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2021-03-19 来源:步旅网
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正文)

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三队革命委员会 冶金工业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五一七队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三年十月

正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概述

一、交通位置自然地理 二、矿区地表水系

第二章: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概述 一、区域地质概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简述 第三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区主要含水层及隔水层评述 二、矿区地下水经流条件评述

三、排水后地面变形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第四章: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成果及质量评述 一、补充勘探成果 二、质量评述 第五章:矿坑涌水量计算 一、计算说明 二、矿坑涌水量计算 第六章: 一、结语 二、存在的问题 三、今后生产中的建议

正文附表1~ 13 正文插图1~7

附 图

附图1、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 1:50000

附图2、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程位置

及溶洞分布平面图 比例尺 1:5000

附图3、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基岩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 1:5000

附图4、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Ⅰ~Ⅰ’水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2000

附图5、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Ⅱ~Ⅱ’水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2000

附图6、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Ⅲ~Ⅲ’水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2000

附图7、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3线水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1000

附图8、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23线水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2000

附图9、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纵剖面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 1:2000

附图10、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Ⅱ~Ⅱ’水文地质剖面图 附图11、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降雨量及地下水动态变化

曲线图

附图12、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D1号孔组抽水试验综合图

附图13、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D2号孔组抽水试验综合图

附图14、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D1号孔组抽水试验2月5

日动水位等水位线 比例尺 1:2000

附图15、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D2号孔组抽水试验6月1

日动水位等水位线 比例尺 1:2000

附图16、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第四纪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 1:5000

附图17、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第四纪等候线图

比例尺 1:5000

附图18、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矿区第四纪A~A’水文地质剖面

图 比例尺 水平1:5000

垂直:1:1000

照片1:一号泉

照片2:基水-1供水井附近塌陷近景 照片3:基水-1供水井附近塌陷远 照片4:D1号孔组抽水试验1号塌陷近景 照片5:D1号孔组抽水试验1号塌陷远景 照片6:D1号孔组抽水试验2号塌陷 照片7:D1号孔组抽水试验3号塌陷 照片8:D1号孔组抽水试验地面裂隙 照片9:D1号孔组抽水试验民房墙壁裂缝 照片10:水库溢洪道西侧的滑坡

前言

新桥铜硫铁矿为大型的多金属矿床。1970年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803队完成该地区地质勘探及水文勘探工作,71年提交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总矿石量一亿四千九百多万吨。铜金属量四十三万六千多吨。在地质勘探的同时,并进行了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量:

1、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62.57平方公里。 2、1:5千矿区水文地质测绘5平方公里。 3、基岩小孔抽水试验7个孔23层6.3点。 4、基岩小孔抽水试验1个孔1层1点。 5、简易水文地质编录132个孔。 6、第四系小孔抽水试验5个控5层9点。 7、第四系大孔抽水试验2个控2层2点。 8、动态观测18处。 9、水化学全分析39个。

803队通过上述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但由于施工手段的限制,还遗留部分水文地质问题。

该矿区72年列入国家纪检项目,为满足生产涉及的需要,进一步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冶金部72年8月19 日下达指示:要求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17队及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803队共同负责完成新桥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517队和803队于72年9月完成补充勘探设计,冶金部(72)

冶地字第1814号文件批复该项设计,并明确指出本次勘探的基本任务是:查清东方红水库与矿体顶底板石灰岩地下水的可能关系,评定各含水层地下水转入矿坑的可能性和条件,并对矿坑的涌水量提出较为准确的资料为矿山生产设计所利用。

因工程要求急迫,新桥矿工程指挥部邀请上海市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帮助施工。参加该项工程施工的还有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803队及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17队。其中上海市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小孔径钻探1623.27米,803队完成小孔径钻探480.48米,517队完成大孔径钻探228.29米,总完成小孔径钻探19个计2103.75米,大孔径钻探2个计228.29米。小孔抽水试验6次7点,大孔抽水试验2次4点。第四纪水文地质填图5平方公里。 通过上述工作,设计工作量已完成。达到预期目得。

第一章概 述

一、 自然位置自然地理 1、

新桥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县新桥公社。在长江以南15公里。

东北距芜湖市60公里,西距铜陵市24公里。矿区内有“701”铁路专线,至顺安与芜(湖)铜(陵)线相接,交通方便。(见插图1)。

2、

矿区东南部地势较高,(最高标高矾头山326.08米)向西

北逐渐开阔(一般标高30米),相貌景观构成一个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开阔的涧峡长地带。 3、

本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丰富。

降雨量据铜陵县气象站56~72年观测的资料。平均年降雨量1314.7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759.2毫米(1969年)。一次最大降雨量204.8毫米,时间为1966年6月28日~29日历时28小时。一日最大降雨量204.4毫米,时间1966年6月29日。 二、 矿区地表水系:

矿区地表水系发育,水田密布,渠道纵横交错,其中主要水体有: 1、

圣冲泉:位于西冲东部河床处,泉水出露于栖霞灰岩,系

上升泉。为圣冲河东方红水库的主要补给源。流量5.60~468.8升/秒。

2、 圣冲河:是圣冲泉的排泄途径,起至圣冲,经矿区西南,

沿矿体顶板流过,至官山村与圣西河汇合,据所获得资料,一般流量:8.5米3/秒~7.28升/秒。(最大洪峰流量无法测)汇水面积24平方公里。 3、

东方红水库:位于矿体南端(六房村)500公尺,截留圣

冲河(泉)而成。水库基底岩石西部为栖霞灰岩,东部为高丽山组砂叶岩和五通组的石英砂岩,局部见有船山组灰岩露头,部份地区有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东西两侧呈30°~40°的坡度向水库倾斜基岩直接与水面接触。水库坝高16.00米,汇水面积19.2平方公里。水库58年修建,60年因坝质量较差,被洪水冲倒,66年复修。在水库西部,从坝开始沿着溢洪道西侧呈现-滑坡体,滑坡体为残坡积的黄褐色的亚粘土夹弧峰组碎石,块石(见照片10) 4、

