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大系统验证关于性能确认的部分解析

2022-06-18 来源:步旅网
& 4・2压缩空气质量确认

确认项Lb压缩空气无油、无水确认、压缩空气微粒确认、压缩空气微生物检查确认、主 要用气生产设备在

负载情况下压力测试

1)压缩空气无油、无水确认 A无油确认

确认方法:在压缩空气采样点处,用一张滤纸平面对准压缩空气喷气口,使压缩空气直 吹滤纸约三分钟(为了防止吹破滤纸在滤纸后边有不锈钢网保护)连续用三 张滤纸重复做三次,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

无油迹。

可接受标准:三张滤纸均无油迹为合格。 B无水确认

确认方法:检测装置同微粒的检测,主要包括空三角瓶、压缩空气管,软管等。

检测方法:将圧缩空气鼓入装奉蓝色砂册颗粒頌三角瓶中,连接方式同测尘埃粒子数。 可接受标准:目测:硅胶颗粒在变色。P \\

表压缩卒气无汕、无水确K结果 结果 序号 釆样点 要 求 确认方法 是 否 1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2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无油、无水 偏差处理说明及处理方式 按上述方法确认 结论 执行人签名/日期: 复核人签名/日期: 2)压缩空气微粒确认

确认方法:检测装置如下图所示,主要包括空三角瓶、圧缩空气管,软管、尘埃粒子

警报限^0.5nm W1760000 个/m= ^5 Pm 计数器等。

纠偏限M0・5um ^2350000个/m‘,^5um

序号 采样点 W14500 个/灵 W20000 个/m‘

每次实测数(个/m3) 结果 是 否 确认内容 微粒 数 微粒 数 要求 确认方法 1 1 2 3 $0. 5 u m △5 P m 2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同上标准 法确认 3 4 5 6 7 8 $0. 5 M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5 u m 同上标准 法确认 微粒 $0. 5 M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数 △5 u m 中的有关规定,具体操作按尘埃粒子有关检测同上标准 法确认 SOP中的方法执行。 检测次数:每个采样点同法检测三次。 $0. 5 u 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微粒 数 △ 5 P m 同上标准 法确认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微粒 同上标准 /m= $5 Um 按上述方 $0. 5 um W3520000 个J援受标范:法定限^0. 5 um $5 u m 数 同上标准 法确认 W29000 个/長 微粒 数 微粒 $0. 5 um $5 P 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同上标准 法确认 数 DO. 5 u 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5 P m 同上标准 法确认 $0. 5 M m 同上标准 按上述方 $5 u m 同上标准 法确认 微粒 数 偏差处理说明及处理方式 结论 执行人签名/日期: 复核人签名/日期: 3)压缩空气微生物数检测

确认方法:检测装置如下图所示,所用的抽滤瓶、生理盐水等经过121C热压灭菌30分 钟及用75%乙

醇溶液浸泡12小时灭菌的连接软管及胶塞经烘干后组装成。

检测方法:先用75%酒精棉签对压缩空气取样口进行消毒处理。软管一端与压缩空气取 样口相连,另一

端浸入200ml已灭菌0.9%生 理盐水中,在系统运行30分钟 后,适度开启压缩空气(以水不溅出为准),接通压缩空气让压缩空气鼓入空 三角瓶灭菌生理盐水中持续10分钟,停止通气,取抽滤瓶内生理盐水1 ml置 直径约90mm的平JIIL中,再注入不超过45C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20m ,共制备10个平板,混匀,待凝固后,倒置培养,30〜35°C培养48小时,观 察菌落数,以平均数报告(具体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验);并以使用的灭菌 生理盐水作空口对照。

检测次数:每个采样点同法检测三次。

图4压缩空气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示意图

其中:1被测气体 2进气调节阀 3出气口①

5出气口② 6 1000ml抽滤瓶 7灭菌生理盐水

可接受标准:法定限W10CFU/m', (^1OCFU/I1IL)

警报限 60 CFU/m3, (W6CFU/皿) 行动限80 CFU/m\\ (W8CFU/I1IL)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检查结果

4胶塞

序号结果 采样点 要 求 确认方法 是 1 否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按上述方法确认 2

按上述方法确认 3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按上述方法确认 4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按上述方法确认 5 6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按上述方法确认 7 8 按上述方法确认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压缩空气微生物数 按上述方法确认 9 偏差处理说明及处理方式 按上述方法确认 结论 执行人签名/日期:

