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讨论方法,使数学课堂成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讨论 交流 合作
讨论式教学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启发学生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的活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讨论。讨论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就必须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一、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在选择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慎重。对于要讨论的题目,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抑制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像这样的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成就感,每个人可以先独立思考,再经过讨论,通过讨
论,就会发现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时,老师可以组织大家,对各种不同的答案进行辨析,分析答案的正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判断别人的正误,在不知不觉中,把别人的方法、思路、理念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
二、讨论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键看老师选题和引导的方式方法。在选题时,不仅要观察题目的价值,还要关注题目是否能调动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这时,我们可以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游戏比较接近的题材,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题,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动物造型等穿插在题目中,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想去了解的冲动,使学生的情感一开始就调整到比较积极的状态。
五年级教材涉及到了小数,必然会讲到小数的近似数,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近似值。往往生活中有很多的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采用“进一法”或者“去尾法”。这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学困生记不住,老师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加强记忆,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元、角、分,到了实际做题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以元为单位的时候要保留两位小数,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用反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保留两位小数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揭示重要规律,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适时调控学生的讨论
学生的讨论是一个积极、热烈的过程,但学生维持注意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离题万里,天马行空。作为教师,要适时地调控学生的情绪、讨论的进度等,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信息流通,是以实现讨论目标为目的的信息控制。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适时动态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讨论中的不平衡现象要做调节。课堂讨论中常常会出现极不平衡的现象,一些思维比较活跃、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发言多,而另一些人很可能自始至终未曾发过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教师必须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宏观调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
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大任务。讨论不只是一个局面,它充实着教师的参与与学生的活动。它应该是一个完善的课堂环节,需要去伪存真,也需要存同求异。讨论的目的是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得到滋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