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评课稿)

2022-04-15 来源:步旅网
课后反思: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这是一堂比较难上的课。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有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特征,如砾岩的特征是有小石子或卵石,可标本那么小,本身就是一块“小石子”了,又怎样在其中找其它的小石子呢?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对《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做了以下安排: 1、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

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 页岩,在我们建德市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2、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

因为教师采的岩石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四人小组的桌上摆上几块大大的岩石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在活动区设6个小组,每组桌上放2、3块岩石(同一个种类)学生流动观察。这样即解决了岩石的取放问题,又避免了器材对交流汇报的干扰,同时便于观察同一种岩石的同学进行讨论。

3、将记录表进行改进

岩石观察记录 观察员: 观察时间: 年 月 日

岩石的显著特征 岩石颗粒粗细 编号 层花条生物痕迹 颗粒颜色 小石或卵石 颗粒粗或中等 微细颗粒 松散 颗粒结构 岩石构造 岩石颗粒的形态 新的观察方法 滴稀盐酸的反岩石 应 种类 理 斑 纹 紧密 冒泡 不冒泡 打“√” 打“√” 我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由于教学时没有对板岩观察,就索性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将颗粒大小分解为小石或卵石、颗粒粗或中等(肉眼能分辨的)细微颗粒(肉眼不能分辨的。

4、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

滴稀盐酸是一个新的操作实验。我将实验演示制作成视频,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观看和学习。

以上的几点安排使《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了该课的知识点,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

1、整堂课仍然有较浓的“灌输”味道

什么叫岩石的层理?判断颗粒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岩石颗粒的紧密程度?要想顺利进行对岩石的观察,这些知识都必须在观察前讲解清楚、明白。由不得一点模棱两可。可是将清楚明白又必须教师讲授,不得不“灌输”。

2、活动区和探讨区分设带来的问题

学生在活动区是可以自由走得的,这就势必引得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观察岩石时“走马观花”, “穿梭”在各类岩石之间,不能做到静下心来观察。同时,这种安排强调了同质:“同一种岩石的共同点”的对比,却削弱了异质:“不同岩石的区别”的对比。还有,在探讨区学生对照岩石资料判断岩石种类时,有时会觉得记录可能存在问题,却不能及时与岩石进行对比,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

3、对教材还要进行再处理

从几次课堂看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只是一块内容,不能理解为一节课,对这块内容进行拆分,分几课时学习,可能会更好一些。

本课是以学生的学情调查为前提进行了一定的课改(参照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让每个孩子都想当一名岩石鉴定家,心里蠢蠢欲动;(通过资料学会鉴定岩石)第一次阅读资料意味着当一位岩石鉴定家是需要准备很多的前期工作的,阅读时(耗时6分钟)用关键词直接快速的摘录自己不同的内容,通过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耗时11分钟)解决问题;第二次阅读资料意味着当意味岩石鉴定家不是这么容易的,还需要认真、细致并有序的观察、比较并记录岩石的特征;学生动手鉴定岩石(耗时12分钟);(检验是否鉴定成功,颁发“岩石鉴定家”的荣誉称号)汇报鉴定岩石的过程和结果,鉴定的过程稍不留心就会出错,再次说明当岩石鉴定家的不易;(选择任务做后续鉴定)课后任务再一次暗示岩石鉴定家不是仅仅这么一次简单的研究而已,还有更多的研究在等待我们。

整节课获得绝大部分老师的一致好评,亮点:①符合“高效”课堂,创设简约明了的学本课堂,整个教学设计简洁、有效;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参考资料,通过思考用关键词记录下不明白的地方,鼓励每位学生都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记录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这也符合我们“以学定教”的原则;③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孩子们学会通过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充其量就是一位引导者、过渡者,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④对于本实验的指导,针对每一方面如何观察、需要注意什么都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少说多做;⑤对于本课的难点——明确观察的顺序也不多说,让孩子们浏览后请一位了然于心的学生上台边演示边

解说;⑥采用一种全新的记录方法,将课本P69页的资料经一定改动后,直接在资料上用打“√”的方法既作为资料又充当记录单,简洁、有效。

有待思考并改进的地方:①关于肉红的解释还有滴管的使用方法上,还欠缺科学性,这说明自身在准备上还不够细致,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失败了;②本课的重点在于讨论资料中不懂的地方,良好的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快速且有效的完成鉴定岩石,从本课每个环节的用时来看(阅读6分钟,交流11分钟,实验12分钟),交流应该开展的更加充分;③在交流时还缺乏侧重点,应缩小广度扩大深度,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第一步比较岩石颗粒的大小并不是很明白,虽然提供了白糖和面粉做比对,但是有些学生还不知道如何看颗粒,所以交流时可以侧重于加强学生对“颗粒”的认识(大小、结构、岩石等),完全了解颗粒后可以使鉴定进行的更加顺利;④应适当解释为什么要按照展示的观察顺序进行鉴定——因为岩石是由颗粒组成,所以从本质上比较岩石需先观察颗粒;⑤另一种记录方式:孩子们课后来撰写下自己的观察过程作为课堂记录的一种延伸(因为本课堂中学生需要一字一句记录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这可以作为记录的一种补充,通过课后写下自己观察的观察可以反思自己识别岩石过程是否科学,存在哪些漏洞需要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