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若干思考

2022-06-24 来源:步旅网
新课 i・上旬 2011年8月8日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文,刘桂华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很长时间,除了获得一些任教经:代中国的航天事业时,可以提及“嫦娥一号”飞天,培养学生的爱国 验之外,更多的是困惑。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情感;在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结合目前美国的总统大选来 历史学科如此不受重视?”应该承认,历史教学工作面titan此尴尬: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也可以借助每年召开的“两会”来帮助学生学 境地,有多种原因,我认为历史课堂缺乏趣味性是其中的重要原: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之,在课堂中渗透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 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因。如何增强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我们教:的近期热点、焦点问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 :题的能力。 、文史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三、合理引用娱乐资讯,体现学生个性 “文史不分家”,这一句话充分说明文学和历史之间有密切的: 我们面对的是尚未成年而又充满活力,追求时尚的中学生,相 关系,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不能将任何--I']学科孤立起来,应注意:信他们对娱乐八卦新闻有较多的关注,上课时如果能适当加入些 知识的相互渗透,做到融会贯通。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问及其他:娱乐资讯,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 学科知识时,学生知道的越多,他们也就愈发会有自豪感,这种自:印刷品——《金刚经》时,按照一般的方法,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 豪感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例如,在讲述教材中关于袁世:才能记住《金刚经》是唐朝时期印刷的,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 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破坏民主共和政体这一内容时,我弓【用: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如果是为了记东西而记东西,长期 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要求学生找出其一如此,学生势必会觉得历史学科枯燥而乏味。我在介绍这个知识点 中巧妙之处,问题提出后,原本有点吵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时,先是给学生搜索了这样一则资讯:澳门赌王——何鸿粲,砸下 生们都在集中精神认真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袁世凯”是三:六九一零万港元(约合新台币3.1亿元),收购清代圆明园十二生 个字,而“中华民国”是四个字,根本就不对仗,因此这副对联从文:肖铜铸首中的“马”首,而旋即捐赠给中国政府,学生一看到,马上 学角度来说它不是对联。而这副对联的寓意就在于袁世凯对不起:议论起来,何鸿桑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首为何物?“马” 中华民国。通过这种形式,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首怎么会流失在海外?……课堂气氛也因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我 性,引发了历史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了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便告知他们“马”首和《金刚经》都是流浪在海外的国 会失败。 二、穿插时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的复辟专制不得民心,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既然如此,他必然:宝,与“马”首不同的是《金刚经》现仍藏大英图书馆……通过这种 此类知识。 :方式教学,不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 我们在给历史下定义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历史就是过去。从这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 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材只顾及到理论证明,讲述过去发生 运匠心,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 的事情,缺乏一定的时效性。从这个角度说,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 兴趣和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并且在教学中渗透时事,以达到借故通今的目的。比如,在讲现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建平镇中学)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若干思考 文/袁宝明 摘要:提问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提问是诱导发散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改革过去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的基础。历史课堂的提问,可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锻炼的需要,也能带动学生更加积极地深入学习。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提 问,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实践出发,就中学历史课堂的提问艺术进行简单探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提问艺术;创新 要想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然日益降低。而提问教学,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教学的体 我们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和教案都差异不大,但是不同的启发和・验机会,彻底推翻了教师一人独唱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丰富了学 引导方法,却能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问,自然成为一:生的情感体验,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 门必须钻研的学问。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提: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问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进行提问。 一: 其次,课堂提问是启发思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法。提问在课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的环境,通过大脑的渠道进行逻辑整理, 首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历史学习。中学:进行空间思索。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和引导,一步步去认识历史, 历史学科的独特因素导致普遍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实际上并不是:发现问题,让自身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的探索状态,这是历史教学 学生讨厌历史知识,相反有半数的学生还对历史很感兴趣。那是什:的关键所在。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历史故事和 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呢?很大因素是因为过于被动的学:人物,切实体验历史的灵魂,这样进行历史的探究也就轻而易举了。 习状态,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都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最后,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组织教学的手段。如果我们历史老 无法自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鉴于此,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自:师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 2011年8月8日 新课哥i・上旬 红三方面军哪里去了 ——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文/侯范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开始:表面上看似提问引导,但实际上还是灌输型的教学,与生成性教学 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追求新的课堂教学艺:相差千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术。其中生成教学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它可分两种类型:一是“预设: 1.教学观念落后。对于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和简单 中的生成”,即课堂中的生成在课前的预设之中,属于意料中的生:化的状态,简单的理解为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 成,与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不谋而合;二是“预设外的生成”,: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 即课堂中的生成在课前的预设之外,属于意料外的生成,偏离了预: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 ,、设的教学流程。对于“预设中的生成”,我们往往胸有成竹。对于“预:得自己往往忽视身边已有的资源,使自己不能真正走进课堂与学 设外的生成”,即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它具有瞬间存在性,稍纵即 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亭着二 妻了: 堂 里篓 ., : 军 的教学活动中,或者学一些表面的东西实质却没有改变。教学还是 脑 昙篓 竺 耋着:竺 妻 ! 璺 =!= 竺,苎 竺 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理论只是指导性的,要想找到 自 曼 汗 二! ! 实际的 学模 , 须把 校 实 摩,筮案有了澎德t: 不在他的《: "往事叵乙》一书中讲了这个 : j 二 ; ~一…… ~一 一~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的 进步。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从外界的、生理的、心理的等各种开: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提问,必须想到这些方面,然后运用准确的 小差因素中回过神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尤其对于班级整体中玩兴・语言。将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逻辑严密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 较浓的学生,课堂提问无疑是有效组织教学的最佳方法。 二、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有效回答。合理的提问表现在提问方法的使用上,一般教学中常用 ・的有:(1)直接提问法,即直截了当地简单提问;(2)情境提问法,通 第一,以了解学生为基础,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在确认了课:过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理解;(3)逐层深入提问法,由 堂提问的方向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也不能随意进行提问,信口乱:表及里层层深入;(4)逆向提问法,反向发问,揭示真面历史规律 问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形成负迁移的教学失败。根据教学对象:本质;(5)综合提问法围绕相近问题提问。合理的提问还要把握一 ,,的不同层次和群体,不同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状态,设计出学生相应;些其他原则,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归纳,然后应 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更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精心设计每个问题,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历史课堂 用于实际。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客观实 的提问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历史的本质进行探究。历史教 际,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任务,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使 学的问题必须要富有启发性,不管难易与否,教师通过教材、目的 与学生的疑惑为基础,对每个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一个问题, 该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掌握哪些道理,培养何种能力,教师在设 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历 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计问题的时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做到针对不 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站起来后 [1]刘知微冲学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J].宁夏教育,2005. [2]孙颖.历史课堂提问技巧初探[J]I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 都能享受到回答问题的喜悦,那么这些问题都是成功的。 第三,要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合理的提问。合理性首先体现在 问题的设计阶段,历史问题的设计应具备科学与思维的连贯统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