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2021-12-17
来源:步旅网
第28卷V01.28 第6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2年6月 Jun.2012 浅议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余金勇 (成都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成都摘611130) 要: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突显个人人格的黄金时期,应 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网络道德 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2.06.01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2)06-0019-03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的 主力军,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 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2.53亿人,其 中,比例最高的是高中群体,占39%,其次是18—24 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 段…。网络因为能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 界面,所以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学习了新知识,开 阔了眼界,但另一方面,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 从未参与人肉搜索,明确支持人肉搜索的占16%; 80%的大学生轻易不会出口伤人,极少控制网络语 言的占6%;超过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抄袭论文, 认为抄袭是一种学术败坏的占38%。 互联网对于 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有的 大学生因为过分投入网络,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更 为严重的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因为过于投入网络, 吃不好、睡不好。而且一些大学生还利用网络弄虚 作假,一些学生把网络上下载的文章直接交给老师, 在网络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也不在少数。这表明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行为失 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刻不容缓。 在传统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很直接、面对 面的交流。网络产生后,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变成了 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大 量有害信息、有毒信息的出现也会侵害学生大脑,影 响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并严重危害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使大学生行为失范行为越来越突出,因 此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捷。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 (一)道德意识弱化、道德人格扭曲 互联网的产生,给人们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虚拟”,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 姓名、姓别、年龄、学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 容貌谈吐被抛在脑后。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 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由此, 不文明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突显。中国传 媒大学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 人与机器交流,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在一个 相对封闭环境中脱离了现实世界,长久之后可能导 致家人、同学、朋友之间情感日渐淡漠,道德心理扭 曲,并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年轻的大学生阅历尚 浅,容易受别人的蛊惑在网上发布一些不良的言论, 有些甚至是下流的或恶意攻击他人的,这更使得部 分大学生道德淡漠,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违法网络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们 54%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网(其中长期浏览 的占4%),从未浏览黄网的占46%;74%的大学生 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同学、朋友 收稿日期:2012-03—19 作者简介:余金勇(1976一),男,重庆万州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 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 但是网络违法行为也应运而生,如网络诈骗、网络盗 窃、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等。大学生因为认知能力不 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成瘾后,将自我约束、法 律知识抛于脑后,变得目无法纪,或者部分大学生因 各种物质欲望促使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大学生 因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大都具备高超的信息技术, 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经常实施的是通讯 技术犯罪,如:盗取银行帐户案件、盗用合法网址为 不合法之用。还有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经济 诈骗、制作黄色网页、传播黄色信息等非法行为。 ] 大学生的种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成才。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根源 (一)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 网络作为近三十年来才发展的新生事物,从产 生之初到现在都在不断地改进。网络具有开放性、 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开放性即传播先进信息,但 又制造垃圾信息,带来伦理道德失律、失范;匿名性 即隐密;虚拟性即给人以创造,但又产生虚假。网络 上的信息很多来自于西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生活 方式与我国的出入,使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 值观遭到破坏。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式文化,大学 生由于受多元化的文化观念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容 易导致网络道德意识缺乏。另外在网络中交流方式 是人一机对话为主的交流,这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世 界中人际交往行为表现得孤立、自私。而且,由于网 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人人都可以浏览网页,下载利 用网络资源,使网络世界成为了脱离了现实世界的 “虚拟空间”。同时,由于网络法律的滞后,大学生 的网络言行更加放纵。虽然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法 律法规,但由于受网络技术等硬指标条件限制,在实 际的执行中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以致对网络 道德行为失范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没有相 关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导致网络失范没有受到 相应的惩处,以致网络道德失范泛滥。 (--)大学生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尚不 成熟,容易被网上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信息所吸 引。他们在网络上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随意地 发表任何言论,能任意浏览暴力的、色情的信息,他 20 2012年6月 们对在网络世界中应持有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和 道德行为难以把握。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自我约 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交一般都 处在学校、家庭的监督之下,并对其行为也有明确的 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关的监督机 制的不到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 得不到相应的约束,从而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 现,特别是在面临就业、学业、情感等压力无力排解 之时,更容易沉醉于网络,逃避现实。大学生一旦网 络成瘾,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行为扭曲,而 且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 想严重侵蚀了人们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充斥着 “个人本位”、“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也无可避免存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价 值观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道 德鉴别能力,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各种道德问题比现 实生活更加明显,大学生道德行为更加松懈,对是与 非、美与丑、善与恶道德准绳更加模糊。 (三)大学生网络教育失位 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 的人格。高校在开设各种计算机专业课的同时,却 忽视了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法律教育。因为在网络社 会中,依靠大学生自律、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 过国家法律作为重要的、最后的保障,才能规范大学 生的网络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具有开放 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但学校的教师却并未认 识这些特征,仍采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规范行为,即 使教育方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仍未跟上网络发展 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步伐,这使得大学生德育教育的 效果不明显,网络道德失范未得到有效的制止和疏 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们 的道德观念正处在由法律规范向自律转变的过程, 法律规范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 种种方式进行教育。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任 何约束力的地方,大学生只要对道德诱惑失去自制 力,最终将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 络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完善大学生网络认识教育和法律法 规制度 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同时,更应对大 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教育加强,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第28卷(总第232期) 余金勇:浅议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确的认知形态,合理利用网络,健康发展。学校在开 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上应加入 网络认知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认清网络与现实社 会的不同之处以及网络利弊,明白上网应遵循的原 则,从学生的内心人手,唤醒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意 识。 德,并要求大学生要自愿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结合个 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由被动服从变成主动律己。 只有这样,大学生在独自上网时,才能经受得起有害 信息的考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升华 道德人格。 (三)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网络技术,从技 术层面上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对于建立绿色、 法律是对公民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 网络道德意识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利用法律这一 准绳来规范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 办法。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法规教育也是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特 殊性,现在的法律法规仍不能对众多的违法行为进 行有效的约束,但我国也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呼声越来越高。尽管从目前 来说,纯粹的技术行为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 的各种问题,但是完善相关网络技术仍然是防止当 前网络道德失范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网络防火墙 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利用安装计算机网络 防病毒系统防止计算机网络传染病毒;利用网络隔 离来实现对网络的安全运行;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子认证服 务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 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 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安全的法 规制度。学校更应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制度增强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能 知法、守法、懂法,按照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网络 言行。 (二)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方面,可以加强内容审查以及安装过滤软件等各种 措施。只有“遏制源头,监管传播,控制访问”,经 济、法律与技术手段并用,才能还网络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忠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个人信患[EB/OL].(2008一 o7—24)[2012一o3—02]http://wenke.baidu.com/ view/b5951075a417866Ib84a8ebd.htm1. 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好与坏、善 与恶的甄别,不传播不制造各种有毒、有害信息,个 人“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 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 生的网上行为由于没有约束性,都能任意地做自己 想做的事情,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提高大学生对信 息的判别和选择能力,通过讲座、培训、广播等宣传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 [2]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不认同“抄袭”“黄色”[EB/ OL].(2010一O8—03)[2012—03—02]http://www. china.tom.cn/education/20102O63O958.htm. —08/03/content一 [3] 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EB/OL].(2007—05—21) [2012—03—02]http://teeh.qq.com/a/20070521/ 000204.ht m.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 】97】.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YU肺一y0 (Propaganda and Unitd Freont Department,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act,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twor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 nent.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golden age of learning and l1iglllighting individual 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should .regulate their network words and dee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misconduct;network moral (责任编辑:张楠责任校对:石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