胞必需的结构,没有其他结构复杂的装置了 (2)依赖外源脂肪酸来合成膜的脂质 (3)核糖体是唯一可见的细胞内结构 从支原体的大小来看,他正好可容纳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推测不可能有更小的细胞了。. 6. 细菌细胞的核区和基因组特点

(1)没有核膜,核区由一个环状DNA分子组成。 (2)没有或只有极少的组蛋白与DNA结合。

(3)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不同步,一个细胞内可以同时存在几个DNA分子,往往出现

几个核区。

(4)基因组是单复制子,双向复制。

(5)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在时空上连续。 7.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1)动物细胞所具有的溶酶体植物细胞具有其类似物:圆球体和糊粉粒

(2)植物细胞具有动物细胞所不具有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和质体、细胞壁 (3)相应细胞结构动植物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8. 生物膜的概念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包括细胞内的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

9. 磷脂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个极性头部和两个非极性的尾部(心磷脂除外) (2)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大多数由16,18或20个组成 (3)不饱和脂肪酸多为顺式结构 10.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

要点:细胞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的球形蛋白,并按二维排列方式所组成.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连续主体,蛋白质分子则以不同方式和不同深度嵌入到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外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缺点: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11.膜脂的四种运动方式 膜脂的四种运动方式: (1)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

(2)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3)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10-10。但

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磷脂转位因子)。胆固醇的翻转也经常发生。翻转运动保证膜脂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12.膜蛋白的流动性

主要有侧向移动和旋转运动两种运动方式。旋转扩散指膜蛋白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膜蛋白的侧向运动受细胞骨架的限制,有些细胞90%的膜蛋白是自由运动的,有些细胞只有30%自由流动,破坏微丝的药物如细胞松弛素B能促进膜蛋白的侧

第 2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向运动。可用荧光标记技术和光脱色恢复技术检测膜蛋白的流动性。

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也影响周围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13.影响细胞膜流动性的因素 (1)胆固醇的影响

(2)脂肪酸链的长短与不饱和度 (3)环境温度 (4)膜蛋白的影响

(5)卵磷脂和鞘磷脂比值的影响 14.细胞膜的功能

(1)物质屏障与渗透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参与转运过程: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

随着能量的传递;

(3)细胞识别: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组织和定位: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细胞连接: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其他: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15.小分子、大分子的运动方式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 小分子的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运输方式: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16.膜转运蛋白(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1)通道蛋白

通道蛋白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横跨膜形成充水通道,在特异信号调控下开启或关闭,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通过。 通道蛋白的种类:

1)水通道:通道蛋白的亲水基团位于小孔表面,小孔能持续开放,能使水和大小

适宜的分子与带电荷的溶质经过小孔通过膜。

2)门通道:具有闸门作用,不是持续开放,特定刺激下才打开。 (2)载体蛋白——通透酶性质

载体蛋白能与所运输的物质特异性结合,通过自身构象变化运输该物质通过膜.

1)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

2)转运过程具有与酶类似的饱和动力学曲线

3)具有竞争性及非竞争性抑制剂,对pH有依赖性 与酶不同的地方:

1)可以改变过程的平衡点

2)对转运的分子不作任何共价修饰

17.通道蛋白的特征

1)具有离子选择性

驱动力:溶质的浓度梯度;跨膜电位差 2)门控的 电压门通道 配体门通道 压力激活通道

第 3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3)各种门通道的开放关闭具有顺序性

18.钠-钾泵工作原理及功能

Na+,K+ - ATP酶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有ATP酶活性,胞内α与Na+结合 ATP酶活性被激活 水解ATP α亚基上Asp被磷酸化 α亚基构象改变 Na+ 泵出胞外 胞外K+ 与α亚基另一点结合 α亚基去磷酸化 α亚基构象改变,K+ 进入胞内 整个过程消耗1分子ATP,泵出3个Na+ ,泵入2个K+ 。

