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幼儿的语言特点提高要求的有效性
2020-05-12
来源:步旅网
二晨思考] 依据幼儿的语言特点提高要求的有效性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晓晔 幼儿需要借助外在的约束来逐步形成规 把小花蛇剪出来。幼儿的兴致很高,纷纷去 则意识,并逐渐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 自律和自控。因此,对幼儿提要求也就成了 材料盒里拿剪刀。教师认真地叮嘱道: “小心 啊。千万不能剪到小手!”幼儿很认真地剪, 突然一个幼儿哭了起来.她剪到手了…… 类似的情况在幼儿园屡见不鲜,于是就 幼儿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 通过要求来帮助幼儿形成常规,包括提示幼 儿使用各种玩具、材料和工具的方法。但在 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有时 候即使提了要求也没用,幼儿没有依据要求 活动;有的要求教师得天天说,一次不说就 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幼儿很容易剪到自 己的手,幼儿需要时时被看管。事实上,教 师在给幼儿提要求的时候,往往就存在问题, 可能造成幼儿的不良学习结果。 一会出问题。下面就是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 小故事: 、关注要求产生的暗示效应 中班的美工区,几个围在桌子旁的幼儿 用彩笔给“小蛇”设计了漂亮的花纹。花纹 幼儿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他人暗示。和 “剪到手”一样。幼儿在操场上跑疯了的时 候,教 币也会大声地提示他们: “别跑了, 画好之后,教师请幼儿用剪刀沿着螺旋线, 幼儿发动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各种信息, 不断丰富我们的教育资源。一段时间后, 我们把“旅游”的范围从南靖扩展到漳州、 程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特 色课程,逐渐形成乡土氛围较浓厚的教育教 学特色,并结集汇编了乡土系列文本: 《乡 土特产篇》《民间文化篇》《家乡风景篇》 福建…… I!ii、以课题为依托,凸显园所特色 为了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课 题研究活动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教科研与 办园特色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 和实效性,我园积极开展关于本土特色资源 的科研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土楼文化的园 所特色。2003年,我园开展了《通过家乡风 景讲述,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让幼儿通过了解家乡的土楼、介绍家乡风景 等,获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研究,我们发 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如, 教师在实施课题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年 龄班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题实施中五大领 域之间的分配不均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等。2011年,我园开展《幼儿园本土课程资 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幼儿园 立足本土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南靖独有的 自然资源和特有的入文、社会资源,紧扣 “土楼文化”,对本土课程再进行系统、深入 的研究,做细、做实土楼文化背景下的本土 特色,探索构建具有土楼文化特色的园本课 程,逐步形成园所特色。层 的活动。想说、爱说、敢说、会说,不断提 高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园于2006年积 极申报了省级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实施新课 36 拍 舡 2013.s [思考E兰二 要摔了!摔了!”于是某一个甚至几个幼儿就 真的摔了。这就是教师的语言对幼儿所产生 的暗示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成人表达和幼儿的信息接收之间的不对 行为进行要求时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三、杜绝对幼儿说反话 成人之间交谈经常会说反话,但是对幼 儿说反话却起不到相同的作用,因为幼儿还 等。教师的言语要求是让幼儿避免剪到手, 但是幼儿受到短时记忆特点和语言理解的局 限,很容易记住后面的关键动词“剪”,于是 暗示作用就产生了。这与我们平常所熟知的 家长在孩子打针的时候说“不哭。不疼”是 一处在语词的初级理解阶段,无法理解反话的 真正含义。如。某个班上的教师希望幼儿别 吵了,就对幼儿说:“我看谁还说话呢!”结 果幼儿看了看教师,过了一会儿继续吵嚷。 原因就在于,幼儿只理解字面意思,听不懂 样的道理。 千万不要以为剪到手的幼儿是因为没有 认真听教师的要求。因为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正是因为认真听了要求,才受到要求的暗示。 因此,在类似的情形当中,采用直接的行为 示范往往比这种言语上的要求更为有效。教 师可以在幼儿剪纸之前,给幼儿示范正确拿 反话。而幼儿之所以安静了一会儿并不是由 于这句话,而更多的是由于他们识别出了教 师的表情和语气中的“气愤”情绪。 说反话实际上是成人对待幼儿某些行为 的本能情绪反应,也是成人自身在儿时所获 得的“被管理”经验的一种再现,是一种习 纸和拿剪刀的方法。因为幼儿处于形象思维 阶段,直接的形象化的示范往往比抽象的语 言更容易被理解。 惯化了的行为。但教师一旦意识到幼儿无法 理解反话之后,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四、变反向要求为正向要求 教师在给幼儿提要求时经常会出现“别 二、避免要求传递错误信息 教师的言语要求容易出现的另外一个问 题是向幼儿传递错误信息。如,某大班的幼 儿在走廊里换户外运动的鞋子,一个幼儿没 有穿好,其他幼儿都在等他,于是教师走过 去说: “快点儿穿!到了上小学没教师管你。 你怎么办!”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幼儿快点儿穿 鞋,却无意中向幼儿传递出了错误的信 息——小学教师不管你们。成人能够理解教 动”“不许跑” “不能说话”等否定句式。 这类反向要求所隐含的管理思路是:斥责幼 儿的不当行为。于是会让幼儿感觉“我做什 么都不对”,进而造成教师与幼儿之间弥漫隐 约的“敌意”。 教师需要改变与幼儿“对立”的JL,理 站位,尝试着理解幼儿:因为他们不知道怎 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所以他们 师语言的意思:小学教师不会像幼儿教师一 样在幼儿的衣食起居上照顾得那么周到。但 由于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确切地感知 和理解成人言语的意思,因此作为 ̄,-J-d,学一 无所知的幼儿获得的是“小学教师不好”的 才会惹教师生气。因此,教师的要求不是斥 责幼儿的行为,而是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 及怎样做,变反向要求为正向要求。如,变 “不许跑”为一“请轻轻地走”或“请像小猫 样轻轻地走”。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 经验,从而影响幼儿对小学的心理预期,甚 和掌握规则,而且也会提高教师要求的有 效性 。 幼儿理解教师的言语要求不仅需要一个 过程,更需要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当的言语要求方式.不仅给幼儿提供 了不良的语言学习模本,让幼儿不知不觉地 “怄气”说话,而且还会给幼儿传递一些不当 信息。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坚持用正面要 至降低其对小学的向往程度。 生活中,成人常常对幼儿传递错误信息. 常见的如“别哭啦!再哭让警察来管你啦” “不听话医生该来给你打针了”。实际上警察 是帮助幼儿的,打针是治病的,但由于经常 被用到类似的语境当中,导致在幼儿的经验 中,警察、打针与“恐怖的事情”相联系。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在对幼儿的 求的方式,提高要求的有效性。层 2013.3 为止敬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