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教学里的萝卜效应 2

2020-04-07 来源:步旅网


课堂教学里的萝卜效应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深深吸引我的课堂,那些让我不由自

主全身心投入的课堂,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师的语言包含亲和力、感染力,他们轻重分明、抑扬顿挫的话语一瞬间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加上恰到好处的节奏以及丰富而不做作的表情,使得整堂课形象生动、充满活力。所谓“言传身教”,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是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桥梁,是知识、智慧、经验传递的中介。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课堂上,遇到有基础差的孩子走神的时候,心里第一个念头总是要如何去提醒和告诫他。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反复讲几遍,还是没人会,我心里就会很生气。课后就埋怨学生基础差,不认真。

那天回家,看着母亲在切萝卜,我心想,等会肯定有“萝卜炖牛肉”吃了。没料想上到桌上的,确是萝卜炒牛肉。母亲说“炖”牛肉花费的时间太长,来不及。看着这盘萝卜,想想以前那些让我很轻松很开心又学会了知识的老师,我忽然发现“教学”和“做菜”是有共通之处的。 如果知识是食料,那老师应该就是厨师了。作为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像“萝卜”、“牛肉”一样硬塞给孩子,孩子不愿意“吃”,就怨他不懂事,轻则责骂,重则体罚。如此这般的行为,现在看来是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这样一点点被磨灭了。作为一名称职的老师,应该把“萝卜”、“牛肉”洗净剁碎,放一起炖熟了,在配上香料,如此活色生香的“美味”,孩子有理由不全盘接纳吗?我想我以后应该尽量去

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乏味的知识生动化,组织好课堂来吸引孩子。 仅仅会依据自己的口味去选择“萝卜”是不是就够了呢?有句话说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学习也是,别人给的知识远不如自己探究来得印象深刻。同样是一个“萝卜”,也许有的孩子的喜欢吃“炒萝卜”,有的孩子喜欢吃“炖萝卜”。那老师就把“萝卜”在课堂上摆出来,让孩子自己动作去把“萝卜”做熟,同时教会孩子“烹饪萝卜”的技巧。因为“萝卜”是孩子自己“整熟”的 ,想来他们“吃”起来,也就更有滋味。这胜过强塞给孩子“生萝卜”何止数倍?

原来,我本不用去担心自己不会上课的。“萝卜”做得好不好,看食客爱不爱吃,而课上得成功与否,标准不就是学生喜不喜欢听吗?上课了,把这节要吃透的“萝卜”摆出来,让学生放手用自己的方法去做,在整个过程里,可以参考下周围的同学是怎样做的,或者各展所长,合伙“做萝卜”。而我这个老师要做的,不过是在示范的时候,把“萝卜”做得活色生香些,再有不要让学生做着做着“萝卜”,忽然转去研究牛肉了,当然,更不能让学生把“火”烧过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