新西河:起自新屋里,流经矿体东北部下游与圣冲河汇合

后流入长江,据所测得的资料流量一般1.87米3/秒~13.70升/秒(最大洪峰洪量无法测得)汇水面积40平方公里。 5、

一号泉:位于六房村东,圣冲河西侧之田间,属上升泉系

栖霞灰岩含水层通过第四系地层出露地表,为六房村主要饮用水源池。流量1~2.75升/秒。(见照片1) 第二章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概述

本章只对与矿区有关的新西河,圣冲河流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作一概述。其范围东起黑子坑,西至大成山。南由双龙井起,

北到鹅山叶家湖一带。

一、区域地质简述:

㈠地层,区内分布有志留系高家边到三迭系青龙一套较为完成的地层,其分布的范围与构造、地形相适应,地势较高地段出露有较老的地层,平坦地区多为现代堆积覆盖。各组岩性、厚度等情况详见表1.

㈡构造:

1、 区内位于淮阳山字型东南翼的褶皱带内,以北东向构造

带为主,区内褶皱形态主要有新屋里向斜和舒家店背斜,构成的复式褶皱带。其舒家店背斜为短轴背斜,西北翼与西部的大成山背斜的倾没端相接。(见插图2及附图1)

矿区位于舒家店背斜北翼。大成山背斜的倾没端及圣冲向斜的延续部份。

2、 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线以北西~南东向居多,主要分布

在舒家店背斜的北西翼大成山背斜的的西南部,在矿区主要有:

① F1正断层,位于矿体的东北端,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75°,最大垂直断距近200米,全长约20公里。其中可见有闪场玢岩、褐铁矿的碎石及粘土等充填物。为成矿前断层。

② F2逆断层,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走向北西,向东倾斜,垂

直断距约25米。

③ F3断层,位于矿区西侧,走向北西,长约170米,性质不清。

④ 位于G4号孔至东方红水库有一破碎带,走向北东,沿溢洪道转向西南,其延长不清。倾向西北,据G4和G5两孔,破碎带的厚度约5.00米。内有闪场玢岩碎块,粘土及石灰岩碎石等填物。 ㈢侵入体:

区内侵入体分布较广南部西部,北部及中部均有大面出露。在矿区与成矿有关的矾头岩株分布在矿床的中部,平面似椭圆形,出露面积0.3平方公里。-600米一下逐渐向北扩展,说明深部有较大的掩体存在,岩株向四周有岩枝伸出,尤其以南西为甚,形成一个平缓的舌状伸出部份和围岩显超复接触。成为部份矿体的顶底板。

二、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㈠主要含水层概述: 1、

青龙石灰岩含水层:为灰色中层灰岩夹黄褐色薄层钙质页岩和

泥质灰岩。分布新屋里一带,其该层的裂隙岩溶发育,但极不均一,具一定的富水性。泉水出露一般流量在0.6~40升/秒。 2、

茅口灰岩含水层:为灰色厚层石灰岩,透水性较强,泉水出露

较少,据矿区抽水试验的资料,钻孔的最大单位涌水量q=17.49升/秒。

3、 栖霞灰岩,为灰黑色厚层含炭质较高的石灰岩,分布圣冲河流

域,裂隙岩溶发育,但不均一。富水性较强,泉水的最大流量464.8升/秒,抽水试验钻孔的单位涌水量可达2.76升/秒米。 4、

第四系含水层:分布圣冲河及新西河两岸,其富水性靠近河床

较强,反之较弱,据单孔抽水试验,渗透天系数,k=111.38~0.02米/日。

地层表 表1

地层名称 系 统 第 四系 三中、青叠下统 龙系 群 灰黑色硅质页岩,夹泥质页岩,黄色硅质岩,12 泥质灰岩,硅质灰岩 灰色、中层灰岩、褐色薄层钙质页岩、青灰色不详 泥质灰岩互层 组 岩性特征 厚度接触(M) 关系 冲积、洪积、残坡积之沙砾层,亚沙土、亚粘0~117 土、粘土夹碎石 不整合 假整合 灰黑色粘土页岩及煤层,灰白色长石砂岩灰黑10 色钙质粘土页岩 假整合 灰白色厚层灰岩,含蜒科化石、浅灰色中厚层134 二上统 大叠系 隆组 龙潭组 下统 茅口组 弧峰组 栖霞组 石上统 船灰系 山组 中统 黄龙组 下统 高丽山组 泥上统 五盆系 通组 灰岩夹少量燧石结核 假整合 灰黑色硅质角砾岩或硅质岩,硅质页岩、燧石155 层夹石灰岩透镜体,粘土页岩常夹0.8~1.3锰矿。 灰至灰黑色厚层缝合线灰岩,厚层灰岩含燧石198 结核条带状灰岩、厚层臭灰岩,底部砂叶岩 整合 整合 假整浅灰色厚层灰岩具球状结构 60 合 假整黑白花斑生物碎屑岩、白色厚层灰岩、白云质30 灰岩、石英细砾岩 合 灰褐色砂质页岩及页岩夹数层石英岩 30 假整合 灰白色中层砂岩及页岩、厚层砂岩或石英岩、142 石英底砾岩 假整合 志中下高留统 系 家边组

黄褐色厚层砂岩、砂岩夹页岩,紫红色粉砂岩 不详 ㈡区域地下水的流经条件简述:

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背斜轴部多位较老的岩层,系为弱含水层或隔水层。而向斜的轴部多分布可溶岩,为含水层,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雨,被出露地表的石灰岩等直接吸收,其次为其它岩系风化裂隙水及地表水等补给。地下水的流向呈现与地表水一致的特征。

综上所述由于各含水层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地质条件不同,所显示的流经条件也不同,现分述如下:

Ⅰ、圣冲河流域:西起大成山东到高架山,南由瑶山北到鹅山叶家湖一带,其主要含水层为栖霞灰岩。改区的西部分布五通组石英灰岩,东部高家边组的砂叶岩和粉砂岩,南部为大面的火成岩和大隆组的砂叶岩及龙潭组的煤系地层等分布,形成三面为隔水层包围中间含水层地带。在地形上形成一个三面环山向北开口的山间峡长地带。因此地质构造及地形规定了本区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栖霞灰岩直接吸收大气降雨,其次为其它岩系风化裂隙水补给,其地下水的流向与地形相同,由瑶山始由南北向流动。在西冲东一带由于岩石的透水性较弱,迫使部份地下水溢出地表(圣冲泉)成为地表流经排泄。其

余部份地下水仍向北流动在新西河一带与北部的地下水汇合后转向西北补给茅口灰岩。

Ⅱ、新西河流域:南起新屋里北到叶家湖,西至高架山,东到黑子坑。本区的主要含水层为青龙灰岩,分布在新西河上游新屋里一带,其下游为火成岩和高家边组的砂叶岩,故新西河流域青龙灰岩含水层的地下水在新屋里一带以泉的方式溢出地表,补给新西河。

Ⅲ、新屋里一带:位于瑶山,新屋里主要含水层为青龙灰岩,其地下水的流向与地形一致,由瑶山始由北向南运动,与Ⅰ去的地下水运动方向相反。

总上所述矿区位于圣冲河流域。Ⅰ、Ⅱ、Ⅲ,三者之间有隔水层存在,故其三者水力联系较差。

第三章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舒家店背斜北翼,矿区地层呈单斜构造倾向北西。船山灰岩、青龙灰岩是主要成矿部位。栖霞灰岩是抗体的顶板,同时部份栖霞灰岩也被交代成矿。矿床由40个矿体组成,主矿体称1号矿体,地表出露2600米,最大延伸1810米,平均厚度21米,埋藏标高由+140米-678米。

矿区地下水,水位最低标高+24.00米,故矿体大部分赋存于地下水水位以下。矿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新西河,圣冲河流经矿区。矿体南端有东方红水库。且矿体顶板栖霞灰岩,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较强。并与地表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故新桥矿水文地质条件是比较复杂的。

一、 矿区主要含水层及隔水层评述: ㈠含水层评述:

矿区主要含水层有栖霞灰岩,茅口灰岩及第四系含水层。 1、

栖霞灰岩含水层:栖霞灰岩,黑灰色,局部含燧石结核,

岩性较坚硬,为含炭质较高的厚层石灰岩。该层分布面积较大,矿区内一般厚度不超过200米,裂隙溶洞发育,168个钻孔中,有36个钻孔见溶洞,共63个洞,钻孔的见洞率21.43%。溶洞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岩性有密切的关系,在垂向和水平方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垂向由于岩层呈单斜构造,溶洞发育标高受岩层产状控制,即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一般在-150米以上较发育。基本与氧化带下限一致。

溶洞水平分布多在矾头岩株周围,集中在11线至25线之间,其中25、23、13、11线较发育。(参阅附图2) 矿区西部的栖霞灰岩,因上复有较厚的弧峰组硅质岩,在次覆盖层下复的栖霞灰岩裂隙溶洞不发育,富水性较弱,35个钻孔通过弧峰层,其中仅2个钻孔在栖霞灰岩中见溶洞,钻孔的见溶率5.71%,且洞距不大。如Z45、Z120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均少于0.01升/秒米。因此矿区栖霞灰岩含水层主要富水地段,在空间上自东方红水库始,沿矾头山西侧山脚由南北至F1断层呈长条状分布。由于裂隙岩溶不均一,使之岩石的富水性也不均一。在矾头岩株周围裂隙溶洞发育,向外逐渐减弱,故矿区栖霞灰岩含水层富水性也显中间强,向外逐渐减弱的特征。在水文地质图上呈现矿区中间地带水力坡度较小,两侧较大,钻孔抽水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中部强,两边弱,如中部的Z136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2.57升/秒米,而南北两侧的最大单位涌水量q仅为0.894升/秒米。(参阅附图3)

此外在栖霞灰岩下复出的船山灰岩,黄龙灰岩,在矿区是主要的成矿层位均已交代成矿,在矿体外围部份出露,由于裂隙溶洞不发育,透水性亦较弱,故不详述。 2、

茅口灰岩含水层:该层位于弧峰组上部,其上复有大隆

组硅质页岩,泥质页岩及龙潭组煤系地层等分布。我一套灰白色厚层灰岩,厚度130米,该层裂隙溶洞发育,钻孔的见洞率66.6%。溶洞空间分布在-150米以上。平面多集

中于11线和23线。本层的富水性较强,但极不均一,钻孔的单位涌水量可达14.59升/秒米。 3、

第四纪含水层:

矿求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岩性复杂,现据成因类型大体可分:

① 残坡积:粘土、亚粘土夹碎石。分布矿区西部低缓丘陵地带,透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② 洪坡积:粘土、亚粘土夹块石及碎石。分布牛山六房村至八房村一带及筲箕涝。透水性较弱,据钻孔和民井抽水试验,渗透系数k=0.576~1.761米/日。

③ 冲洪积。主要分布在新西河两侧,圣冲河两岸也零星可见。地貌大多构成一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砂,砾石亚沙土互层。沙、砾石的单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0米,该层的总厚度不超过16.00米。分布面积较大,地面可见高度400~600米。该层的透水性较强,愈近新西河透水性愈强,反之较弱,据单孔抽水试验,渗透系数k=6.66~11.38米/日。其下部为粘土亚粘土夹碎石,次层的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可见厚度106.00米,透水性较弱。据 QZ15号注水试验渗透系数q=0.02米/日。 ④ 人工堆积;为人工破坏的碎石、泥土等分布在矾山牛山及筲箕涝等露天采场的周围。透水性良好,由于地势较高,故不含孔隙潜水。

㈡隔水层(体)的分布及特征:

矿区内的隔水层有弧峰组硅质页岩和矿体底板高丽山组砂叶岩及五通组的石英砂岩等。现分述如下:

1、弧峰组为黑色的硅质角砾岩或硅质岩硅质页岩夹石灰岩透镜体。分布于茅口灰岩和栖霞灰岩之间,厚度155.000米,该层的透水性较弱。钻孔施工中一般不漏水,岩心完整,据11线Z45号,19线Z120号孔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q=0.012~0.017升/秒米,渗透系数k=0.0054~0.0084米/日,本层总的来说是弱含水的,可视为相对的隔水层。但在东北部0~11线由于构造上处在舒家店背斜的转弯处,使之上部的岩层产状变陡,弧峰组在11~9线厚度变薄,岩性为硅质角砾岩和矽化大理岩互层,由于背斜转弯,加之F1断层形成时周围伴生有次级构造断裂以及矾头岩株的隆起作用使之0~11线弧峰组岩石破碎。从而给地下水运动造成了较好的通道。如3线的Z14号在井深120米漏水(标高-94米),172~174.94米漏钢粒(标高-146米至-148.40米),又如5线Z209号孔在井深198米漏水(标高-160米),还有3线Z334号孔该孔弧峰组岩性破碎,严重漏水,这些水文地质现象,说明0~11线的弧峰层已改变了原来的水文地质特征已成为导水和含水的(参阅附图7)。

2、高丽山组及五通组隔水层:该层为一套砂叶岩和石

英砂岩,为矿体底板,厚度较大可达170米,其裂隙不发育,透水性较弱,据11线Z45、17线Z144、31线Z143,单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0014~0.0089米/日,渗透系数k=0.0014~0.012米/日,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3、火成岩隔水体:矿区火成岩系闪长岩类出露在矾头山、牛山及六房村一带,其富水性微弱,据17线Z144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k=0.002米/日,可视为相对隔水体。 ⑤

二、 矿区地下水流经条件评述:

㈠补给来源:矿区东西两侧均有高丽山组、五通组的隔水层分布,形成了良好的隔水边界,南部栖霞灰岩透水性较弱,北部大面积第四纪覆盖,因而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量是有限的。

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通过以下集中方式补给栖霞灰岩: 1、

灰岩出露地表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前已述及区域内

圣冲河上游及筲箕涝一带栖霞灰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在矿区内青山、后山、奶形山等地也均有出露。出露地表的栖霞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大气降水可以直接补给栖霞灰岩。 2、

处于较高部位的高家边组、五通组、高丽山组等岩

层及火成岩掩体风化裂隙带地下水自上而下补给栖霞

灰岩。 3、

地表水体的补给:本区主要有东方红水库,圣冲河

和新西河等地表水体,由于各水体所处的条件不同,因而与栖霞灰岩的补给关系也不同,现分述如下: ① 东方红水库:据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资料,东方红水库对栖霞灰岩有一定的补给作用,因透水性较弱补给量不大。依据其-水库西部愈栖霞直接接触,并与矿区栖霞灰岩为同一含水层(参阅附图5)。 其二东方红水库水位,控制南部栖霞灰岩的水位。如G7号孔水位基本与水库相同,且动态变化也基本一致。同时水库坝下G5号孔水位也基本与水库中的G7号孔同时变化。(参阅附图11)。

其三D1号大孔抽水试验的理论影响半径已到水库,实际观测位于坝下的G5孔已下降0.905米,而距G5号孔184米远的G7号孔则没有反映,说明水库对栖霞灰岩含水层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其四地下水的水温也反映了水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见水温观测记录(表2)

南组各水位观测记录 表2

孔号 时间 72年214° 月3日 15° 14° 14° 15° 14° 15° 15° 15° 10° 11° 11° 15° 15° 14° 13° 14° 15° 12° 12° D1 G1 G3 G4 G5 G6 G7 G8 G17 G18 G19 水库 圣冲河 气温 7.5° 7.5° 5° 8° 7° 8° 7° 7° 7° 7° 4日 5日 11日 15° 15° 14.5° 15° 15° 14.5° 15° 其五水库与栖霞灰岩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基本相似,均为垂碳酸钙水.见表10

其六自水库始到矿区南端地下水的天然水力坡度较大,G7到G5水力坡度可达0.034,而矿区内(Z156以北)水力坡度则为0.001。

其七,一号泉的流量建坝前后,基本没有改变等水温地质现象,说明水库一带的栖霞灰岩透水性较弱。

② 圣冲河:圣冲河与栖霞灰岩如有水力联系必须通过第四系地层,而这一带第四系均为残坡积的粘土亚粘土夹碎石,结构致密,为弱含水层或隔水层。D1孔组抽水试验时圣冲河方向的G17号孔水位下降6.839米,而距G17号孔34米的G19号孔水位则没有反映。同时陆海空的水温也不同,G19一般12°,G17一般14°。上述水温地质现象说明,这一带第四系地下水与栖霞灰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较弱。同时也反映圣冲河地表水对栖霞灰岩含水层的补给水量不大。

③ 新西河:新西河两侧有较厚的 第四系地层,岩性前已述及,下不的粘土亚粘土夹碎石透水性较弱。新西河河水补给基岩必须通过第四系地层,据观测第四系地下水与基岩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较弱。其依据: Ⅰ、基岩与第四系的水位长期相差1~2米,第四系水位较高。且变幅也不同,据73年5月17日至6月11日加密观测的资料,第四系水位每天下降0.01米,栖霞灰岩水位每天下降0.052米。

Ⅱ、D2孔组抽水孔,位于河的北岸在抽水试验时,河南岸离主井200米远的栖霞灰岩观测孔Z303,水位下降0.72米,同时反映的速度较快,开车1小时后为下降0.1米(抽水前日变幅每天下降0.09米)停车后2小时回升0.12米,而区域水位仍处下降状态,但在河南岸离主井170米的第四系观测孔Z10却没有反映。

Ⅲ、新桥矿一号供水井位于新西河南岸,同在南岸的第四系Z201号观测孔水位在成井前无明显的变化仍在24~26米之间变动。而在河北岸的比Z201孔远的基岩G15号观测孔却下降了3米左右。同G15号孔内的第四系观测管的水位却没有变化。