复核人签名/日期: 附表圧缩空气微生物检测原始记录 取样人 复核人 检测人 培养温度及时间 制备平板数及检测结果(个/ml) 30~35°C, 48h 采样点 1 第1 次 第2 次 第3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菌落数 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阴性对照 结论 8.4.3日常检测周期的确认 初期确认结束后,车间整理确认报告。确认合格后,每月质检中心对压缩空气系统的悬浮粒子、

浮游菌、气味、油份指标进行检测,每年对本系统运行、维护保养、各项指标检测悄况进行汇总、分 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运行质量。

根据确认结果制定后期的日常检测频率。

考虑到管路问题增加储罐2出口风险点,上述监测点应每季度监测不少于一次。 水系统

8.4.2纯化水系统清洁消毒效果及清洁周期确认(与性能同步)

1)管道、储罐清洗、和消毒处理

年 月 日由设备主管和制水岗位人员根据《不锈钢设备容器具及管道首次使用处理管 理规程》对

管道、储罐进行清洗、钝化,第二天进行消毒处理,并对所产制药用水的质量进行检 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原水箱用毛刷刷洗干净,随预处理系统进行巴氏消毒1.5小时,温度为80-85°Co B中间水箱用毛刷刷洗干净,随二级反渗透系统进行巴氏消毒1.3小时,温度为80-85°Co C纯化水储罐清洁:新罐首次使用前,用湿清洁布蘸取碳酸钠干粉用力搓擦纯化水储罐内

外壁后,用纯化水冲洗罐壁至储罐罐底无可见杂质流出,用广泛pH试纸 检测呈中性;日常清洁为在纯化水储罐加入约1000L纯化水,加入氢氧 化钠,配成0.1%氢氧化钠液,加热80-85°C,开启循环泵喷淋冲洗,循 环30min后,稀释排放,用纯化水冲洗至用广泛pH试纸纸检测呈中性。

D纯化水循环预冲洗:用纯化水,循环13min后,打开排水阀,排放冲洗水。

F碱液清洗:准备氢氧化钠(分析纯)化学试剂,用纯化水溶解完全后,在纯化水储罐中

加入纯化水配制成1000L0. 1%的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在80°C〜85°C),分别循环 或喷淋纯化水储罐及循环管线30分钟后稀释排放。

G冲洗:用纯化水冲洗整个系统、然后检测各排放点的冲洗水,用广泛pH试纸检测呈中性。 H初始冲洗:用纯化水冲洗至冲洗水的电导率、酸碱度符合纯化水内控质量标准。 I初始冲洗:用纯化水冲洗至冲洗水的电导率、酸碱度符合纯化水内控质量标准。

J消毒、灭菌:按照《纯化水系统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对纯化水储罐及分配系统用80-85°C 的纯化水进行

巴氏消毒1・5小时。

K消毒、灭菌结束系统用纯化水冲洗3次,冲洗结束,按性能确认中的取样点及取样周期检 检测水质,检测

结果应符合纯化水企业内控标准。

L消毒周期:通过对比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消毒前后微生物,检验是否达到消毒

效果。设定消毒周期为一周,分析数据确认在一周内多介质、活性炭过滤器 出水微生物检验符合规定,否则根据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出水水质 变化趋势,对消毒周期进行调整。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消毒周期确 认见《多介质、活性炭过滤器消毒周期确认表》。

清洗、消毒效果及清洁周期检测结果

第1周期检査记录

验证项目 原水箱 中间水箱 纯化水储罐 检查人:

取样方式 检验项目(需检验的用 7 表示) 目测 性状 电导率 PH值(酸碱 微生物限度 内外壁(SJ测)及淋洗水 —— 内外壁(目测)及淋洗水 内外壁(H测)及存贮水 全项检查(检查结果见表2) 复核人: 检查日期: 第2周期检査记录 验证项目 原水箱 中间水箱 纯化水储罐 检查人: 取样方式 检验项U (需检验的用7表示) 电导 PH值(酸碱 微生物限度 目测 性状 内外壁(LI测)及淋洗水 —— 内外壁(U测)及淋洗水 内外壁(目测)及存贮水 全项检查(检查结果见表2) 复核人: 检查日期:

验证项目 原水箱 中间水箱 纯化水储罐 3取样方式 周期

检査

检验项H (需检验的用7表示) 目测 性状 记录

电导 PH值(酸碱 微生物限度 内外壁(目测)及淋洗水 —— 内外壁(目测)及淋洗水 内外壁(目测)及存贮水 全项检查(检查结果见表2) 复核人/日期: 检查人/日期:

多介质、活性炭过滤器消毒周期确认表 日 期 名称 多介质、活性炭过滤器 工业蒸汽开启时间 时间 到达灭菌温度时间 工业蒸汽压力 循环温度 多介质过滤器 消毒前微生物检测 活性炭过滤器 消毒前微生物检测 消毒后微生物检测 消毒后微生物检测 结论: 复核人: 日期: 执行人: 日期: 日期: 水

QA审核: 3

8.4.

