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中的供用概念与供用句的生成研究

2022-02-08 来源:步旅网
2010年10月刊 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 汉语中的供用概念与供用句的生成研究 口刘春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供用概念是指供用者通过供用力的传递作用于供用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汉语中的供用概念及 供用句的生成。 关键词:供用概念供用关系供用句 1.引言 供用句式,是一种具有供用义的数量名结构句或双数量结构 为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的一套符号系统。 据此,徐通锵先生认为:”明晰性、经济性、区别性是语言交际的基 旬。表示一定量的物提供给一定量的人或物使用。在汉语语法中, 对供用句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基于可逆句这一普遍存 在的语法现象而进行讨论的。丁声树等(1953),李临定、范方莲 (1960)等语言学家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 然而,尽管供用句的提出已久,但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该语法 结构的目前甚少。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是:自然语言既是人类认知 活动的产物,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其结构和功能应视为人类一般 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汉语中存在供用句式是有其认知基础的, 基于此,本文参考前人成果,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对汉语中的供用旬式做出全新的解释。 2.汉语中的供用概念与供用关系 2.1供用概念 供用概念是指供用者通过供用力的传递作用于供用对象使之 产生变化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概念结构都是人在客观世 界的经验结构在主观世界的映现。物理世界中含供用关系的供用 事件被人感知和概念化后就形成供用概念。这一概念的基本组成 部分是:供用者,供用对象,供用力和供用结果。 从认知语言学方面来看,供用概念的存在必定有其理论支撑。 人类从事物特征出发对世界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的心理过程 被称为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概念范畴的问 题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任何范畴都有一个原型,原型就是指 这一类概念中最典型的代表成员。供用概念作为人类对~类经验 的感知也有它的原型:原型供用概念指的是含有客观性的物质供 用者通过与供用对象的接触传递供用力从而得到供用结果的概念。 供用者的原型是工具(材料)成分,它们天然具有供用能力。从 供用概念的产生来说,工具(材料)存在于人对世界进行改造的活 动之中,它们非常频繁地被人类感知,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与结果 间的联系最确定的,最易察觉的,因此对供用概念供用者的原型就 是工具(材料),它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天然具有供用能力。供用 对象的原型是人物。作者认为原型的供用对象应该是有生命的物 体。因为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承受或接收供用者发出的供用力,从 而获得供用结果。而供用力的原型是由供用者的原型发出的。这 种原型的供用力是一种关系力,体现了供用者与供用对象之间的 关系,但是这种力是天然的,而非后天产生的,它存在于原型的供 用者上,与供用者不可分割。因此这种力是客观的。 2.2供用关系 供用关系指的是供用者与供用对象的关系。构成供用关系的 双方事物一个为供用者,另一个为供用对象,使二者构成供用关系 的是供用力的传递。可用下图表示: 供用力 供用者——一供用对象 从认知上讲,供用句是一种关系句,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义,人 们对关系的理解一般是有关系或没有关系、有过关系或没有过关 系,不会是正在有关系。例如对父子关系,我们一般说某人同某人 有父子关系、没有父子关系,有过父子关系、没有过父子关系,而不 说这两人现在正在是父子关系。换句话说,关系义是一种非动态 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语表关系义的动词如”是、有、在、存在、姓、 像”等看出,这些关系动词构成的句子,都不是表动态义的。供用 关系义是供用句的句式语义,它的供用关系义的实现又是建立在 非动态性的基础之上的。 3.供用句的生成 供用句式产生的根本原因作者肯定”原型理论”的作用是正确 的,但是,把”原型理论”作为供用句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是不合适 的。”原型理论”只是一种生成方式,它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分 析语言演变的原因应该结合语言的性质。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作 本要求,如果语音的演变使有些表达手段混同,就会产生某种补偿 的表达手段。”尽管这里讲的是语音,但同样也适合于句法。根据 这个观点,本人认为,起初的供用句式,既非同位结构也非单纯的 主谓结构,正因为如此才会影响到语言的区别性。 3.1供用句的定义 目前对这种句式进行界定的学者不是很多,但供用句的定义 基本上说来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陈昌来在其《现代汉语句子》中 指出供用句是”表达某些物品、器具、食物、材料等可以供多少消费 者、使用者、占有者消费、使用、占有的句子”。正如前文所说,供用 句是一种具有供用义的数量名结构句,它能表示一定量的物提供 给一定量的人或物使用。但是,供用句不仅限于数量名结构,像” 里屋住人、院内种花”等这样的句子也可看作供用句。 而从认知角度来定义供用句的话,作者认为供用句是人们对 事物之间供用关系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它是语言中表达供用概念 的旬式,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供用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其结 构可表示为:主语+谓语(供用)+宾语。 3.2供用句的分类 供用句根据其句式所反映的语义关系,大致可分为四类: A B 一杯水喝两个人 一张凳子站一个人 一件棉衣穿二代人 一间屋住两个人 C D 一本书卖一个人 一辆车装一吨煤 一份礼物送一个人 一副手铐铐一个犯人 从语义关系来看,A类体现的是受事+施事的关系,B类体现 的是处所+施事的关系,C类体现的是受事+对象的关系,D类体 现的是工具(材料)+受事的关系。 根据陈平提出的主宾语语义关系配位原则,A、B、C都是违反 汉语主宾语语义配位原则的句子,但是让是这种看似违反汉语书 宾语语义配位原则的句子,却在语义表达上获得了一般双数量结 构句所不能表达的语义一供用关系义;D类是含有工具(材料)成分 的句子,工具(材料)成分天然就是供用物,这种格式的双数量结构 句天然表供用义。 上文作者已提到原型理论在供用概念上的运用。从前文,我 们可了解到D类供用句正属于所说的原型范畴。这些供用句中, 供用者对供用对象产生天然的供用力,并作用于其上,获得供用结 果。而其它三类,正是围绕这一原型进行扩展的。 4.结语 由于供用句式这种结构具有很多优势条件,所以,发展成在汉 语中表示数量关系的最常用的句式。它的生成是有原型理论做基 础的。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每一个句式都有其完整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封闭的 框架。供用句的生成也有其生成机制。供用概念的存在与供用关 系的运用,恰好造成了供用句。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 供用句正是对这种句式生成的一种完善。我们应该从整体认知的 方法观入手分析供用旬,促进研究者对供用句更进一步的了解与 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李临定,范方莲.试论表”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式[J]_中国语 文,1960,(11).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作者简介:刘春芳(1986.),女,汉族,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