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
一、警察心理训练概述
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or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心理训练最初只是运动心理学的一个专业名词,其目标就是通过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有意识的专门训练,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逐渐成为应用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还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配备专业器材,在增强人们身心健康和优化个体职业心理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在教育、军事、警务、航空、政治、医学、文体等许多领域得到普遍推广。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但在运动员心理训练和军人心理训练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心理训练也开始运用于企业培训、罪犯改造等领域,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被逐渐开发和运用。警察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水平。国外关于警察心理选拔和心理训练的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英国、德国、美国、瑞典等国家已形成了成熟的警察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并已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我国警察心理训练尚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2005年,公安部根据公安工作实际和民警心理素质现状,与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制了民警心理训练专用设备,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山西等地建立起了以心理行为室外训练场、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恢复舱、行为观察室、心理档案室及民警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室为主体的民警心理训练基地,开始了对民警心理训练的有益尝试。
二、警察心理训练的内容
心理训练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警察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但在警察心理训练的内容上各国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英国警察心理训练是既重视认知训练又重视行为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和社会关系训练等。美国警察心理训练采用非军事化的大学教育模式,心理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应激反应能力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处理心理变态者、受害者、家庭纠纷者的技能训练,终身心理健康训练等。德国警察心理训练采用学院集中训练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内容包括应激反应能力训练、放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思维分析训练、社会工作训练、解救人质训练等。瑞典警察心理训练则强调对在职警察进行终身的心理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应激反应能力、管理能力等。结合我们的国情,我国警察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基本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心理品质训练;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自控能力训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激发培养;优良气质、性格、能力特征的塑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适等。
(二)压力管理训练。包括情绪调控方法、压力认知、压力缓解方式的训练,改变民警消极、非理性认知,建立积极的认知系统,提高民警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人际沟通训练。包括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预防与处理人际冲突等项目的训练,使民警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公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运用双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交往的质量。
(四)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些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和游戏,使民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强化自己对警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挖掘民警在工作上的更多潜能,塑造团结奋进的高绩效警队。
(五)情景处置训练。一般通过设计与射击、散打、擒拿、格斗、跑步、游泳等技能项目相类似的模拟情景进行训练。训练警察在复杂条件下的快速反应。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正确果断地独立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提高对实战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总之,警察心理训练内容既要考虑警察的职业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更要基于解决警察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重点突出“技能”训练。
三、警察心理训练的方法
警察心理训练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在校学生的心理训练不同,在训练情境的设计上、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都应紧贴民警生活实际与警务工作实践,灵活多样,新鲜有趣,尽量多地采用活动、体验、分享感悟的模式,使学员在趣味性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生活、事业、家庭及人际关系,最后产生一些内部观念的转变,达到人格的完善。从民警的实际情况出发,比较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有:
(一)放松训练法。这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呼吸、暗示、想象、音乐等)使肌肉一步步放松,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恢复的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受训者闭上双眼,双臂、两腿用力伸展,两手、两脚同时用力,直至感觉到颤抖为止,然后猛地一下松劲,使全身的肌肉立刻松弛下来,在松弛的一瞬间开始做腹式深呼吸,待呼吸平缓下来后,头脑中静静地浮现出与自己最美好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着的人、事、物或场景,使
自己处于内心宁静状态。
(二)心理图像训练法,也称表象训练或意像训练。这是一种运用形象思维对自己的身心进行积极调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运用暗示性较强的语言,使受训者的头脑中产生过去的成功经历、愉快体验、学习过的动作等一系列生动、直观的形象,或是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及采取的动作进行想象练习。通过对这些动作、积极事件或正确处置方式的生动、直观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复演练,在头脑中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积极情绪、有效应对模式的动力定型,提高警务技能水平、情绪控制能力和事件处置能力。1995年日本筑波大学高野聪等人开发了一个心理表象训练的新程序(mental image train
