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经典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
结 题 报 告
[内容摘要]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我们认为,开展经典作品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包括中考试题命题)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本研究课题组试从学生的“经典阅读”入手,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对学生经典阅读状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对如何开展经典阅读进行了积极不懈的探索,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的教育存在问题: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育错位。
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经典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
课题组负责人:姜祖伟 执笔:郑焕冰 其他成员:饶李江 王梅青
1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许多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些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经典小说名著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初中生中开展课外经典作品阅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提升良好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的发育。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校在几年前就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而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背诵作为考查内容。面对新课标的实施,尤其是新形势下的中考命题改革趋势,考查内容大多侧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外积累,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二、关键词概念的界定
1、经典作品: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古典名著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2、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
2
大量阅读是一条成熟的历史经验,孔子有“博学”之说,冰心有“多写”之言,古今中外名人没有不是从小多读书的。课外阅读量也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大量阅读还具有极强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初中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广阔渠道。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促进语言的积累,能改善和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找到一条限时、大量、高效、低耗的成功之路。
(二)国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扩大课外阅读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是解决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手段。他发现,学生课外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书籍是学校“精神生活”和“智力生活”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的现状。
2、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读物,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并探索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4、在语言实践中,加强读写结合,包括口述、写作、设计和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
3
语文素养。
(二)研究对象:江山二中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阅读量:初一年级开始至第五个学期,平均每学期阅读量超过50万字,阅读总量可达260万字以上。
2、性情品德: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
3、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摘抄优美词句、片断,能书写读书心得、随感。
4、学习态度: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于学习。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
3、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4
(一)准备阶段:(2005、9—2005、12)
1、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阅读意义,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
2、继续健全学生阅览室和图书室开放制度。
3、制订读书计划,制作一份读书报告表。
(二)实施阶段:(2005、12—2007、6)
1、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比如中学生必读书目(新课标),与课文相关的有关名著、名篇。
2、每周安排一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练习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要求每周安排三个小时以上进行课外阅读,达到或超过阅读总量。
3、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校级活动:如阅读能力竞赛、读书征文比赛等。班级活动:如一日一诗、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等。学生个人活动:如自编小报、写读书笔记等。
4、常规检查。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轮流阅读课外书,并及时组织交流,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综合评价、形成成果阶段:(2007、7)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实验报告。
5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开展经典阅读状况的课题调查
1、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时间:2005年12月
对象:江山市二中中学初一(14)(15)班96名学生
内容:经典阅读的态度、兴趣、方法等
方法:①问卷法;②分析法
2、问卷调查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对经典作品有浓厚兴趣并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11%,有兴趣但认为读不读无所谓的占45%,完全没有兴趣的占38%,另有6%学生认为“那纯属浪费时间”。 而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也仅仅是42%。有14%的学生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75%的学生每天读书0.5—1小时,11%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不到1小时。55%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购书的钱在10—20元,10元以下的有28%,而每月购书在20元以上的则只有9.3%。
调查显示,仅有16%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计划。阅读时坚持精读的占18%,做读书笔记的占23%,作比较阅读的占11%。
根据学生曾经阅读过或印象最深的课外阅读读物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呈自主性和多样性。53 %
6
的学生非常喜欢阅读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作品。41%的学生喜欢阅读情感类、武侠类、惊险类、科幻类等网络小说。72%的学生喜欢阅读休闲类、文摘类的“快餐式”读物。而初中新课标推荐的10部经典作品阅读率仅有只有28%。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课外经典阅读的状况是不够理想的。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包括家长)的经典意识淡薄了,经典显得苍白无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具体来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认识与行动上产生了反差及其原因。
尽管初中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把没有做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少学生整日被动地应付学习、考试,放弃了课外阅读。
但从对课外时间的分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有65%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0.5—1小时之间,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有闲暇时间的。
第二,没有合适的书籍可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大多数学生家中藏书数量不多,藏书又都是些通俗读物及杂志,有中外名著的寥寥无几。甚至调查发现有16%的家庭,学生除了教材以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这与缺乏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有关,致使学生找
7
不到适合的书。
第三,急功近利占主流。在学生的手中,大都是学科辅导、考试书籍,这种现象显示出学生的务实追求,同时也显露出急功近利的阅读占据着学生阅读生活的主要空间。
第四,怕影响学习。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者仅占2/3,而且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如教材辅导读物等。
第五,家庭环境氛围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家庭阅读氛围浓,其孩子的阅读习惯更好,阅读经典的热情更高。
(2)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 ,但经典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初中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占75%。23%的学生在阅读中还做读书笔记、摘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经典作品兴趣不大,或者阅读经典时“仅仅看个大概”,从某种角度说,课外经典阅读是图消遣,寻开心,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阅读效果较差,只注重故事的内容,不去理解分析,看完就好,至于价值和意义可谓优劣不分。
(3)文学名著阅读亟需加强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阅读文学名著的必要性的认识反而有所降低。调查发现,阅读“新课标”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的经典篇目,阅读率仅有只有28%,而对其他文学作品则有较高兴趣。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予以引导。
(二)实施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
8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在课题研究时有针对性采取了以下策略。
