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类\"问答题归纳1 1.四季的成因 【解答】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四季 2.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
【解答】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比南方低多少,而北方的昼长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另外,北方雨季短,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3.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解答】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②白昼长,日照时间长;③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⑤沙漠广布,增温快。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的原因
【解答】①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洁净,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②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路程也短,削弱作用也小; ③海拔高,日照时间长; ④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提示】青藏高原气候的特征:终年气温较低,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少。(思考原因!) 【点拨】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4)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
②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5.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解答】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副高的影响。正常情况:
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雨季,北方地区春旱开始; 6、7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梅雨;北方地区春旱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淮地区伏旱; 9月开始南撤,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北方雨季结束 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我国降水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的原因 【点拨】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 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
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②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 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 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 一般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点拨】气候成因分析
①太阳辐射--决定了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太阳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总体而言,太阳高度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故从低纬向高纬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②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1)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2)风带
信风 -- 性质一般炎热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来,则较为湿润; 西风 -- 性质温和湿润; 极地东风-- 性质寒冷干燥。
(3)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 风 带--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4)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地 中 海 气 候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③下垫面状况
(1)比热容--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
大陆--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陆性气候; 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海洋性气候。 (2)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
中纬度大陆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3)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
高原、高山气候的形成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山脉走向影响气流运动状况,从而影响降水分布,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对沿途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途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除了南美洲外,其他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一定程度受到暖流的影响,热带沙漠气候逼近海岸是受由于到寒流的影响。
(5)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南极大陆成为世界最冷的地方的原因之一就是南极大陆的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 6.特殊气候的成因分析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 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5)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这些气候区之所以南北延伸,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不能向东深入,局限于沿海一带而形成。
7.北美地区西部与亚欧大陆的西部纬度位置大体相当,海陆位置也近似,但是气候类型却不相同。有哪些差异?原因是什么呢?
【解答】北美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高山气候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海陆轮廓、地形和洋流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 北美地区的地形呈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的高大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温和湿润的西风,将西风的影响只限于山地以西的狭长的太平洋沿岸,使这里成为北美地区的多雨中心。但是西风一过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骤减。东部山地比较低缓,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可以越过东部低山进入内陆,使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中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对农业生产有利。
北美地区中部的大平原南北贯通,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长驱南下直抵墨西哥湾,使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并多寒潮天气。夏季,来自南部海洋的暖湿气流可深入北部,使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又多飓风。这也是造成北美地区冬夏温差大,形成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特点的主要原因。
8.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解答】纬度: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
大气环流: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空气对流旺盛,终年多雨;
地形:为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 洋敞开; 洋流:东部沿海又有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吹来的信风湿热,向内陆汇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多雨。 9.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解答】①北部受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呈季节性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 ②东北部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③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森林向草原过渡; ④东南部西风带控制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⑤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⑥中西部常年受副高、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以上气候分布使得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造成气候呈半环状分布。
10.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解答】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11.伊拉克与伊朗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为什么?
【解答】伊位克:大部分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伊朗:地处高原,四周有高大山脉环绕,地形比较闭塞,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12.怎样分析理解不同海区盐度的差异成因
(1)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在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洋流的影响和径流稀释作用。 影响因素 影 响
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海区的封闭度 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13.怎样分析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
(2)风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入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14.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2)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 (以上2点决定自然带数量) (3)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风破、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一、课本纵览
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防治酸雨的措施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 二、解题思路 管理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技术措施 措施
三、例题精讲
1.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课本表述】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本分析】含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高考答题】
思路一:从各项措施入手。
思路二:内容应包括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适应性对策三个方面。 管理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技术措施
①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限制砍伐森林
③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 ④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①种树种草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计划地逐步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①新型能源技术,如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固碳技术
2.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课本表述】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课本分析】含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高考答题】按课本即可,主要有3点: 管理措施:①加强国际协作
②制定法律法规,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 技术措施:③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防治酸雨的措施 【课本表述】
最根本的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我国政府--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课本分析】主要是技术措施
【高考答题】
管理措施:制定法律法规,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 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④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⑤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工程措施:安装回收装置或烟道气脱硫脱氮装置 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
4.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A.台风
【课本表述】利用气象卫星和雷达,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 【课本分析】主要为技术措施 B.暴雨洪涝
【课本表述】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课本分析】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 【高考答题】
管理措施:① 制定并严格执行防洪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法令 ② 加强分蓄洪区管理,使区内的生产与生活适应防洪要求 ②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③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强化防汛指挥和抢险系统 ④ 建立防洪基金,实行防洪保险等 工程措施:①修建水库(中上游) ②修筑堤坝(中下游) ③整治河道(中下游)
④建滞洪、蓄洪区(中下游)
生物措施:建河流防护林工程(中上游)
技术措施:加强防汛预警、预报通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应用高新技术手段研究、提高预报准确性和延长预见期
C.干旱
【课本表述】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等。 【课本分析】包括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高考答题】
管理措施:①强化节水意识;②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②跨流域调水,③修建水库等 生物措施:①选择耐旱的需水量少的作物;②营造防护林
技术措施:①节水技术(喷灌、滴灌、管道运输、循环利用);②改进耕作制度
D.寒潮
【课本表述】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本分析】主要是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课本表述】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增强快速反应的能力。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例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④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课本分析】包括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高考答题】
管理措施: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工程措施: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②实施护坡工程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 技术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沙地飞播、钻孔深栽、种植耐旱植物(梭梭、柠条、沙拐枣) 建\"三北\"防护林带 建人工草场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跨流域调水、小流域综合治理
管理措施--建立法规,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合理放牧; 禁止乱采滥挖
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调配使用水资源 9.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管理措施:①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如全流域统一管理,污水达标排放。 ②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 ③运用经济杠杆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少的产业
工程措施:①跨流域调水工程,②修建水库,③建污水处理厂 生物措施:①大力植树种草,涵蓄水源 ②积极推广耐旱作物
技术措施:①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变式训练)
【变式题1】简析太湖20年来水质恶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
a.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工业废水直排量大
b.城镇发展迅速,城市化带来非农业人口集聚,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
c.农业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 (2)治理措施:
管理措施:①对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并对其它水污染企业进行达标排放。 ②推广使用无污染日化产品(如:无磷洗衣粉)
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
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依赖 技术措施:污水处理技术、生态农业技术
【变式题2】请你对北京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提出建议。
管理措施:①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③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污染严重企业该停则停,该迁则迁
工程措施:①建污水处理厂;②安装废气回收装置;③垃圾分类处理、回收、综合利用
技术措施:①利用新能源,改变能源消费构成,减少煤炭的使用 ②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环境污染少的产业。 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营造生态林 【变式题3】减轻沙尘暴的策略和措施
管理措施:①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合理放牧、合理樵采等 ②尽快编制各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 ③大力提倡舍饲和棚圈牧业,围封草场和加快飞播治沙,限制牲畜数量 ④节约用水,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
生物措施:建绿洲防护林体系、封沙育草带
技术措施:①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农村、牧区生活能源问题 ②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覆被率 ③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 ④做好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
【变式题4】我国单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解决?
答案:提高节约意识;加强技术和工艺上的改进,开展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压缩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紧缺的资源和能源寻找替代品。 (本题为2007年南京试题,主要靠意识和技术即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