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00例冠心病患者血糖状况分析

2021-06-30 来源:步旅网


300例冠心病患者血糖状况分析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糖状况及不同血糖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影响的不同表现。方法分别随机抽取300名非冠心病和冠心病患者,对照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对照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餐后血糖异常所占比例,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血压(2 h PG)水平的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2 h PG较非冠心病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差异无显著性。7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其中糖耐量受损(IGT)者占34%,而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者仅占5.3%。在糖调节异常者中,IGT者为IFG者的6.4倍。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2 h血糖较非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冠心病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也逐渐增高。因此,及时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干预其糖耐量受损(IGT)或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冠心病;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已是不争的事实,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本文对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了解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情况。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医院门诊冠心病、非冠心病患者各300名。冠心病的诊断根据《内科学》标准[1]。其中,冠心病组男228例,女72例;非冠心病组男234例,女66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将冠心病组分成血糖正常组、糖尿病组、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组、糖耐量受损(IGT)组。

1.2观察项目一般资料、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微柱法)、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数据应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临床资料及各项检测指标,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2 h PG均较非冠心病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2冠心病组血糖及临床资料情况分析由表2可知7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其中糖耐量受损(IGT)者占34%,而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者仅占5.3%。在糖调节异常者中,IGT者为IFG者的6.4倍。表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临床资料比较组别例数男女平均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冠心病组300228721265.79*6.78△8.98#5.362.08非冠心病组300234661124.98*5.64△6.46#4.561.59注:组间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表2冠心病组患者血糖及相关检测指标比较组别例数所

占百分比

(%)平均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

蛋白(%)餐后2 h

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正常组9030974.635.15.124.581.63糖尿病组9230.71327.627.312.136.232.98空腹血糖异常组(IFG)165.31236.586.86.895.432.06糖耐量异常组(IGT)102341255.986.79.865.351.893讨论本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有关检测指标进行比较显示,高血压、TG、2 h PG、HbA1C,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FPG差异无显著性,证明2 h PG的危险性比FPG更严重,餐后血糖增高可以导致蛋白质的糖基化增加,蛋白质的糖基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心血管病变的发生[2]。7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其中糖耐量受损(IGT)者占34%,而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者仅占5.3%。在糖调节异常者中,IGT者为IFG者的6.4倍。而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冠心病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也逐渐增高。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在餐后葡萄糖水平的整个区域均存在[3]。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餐后血糖水平是预示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因子。IGT常与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肥胖、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4]。任何程度的餐后葡萄糖耐量异常(血糖异常)都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相关联。血糖异常中高血糖本身导致大血管疾病发生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但餐后血糖异常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症发生危险的重要标志,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血糖异常性大血管疾病是一种非空腹状态下的疾患[5,6]。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反映的是在检测前8~12 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德《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中指出,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大庆研究20年随访也发现,接受早期血糖干预的IGT患者的糖尿病累计发病率、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病死率显著低于未接受干预的人群,表明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进行性疾病,只有早期及长期干预高血糖才可能产生心血管获益。因此,及时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干预其糖耐量受损(IGT)或糖尿病,降低HbA1c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4-276.

[2]Gerstein HC.Glulose:a continuous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Diabetmed,1977,14(3):25.

[3]Donahue RP,Abbott RD,Reed DM.Yanok:post challenge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of Japanese ancestry.Diabetes,1987,363(7):689-692.

[4]徐向进,田惠,潘长玉,等.糖代谢异常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危

险因素的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1):66-68.

[5]Haffner SM.The importance of hyerglycemia in the nonfasting st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ease.Endocr Rev,1992,19(5):583-592.

[6]王洛.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60例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08,5(34):49-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