1、开展经典文学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经典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加强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走近经典文学,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经典作品活动,提出了“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方案中我们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一系列的指导措施,来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激情。即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现当代美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树标。即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初一至初三(上)五个学期及四个假期内的阅读计划。
(3)促行。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常盛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
9
须累计达2.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两个“一”——课题组老师每月开设一节有关文学经典阅读的专题讲座,举行一次有关文学经典阅读知识竞赛活动。
(4)评绩。即评价阅读效果。给每个学生设计一张“经典阅读”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经典阅读的内容、数量、活动次数和成绩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及时监督、指导。
2、教学中多方寻求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
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10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刘森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3、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构建经典阅读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经典阅读的实效。
为大力营造“时时、处处、人人”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将经典文学阅读列入教学计划,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落实好各项事宜。
首先,我们开发了学校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课程资源,完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尽量为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提供资源保证。
其次,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确保四个“落实”:
①落实组织的机构。成立阅读经典著作指导小组,制订相关教师学生的任务职责、考核内容和操作办法。
②落实时间的安排。一是开设课外经典阅读课,列入课表,每周一节,专时专用;二是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时间,每周2个时间段,不少于两个小时;三是实现网上阅读,我们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阅读专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
11
③落实指导的方法。我们对一些要求精读的经典作品拟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式、提纲式、感想评议等)。我们安排精心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课型,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有A、阅读指导课。基本环节:阅读方法指导——读书尝试——交流体会。B、阅读推荐课。基本环节:介绍读物——激发兴趣——课外阅读。C、阅读积累课。基本环节:自由诵读——积累练习——反馈阅读效果。D、阅读欣赏课。基本环节:佳作欣赏——个人点评——全班交流。E、阅读汇报课。基本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小结点评。
④落实活动的开展。我们开展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项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与名著人物对话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的展评;读书经验交流等等,这些活动我们都定时专人负责举行,不求形式,力求实效。
其三,我们还积极构建了经典阅读的激励机制。我们鼓励学生以校文学专刊《雏鹰》和《江山二中报》为平台,开展作品交流。每个学期,我们还设立了“经典阅读优秀奖”,对阅读数量大、习惯好、效果优的同学进行激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4、认真指导学生经典阅读的各种方法,力求经典阅读“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12
②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分析木兰身上的熠熠光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③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斑羚飞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赞扬;《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④体验阅读的个性美。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要回来?”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把这些赏析阅读的角度和方法交给学生,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阅读效果明显提升,我们“课内开花,课外结果”的愿望基本得以实现。
5、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延伸拓展经典阅读活动。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情别恋”自主地阅读经典书籍。针对学生痴迷打游戏机的状况,我们利用网络游戏引导他们去解读名著知识。我们让班上的游戏机迷举办“网络游戏《西游记》与《西游记》的异同”的活动。他们为找资料变成了书虫,总往书店里钻,有的从网上下载了丰富的资料。活动掀起了一股阅读经典作品的热潮,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13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实验近两年多来,我们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思想面貌和谈吐变得礼貌儒雅;学生的经典阅读成为重要的语文资源,积累名句数量很大,语文成绩连续在全市居首位。学生文章词语匮乏单调的现象有了显著改观,经常有征文在省市中获奖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在学校承办的市公开课中,学生的回答令听课教师时常拍掌称颂。我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学生天地》导读先进学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了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许多学生由原来的未曾接触过经典到喜欢上经典文学,这为他们今后终身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两年多下来,有些学生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有厚厚两三本。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大大提高,作文中不时冒出一些警句、富有哲理的话。初三(14)班的郑诗涵同学,自小就喜欢阅读经典文学,尤其对《三国演义》特感兴趣。针对这种状况,我对他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现在,他不仅熟谙《三国演义》的每个细节,甚至可以背诵出许多章节。他写了很多篇“解读三国”的系列文章,以其娴熟独特的语言,充满睿智理性的思维,令我们大为赞叹。如今,《秋雨散文》等文学著作又成了他每天不可或缺的佳肴。他参加的征文比赛,多次荣获市一等奖。
3、开阔了视野。学生变得开始关注人类、自然、社会,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显得广泛,思维更加敏捷,思考更加深入。
4、价值观和人生观渐渐改变。以前有许多学生是“井底之蛙”,现在的人生目标开始高远。学生对困难的忍耐力增强,对社会、家庭的看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有些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人生态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去评判,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开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这些正应验了雨果的一句哲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
5、课题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姜祖伟老师荣获浙江省《中学生天地》导读先进个人,他的论文《优化初中语文自主阅读初探》获江山市论文评比一等奖;饶李江老师获得江山市语文阅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王梅青老师的论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获江山市论文评比一等奖;郑焕冰老师的论文《引领学生叩响文学圣殿之门》获江山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和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经典阅读、语文活动等方面时间、精力的投入仍旧不够,很多同学缺乏阅读的真正自觉性积极性。
2、由于客观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学校阅览室、图书室的经典文学藏书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阅读期望和需求,以及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如果再加之学生家中的藏书贫乏,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经典阅读的计划、数量和质量,达不到我们既定的目标。
3、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花花绿绿的世界、“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
4、很多学生阅读的兴趣点集中在短小精悍的当代散文或者短篇小说,如《散文》、《读者》中的美文,还有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散文或小说,而对一些历时长久那些长篇小说却缺乏兴趣和耐性。的确,当代美文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浅显易懂,容易为学生接受。但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仅停留在这些文章上,那也许离我们开展经典阅读的初衷就有距离了。因而,如何真正意义上让大部分学生喜欢经典作品,激发他们阅读经典文学的热情,提高阅读的品位,提升文学素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也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长久任务。
15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大出版社
2、《现代语文教育论》 魏国良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3、《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4、《开展延伸阅读的实践》邹峰著 5、《语文教学案例》 沈敦忠主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003年5月版
湖南师大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