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 走出农村课改误区

2024-08-22 来源:步旅网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 走出农村课改误区

现在,我们农村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也已全面展开,正轰轰烈烈地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在全新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如何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农村课堂教学上呢?由于农村小学原来教育思想比较落后、观念比较守旧,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难免会有所偏差,所以,教学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

1.盲目追求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我们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但是我们农村部分老师却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比如,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生动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还有好多数学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鲜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农村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农村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当然,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不要盲目追求创设情境。

2.教材理解有所偏差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一定要掌握书中介绍的所有方法。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在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后,用了将近3分钟时间,非要引导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这位老师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二是将“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这说明这位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真正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农村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只是为了教完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

3.教师不敢直接讲解

我们现在的农村数学课堂,有的老师教学时好象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直

接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造成有的老师上课时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式”“填鸭式”之嫌。

在我们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教学理念就不先进似的。课堂上老师是不是有讲解,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

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 + ”怎么写、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

4.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现在的农村课堂,有的老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有的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在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老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就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就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现在的农村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几乎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学习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老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老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老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6.没有及时介入学习

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也发现,学生活动时,有的老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

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并不意味着老师责任的减轻和老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学生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老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老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它事情,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及时的指导。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总之,农村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农村的老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点,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立足农村课堂教学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出农村课改误区,才能稳健地、理性地推进课程改革,真正走进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美好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