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2例
2020-07-11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62· 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6月第14卷第16期(旬刊)JPMT,June、2007,Vo1.14,No.16(Issued Every Ten Da 子宫破裂2例 张传梅 (阜新市妇幼保健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子宫破裂危及母婴生命安全。为了防止其发生,应宣传孕妇保健知识,加强产前检查,密切观察产程, 避免忽略性难产的发生,有剖宫产史或子宫切开史者,应提前住院,根据指征及前次手术情况决定分娩途径,对催产 素、前列腺素等子宫收缩剂的使用指征、使用方法应严格掌握,避免滥用。 [关键词]阻塞性分娩;子宫瘢痕;子宫收缩剂;滥用;子宫破裂 [中图分类号]11798.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7)16-2262-01 1病例资料 口膨出,分娩一男性活婴,将子宫缝合及行双侧输卵管结扎 术。术后痊愈出院。 2讨论 . 例1,女,27岁,停经4JD“周,阵发性腹痛10 h,在家待产, 应用催产素4 h,胎先露下降受阻,患者及家属要求送至我院。 该患者系第二胎,1年前在家足月阴道分娩一男婴,新生儿死 亡。查体:体温36.7℃,脉搏78次/min,血压120/70mmHg(1 mmHg=0.133 kPa)。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膨隆,妊娠腹 型.无腹胀、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及跳痛。产科检查:宫底脐剑 之间,无胎心、无宫缩,胎儿肢体触诊较清楚,宫颈软,呈“袖 口”状,胎先露较高,触不清。B超诊断足月妊娠,胎儿横位, 胎死宫内。诊断:G P e40“周,横位,死胎,子宫破裂,行剖 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在妊娠期或分娩期发生破裂称为子 宫破裂,可危及母婴生命。本文2例子宫破裂患者1例发生 在分娩期,横位,与阻塞性分娩、滥用宫缩剂、催产素使用不 当,致子宫破裂,胎儿死亡,子宫破裂后无明显急腹症及失血 性休克,未引起基层接生人员重视,患者自行转至我院,如果 继续在家分娩,后果不堪设想。例2为剖宫产手术后间隔不 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下段前壁破裂,胎儿左手于破裂口伸 出,取出一男性死婴,见破裂口边缘不整齐,破裂口向下延沿 至宫颈处,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痊愈出院。 例2,女,24岁,聋哑,停经39周,不规律阵发性腹痛约4 h住院。14个月前,曾在我院剖宫产1次。查体:体温36℃, 脉搏82 0:/min,血压120/72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 腹膨隆,妊娠腹型,无腹胀、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宫 足2 a,再次妊娠至足月,子宫手术瘢痕未良好愈合,致子宫 裂,患者胎膜未破裂,及时行剖宫产术,母婴平安,子宫破裂可 以致母婴死亡。本2例子宫破裂提示我们,为了防止其发生, 应积极宣传孕妇保健知识,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 技能,加强产前检查,早期识别难产发生的可能因素,临产后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果有异常应及时转 送上级医院,有剖宫产史或子宫切开史者,应做好宣教,预产 期2周前应住院,给予严密监护,根据指征及前次手术情况决 底脐剑之间,胎心152次/min,有不规律官缩,胎儿头位,宫颈 软,宫口未开,胎膜未破,胎先露未入盆。B超诊断足月妊娠, 胎儿头位。诊断:G P G39周,头位,分娩先兆,瘢痕子宫,聋 哑,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下段原切口完全裂开,胎膜从裂 定本次分娩方式。对催产素等子宫收缩剂的使用指征、方法 应严格掌握,应有专人负责看护,避免滥用。 参考文献: [I】 乐杰.妇产科学[M】.第4版. f收稿 ̄J:2007-03-09) 红细胞参数改变对部分血流变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边红放 ,王晓青 (1.解放军252 IK院,河北保定071000;2.北京军区质控中心,北京100048) [关键词]红细胞参数;血流变指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7)16-2262-02 红细胞参数与血流变指标改变有一定相关性,在临床疾 病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的意义。红细胞参数:红细胞体积 (MCV)、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康人群,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7岁~56岁。 1.2方法肝素抗凝剂,抽静脉血5 ml,颠倒混均即可。 1.3仪器采用北京产赛科希德AS一6000血液流变检测 仪。质控品应由厂方提供,每天随机做一次。 2结果分析 (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很大程度影响血流变某 些指标改变。另有聚集指数(CE)、红细胞变形指数(RCD)、 红细胞刚性指数(IR)、K方程值(K值)、全血还原黏度 ( w)相关参数。实际工作中对血流变指标与红细胞参数改 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综述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做血流变 学检查患者300例,选MCV、RDW、WCH、MCHC几项参数结 根据MCV、RDW、MCH、MCHC的异常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有可比性。 3讨论 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的增高临床称为高黏血症,引起血 浆黏度增高的原因主要是: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等高分子物质含量的改变;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酵、电解质等 低分子物质对血浆黏度值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改变主要依赖 于血细胞(包括WBC、RBC、PLT)的数量、聚集性、粘附性;红 果异常的患者103例(其中男64例,女39例,年龄在35岁~ 67岁),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0例对照来自单位体检的健 细胞作为全血中最主要的有形成分,其对全血黏度值起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