program, MITP),认为动觉表象、视觉表象和想象表象的有机结合运用是提高心理训练效果的良好途径。瑞典科学家Backman等对警察进行的研究表明:接受心理表象训练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在各种情景下表现更积极,身体状况和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产生了肯定认知,对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模拟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或叫针对性训练。具体做法是设计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应激场景,让个体置身于模拟的应激情景之中,并不断施加各种应激刺激信息,训练其控制情绪、及时调整心态,迅速组织思维,快速准确分析、判断及解决不测事件的能力。我们以模拟射击训练为例,在屏幕上呈现位置不断变化的靶位。第一步要求被试者在屏幕上出现单个靶子时完成掏枪和射击动作,第二步要求被试者在屏幕上出现几个靶子时完成掏枪和射击某个靶子的动作。第三步要求被试者在屏幕上出现人像时完成掏枪和射击其中某一个人像的动作。通过反复训练,受训者从掏枪到射击的两段时距会逐渐缩短,射击的准确度会逐渐提高,最后达到训练要求的基本标准。
(四)暗室迷宫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感知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
在一定面积的暗室中设定难度等级不同的迷宫并制定相应的过关标准,要求被试者尽快走出迷宫,并对被试者进出迷宫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准确记录受训者走迷宫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经过反复训练,提高受训警察的感知力。如:设计一些稍停即逝的刺激场景,一闪而过的某张面孔、身影或某些细致动作、表情、神态、耳语和姿势,让受训者迅速捕捉刺激源,查找到刺激物,以提高感觉器官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五)再认回忆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记忆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肖像记忆描述训练、数字符号记忆训练和实景记忆训练。具体做法是通过呈现头像、人像、数字材料、符号材料、原景照片和修改照片等材料,以回忆或再认的准确率作为考查指标,通过逐渐拉长回忆的间隔时间和增加每次呈现的材料数量,进行记忆强化训练。如肖像记忆描述训练中的头像-姓名记忆训练是将不同年龄、性别、面部特征的头像照片材料,通过计算机处理成幻灯片分类进行投影呈现,然后让被试者根据逐个呈现的头像回忆出对应名字和根据逐个呈现名字,选出被选项中相应的头像,以其回忆或再认的准确率作为考查指标。通过逐渐拉长回忆的间隔时间和增加每次呈现的头像-姓名数量,进行记忆强化训练。
(六)抗干扰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选择任务材料和背景材料,让受训者在有背景材料和无背景材料两种条件下进行划消符号等任务的反复训练,从而逐步提高抗干扰能力。
(七)自我暗示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个人自信心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民警自己以一定的词语、一定的信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意志和自信程度。如给受训者设置一定的困境,让他们多次反复用“我很优秀”、“我很愉快”、“我能战胜困难”等肯定的语言,进行自我激励,树立必胜的信念,更好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八)角色扮演训练法。主要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是社会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角色扮演训练的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受训者扮演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换位思考,认识和理解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各种角色的态度体验,从而改变自己对他人的偏见,减少人际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心理训练不同于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警种对警察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同要求,心理训练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不同层次警察的心理困惑有着不同的特点,心理训练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警察心理训练必须分警种、分层次进行分训。此外,在心理训练中应该重点训练什么,采取什么方法,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基础,不能千篇一律,并且还要根据每个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心理状况变化来进行训练,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形式、训练时间和训练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安排,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警察心理训练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训练是提高警察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警察的心理素质是制约警察绩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良好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等是一个警察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些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形成的。我国广大警察对心理知识较陌生,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开展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是提高警察素质的务实措施。
(二)开展心理训练是提高警察适应实战环境、提高实战能力的要求。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迅速做出排除危难的决断,是一个优秀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针对日常警务活动中经常要面对的场景,通过设置模拟的实战环境进行行为心理训练,能有效提高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置事件的能力。
(三)开展心理训练是消除警察疲劳、恢复心理活动能量的要求。警察经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容易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出现职业倦怠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缓解警察身心压力、恢复其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给警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团体心理训练采用的是活动、体验、分享感悟的模式,所有游戏都是适合儿童玩的,这些游戏基于人之天性,撕开了警察庄重的面纱,还人性的本原,让警察久违的童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种身心的彻底放松、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人格的互动、多元多赢的交流,使警察在乐趣中受训、在实效中成长。
(四)开展心理训练是提高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民警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中,精神负荷重、身心疲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警察由于职业的局限,具有压抑、封闭、过分自尊等心理特点,有些警察心理保健意识淡薄,即便遇到极大的心理困惑,也不轻易对他人袒露心扉。我国公安院校招生和新警察的选用尚未普遍进行心理测验和筛选,一些警察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严重阻碍了其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对警察进行心理训练是比较好的改善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认知心理训练,能改变消极认知方式、学会合理调控情绪;个性心理训练,能弥补警察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塑造健康人格。
(五)开展心理训练是警察心理教育的必然趋势。心理训练已成为国外警察培训的重要内容,我国公安部也正逐步将民警心理训练纳入“三个必训”体系之中。开展对警察心理训练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可为公安院校和各级公安机关开展民警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