在纯化水系统运行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本系统的性能确认。水质确认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1)第一阶段LI的:LI的考察各功能的情况证明所生产的水和输送水符合质量要求。

方法:3个周期(每个周期为7天),每天对纯化水总送、总回、纯水箱(总排) 出水口进行

一次取样全检,其他循环管路上的使用点每周取样一次,对系 统的运行参数以及对《纯化水系统标准操作规程》、《纯化水箱及循环管道 清洗、钝化灭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确认,确认的同时每周对纯化水分配 系统进行一次消毒,巴氏消毒温度三个周期分别按

83°C、90°C、9hC进行, 关闭各个使用点的阀门,当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再运行30min后停止消毒, 取样水质进行微生生物限度检查。

注:第一阶段的纯化水不得作为生产使用。

2)笫二阶段LI的:持续证明按SOP运行在确定的范圉内所生产的水和输送水符合质量要求。 方法:

3个周期(每个周期为7天),方法同上。

注:第二阶段的纯化水可作为生产使用。

3)笫三阶段LI的:证明长期性能,确保潜在变化因素得到评估和处理。

方法:对纯化水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每月对纯化水总送、总回、纯水箱以及岀 水口及其他循

环管路上的使用点取样一次,确认在为期一年的监测中纯化 水制备以及分配都能满足生产量以及水质要求。停用一周以上,重新启用 时,需提前一周对纯化水系统进行灭菌,并对纯化水储罐、总送水口、总 回水口和各使用点取样全检一次,检验合格后才可用于生产。

1)纯化水水质分析测试项LI及合格标准

纯化水水质分析测试项LI主要包括化学指标、电导率及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应符合《中 国药典》中纯化水质量标准的规定,电导率和微生物指标应符合相应的警戒限度标准规 定。

2)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限度标准 温度(°C) 电导率(盟• cm-1) 行动限(法定标准)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4 3.0 3.12 3.24 3.36 3.48 3.6 3.67 3.74 3.81 3.88 3.95 4.02 4.09 2.16 2.7 2.81 2.92 3.02 3.13 3.24 3.30 3.37 3.43 3.49 3.56 3.62 3.68 2.28 2.85 2.96 3.08 3.19 3.31 3.42 3.49 3.55 3.62 3.69 3.75 3.82 3.89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备注 4.16 4.23 4.3 4.46 4.62 4.78 4.94 5.1 5.16 5.22 5.28 5.34 5.4 3.74 3.81 3.87 4.01 4.16 4.30 4.45 4.59 4.64 4.70 4.75 4.81 4.86 3.95 4.02 4.09 4.24 4.39 4.54 4.69 4.85 4.90 4.96 5.02 5.07 5.13 其他温度下的电导率按《中国药典》附录中的方法进行计算 注:其他温度时的电导率按《中国药典》中的有关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3)纯化水微生物限度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

行动限(法定标准) 微生物限度 警戒限 纠偏限 需氧菌、霭菌和酵母菌 总数:每1ml不得过 80cfu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 总数:每1ml不得过 数:每1ml不得过lOOcfu 60cfu 注:当水中的电导率、微生物指标达到警戒限度时,应当立即对系统进行偏差调查,确保系统

正常运行。当水中的电导率、微生物指标达到或接近纠偏限度时,或者连续两次达警戒限,应 当立即对系统进行消毒,监测至系统恢复正常为止,同时进行偏差调查、分析、评估与处理。

B异常情况处理程序:纯化水系统性能确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系统标准操作程序、维护

保养程序、取样程序、检验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和判定。出现 个别取样点水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结果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处理:

4)重新取样:纯化水系统性能确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系统标准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程序、

取样程序、检验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和判定。由于取样、化验等的因素, 出现个别取样点水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现象这时必须考虑重新取样化验,要求如 下:

A在不合格的使用点再取1次样。 B重新化验不合格的指标。 C重测这个指标必须合格。

5)纯化水水质监测记录 水系统

初期性能确认结论

纯化水确认结束后,对确认结果评价分析,进入后期(第三阶段)确认。 评价: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8. 4. 5后期确认

