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4期 2OO8年8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 ̄Y(Social Sciences) Vo1.22 No.4 Aug.2008 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黄 飞 (合肥_丁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合肥230009)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分析了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 意义及其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了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8)04—0016—05 O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New Area HUANG Fei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l1ina) Abstract:The undergraduat s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mong under— graduat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oncept of undergraduate'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analyz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ganiz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to students"growing in this new area,summa— rizes the new questions the undergraduates face,investigates some methods and ways in which the un— dergraduate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The author expects readers to grasp the charac— teristics accurately,and to carry out the social activities better. Key words:new period;undergraduate;social practice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 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5 年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明 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 ¨。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 收稿日期:2007—11—21 作者简介:黄飞(1975--),男,安徽青阳人,讲师,博士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7 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 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就其本 身而言,应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践的过程,即大学生rN社会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个体角色的 实践过程。二是服务的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他们 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和升华,个体的社会属性增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应偏重其中一个过程。大学生社 会实践不单纯指团中央倡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它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培养智能 为目的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其表现形式和体制归属上存在差别而已。从其与 现行教学计划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认识实习、生 产实习、毕业实习)、军事训练和公益劳动三个方面。二是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包括社会活 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以上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整 体。本文主要指后者。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桥梁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具有好奇、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对许多问题都有强烈 的探求意识,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极强,但简单的生活阅历使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实践方面的知识, 只能以自身仅有的理论知识和自我感觉面对改革开放中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不少青年学生习惯以 理想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以书本知识简单地衡量复杂的现实生活,从而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改革 开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产生过高的理想主义期待,等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严肃地摆在他们面前时, 其思想上和行为上容易产生强烈的冲突和不满。社会实践则为青年大学生走出书本、逐步认识社会提 供了一块实验田,为他们走向社会、投身于经济建设的大潮、消除自身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提供了 个契机。社会实践增进了他们对国情、省情及当地民情的了解,使他们受到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 义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明确了政治方向,激发了参与社会的热情,坚定了信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一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他们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 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以一种理智成熟的视角去感受社会的进步,关心经济的发展,关注 世界的变化 。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大学生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较高 层次的一个群体,肩负着时代赋予他们的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正是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 大学生不但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和融入社会,找准合适的社会角色,而且要能够贡献社会,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大学生在知识、技术等智能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为贡献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大学生 通过在一定环境中的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特别是自身得到实践检 验和补充之后,其各方面素质必然得到飞跃发展,各种能力大幅度提高,认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因此, 社会实践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成就。社会实践也会给社会带来物质效益和 精神效益。 3.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等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融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于一体,这三者之 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重视科学文化 素质的培养,又要十分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 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学生是否乐意为人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月 服务,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问题。但是,理想和信念教育单靠“灌输”,难免空洞乏味,使 受教育者难以接受,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点上,恰恰表现得具体、生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马 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结底是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然,这种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实践特殊功能的发挥。社会实践 作为高校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与社会对接、向社会延伸的重要渠道,为大学生在实践中验证 真理的科学性、思想的正确性、理论的合理性和知识的价值功效提供了可能。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 实践,可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真实探究正确思想形成的源流并通过自身复杂的思维判断过 程,达到对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的高度认同。这样,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认知、认同和内化的过程, 对客观事物和社会本质规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知和认同体验融 汇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就是在灵魂深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内化的过程。 4.社会实践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是通过活动强烈地表现出来的。当 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自暴自弃、自我消沉,面对社会加 速前进中带来的现实问题,往往陷入心理误区而不能自拔。因此,可以推动他们投身实践,创造各种机 会,让他们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增加挫折经验,增强忍受挫折的能力;使他 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我,掌握和控制自我的情绪,并保持自己统 稳定的人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群众的接触,与各种不同角色的人交往,获得社会经验, 学会待人接物,养成诚实守信、善解人意的优良品质,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逐步增强驾 一、驭复杂人际关系和顺利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L3J。 5.社会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相对于课堂教学则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定性的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与选择活动的方 式,决定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 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可比的,这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 的举动。那些有组织才能而得不到施展机会的同学也就可以大显身手。同时,实践也证明,从学生的学 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社会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不但改变 了旧有的囿于书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 新、开拓、竞争的意识。