另外新西河和栖霞灰岩含水层的水化学,虽均为碳酸钙水但新西河SO4较高,上述现象说明新西河一带第四系含水层与 基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较弱,而新西河对基岩的补给量在矿区范围内,自然状态下是不大的。

㈡流经条件

矿区地下水南部自东方红水库始,由南向北流动,由于矿区内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较强,使之水力坡度变缓,北部地下水,自筲箕

涝一带通过F1断层由北向南流动,在新西河一带与南部的地下水汇合。

F1断层的地质特征前以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并非隔水断层。表现①断层上下盘的栖霞灰岩仍相接。水位至上盘始38.00米,到下盘由北向南分别为27.00米,25.00米,说明上盘地下水通过F1端窜补给下盘。(参阅附图6)②D2孔组抽水试验时断层上盘的G12号观测孔水位下降0.787米,同时反映的较快, 开车两小时后水位下降0.12米,(抽水前日变幅每天下降0.03米)。停车后4小时水位回升0.11米,此时区域水位仍然处于下降状态。(参阅附图13)③在断层上Z21号钻孔。断层带部位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25升/秒。说明F1断层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和导水能力。

㈢排泄条件:

南北栖霞灰岩地下水在新西河一带汇合后转西北,补给茅口灰岩,补给茅口灰岩重要通过弧峰组硅质岩,前以述及0~11线弧峰组由于构造作用已为导水或含水的,是栖霞灰岩补给茅口灰岩的主要通道。这种补给途径从栖霞灰岩中D2孔组抽水试验可证实这一点。

D2孔组抽水试验时,茅口灰岩观测孔G15号孔 水位下降0.65米,反映的较快,开车8小时水位下降0.12米,(抽水前日变幅每天上升0.03米)。同一孔内的第四系观测管水位却没有反映。另外茅口灰岩和栖霞灰岩的水质也基本一样,(见表11)。上述现象说明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有一定的水利联系。

上述是矿区地下水天然情况下的经流条件。但在人工排水后,由

于塌陷产生,势必改变天然状况下的经流条件,使之地表水,第四系潜水补给栖霞灰岩。西北部的茅口灰岩含水层将反补给栖霞灰岩。

三、 排水后地面变形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㈠地面变形的可能性:

南北两组抽水试验时,抽出的水量较大,降深也较大,地表引起了沉降和塌陷。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分南北两组评述如下: 1、

南组抽水试验时曾三处发生塌陷危机民房一座。(见表

3、表4落石出

南组抽水试验塌陷登记表 表3

编号 1 位置 发现时间 形态 呈北东、南西向椭圆形,长轴5.7米,短轴3.6米,深6.5米,剖面呈坛形。(见照片4、5) 呈圆形,直径3米,深1米。(见照片6) 2 3 4 D1孔北东73年元月26日28.00米 14时。(抽水后6小时) D1孔南北元月31日6时。向54.00(抽水后第12米 天) D1孔南东2月8日14时。向116.00(抽水后6小时) 米 D1孔南东元月9日12时。向31.70(抽水后3小时) 米 圆形直径1.05米,深1.6米(照片7) 民房墙壁发生裂缝,地面也有裂缝,多呈北西向,宽度5~10m/m(见照片8~9)

南组沉降点观测记录 表4 标 高 时 间 编 1 2 3 4 5 6 7 补24 73年元月9日 元月18日 元月31日 2月15日 3月28 43.201 43.208 43.206 38.664 38.671 38.671 38.077 38.671 38.671 37.351 37.314 37.312 37.316 37.307 37.111 37.112 37.112 37.116 37.107 36.744 36.743 36.742 336.747 36.742 37.993 37.999 37.997 37.997 38.002 37.927 37.922 表4 说明较大的范围内的均匀沉降不明显。 2、

北组抽水试验时在主孔的周围23.00~37.00米之间出现

三条环状裂缝,危机民房一座。裂缝长达40.00~50.00米,宽0.023米,可见深度1..50米(见插图4)。地表见裂缝,下面有的形成洞。在发生裂缝的同时,在其主井的周围有均匀的下沉现象。平均下降3.6公分其中2号点下降6.8公分(见表5)

北组沉降点观测记录 表5 标 编 1 2 3 4 备注 高 时 间 5月1129.286 日 5月3029.283 日 6月4日 29.279 6月1029.280 日 28.833 28.775 28.765 28.771 29.043 29.010 29.003 29.010 29.702 29.686 29.682 29.685

另外在25线Z136号附近的基水-1供水井,由于长期故水的结果,使之离井77米远的大是大非也发生了塌陷一处。(见照片2、3)

㈡塌陷产生的原因:

塌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形成大量的溶洞,洞内有较多的泥沙充填物。由于大量排水水位下降,泥沙排出,破坏了天然状态下的平衡,促使溶洞顶板支撑不足,因而下落形成塌陷。

㈢塌陷的一般规律:

塌陷的问题是复杂的,跟脚出南北两组抽水试验的情况,塌陷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2、 3、

塌陷发生在可溶岩分布的地区,而且溶洞愈多愈易产生。 与排水的时间、水量大小有关。时间长水量大易产生。 与溶洞顶板岩层的厚度,岩性有关。一般厚度薄岩性松散

易产生。 4、

雨天比晴天易产生,

㈣塌陷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前以述塌陷与排水量有关系,表3可见抽出1237米3/日水时,从主孔算起塌陷的范围已超出110米。将来矿坑疏干时预计每天要排出1~2万吨水,降深可达100米以上,因此在疏干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大面积的塌陷,其范围在降落漏斗内有溶洞分布的地方均有产生塌陷的可能,预计矿区内的塌陷比周围严重。溶洞密集地段(如25~11线一带)比稀疏的地带严重。

塌陷的危害性很大,不仅使建筑物倒塌,破坏交通和农田。中断电信等。同时由于塌陷的作用还促使地表水、第四系含水层与基岩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地表水,第四系地下水并带有大量