1) 后期确认阶段,车间制水过程中每二小时对总送水,总回水、贮罐检测性状,酸碱度、 氨、电导率并记

录。质控中心每周对总送水,总回水、贮罐取样进行全项检测,每月对 纯化水各使用点取样一次全项检验。

2) 所有周期的初期确认结束后,根据日常监控程序,紧接着进入后期确认,每月为一个确

认周期,再连续确认一年;进行再确认时回顾一年该系统的性能情况,直至系统稳定。

空调系统

风速、风量及换气次数确认

我们验证所需要测定的是房间的风量,也就是送风口的风量,并以此来计算房间的换气 次 数。送(回)风口的风量是山测定截面积的面积与流经该截面上的气流平均速度相乘求得的,而截面 积可用尺子丈量后计算出来,所以风量的测定实际上就归结为如何测定截面积上的平均速度。测量时, 用风速仪贴近风口处测量,依定点测量法的要求,按风口截面积的大小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 小块,在其中心处测量。对于尺寸较大的矩形风口,可分为同样大小的9〜12个小方格进行测量;对于 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一般测5个点即可;到目前为止,我公司风口以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为主,口服 固体车间没有条缝形风口,故D级风口测点选定为5个。风口的平均风速按下式计算:

Vl+V2+・・・+Vn

V= ---------------------- (m/s)

5

式中VI、V2……Vn为各测点的风速。 风口的风量按下式计算:

L=3600XFXV (m3/h)

式中F为风口通风面积,m2; V为测得的平均风速,m/so

这样就可计算出房间的换气次数n:

L1+L2 +Ln

n=

AXH

(次/h)

式中LI、L2……Ln为房间各送风口的风量(m3/h); A为房间的面积(m2), H为房间高度(m) 评价: 空气净化系统的安装、运行符合设计要求,温湿度、压差、风速或换气次数等检测合格,进行该系统 的性能确认。性能确认分初期确认和后期确认两部分,初期性能确认认为三个周期,每个周期七天, 共二十一天,初期性能确认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对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评佔和整改;后期确 认周期为一年,确认期间,对系统的送、回风温度、湿度每天记录两次,对静态及动态监测项口进行 再确认,并对再确认数据进行汇总及分析评价,确认该系统的运行质量。空调系统在性能确认期间每 天保持正常运行。

8. 4.1性能确认目的:确认HVAC系统能够连续、触UB梗洁净区的洁净度符合设计标准及生产工艺的 要求。性

能确认应在动态或模拟全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

8.4.2性能确认内容和范围:IQ、0Q匸作确认、臭氧发生器的确认

&静态下洁净室洁净级别的确认

b动态下洁净室空气洁净级别标准的复核 c洁净区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 d空气净化系统自净时间的确认 e动态下人流、物流自净时间确认 f传递窗自净时间确认 1)确认周期

a静态检测确认周期

系统连续运行二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确认3个周期。

b动态检测确认周期

系统连续运行一周为一个周期,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C洁净区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周期:

洁净区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在动态下进行,每天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进行三个周期。

d空气净化系统自净时间的确认:

每天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e动态下人流、物流自净时间的确认:

每天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2)每个确认项LI所需的检测项口见表1,标准见表1-1、表1-2、表1-3。

表X确认项目所需的检测项目一览表

检验项目(需检验的用“ J”表示) 确认项目 r 相对 温度 压差 湿度 悬浮粒 子 换气次数 或风速 静态 动态 洁净区人员最大允许进入人 数 空气净化系统自净时间确认 V V J V V —— —— —— —— —— —— 表面 微生浮游菌 物 —— —— J —— —— —— V —— —— —— V —— J —— —— —— —— —— —— V 动态人流、物流自净时间确认 —— —— V

各房间指标标准、采样点的确定及相关参数见表1-1、表1-2、表1-3、 表1-1:各区域指标标准

项 目 检测标准 D级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合格标准 数值为个/28.3L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纠偏限度 数值为个/28.3L 静态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警戒限度 数值为个/28.3L 沉降菌合格标准(CFU/皿) 沉降菌警戒限度(CFU/JII1) 沉降菌纠偏限度标准(CFU/皿) 表「2:各区域指标标准

项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数值为个/28.3L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数值为个/28.3L 尘粒最大允许数及UCL最大允许数(个/m3), 括号数动态 值为个/28.3L 沉降菌合格标准(CFU/皿) 沉降菌警戒限度(CFU/皿) 沉降菌纠偏限度标准(CFU/皿) 浮游菌(CFU/H13)合格标准 浮游菌(CFU/m3)警戒限度 浮游菌(CFU/m3)纠偏限度 目 >0.5|im $5 pm >0.5|im $5 pm >0.5|im

