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其高程值.下面分别介绍碎部点的选择和碎部测量的流程。
一、碎部点的选择
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基于实验的选点应该包括房角点,道路转折点,路灯,井盖等.
二. 碎部测量的流程
1.输入控制点
将全站仪开机,在内存中选择一个文件,将其更名,然后做一只坐标键盘输入操作,输入各控制点的点名和坐标(N是x坐标,E是y坐标)。
2.碎部测量
选好控制点,在其上架设仪器,对中整平.调取该测站点坐标. 然后将仪器对准后视点,调取后视点坐标(此为).选择另一控制点,将其按照碎部点进行测量坐标.测得的坐标与求得理论值对比,误差在厘米级的才符合精度要求,才可进行碎部测量.
3.导出数据
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然后通过仪器的内存找到文件.查看其参数.然后打开索佳数据通讯软件中的coord,在”通讯”中选择”参数设置”,修改其波特率,使其一致.然后点击”通讯”的”数据下载”,再操作全站仪,选好文件,回车,此时文件后出现”out”,点击OK即可.最后将导出的数据”另存为”即可.
4. 内业成图
由全站仪导出数据后,用记事本方式打开,对数据进行编辑:
导出点点名,屏幕显示名,,X坐标,Y坐标,高程Z
导出的坐标相交换x y,其他的一些信息删除.
打开软件,首先”配置”→SV300环境.
先设置比例尺(比例尺1:X的X)和展点(展点为地形,全部覆盖)
成图过程中,植被,道路,建筑物,点状符号要分图层画图.
(配置→新建→点()路灯,井盖,控制点等))
5成图整饰
为该图添加图名,成图时间,成图单位,图廓,比例尺等
图幅管理→图幅网格,修改网格单元宽度和高度,使得一个网格就能覆盖整个测区,然后用”窗选网格范围”,选定区域进行平移操作.
用”图幅管理” →标准图廓,用鼠标点去图幅网格,在生成标准分幅图对话框中修改参数即可.
三 具体操作
碎部点选择及草图绘制
碎部点的选择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言.但是要求在草纸上绘出大致的地物,将相应的碎部点画出并标出名称,这样在之后测碎部点时可以输入相应的名字而不至于混淆.
1. 新建文件及已知数据录入
1.1 打开仪器进入初始界面.点击键盘上的”esc”,进入副初始界面,界面下方包括”测量””内存””配置”,如下图所示:
点击”内存”,进入内存菜单界面,该界面含”文件操作””已知坐标””代码操作”.如下图所示:
选择”文件操作”,进入了”文件操作”菜单界面,如下图所示:
1.2 选择”文件选取”,在”列表”中选择一个数据量为0的文件 (如果没有,可以选择了一个文件执行”文件删除”,则生成了一个空文件) .多次”回车”之后,在这个菜单界面,选择”文件更名”更改文件名称.
1.3输入控制点数据.
点“esc”返回到”内存”菜单界面,选择其中的”已知坐标”,进入后选择”键盘输入”,将控制点的X, Y坐标输入,注意记清各控制点名.
2. 测站定向
2.1输入测站坐标.
回到初始界面,选择”坐标”,进入坐标菜单界面,选择”测站定向”,随后选择”测站坐标”,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通过”调取”该控制点的数据.随后点击”OK”即可。
2.2后视定向
点“esc”返回至测站定向界面,选择”后视定向”. 后视定向提供了两种定向方法:角度定向和坐标定向.
2.2.1角度定向:将仪器对准下一个控制点(后视点),选择”角度定向” , 在界面的“HAR”后输入这两个控制点的导线的方位角(直接输入度分秒形式。如已知角度为12°34′56″,则输入12.3456) ,随后确定。
2.2.2 坐标定向(小学期使用该方法):将仪器对准下一个控制点(后视点),选择”坐标定向”,可手动添加控制点坐标,最好利用界面下方的”调取”来调取所需的控制点.选择好点之后确定.
2.3 精度判断
选择另一控制点,将其按照碎部点进行测量坐标:esc到初始界面,选择”坐标”,在坐标菜单界面中选择”测量”,则进行碎部点的测量,且仪器自动算出所测点的坐标.测得的坐标与该控制点求得的理论值对比,误差在厘米级的才符合精度要求,才可进行碎部测量.
注:每在一个新的控制点上测碎部点之前都需要进行测站定向工作.
3.碎部点测量
碎部点的测量:esc到初始界面,选择”坐标”,在坐标菜单界面中选择”测量”,则进行碎部点的测量,且仪器自动算出所测点的坐标.需要按照草纸数据该点的名称,并且”OK”之后才能完成该碎部点的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