钠钾泵的功能:

(1)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环境; (2)维持膜电位;

(3)控制细胞体积,并为细胞主动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创造条件 19.钙泵

钙泵工作与ATP的水解相偶联,每消耗一个ATP分子转运出两个钙离子,钙泵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与内质网膜上,将钙离子输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中储存起来,以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游离钙离子。钙泵在肌质网内储存钙离子,对调节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至关重要。

20.P型、V型、H+——ATP酶

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细胞膜上没有钠钾泵,只有质子泵,将质子泵出细胞,建立跨膜质子梯度。分为三种:P型、V型和H+——ATP酶

P型:与钠钾泵和钙泵类似,转运质子中有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

膜上;

V型:存在于动物细胞溶酶体膜上和植物细胞液泡膜上,从细胞质基质中将质子泵入细

胞器,保持基质的中性和细胞器内的酸性;

H+——ATP酶:存在与线粒体和植物类囊体膜及多数细菌质膜上,作用相反,让质子顺

浓梯度走,将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偶联,如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

2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质膜上有K+渗漏通道, K+外流,

产生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对K+通透大于Na +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原因。静息电位使质膜内电位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又称为极化。

动作电位:在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胞吞作用分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和非特异性胞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一种选择浓缩机制,可保证细胞大量摄入特定的大分子,同时避免吸入大量的液体。

胞内体(endosome)及其分选作用

(1)大部分受体返回原来的质膜结构域 (2)有些受体进入溶酶体被消化

(3)有些受体被运至质膜的不同结构域,称为跨细胞的转运 23.细胞通讯的三种方式

(1)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 (2)接触性依赖的通讯:

第 4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细胞间直接接触,信号分子与受体都是细胞的跨膜蛋白 (3)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24.受体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具有特异识别和结合功能的蛋白质。 受体的特性:

(1)灵敏性:只要很低的信号分子浓度就能产生显著效应; (2)亲和性:以解离常数Kd表示;

(3)特异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的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相似; (4)饱和性:

(5)可逆性: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还可以解离 25.细胞内受体、细胞表面受体的三大家族

细胞内受体:被亲脂信号分子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被亲水信号分子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分属三大家族:(1)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2)G-蛋白偶联的受体 (3)酶偶连的受体

不同的细胞应答于同一种信号分子可能有不同的受体,同一细胞上不同的受体应答于不同的胞外信号可能产生相同的效应。 26.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胞外化学物质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产生胞内第二信使,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cAMP、cGMP 、IP3 等都是第二信使。 27.细胞内信号传递的过程

(1)细胞内受体的本质是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构成细胞内受体超家族。 (2)具有激素结合位点(C端)、Hsp90结合位点(中部)及转录激活结构域(N端)。 甾类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两步反应阶段:

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活化少数特殊基因转录的,发生迅速; 次级反应:初级反应产物再活化其它基因产生延迟的放大作用

脂溶性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

Hsp90从DNA结合位点解离 胞质

DNA结合位点暴露,被激活

通过核孔进入核

受体与DNA结合

结合基因是受体依赖的转录增强子

目的基因大量表达(初步反应)

表达产物又去激活其他基因 (次级反应)

28.GABA受体的工作原理

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受体可分为两种类型:GABAA和GABAB,

第 5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其中属于GABAA离子通道受体。配体和受体结合后不通过第二信使直接调控离子通道的开启与传递信息。

GABA↑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突触后抑制 29.什么叫调质

调质:有些物质本身不直接激动受体产生效应,而对递质的效应起调节作用,这些物质称为调质。

30.cAMP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1)cAMP信号通路

反应链: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

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组分及其分析

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型Rs和抑制型Ri) 与GDP结合调节蛋白(活化型Gs和抑制型Gi) 效应酶——腺苷酸环化酶 细菌毒素对G蛋白的修饰作用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磷脂酶C(PLC)→