3520000 〔99616) 29000(820.7) 3500000 (99050) 25000(707.5) 3450000 (97635) 20000(566) W10 W7 W8 检测标准 D级 合格标准 $0.5pm $5 pm $0.5pm 纠偏限度 $5卩m $0.5pm 警戒限度 $5 pm W100 W60 W80 W200 W160 W200

换气次数/风速

$15次/时 表1-3: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操作人员卫生状况 手套表面 操作服表面 洁净度级别 合格标准 设备、设施表面微生物 cfu/碟 关键15、一般30、地板50、地漏100 关键5、一般15、地板25、地漏40 关键10、一般25、地板40、地漏45 cfU/手套 —— —— —— cfil/碟 50 35 40 D级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3 )采样点数量的确定:

按照ISO 14644中采样点确定要求确定采样点位置

A)悬浮粒子按下列公式(B.1)求岀最少的采样点数Lh

N L =Al/2

式中,NL —最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为整数)。

A —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耐计。

注:在水平单向层流时,面积A可以看作是与气流方向呈垂直流动的空气的截面

B)沉降菌、浮游菌按表16确定最少的采样点数Lh

表2:沉降菌、浮游菌最少采样点数I」

面积(nf) 沉降菌 釆样点数口(D级) 浮游菌 <10 $10 〜V20 $20 〜<40 $40 〜<100 $100 〜<200 $200 〜<400 2 2 2 3 2 2 2 3 6 1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房间面积。

C )洁净区房间面积及采样点数量

表3: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含中药提取)洁净区房间面积、高度及采样点数量

洁净 区域 房间名称 房间编号 面积m2 悬浮粒子采 高度(m) 样点数量 沉降菌、浮游菌 采样点数量 D级

D)采样点的布局

采用下图布置法(如图示),其离地面距离为0.8〜1.5m,采样点应靠•近主要操作点。

图5 亠 ■ ・ ■

& 4. 3性能确认实施 1) IQ、0Q工作确认 结果 序号 检查项目 要 验证已完成 所有偏差已关闭或虽未关闭经评 估不会对运行确认造成影响 结论 求 确认方法 是 否 1 2 IQ、OQ已完成 IQ、OQ偏差 检查是否完成 检查偏差是否关闭 偏差处理说明及处理方式 执行人签名/日期:

复核人签名/日期: 2)静态洁净室洁净级别的确认 1)温湿度、压差检测

A确认期间各洁净房间清洁方法

车间首次确认前按照《洁净区(室)空间消毒标准操作规程》规定的方法和周期对 洁净区厂房、设备设施进行日清洁或彻底清洁或化学消毒,每天确认前用臭氧消毒60 分钟后换新风启动净化系统30分钟后方可进入洁净区。

B检测项目及频次

a温湿度及压差在确认期间内每天检测两次,上、下午各一次,由车间人员检测。 b悬浮粒子、沉降菌、风速或换气次数每天检测一次。

检测标准:符合表1-1中的规定。

静态确认周期:分三个周期进行确认,一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检测方法:每次静态确认前进行厂房清洁消毒后进行检测,检测时,同一房间内人员不

超过2人。

检测要求: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各岗位人员每天两次对洁净区的房间的温湿度及压差进

行观察记录,上午空调开启后30分钟进行观察记录,下午停机前1个小时进行 观察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同时记录空调送回风温度,确认结束按房间、监 测时间分别汇总。

2) 风速及换气次数的检测和计算:曲质控中心检测人员按《洁净区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测,并计算换气次

数。

3) 悬浮粒子:山质控中心按《洁净区监测检测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应符合要求。

4) 沉降菌:山质控中心按《洁净室(区)沉降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观察结果,应符 合要求。

检测结果见表4、表5,并对悬浮粒子、换气次数作趋势分析。

表4: 月 日温度、湿度、压差及空调送风、回风温度静态检测结果

洁净 房间名称 级别 检测结果 温度(°C) 相对湿度(%) ■'I; 'pa:' 送风温度(°C) 回风温度(・C)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D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检査人: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表5: 月 日悬浮粒子、换气次数检测结果

悬浮粒子(个/m3) $0・5pm 洁净级别 房间名称 房间编号 豪5・0屮n 风速/换气次 数(次/小时)

为使药品生产环境达到规定空气净化级别要求,需对洁净区空气做灭菌处理,我们 们现采用的方法为臭氧灭菌处理。根据GMP要求必须对灭菌效果进行检测并验证。 臭氧消毒原理:

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02)和单个氧原子(0), 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 所必需的酸,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组合成为普氧 分子(0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有较强的 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菌也很有效。