的泥沙同时注入矿坑,给矿山生产和疏干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矿山生产开拓过程中应予十分重视。

第四章 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及质量评述 一、 勘探成果:

1、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完成钻孔水文地质编录21个孔,详见钻孔编录。

2、 小孔单孔抽水试验:6个孔,7个点。 新桥矿补充勘探小孔抽水试验资料一览表 表6

孔号 S S1 G1 G3 G4 G5 G10 G11 30.00 6.93 26.51 10.17 14.90 29.58 S2 11.55 Q Q1 0.783 9.032 14.336 4.427 10.63 6.983 Q2 8.87 3、 ①

孔号 D1 G3 G1 G2 G4 G5 G6 G7 G8 G18 G17 S1 大孔径抽水试验资料一览表:

南组: 表7

校正后S S2 10.41 10.13 3.247 2.946 1.155 0.785 3.387 0 0.551 0.487 3.272 ΔS ΔS1(米) ΔS2(米) -0.001 +0.044 +0.001 +0.049 0 +0.044 +0.001 +0.042 -0.003 +0.044 +0.015 +0.042 +0.009 +0.114 +0.005 +0.02 +0.005 +0.013 +0.005 +0.062 +0.005 +0.013 与主孔备注 距离(米) 主孔 2.5 48.00 62.00 130.00 246.00 146.00 530.00 202.00 608.00 56.00 Q1=14.32升/秒 Q2=9.295升/秒 稳定区间 第一点 元月5日○时~元月6日○时 第二点 2月10日20时~229.10 20.124 6.089 4.597 1.741 0.905 6.868 +0.061 0.751 0.568 6.839 G10 0 0 90.00 月11日8时 注:南组抽水过程中,降雨较多,故水位变化较大,第一点的校正值采用抽水前各孔日变幅(即元月15日~元月25日)校正。第二点采用抽水后的日变幅(即2月17日~2月22日)。

② 北组: 表8

孔号 校正后S S1 D2 G10 Z334 G11 G12 Z303 Z10(Q4) G13(P1m) G16 G16(Q4) Z201(Q4) Z22 G15(P1m) G15(Q4) 21.28 21.25 3.085 5.445 0.787 0.72 0.02 0.42 1.205 0.25 0 0.47 0.65 0 S2 7.504 7.504 1.434 2.514 0.544 0.259 +0.005 0.32 0.529 0.19 +0.045 0.304 0.445 0.018 ΔS(米) 与主孔距离(米) -0.044 主孔 -0.044 2.00 -0.044 73.00 -0.044 148.00 -0.044 364.00 -0.044 202.00 -0.01 186.00 -0.02 545.00 -0.044 77.00 -0.01 77.00 -0.01 529.00 -0.044 514.00 +0.045 420.00 -0.01 420.00 备注 Q1=22.321升/秒 Q2=10.263升/秒 稳定区间 1、 5月30日8时~6月1日8时 2、 6月4日8时~6月5日8时 注:北组抽水试验过程中长时间未下雨,抽水前南组观测孔平均每天下降(5月17日~5月2日)0.061米/日,北组观测孔平均每天下降0.055米/日,,茅口灰岩含水层由于供水的干扰,变化复杂,G15每天上升+0.03米/日,G13每天下降0.03米/日。第四系观测孔G15每天下降0.01米/日。抽水后北组各观测孔由于受供水井和各钻孔施工的影响,水位上下变化较大,由于抽水前南北两组观测资料变幅基本相同,故利用抽水过程中

南组栖霞灰岩含水层变幅来校正北组栖霞灰岩含水层的抽水资料。第四纪含水层利用北组抽水前的日变幅。茅口灰岩含水层变化较大利用前后的平均值。 二、 质量评述:

1、 大口径钻孔,达到设计要求止水下管质量较好。 2、 小孔径钻孔,井深、止水、下观测管等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岩心采取率较低,尤其第四系岩心采取率更低,只有10%+-,未满足设计要求。

3、 观测孔的孔口标高同一由新桥矿测量组用水准仪复测,资料准确可靠。

4、 观测孔坐标由803队测量组用经纬仪三点交绘,精度达到要求,资料准确可靠。

5、 水位观测同一用同质量的测线,单极万能表观测。抽水期间测线经常校正,北组抽水时每天校正一次,资料准确可靠。

第五章 矿坑涌水量预测 一、 计算说明

㈠据开头方案,坑下和露天同时作业。故矿坑涌水量计算分露天和坑下两部分。

㈡影响矿坑涌水量的主要含水层是栖霞灰岩,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栖霞灰岩含水层呈廊道式分布。而水文地质勘探工程均在两头,且抽水试验互相都没有影响到。故栖霞灰岩含

水层涌水量预测分南北两侧计算。

㈢据矿区溶岩发育的规律-150米以上发育,故矿坑涌水量只计算到-150米以上中段,其中北区计算-50米和-150米两中段,南区由于栖霞灰岩较薄,在Ⅰ-Ⅰ’剖面最低标高仅在-60米,故只计算到-60米。

㈣计算矿坑涌水量有关参数分别以南北两孔组抽水试验的资料为依据。

㈤露天采场涌水量只计算第四系涌水量和直接接受降雨量,基岩水量坑下和露天相同。 二、 矿坑涌水量计算 ㈠南区

1、 计算依据:

① 前已述及六房村一带两侧为隔水边界,中间形成一个过水廊道。分别用动力学法和比拟法计算(参阅附图4) ② 比拟法假设在Ⅰ-Ⅰ’剖面栖霞灰岩底板开拓一个廊道。(参阅插图5)

③ 动力学法据矿区呈单斜构造,隔水层顶板倾角较大,采用巴甫洛夫斯基的潜水不均匀运动方程进行计算。 ④ 两种方法推荐以比拟法为主。 2、 比拟法:

① 计算公式:Q=Q0ms

s0② 参数及确定:

Q :预测矿坑涌水量 (米3/日) Q0;抽水试验抽出水量 (米3/日) Q0=1237.248米3/日

S:设计降深(水头至栖霞灰岩底板,其中水头高度+38米,栖霞灰岩底板报告-60米)。 S=98米

S0:抽水试验Ⅰ-Ⅰ’剖面平均降深。用加权平均值。(参阅插图5)

S0=

0.568*3406.868*30020.124*1006.839*74=5.86米。

34030010074m:指数(取D1孔号组抽水试验G8、G17、G6三孔m值的平均数) m=

lgS1-lgS2

lgQ1-lgQ2G3号孔 m=1.58

G6号孔 m=1.63

G17号孔 m=1.70 mcp=1.64 ③ 计算:

Q= Q0ms=1237.248× 1.6498=6887米3/日

s05.863、 地下水动力学法 ①公式:Q=qb q=kh0.i ②参数及确定:

Q:预测矿坑涌水量 (米3/日)

q:单宽流量 (米3/日) k:渗透系数 (米/日) h0:引用厚度 (米) i:含水层底板坡度

B:过水断面宽度 (米) 参数的确定:

(Ⅰ)渗透系数的确定:k值 的计算取D1孔组抽水试验,G3与G4和G3 和G5 各孔 资料为计算依据。 K=

0.732Q(lgz2lgz1)(2y2M)My12

K3-4=2.261米/日

K3-5=2.461米/日 kcp=2.361米/日 其中渗透系数计算中的有关参数如下:

M:含水层厚度取Ⅱ-Ⅱ’剖面上溶洞底板至含水层底板的厚度

为27.43米。

Z1 Z2:为各观测孔至主孔的距离。(见表7)

y1y2:为抽水试验各观测孔稳定时含水层的厚度。数值上等于含水层厚度减去各孔本身的降深值。 Q:为抽水试验实抽水量

(Ⅱ)i值的确定,据Ⅱ-Ⅱ’剖面含水层上断面(位于G5号孔附近)底板标高+20米,下断面(位于G1号孔附近)底板标高-60米,上下断面相距(L)450米。 I=

H1H220(60)0.178 L450(Ⅲ)B据Ⅰ-Ⅰ’剖面取B=814米。

(N)引用厚度(h0)的确定:巴甫洛夫斯基计算地下水引用厚度h0公式:

h2h1iL()() h0h0h0式中的i L同前。

h1为上断面含水层的厚度,在计算中取G5号孔附近栖霞灰岩的厚度为17米。

h2设想下断面在露天采场的南部大约200米的地方(相当于Ⅰ-Ⅰ’剖面的位置),当露天采场水位下降到含水层底板时,假设Ⅰ-Ⅰ’剖面一带含水层厚度(h2)为5米列入计算。(见插图6)

h2h1iL 将上述参数代入方程 ()()

h0h0h0517.0080[()()]

h0h0h080=h0[()(5h017.00)] h0iL=f(h0)=80

设h0分别为17.1、17.06、17.08,进行试算,结果见标9 表9 h0 17.1 17.06 17.08 h2 h0(h2) h0h1 h0(h1) h0f(h0) 69.687 82.29 76.022 0.29 0.29 0.29 -0.0525 -0.0525 -0.0525 0.994 0.997 0.995 -4.1227 -4.8701 -4.323 用图解法(见插图7)求h0=17.067=17.07米。

③ 涌水量计算: Q=BKi h0

=814×2.361×0.178×17.07=5901.50

立方米/日。

说明:在采用巴甫洛夫斯基方程式计算时,h2)少许增加或减少,对矿坑涌水量计算影响不大。例如上述的h2)=5米时Q=5901.5立方米。

当 h2)=10米时Q=5893.36立方米/日。因此h2)在计算中取5米对计算水量影响不大。 ㈡北组:

1、计算依据:

① 北组栖霞灰岩较厚,并与茅口灰岩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故将茅口灰岩与栖霞灰岩作为统一体考虑,采用比拟法进行计算。 ② 以G11号为半径虚构一个大井进行比拟。

③ D2孔组抽水试验,进水条件为环状,而矿坑涌水量预测分南北两区计算。南区截流后,北部计算必须修正南部的截流量。考虑南部的含水层占环状的1/3,因此用2/3修正。 2、计算公式: QQ0M3、参数及确定:

Q:预测矿坑涌水量 (米3/日) Q0:抽水试验抽出水量 (米3/日) Q0=1928.53 (米3/日)

S0:虚构大井抽水试验降深。取G11号孔的降深。S0=5.445米。 S:设计降深。因北部具承压性,第四系在虚构大井一带底板标高-10米。最高水头,取28米。又因在含水层厚度相等的情况下,承压水比潜水流量大一倍的特点。因此S值取承压水头的全部值与转无压后降深的一半。

4058米 2140108 -150米中段 S38米 2SS0

故-50米中段 S38 m;指数(取D2孔组抽水试验管外的资料进行计算)。 M=1.34

4、计算: ①-50中段 QQ0MSS0=1928.53×

1.342358=10700米3/日 5.445 用修正 Q-50=7134米3/日 ②-150中段 QQ0M 1.3423SS0=1928.57×

108=17910米3/日 5.445 用修正 Q-150=11940米3/日 ㈢露天采场涌水量计算: 1、 计算依据:

① 露天采场涌水量,只计算第四系含水层和大气将于为采场直接接受量。

② 露天采场边界根据南昌有色设计院厂址方案规划图确定。 ③ 因河流处理方案尚没有确定,故涌水量计算假设新西河,圣冲河改道后进行计算。并以两条河为补给边界。

④ 计算方法采用大井法。因露采边界切割第四纪地层岩性不同,各含水层分别计算。北部新西河一带上部砂砾石砂土为Q1,下不粘土夹砾石块石为Q2,圣冲河一带的砂质粘土夹砾石为Q3。露天采场第四纪总涌水量为Q,因计算为环状,实际进水为一半。故Q=(Q1+Q2+Q3)/2。