→DG→激活PK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使胞内pH 反应的终止

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

31.脂质体的类型及应用

(1)脂质体的类型:(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b)球形脂质体;(c)平面脂质体膜; (2)脂质体的应用:(a)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b)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c)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32.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特有的,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关联的膜性细胞器或膜性结构。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多种液泡、过氧化物酶体等。 33.内质网的基本结构

内质网的基本结构分为:扁囊、小泡和小管三种。

①扁囊状:常见的内质网结构,内质网膜形成腔,形状扁而长,常为细胞旺盛合成蛋白

质的结构特征。

②小泡状:常单独存在, 是一种过渡型内质网,也出现在特殊生理状态的细胞及病变

的细胞内。

③管状:呈分枝而细长的管,互相连通,交错成复杂的网状。 内质网扁囊、小泡和小管连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 34.粗(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糙面内质网的功能

(1)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糙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包括:

第 6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1)分泌蛋白 2)膜蛋白

3)间隔区域化蛋白质:如溶酶体蛋白、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固有的蛋白 4)需要复杂修饰的蛋白质:如黏液中的糖蛋白。 (2)参与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

糖基化:指单糖和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分为N-糖基化和O-糖基化。

(3)参与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 (4)参与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解毒作用

(2)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脂类代谢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4)光面内质网与肌肉收缩 (5)其他功能

1)与盐酸的分泌和渗透压有关 2)参与胆汁的形成

3)与血小板的形成和有丝分裂末期核被膜的形成有关 35.蛋白质合成的信号假说

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 信号识别颗粒

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又称停泊蛋白)等

现在认为,不管是分泌蛋白,还是非分泌蛋白,在合成开始时都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多肽的命运是由mRNA中的特异编码顺序决定的。主要内容:

(1)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起始密码子AUG之后,紧跟着一组特定的信号密码子(约有45-90、48-78个核苷酸),由此编码一段多肽。

(2)多肽链的开始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信号密码子转译信号肽(signal peptide ,疏水性āā占优势),约有15-30个氨基酸(16-26)。

(3)在RER膜上有信号识别蛋白(signal recognition protein ,SRP),可以释放到细胞质中去,识别正在合成信号肽的核糖体,并与之结合,合成暂停,引导核糖体与ER膜上的易位子结合,而SRP 则与SRP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ocking.P)结合,合成继续。 SRP脱离释放返回基质重复利用。

(4)信号肽与易位子作用并使RER形成隧道,合成的多肽链通过隧道进入内质网池。 (5)信号肽已无用,被位于RER膜内表面的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切掉。 (6)多肽链继续生长,直至合成完毕。

(7)最后在一种分离因子作用下,核糖体脱离开膜,隧道封闭。 36.驻留蛋白

驻留蛋白:是在内质网腔中发挥作用的驻留蛋白和结构蛋白,如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分子伴侣等。

37.分泌蛋白排出胞外的途径(参与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分泌蛋白→内质网腔→糖基化→运输小泡→与顺面高尔基体融合→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形成浓缩泡→浓缩成分泌颗粒,与细胞膜融合→排出细胞外 38.磷脂酰胆碱的合成过程 磷酸酶 胆碱磷酸转移酶 脂酰CoA+甘油磷酸 磷脂酸 二酰甘油

第 7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翻转酶 CDP-胆碱 磷脂酰胆碱(细胞质侧) 内质网腔侧 39.高尔基体4个组成部分及它们的大体功能

4个组成部分:顺面网状结构、中间膜囊、反面网状结构和周围大小不等的囊泡。 功能:(1)顺面网状结构

1)接受来自内质网新合成的物质并将其分类后大部分转入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小部分蛋白质与脂质返回内质网:具有KDEL(HDEL)信号序列的返回,如Bip蛋白、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2)蛋白质的O-糖基化、跨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侧的酰基化、病毒的装配都发生