A臭氧发生器功率的确认

a、 臭氧消毒的浓度(C):按臭氧消毒的效率和卫生部1991年12月颁布的《消毒技术 规范》的标准,

对空气中浮游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2〜4) X10-6;对物体表面 的沉降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10〜15) X10-6o

b、 臭氧的自然半衰期(S):参比状态下为20min左右;lh衰退率约为62.25%;设计、 运用臭氧消毒

60min达到相对浓度后,继续维持一段时间(1—1.5小时),即可达 到机器、设备和建筑物表面沉降

菌的杀灭LI的。

c、 消毒空间体积(V):以选择合适的臭氧发生器为前提,设洁净区体积为VI, HVAC 系统风管容积为

V2,为保持洁净区正压所补充的新风的臭氧消耗量为V3。V3的确 定根据消毒实践,归纳出较可靠的

经验公式:V3=HVAC系统循环总风量(m3/h) X 25% (假定新风补充量为25%) X10% (保持洁净区正压所补充的新风量)X 33.75% 计算应用臭氧半衰率的预算值)即:V3〜循环系统总风量

X0.944%,

则消毒空间体积为:V=V1+V2+V3

按上述要求,空气中的臭氧浓度(C)应达到10X10-6,折算为19.63mg/m3;臭 氧发生器工作lh后,臭氧自然衰退率(S)为62.25%:则选择臭氧发生器的臭氧

发生量W (mg/h):

cv

7

b?

按洁净室体积及空调系统风管体积等计算所需臭氧量:

VI-洁净区房间体积:

V2-风管体积:33.79 m3

m3

V3=HVAC系统循环总风量(mVh) X25%(新风补充量)X 10%(保持洁净区正压需补

充的新风量)X37.75%(讣算应用臭氧半衰期的预算值)~循环系统总风量X 0.944%。

(循环系统总风量见口服液空气净化系统运行确认风量及换气次数检测记录)

V3~ m^hX %= m3

+

= m3

消毒空间体积:V= +

空气中的臭氧浓度(C)应达到10X10-6,折算为19.63mg/m3.臭氧发生器工作lh后,臭氧自然衰退 率(S)为

62.25%;则选择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发生量W (mg/h):

CV

W=

X = mg/h= g/h

TT? = 1-0.6225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空调机组控制的净化面积所需的臭氧最大量是109g/h,因此,一

台臭氧发生量为150g/h的臭氧发生器,即能满足要求。

B臭氧浓度的测定:

检测点的确定:选取车间洁净区内最远和关键房间;拟定在臭氧发生器开启20分钟后

,每隔10分钟检测人员进入具有代表性的洁净房间,用臭氧气体检测 仪测定室内臭氧浓度;

建筑物表面沉降菌的杀灭LI的。 评价: 房间 爼称 评价人:

测量值(ppm)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70min 80min 90min lOOmin llOmin 120mi n

审核人:

年 月 日

表6臭氧浓度测试记录 运用臭氧消毒 min达到相对浓度后,继续维持一段时间(1J.5小时),即可达到机器、设备和 C金黄色葡萄球菌挑战性试验

8、生物指示剂的制备:取金黃色葡萄球菌制备菌液;培养48小时候,稀释成1200个/ml。 临用前在营养琼

脂培养基平皿中加入1ml上述菌液,并使之再培养基表面均匀分布。

b、 选取关键房间(03女二更、31塑瓶包装室、36中间站、13制粒干燥室)进行测试。 每个房间放置2碟。 c、 臭氧发生器开启的同时打开注有菌液的培养皿上盖,至臭氧消毒程序结束。

d、 把培养皿放入37 °C恒温箱中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算。同时以未经臭氧处理的培养 川L做空白对照。 e、计算杀灭率:

灭杀率

消毒前对照组平均菌落数-消毒后平均菌落数

消毒前对照组平均菌落数

xlOO%

f、微生物挑战试验和臭氧浓度测试同步进行;

g、上述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确认灭菌过程的重现性。 h、性能确认■微生物挑战试验记录

性能确认■微生物挑战试验记录(一)

测试房间 平皿编号 空白对照 消毒后菌落数 细菌杀灭率(%) 1200 个/ml 检查结论: 检验人 日期 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复核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确认 工程设备部 年 月 日 生产技术部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部 年 月 日

性能确认■微生物挑战试验记录(二)

测试房间 平皿编号 空白对照 消毒后菌落数 细菌杀灭率(%) 1200 个/ml 检查结论: 检验人 13期 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复核人 确认

