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讲书”
三(7)唐怡欢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几年前女儿生日时,我们送给女儿一本新书,第一次从书中为女儿念了这段文字。这些文字,令女儿边看边听边微笑,虽然当时她有点听不懂,但足以令我们感到兴奋,这正是我们为女儿选择图书的原则:不用民“说教灌输”,将 “教化意义”的作用尽量降至最低,只为孩子呈现一个天真、幽默、美好、奇异,间或夹杂些小小恶作剧的世界。
我们都是爱书之人,在女儿出生之前,关于孩子的阅读,是我们重点考虑的事。我们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通过书本灌输某项具体的所谓“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进而让阅读的乐趣铭印在她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待到孩子长大成人,她会意识到,正是书籍使得自己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正是书籍为她铺下了一条条通往不同世界的路径。
在女儿一岁之前,我们精心地为她选择的绘本大都画风亲和、文字简单,比如《巧虎》系列、《小熊宝宝绘本》系列、《阿波林的小世界》系列。女儿跟着绘本中的小熊宝宝、调皮小女孩阿波林一起了解生活的基本常识:洗澡、刷牙、睡觉、过生日、爱爸爸、爱妈妈……这些常识隐于绘本中人物的言行里,自然而然地给出示范,没有“应该”和“不可以”这样的字眼,更没有“如果不这样做便不是好宝宝”的道德评判,令孩子天然地感到亲近。《小熊宝宝绘本》系列中的《睡觉》是那时候哄女儿午睡的法宝,故事是这样的:小熊打了个哈欠,小熊要睡觉了,小兔子打了个哈欠,小兔子要睡觉了……缓慢地重复,成年人或许觉得乏味,小朋友却喜欢至极。这故事,真的神奇,眼见着女儿的眼睛慢慢闭上,还想
1
挣扎,终究无力“反抗”小睡神的安抚。阿波林很调皮,带着她的玩具蜜蜂嘟嘟,在她的臆想世界中排演着不同情节,透着些小小的恶作剧,颇为契合小朋友的心理世界。如果说,“小熊宝宝”是小宝宝的行为规范书,那么“阿波林”就在鼓励并示范小宝宝如何释放天性,如何让小小人生充满趣味。
女儿刚会说话时,我们开始尝试给女儿“讲书”。“讲书”这个词非常确切,我们每天都为女儿“讲书”。“讲书”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就如戏剧中的即兴表演,每一次都因为我们当时的状态、情绪而呈现不同的效果,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绘本,每一次的翻看,对女儿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经历。绘本表面上呈现的是一个静态的世界,却因为有人的存在——相互依偎的温度、朗读时的小差错、解答女儿疑惑的小停顿——而充满温情。
在“讲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停下来解答女儿的疑问,也会扩展描述书中提到的事物,还会联系女孩日常生活的细节。同时,对于女儿自己的解读是否要予以纠正,我们非常谨慎,即使需要纠正也绝不在“讲书”的情境中,而是记下后在日后寻找合适的时机。
小朋友喜欢重复,又有强烈得近乎执拗的秩序感,常常在某一段时间只钟情于一本书或是一段文字。我们尊重女儿,按照她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将某一本书一遍遍讲给她听。
有一段时间,女儿喜欢《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她喜欢那只名叫“克里桑斯美美”却又为自己名字太长太复杂太古怪而伤脑筋的小老鼠。在不断重复的讲和听之后,当我们一起阅读另一绘本,当我正要描述一只小猫的笑容时,女儿却出乎意料地用到了《克里桑斯美美菊花》中的句子:“他的脸颊红了起来,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我们为女儿“讲”绘本,不会教条地要求她从中学会什么道理,或学会什么知识。只希望她记住书中的欢乐、想象、美好、悲伤、甚至恶作剧,记住书中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词
2
语,作为构筑自己奇想世界的材料。我们看到我们所期望的正在慢慢实现: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女儿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记取故事中的内容,并恰当地移植到另一个场合,最终化为自己的语言。每个小朋友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主要看父母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又如何讲述。
通过给女儿“讲书”,我们和女儿加深了感情,从书本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痛苦,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共同成长,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值得你我共同努力。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