在此

(2)中间膜囊

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的多糖的合成。

扁平膜囊的特殊形态使其具有很大的膜面积,大大增加了进行糖的合成与修饰的有效面积

(3)反面网状结构

1)pH比高尔基体其他部位低,标志酶CMP阳性 2)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最后从高尔基体运输,在蛋白质与脂类的转运过程中起“瓣膜”作用,保证单向转运

3)某些“晚期蛋白”的修饰发生在此,如唾液酸化、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硫酸化及蛋白原的水解加工)

(4)周围大小不等的囊泡

1)顺面囊泡较小,为物质运输小泡,负责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间的运输(双向); 2)反面体积较大的为分泌泡或分泌颗粒,将物质运送到细胞特定部位(单向)。 40.高尔基体的功能

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41.信号序列、信号斑

信号序列: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线性序列,通常含15-30个AA,有些序列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信号肽酶切除。

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序列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信号。

42.膜泡运输的三种方式

(1)网格蛋白包被小泡 (2)COPII包被小泡 (3)COPI包被小泡 43.什么叫溶酶体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分解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44.溶酶体膜的特点

(1)嵌有质子泵,形成和维持溶酶体中酸性的内环境; (2)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的产物向外转运;

(3)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 45.溶酶体的分类

初级溶酶体:只含水解酶没有作用底物,尚未开始消化。

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融合形成的复合物 (1)自噬溶酶体(2)异噬溶酶体

残余小体,又称后溶酶体:次级溶酶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小分子物质通过膜上载体蛋

第 8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白转运的细胞质基质中,供细胞代谢使用,未被消化的物质残存在溶酶体中形成残余小体,通过胞吐作用排除。 46.溶酶体的功能. (1)清洁作用 (2)防御作用 (3)消化营养作用 (4)自溶作用

(5)参与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调节过程 (6)溶酶体的其他特殊功能

精子的顶体是一个大的特华的溶酶体;

骨发生和骨再生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到细胞外,分解消除陈旧的骨基质,对骨质的更新起重要作用。

47.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溶酶体酶的合成及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RER)

高尔基体cis膜囊寡糖链上的甘露糖残基磷酸化

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 磷酸葡萄糖苷酶

M6P 磷酸化识别信号:信号区

高尔基体trans-膜囊和TGN膜(M6P受体)

溶酶体酶分选与局部浓缩

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48.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 。

49.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mt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活动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却无一不依赖于核DNA的协同作用,受核遗传系统的影响和控制。

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约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多数靠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自主性有限,绝大部分蛋白质依赖于核基因编码,转录和翻译过程依赖核基因,自我繁殖及一系列功能活动受核基因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 50.线粒体的呼吸链(四个复合物)

概念:有序排列在线粒体的内膜,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酶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复合物Ⅰ

NADH脱氢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NADH→FMN→Fe-S→Q 复合物Ⅱ

琥珀酸脱氢酶,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至辅酶Q。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

第 9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复合物Ⅲ

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一个细胞色素c1和一个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 复合物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将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51.ATP酶的合成机理

ATP合成酶(ATP synthetase)或F1 F0-ATP酶,成蘑菇状。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ADP磷酸化生成ATP,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指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52.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抑制剂、磷酸化抑制剂、解偶联剂) (1)电子传递抑制剂

1) 抑制NADH→CoQ的电子传递。如:阿米妥、鱼藤酮、杀粉蝶素A。 2)抑制Cyt b→Cyt c1的电子传递。如:抗霉素A。

3)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O2。如:CO、CN、NaN3、H2S。 (2)磷酸化抑制剂

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从而抑制ATP合成。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

(3)解偶联剂(uncoupler)

质子载体: 2,4-二硝基酚(DNP,图7-13),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 质子通道:增温素(thermogenin)。 其它离子载体:如缬氨霉素。

某些药物:如过量的阿斯匹林也使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从而使体温升高。 53.细被膜的超微结构