同时,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既改善了思维模式又有利于 实践的发展,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开启了创新之门 。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问题 1.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除了传统教育观念偏重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 识的传播、轻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负面影响以外,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 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诸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单一地从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 缺乏对“三下乡”活动目的和意义的足够认识,认为学生深入基层只是为了“开开眼界”和“图个新鲜”而 已,因而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一旦交给他们任务,他们很难在较短的 时间内做出成绩;有的则从强调地方的工作有序化出发,认为接受并教育这些大学生会影响正常的工 作,有可能成为单位的负担,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使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够重视表现 ,为虚于应付或找借口推辞,这就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另外,由于不良社会风 气和腐败现象的存在,大学生参加“--T ̄”活动也受到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实 践的教育功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9 2.缺乏基本的理论研究 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客观地说,由于基本理论研究的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实践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从而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主要有 如下表现:一是缺乏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而开展盲目实践,导致偏离科学性的错误结论。青年学生接 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的了解只是理想化的,而一旦真正走向社会,在很短时间内将仅 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较为困难的,往往会形成脱离科学理论指导的错误性结论。二是对客观世 界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管是平时课余的实践活动还是假 期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从实践的时间与实践的范围来看,充其量也只能是对整个社会的“抽样调查”,所 以社会实践本身就有“以点带面”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它的局限性,实践者如不能正确把握好点、 面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主观世界的偏差与成见导致“有色镜”式的错误。 青年学生虽然未走进社会,但客观地讲,也是社会的成员。他们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耳濡目染中已 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带有传播者的思想观念,因此对社会缺乏客观的认识,有较重 的主观色彩,这样就会对社会产生莫名的成见,如不加强引导,难免会犯“有色镜”式的错误。因此。我们 有必要深入研究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加以指导,使社会实践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而绝不能盲目地适从或机械地模仿。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我国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的特殊情况下,社会实践活动又受到实践主体一~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不 强,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勉强为之;或者是抱着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甚至有的 把“三下乡”活动看作“游山玩水”逛一圈、游一游的最佳时机等等。因此,他们对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缺 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怕苦怕累,讲究吃住条件,不想干实事,结果使社会实践的效益大受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一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显得难以适应社会等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制约 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1.紧扣时代主题,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党政工作热点相结合 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与时代主旋律相融合,围绕学校党政的中心工作,客 观反映青年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创造性地开辟新路子,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被赋予新的活力,才能充分 发挥其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具有坚实的基础。当前,要把社会 实践活动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 场,立足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开创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新 领域。 2.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与专业学习结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立足点。在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结 合自身的特点,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科技开发、科技扶贫、普及卫生知识、建立电脑和电器修理培训 班等多项活动,不断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检验所学的知识,将知识优势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优 势,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3.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要坚持抓住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如“五四,,和 “一二。九”等,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站、团员通讯等形式,弘扬青年人爱党、爱国、奋发向上的主旋律; 通过第二课堂,如团校、大学生艺术团、各种协会来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努力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月 青年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4.坚持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 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形式。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 这种形式获得劳动报酬来支付日常学习和和生活的费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使 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学习与生活。 5.坚持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 。 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要求,明确自我发展方 向;可以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勇于推销自我,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要求,可以激励他们在实践中 创造机会,锻炼成才。 6.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使全体大学生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因此应立足 于“面”;但社会实践又是一个深入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离不开起开路先锋作用的“火车头”,所以也要 重视“点”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规模、组 织形式、活动内容、主体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保证面的扩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 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方式等方面有主次、有区别地开展活动,保证重点,从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 展开,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如合肥工业大学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重点团队, 另一方面是全校广大学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7.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载体,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相对稳定的对象,有相对适宜 的内容以及相对的检验标准,就必须有相对稳固的基地。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 和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性也必须有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 展开和深入的载体。学生在这些载体中受到多方位、多角度的锻炼,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社 会实践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同社会各个方面的互动行为,基地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s-。 8.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体系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将大学生交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表》作为社会实践的评价,还应 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信息反馈系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社会 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总结报告、科技论文的质量等每一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尤其要突出创新,看其是否 有较强的理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实践活动 的考核奖惩制度,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I-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5-t ̄J05:[-J]..理论观察,2006,(6):114--115.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3] 田浩.开拓创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33--34. [4]冯志圣.浅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J].社会工作,2006,(9):52--53. [5]王锡瑞,岑松,曹炳阳,等.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建构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73—76 .(责任编辑陈秀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