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3-03-25 来源:步旅网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学习课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二、解读教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三、分析学情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课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括,感知1厘米有多长。

2.通过食物的引导和动手操作,了解其长度单位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三)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教具、课时作业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比一比回形针和粉笔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预设:一些同学说粉笔长,一些同学说回形针长。 2.提出问题:一会儿说粉笔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板块:学习活动,新知探究。 1.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的课桌多长吗? 活动1: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小组交流。

生: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手、学具等作为工具测量。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预设:测量结果不同

提出问题: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 认识刻度尺。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看上面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直尺,发现有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1)介绍刻度线、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活动2:发现生活中的1厘米

提出问题:请你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厘米长度? 预设: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3: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纸条,尝试测量纸条的长度,探究测量的方法。

生:动手操作,尝试测量。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的过程。

小结: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板块:习题练习,巩固提升。 1.量一量,填一填。

2. 判断。

3. 拓展提高。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

(2)如果尺子的前面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第四板块:谈谈收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自评。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

对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