(1)外核膜,胞质面附有核糖体,是特殊的内质网(ER) (2)内核膜,有特有的蛋白成分

(3)核纤层,内核膜核质面的一层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络状 (4)核周间隙,与内质网相通 (5)核孔,内外膜融合的部位 54.核纤层的主要功能 (1)为核膜提供支架

(2)有助于维持间期染色质高度有序的结构 (3)是联系胞质中间纤维与核骨架之间的桥梁 55.核孔复合体由什么构成 (1)胞质环,外环 (2)核质环,内环 (3)辐 1)柱状亚单位 2)腔内亚单位 3)环带亚单位 (4)中央栓

56.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第 10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核孔复合体是双功能(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输)、双向性(入核和出核)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被动运输

一般10nm的分子可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自由出入核孔复合体,有的则由于含有信号序列或者和其它的分子结合成大分子而不能自由出入核孔复合体。

主动运输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主要是指亲核蛋白的入核,RNA分子及核糖核蛋白颗粒出核运输。

选择性:(1)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

(2)是信号识别和载体介导的过程;

(3)双向性:蛋白质的入核;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的出核。 57.核定位信号

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rotin。 —第一个被确定的NLS是病毒SV40的T抗原,序列为:pro-pro-lys-lys-lys-Arg-Lys-val。 —NLS对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完成输入后不被切除。 58.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转录什么

RNA聚合酶I转录的rRNA分子:以RNP的形式离开细胞核;

RNA 聚合酶II转录的hn RNA,在核内进行5’端加帽和3’端附加多聚A序列以及剪接等加工过程,然后形成成熟的mRNA出核,5’端的m7GpppG“帽子”结构对mRNA的出核转运是必要的;

RNA聚合酶III转录的5s rRNA与 tRNA的核输出由蛋白质介导。 59.染色质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60.异染色质、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类型:结构异染色质(组成型异染色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

状态,DNA包装比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基本没有较大变化的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 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 并丧

失基因转录活性, 变为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61.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和一分子H1。 (2)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3)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4)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以一段0~80bp的线连接。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6)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 62.染色体DNA三种功能元件 (1)自主复制DNA序列(ARS)

第 11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具有一段11-14bp的同源性很高的富含AT的共有序列及其上下游各200bp左右的区域是维持ARS功能所必需的。 (2)着丝粒DNA序列(CEN)

共同点是两个相邻的核心区:80-90bp的AT区;11bp的保守区。 (3)端粒DNA序列(TEL) 端粒序列的复制 端粒酶 63.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特征的总和,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64.核仁的功能、超微结构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体的生物发生 ,这一过程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整个过程从核仁纤维中心开始,向致密纤维组分延伸,最后到达颗粒组分。 核仁的超微结构 (1)纤维中心 (2)致密纤维组分 (3)颗粒组分

(4)核仁相随染色质(核仁内染色质和核仁周边染色质) 核仁基质(除去DNA、RNA后的残余结构)

65.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和催化位点

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 (1)mRNA的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单位。(16SrRNA的3`端有一段顺序同多数原核生

物的mRNA(AUG上游3-9个碱基)的核糖体结合位点有互补关系)

(2)A位点。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又称氨酰基位点,大亚单位和小亚

单位都参与。

(3)P位点。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又称肽酰基位点,大亚单位和小亚

单位都参与。

(4)E位点(exit site)。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位于大亚单位。 (5)GTP酶的结合位点。催化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有关的转移酶,即

延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位于大亚基上。

(6)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催化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的酶(催化P位上肽酰tRNA

的羟基与处在A位上氨酰基tRNA的氨基之间形成肽链)。位于大亚基上 。 (7)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它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释放因子的结合位点。 66.多聚核糖体及其生物学功能

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 概念:核糖体在细胞内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

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内各种多肽的合成,不论其分子量的大小或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 多肽分子数目都大体相等。 (2)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对mRNA的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和有效。 67.组成

第 12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r蛋白质:35%,核糖体表面 rRNA: 65%,,核糖体内部