⑤ 因第四系地层出露不完全,河流改道后对第四系的补给不清,如

能为补给边界比计算基本合理。若不能作为补给边界其计算很复杂与大气将于的关系较密切,预计由于垂向渗透水量较大,枯水季节水量逐渐减少。与计算水量有一定的误差。 2、 露天采场第四系涌水量计算: ① 计算公式及参数:

1.366KH2 Q=

lg2(Lr0)lgr0 K:渗透系数 (米/日) H:含水层厚度 (米)

L:补给边界至露天采场边界线最近距离(米) r0:采场半径 (米) ② 计算:

1.366KH1(Q1) Q1=

lg2(L1r01)lgr012 H1:砂砾石含水层的厚度(取露采边界的平均厚度)10米。 K1:砂砾石平均渗透系数 36.398米/日 r0-1:露采砂砾石层的半径 r0-1=

2F F=180000平方米 πr0-1=340米

L1:露采边界至筲箕涝最近距离300米 Q1=8477米3/日

1.366K02H2(Q2) Q2=

lg2(L2r02)lgr022H2:露采边界夹碎石的平均厚度。 21.67米。

K2:粘土夹碎石的渗透系数(取QZ15号孔注水资料) K2=0.02米/日 L2:r0-2:同前。 Q2=22米3/日

1.366K3H1(Q3) Q3=

lg2(L3r03)lgr2 K3:砂粘土夹砾石层的平均渗透系数 K3=4.42米/日。 H3:露采边界西部砂粘土夹砾石的平均厚度H3=18.4米。 r0-3:露天采场砂粘土夹砾石部份的半径。 r0-3=

2F3 F3=187500平方米 πr0-3=346米

L3:露天采场边界至东方红水库或到改道后圣冲河的距离300米。

L3=650米。 Q3=2690米3/日

Q=

Q1Q2Q384772226905595米3/日 22㈣大气降雨直接落入采场的水量

大气降雨直接落入采场的水量,本次只计算最大降雨量和平均降雨量两种:

1、 采场接受最大日降雨量时水量:

公式Q=WF

W:最大日降雨量 204.4m/m

F:露采最大开采面积,约为1004000米2 Q=0.204×1004000=204810米3/日 2、 平均采场接受大气降雨量

Q=AF/t 米3/日 F:同上

A:一次最大连续降雨量,为265.1m/m t:连续降雨的天数。共10天。 Q=

0.265100400016606米3/日

10第六章 结语 一、 结论

新桥矿通过前后两期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可作为矿山扩初设计依据。

㈠查明矿区基岩地下水得补给、经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

1、 影响矿床冲水的主要含水层是栖霞灰岩含水层。栖霞灰

岩在水平方向呈南北廊道式分布,其富水性中部强两侧弱,垂向-150米一个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较强。 2、 栖霞灰岩含水层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雨直接补给并通

过地表水体,雨水直接或经由其它岩系等方式补给。其中东方红水库由于附近的栖霞灰岩透水性较弱在天然状况下补给量不大。新西河、圣冲河两侧第四系较厚,透水性较弱。除河水直接与基岩接触部份外,其补给量

较弱。

3、 新西河以南基岩地下水由南向北流动,以北的地下水通

过F1断层由北向南运动。在和一带汇合,再转向西北。通过弧峰组岩层补给茅口灰岩。

㈡基本了解第四系地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分布及富水性等特征。

㈢确认排水后地面产生大面积的塌陷。

㈣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天然状态下,矿床未来坑道涌水量经计算:

1、南区: Q1=6887米3/日 (-60M) 2、北区: Q2=7134米3/日 (-50M) Q3=11940米3/日 (-150M) 3、

露天采场第四纪:

Q=5595米3/日 4、

大气降雨直接进入采场

最大降雨量:Q=204810米3/日 平均流量: Q=16606米3/日 二、 存在问题:

1、 抽水试验水位降深和矿坑开拓的深度相比其值较小,水

量计算有一定的误差。

2、 基本了解第四系水文地质特征但由于岩心采取率较低,

对第四系分层有一定误差,及其它原因,对评价露天采

场第四系疏干的可能性和边坡稳定性尚感资料不足。 3、 由于抽水时间,排水能力有限,对塌陷的规律性认识有

待于在产生中进一步了解。

4、 露天采场第四纪涌水量,由于河流处理方案没定,补给

边界不好定,加之新西河一带深部没有抽水试验资料,计算误差较大,但由天然降雨量较大,其第四系降雨量和采场直接接受大气降雨的水量相比误差忽略不计。 三、 今后生产中的建议:

1、 天然状态下根据南北两组抽水获得资料,地表水体与地

下水的水力联系不大,但矿山开头疏干时由于塌陷及人工裂隙等作用,地表水、地下水必然产生水力联系地表水、大气降水、及第四系潜水夹大量泥沙同时涌入矿坑,影响生产。建议对地表水体及塌陷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 第四系能否疏干,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建议加强第四系疏干工作的研究,重点应在新西河一带。此项工作可与河流改道结核进行。

3、 天然状态下F1断层有较多的充填物,地下水流动有一

定的阻力,当大量排水后充填物减少。茅口灰岩、青龙灰岩地下水有可能导入矿坑。建议加强F1断层附近的动态观测。

4、 东方红水库在天然状态下对矿区补给量不大,但疏干

后,可能改变现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建议加强水库及破碎带地段地下水动态观测。

5、 建议加强水库水坝的观测,经常检查确保大坝的稳定

性。

6、 对现有的观测孔应加强管理,建议经常观测及时研究。

在开头巷道的外围应有计划增加部份观测孔,以便指导疏干工作。

7、 目前预测的矿坑涌水量,尚无实践证明,肯能有一定的

误差,建议在开拓过程中,注意坑道排水资料的收集,以便比拟预测深部矿坑的涌水量。

8、 矿区内-150米以上由于岩溶、裂隙发育、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复杂,建议露天开采。坑道掘进至灰岩与 火成岩接触带及断层附近时,建议打超前钻探水,并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以防突然涌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