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2021-10-24 来源:步旅网
论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工程1721 178112111 罗玉君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父亲苏询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母亲程氏也是一个精通文墨的女性。苏轼一生为官,半世漂泊,他的生活因一次次贬谪而呈现为一个个片段,但其诗词歌赋里却始终满溢豪情与自足。他在蹭蹬仕途中品尝了人生三味,洞察人生底蕴,所以他能够艺术化对待人生,在诗意的内心里坦然前行。

他的诗词有很多,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首山水诗着重展现自然美。他能把事物准确地描绘和诗人的性格融合无迹。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的心情。《定风波》这首诗展现了苏轼的艺术化人生,他迎着人生的疾风骤雨缓缓而行,从容与豁达里透露着超越成败得失,悲欢离合的生命之成熟与飞扬。一首《荔枝叹》,写尽了官吏谄媚主子,博取宫中美人一笑的情景。苏轼犀利的笔锋直刺“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讽刺那些势利的权贵们,为求宫中美人破颜一笑,马蹄踏起的惊尘,竟不顾百姓贫苦惊尘溅血留千载!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其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诗人愿天下人长长久久;《念如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他的怀才不遇,有志无成,心中郁闷,面对旡限江山,悠远历史及有限

人生,只能用“人间如梦”来聊以自慰。 “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出猎词,气概豪迈,场面热烈,有声有色,使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其中的“鬓微霜,又何妨!”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苏轼的议论文广证博引,大量援引史实,层层剖析论证,如《平王论》;善于翻新出奇,虚处落笔,如《留侯论》;具有纵横捭阖、汪洋瓷肆和雄辩滔滔的气势,说理明晰透辟。苏轼的叙事文;善于把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如《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和其前后《赤壁赋》。“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苏轼才气横溢、文思如潮,以散文句式入诗,翻新出奇,这其实是以才气为诗的重要表征。体现为善于用一连串想象丰富的比喻来表达生动丰富的想象力,使物无隐形,本相毕现;此外,凭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将日常生活里的许多平凡事物写得富有新意,引人入胜。⑵以才学为诗是苏诗的另一特色,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寓哲理于意象,以理趣见胜,耐人咀嚼。(⑶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风格多样,既有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又有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体现出一种高风绝尘的潇洒韵致和审美境界,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另外一个是以诗为词,尽显豪放本色。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由比较狭窄的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文人士大夫的雅思理趣等方面。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这种因题材和创作理念改革而带来的写作风格上的变化,必然将词体由原先的“软性文学”解放出来,引向旷达豪放的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