工程设备部 年 月 日 生产技术部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部 年 月 日 性能确认■微生物挑战试验记录(三)

测试房间 平皿编号 空白对照 消毒后菌落数 细菌杀灭率(%) 1200 个/ml 检查结论: 检验人 13期 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复核人 确认

工程设备部 年 月 日 生产技术部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部 年 月 日 D消毒周期的确认

&方法:每周(7天)对D级洁净区进行一次臭氧消毒,消毒时间为1.5-2小时,分别在

笫一天和第七天选取关键房间、距离最远间()进行微生物检测;从第二天 开始到笫六天每天对D级洁净区进行一次臭氧消毒,消毒时间为1小时,进行 微生物检测,连续进行三周检测全部合格,可确定消毒周期7天是有效的。

b、合格标准:菌落数W100个/皿。 C、检测结果见表24,及质量部的检测报告。

评价:

评价人: 审核人:

& 4. 4动态下洁净室空气洁净级别标准的复核

在静态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确认合格后,模拟正常生产过程中,检测各操作间的温湿度、压 差、沉降菌、浮游菌及

各房间表面微生物。

1)动态洁净度确认选取房间、取样点个数及位置

R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检测房间为所有洁净房间,取样点个数及位置与静态检测相同。

b)表面微生物检测房间及位置,见下表。

表6:洁净区环境表面微生物取样点个数及位置一览表

取样房间 取样点 代号 取样房间 取样点 代号 门把手 物料缓冲间 门后墙角处 机外壁 胶囊充填 门把手 存放容器具的架子表面 容器存放 架子清洁、消毒后较难覆 盖处墙角表面 门把手 手消毒 门后墙角处 架子上方顶棚

2)检测项U及频次

8温湿度及压差在确认期间内每天监测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b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第一周期检测2次,第二周期检测1次,第三周期检

测1次每周期为七天,山质控中心检测。

表7:质控中心动态检测项I」及检测日期

确认周期 第一周期(7天) 第二周期(7天) 第三周期(7天) 检测频率 第一天、第七天分别检测 第六天分别检测 第七天检测 c检测标准:符合表「1、1-2. 3)检测方法

中动态检测项的规定。 a温湿度、压差、确认期间内每天监测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b沉降菌、浮游菌:由质控中心人员按《洁净室(区)浮游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进 行检测,应符合要

求。

C接触碟法检测表面微生物:质控中心人员按照《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

操作规程》进行取样检测,应符合要求。

d检测结果汇总于表8、表9、表10,并对沉降菌、浮游菌作趋势分析。 表8: 月 日温度、湿度、压差及空调送

风、回风温度动态检测结果

洁净 级别 检测结果 房间名称 相对湿度 温度(°C) (%) 压差(pa) 送风温度 回风温度 (°C) (°C)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D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表9: 月

洁净 级别 日悬浮粒子、换气次数检测结果 房间编号 房间名称 悬浮粒子(个/m3) 风速/换气次数 (次/小时) $5.0|im 表10:

月 日接触碟法表面微生物检测结果

取样房间 取样点 检测结果 取样房间 取样点 检测结果 门把手 物料缓冲 间 门后墙角处 门把手 收膏管外壁 存放容器具的架子 表面 架子清洁、消毒后 较容器存放 难覆盖处墙角表 面 架子上方顶棚 检查人 年 月 门把手 手消毒 门后墙角处 日 复核人 年 日 月 悬浮粒子动静比二 评价:

动态悬浮粒子数 静态悬浮粒子数

应在3・5之间。

评价人: 审核人:

8・4. 5洁净区人员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

空调净化系统有一定的自净时间,即洁净室被污染后空调系统开始运行至恢复到规定洁净室内洁净 度等级的时间。另一方面外来人员进入洁净区后对洁净区产生一定的污染,造成洁净区空气质量及环 境的污染,从而易造成对产品的污染和交义污染。《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版规定,一般 洁净室人员设计为每人2-4m3,每小时的人均新风量不得少于40m3,因此每个房间的人数有固定,同

一时间段进洁净区的人数有限制。为此须对进入洁净区的最大允许人数进行确认,进入最多人数后悬 浮粒子及微生物在合适的控制范圉内,保证不会对洁净区环境的温湿度、浮游菌等各项指标造成影响。

最多允许进入人数见下表:

表11 洁净区域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洁净区允许进入最多人数 房间名称 房间编号 面积m2 允许最多进入人数