68.以原核细胞为例,简述蛋白质合成过程

自己看书,太多了。 69.哪些抗生素作用核糖体

(1)四环素类药物:抑制氨酰-tRNA与原核细胞核糖体的结合,抑制多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2)氯霉素:与原核细胞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断肽键形成;高浓度时对哺乳动物线粒体内核糖体50S亚基也有作用;

(3)链霉素与卡那霉素:与原核细胞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改变核糖体构象,引起读码错误,合成错误蛋白质;

(4)嘌呤霉素:结构与酪氨酰-tRNA末端相似,带有游离氨基,可取代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受位,使正在延长的肽链转移到嘌呤霉素的氨基上,异常肽链从核糖体释放,阻止肽链延长。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作用。

(5)放线菌酮:抗真菌,抑制真核细胞生物核糖体上的多肽转移酶,作用于60S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延长。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的移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机制: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部位改变。耐药菌合成甲基化酶,使50S亚基的23SrRNA腺嘌呤甲基化,导致抗生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部位结合。 70.细胞骨架的概念(狭、广)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网架结构体系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广义: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71.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

(1)作为动态的支架,提供结构支撑以决定细胞形状和抵抗细胞变形。 (2)作为在细胞内定位各种细胞器的内部框架。

(3)作为高速公路网指导物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动。

(4)作为产生力的装置,将细胞从一个地方移至到另一个地方,细胞的运动功能的实现都与细胞骨架有关。

(5)作为锚定mRNA并促进其翻译成多肽的位点。

(6)作为细胞分裂的必要组分,细胞骨架成分组成的细胞器负责牵引染色体的分离,并将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代细胞 。 72.微丝的定义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 73.微丝的装配(踏车行为)

(1)ATP-肌动蛋白对微丝纤维末端亲和力高,ADP-肌动蛋白对纤维末端亲和力低,容易脱落

(2)MF是由G-actin单体形成的多聚体,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 装配时呈头尾相接, 故微丝具有极性,既正极与负极之别。

(3)体外实验表明,MF正极与负极都能生长,生长快的一端为正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由于G-actin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

第 13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4)两条F-肌动蛋白链螺旋盘绕形成微丝(或1条形成的螺旋链)

(5)微丝有些是永久性的结构(如肌原纤维、微绒毛等),有些是暂时性的结构,处于动态的装配和解聚过程中。

(6)体内肌动蛋白的装配在两水平受到结合蛋白的调节:1、ATP-肌动蛋白单体的浓度;2、微丝连接成束或成网的程度。 74.微丝特异性药物(2种)

(1)细胞松弛素: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正极阻抑肌动蛋白聚合,因而导致微丝解聚。 (2)鬼笔环肽:与微丝侧面结合,防止MF解聚。只与F肌动蛋白结合,不与G肌动蛋白结合。使微丝纤维稳定而抑制其功能。

75.肌肉收缩系统的构成,肌肉收缩怎么完成

肌肉收缩系统

粗肌丝 肌球蛋白

肌原纤维 肌肉 肌动蛋白

细肌丝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肌肉收缩: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质网Ca2+电位门通道开启,肌浆中Ca2+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发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肌动蛋白通过结合与水解ATP、不断发生周期性的构象改变、引起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相对滑动。

76.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组织中心是微管进行组装的区域,着丝粒、成膜体、中心体、基体均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功能。所有微管组织中心都具有γ微管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的含量很低,可聚合成环状复合体,像模板一样参与微管蛋白的核化,帮助α和β球蛋白聚合为微管纤维。 77.微管的功能 (1)支架作用 (2)细胞内运输 (3)形成纺锤体

(4)纤毛与鞭毛的运动 78.作用微管的药物 (1)秋水仙碱类

阻断微管装配,抑制有丝分裂,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 (2)长春碱类

抗有丝分裂,具有广泛的抗癌谱和可逆的毒性反应。 (3)紫杉醇类

促进微管装配,形成高度稳定、无功能的微管蛋白聚合物,治疗卵巢癌。 79.中间纤维的类型(5类)

