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古诗文

2020-01-08 来源:步旅网


五年级古诗文

【泊船瓜洲】[1]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2] 钟山只隔数重山。[3] 春风又绿江南岸,[4] 明月何时照我还?[5] 【注释】:

[1]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2]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3]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4]绿:吹绿了。

[5]还:回家,归来。这里指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诗译】:

京口与瓜州分别在长江两岸,

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

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

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张籍 【注释】:

洛阳:唐代为东都。 见秋风:意即秋天来临。 欲:助动词,想要。 作:这里是写的意思。 家书:寄往家中的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恐:动词,担心。 匆匆:匆忙。

说不尽:话没有说完。 行人:指捎带家书的人。 临发:即将出发。

又开封:重新打开信封,再作补充。

【翻译】:

身在洛阳城,眼见起秋风起,提笔写家书,千言又万语。又怕太匆匆,有话未说尽,行人要上路,拆开又补充。 【简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

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

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刘学锴)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1]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2] 故园无此声。[3]

【出处】:

中华诗词-清-纳兰性德 【注释】:

[1]榆关,即山海关,明代改今名。在今河北秦皇岛市。

[2]聒:嘈杂搅人。柳永《爪茉莉秋夜》词: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

[3]故园:谓京师。

【翻译】: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分析】: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

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練\"、\"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出处】:

中华诗词-现当代-毛泽东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

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两岸高耸的山崖,使人产生暖意,大渡桥上泸定桥以铁锁相连,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分析】:

本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4]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5]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6]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7]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8]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翻译】: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

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时从两个地方渡过大渡河,但主要是从泸定桥。铁索桥就是在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约一百米长,桥面由九条碗口粗的铁链构成,上面铺着木板,桥下怒涛奔腾,两岸都是峭壁,形势险要。红军到达时,桥上木板已经被敌人拆掉,对面有敌军的猛烈炮火。红军的二十二位勇士就是从铁索冲过去的。)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四句的关系是:第一句是概述,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是全篇的主题;第二、三、四句从千山万水中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是七律,共五十六个字,篇幅不长,却写出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有高度的概括性。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横野:广阔的原野。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广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翻译】: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际。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饭饱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乘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翻译】

一条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借助风力,使船前进。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ùe。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翻译】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简析】: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

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

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

出,为设果②。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于家禽③。” 【注释】

①聪惠:聪慧;聪明。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③夫子:对对方的尊称。这一则文字说明双方利用了杨梅和杨姓、孔雀和孔姓中的一个同音字。 【译文】

梁国有一家姓杨的,有个儿子才九岁,很聪明。一次孔君平去拜访他父

亲,他父亲不在,这家便叫儿子出来,给孔君平摆上果品。果品里头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道:“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应声回答说:“没 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