1) 确认实施过程

在动态情况下分别进入主要操作间检测温湿度、沉降菌、浮游菌。

a检测房间中进入规定操作人员时的沉降菌、浮游菌并记录检测数据。

b按照表11中规定的最大允许进入人数(包括检测人员)进入洁净区操作间内模拟检 查人员情况在房间不

同位置进行滞留,检测沉降菌、浮游菌,连续检测三次。

2) 选取房间:

3) 检测项LI及频次、:沉降菌、浮游菌每个确认周期检测一次,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4) 检测标准:符合表1-1、1-2. 1-3中动态检测项目的规定。 5) 检测项LI及频次、

沉降菌、浮游菌每个确认周期检测一次,连续确认三个周期。

6) 检测标准:符合表16中动态检测项目的规定。 7) 检测方法

a) 沉降菌按照《洁净区沉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b) 浮游菌按照《洁净区浮游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表12-1:洁净区人员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温湿度检测结果 岗位操作人 最大允许进 房间名称 员 温度(°C) 月 日 湿度(%) 入人数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记录人:

复核人:

表12-2: 月

洁净 级别 日洁净区人员最大允许进入人数确认沉降菌、浮游菌检测确认结果

采样 点 房间 名称 房间 编号 沉降菌 cfu/皿 浮游菌 (cfu/m3) 洁净 级别 房间 名称 房间 编号 采样 点 沉降菌 cfu/皿 浮游菌 (cfu/m: 检查人: 评价: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8.4. 6空气净化系统自净时间的确认

洁净室操作人员在洁净室内进行清洁消毒时对洁净区操作间有一定的污染,空调净化系统需有 一定的自净时间,即洁净室被污染后空调系统开始运行至恢复到规定洁浄室内洁浄度等级的时间。 测定方法:D级洁净区自净时间确认:用发烟笔进行污染,至用悬浮粒子检测器检测悬浮粒子达到 一般区状态(0.5 um尘埃粒子浓度达到

3520000个每立方米),以在该设定点检测悬浮粒子浓度 作为基准并计时,持续检测悬浮粒子浓度,每隔5分钟

监测一次数,直到浓度达到洁净级别要求。 可接受标准:自净时间应不超过

1)D级洁净室自净时间确定

A) 测试点:选择物料缓冲间和手消毒间内远离回风口的一点作为测试点。

B) D级洁净室自净时间确认周期:每日生产结束后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检测三次。

D级洁净室自净时间测定结果

表13-1: D级物料缓冲间1自净时间检测表

日期

测量结果(个/m3)

自净前 5分钟 10分钟 NO. 5 um 15分钟 25・ 0 u m 20. 5 um 鼻5・0 u m MO. Sum M5・ 0 Pm 工5・0 u m 20. 5 M m 检査人: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表13-2:手消毒间自净时间检测结果

测量结果(个加) 日期 自净前 5分钟 20. Sum $5. 0 Pm 10分钟 20. 5 Um $5. 0 um 15分钟 $0. Sum $0. 5 Um $5. 0 urn $5. 0 um 检查人: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评价: 评价人:

年 月 日

8.4.7动态下人流、物流自净时间的确认

1)动态下,物品自清外包进入缓冲间自净会对缓冲间有一定的污染,空调净化系统需有一定的自 净时间,

即缓冲间被污染后空调系统开始运行至恢复到规定洁净室内洁净度等级的时间。

A) 缓冲间自净时间确认周期:每日生产过程中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检测三次。 B) 缓冲间自净时间测定结果

评价: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年 月

日 日

表14-1:缓冲间 自净时间检测结果 测量 结 果(个/28. 3L) 自净前 日期 5分钟 $0.5 u m 10分钟 $0. 5 u m 15分钟 $0.5 u m 20分钟 >0.5 u m $0. 5 u m $5.0 u m $5.0 u m $5.0 u m $5.0 u m $5.0 u m

检查人: 评价: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年 月

日 日

2)动态下,人员进入更衣间会对房间有一定的污染,空调净化系统需有一定的自净时间,即更 衣被污染后

空调系统开始运行至恢复到规定洁净室内洁净度等级的时间;选择男二更(D级) 做参照房间。 &)更衣间自净时间确认周期:每日生产过程中检测一次为一个周期,连续检测三次。

b)更衣间自净时间测定结果

表14-2:男二更—自净时间检测结果

洁净级别 _______

测量结果(个/28.3L) 日期 自净前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0. 5 Pm $5. 0 Um ^0. 5 Um $5. 0 u m $0. 5 Pm 鼻5・0 P $0. 5 Um ^5. 0 um m 检查人: 日 评价:

年 月 复核人:

年 月 日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8.4. 7性能确认结论

评价:

评价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