(1)角蛋白(2)结蛋白(3)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4)波形纤维蛋白(5)神经纤丝蛋白

第 14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分裂间期 分裂期 80.中间纤维的功能

(1)增强细胞抗机械压力的能力

(2)角蛋白纤维参与桥粒的形成和维持

(3)结蛋白纤维是肌肉Z盘的重要结构组分,对于维持肌肉细胞的收缩装置起重要作用 (4)神经元纤维在神经细胞轴突运输中起作用 (5)参与传递细胞内机械的或分子的信息 (6)中间纤维与mRNA的运输有关 81.细胞周期的概念(四阶段)

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

可分为四个阶段:

(1)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

(2)S期,指DNA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H3-TdR才能掺入新合成的DNA中; (3)G2期,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 (4)M期又称D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82.PLM测定原理、计算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数法(percentage labeled mitoses,PLM)

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细胞周期时间的方法。其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不同时

间取样做细胞放射性自显影,找出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 测定原理:

(1)待测细胞经3H-TdR标记后,所有S期细胞均被标记。 (2)S期细胞经G2期才进入M期,所以一段时间内PLM=0。 (3)开始出现标记M期细胞时,表示处于S期最后阶段的细胞,已渡过G2期,所以从PLM=0到出现PLM的时间间隔为TG2。

(4)S期细胞逐渐进入M期,PLM上升,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说明原先才进入M期的细胞,已完成M,进入G1期。所以从开始出现PLM到PLM达到最高点(≈100%)的时间间隔就是TM。

(5)当PLM开始下降时,表明处于S期最初阶段的细胞也已进入M期,所以出现PLM到PLM又开始下降的一段时间等于TS。

(6)从PLM出现到下一次PLM出现的时间间隔就等于TC,根据TC=TG1+TS+TG2+TM即可求出的TG1长度。 具体计算可参考ppt中的图

83.DNA阻断法原理(控制时间 计算)

TdR 阻断法阻滞细胞周期的原理是: TdR 是细胞DNA 合成不可缺少的前体, 但向培养基中加入过量的TdR, 能形成过量的三磷酸腺苷, 后者能反馈抑制其他核苷酸的磷酸化, 从而阻抑DNA合成。 关键:控制时间

第1次阻断时间相当于G2、M和G1期时间的总和或稍长,释放时间不短于S期时间,而小于G2+M+G1期时间,这样才能使所有位于G1/S期的细胞通过S期,而又不使沿周期前进最快的细胞进入下一个S期。第2次阻断时间同第1次,再释放。

HeLa细胞周期时间为21 h,其中G1期为10 h,S期为7 h,G2期为3 h,M期为1 h 84.有丝分裂的6个时期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间期、前期、

第 15 页 共 16 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0/11

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进行DNA复制等准备工作。

85.纺锤体微管包括哪三部分

着丝点微管、星体微管、极性微管 86.有丝分裂后期A、B的特点 后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染色体着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ATP的情况下,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使染色体发生移动。

(2)后期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缩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87.减数分裂Ⅰ包括哪几个时期

减数分裂I包括(1)前期I(2)中期I(3)后期I(4)末期I(5)减数分裂间期 88.减数分裂的意义

(1)有丝分裂确保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

(2)增加变异机会,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增强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础,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保证。

89.细胞分化的概念

细胞分化概念: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90.细胞分化的组织特异性基因和管家基因

(1)组织特异性基因: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2)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91.转分化、去分化、再生

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类型的细胞的现象。

去分化:分化细胞失去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变成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过程。

再生:是指生物体缺失部分后重建过程,广义的再生可包括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

器官水平及整体水平的再生。

92.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1)胞外信号分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2)细胞记忆与决定

(3)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4)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 (5)环境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6)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