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2024-01-16 来源:步旅网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作者:肖琦 林明珠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1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板凳龙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SKBS007)。*为本文通讯作者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民族记忆之魂”,是华夏文化无可取代的“活化石”。活化闽中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这一遗产的有效活态保护,不但可以提高遗产的知名度,还可以为遗产传承做出实在性贡献,增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提高游客对该非遗旅游的认可度,是一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但保护了遗产文化,还让遗产重创价值,文化保护与旅游产品赢利双丰收。 一、国内非遗利用与保护现状

我国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有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1]和以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研究,[2]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对民艺表现方法的再创造;[3]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进行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已组织中国族群文化多样性与口头传统保护数字化研究;云南大学等地方院校已开展有关文化生态和旅游开发研究。上述研究基本是以非物质文化本体研究为主,从文化和美学层面探讨自身保护和发展方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物”的研究。曹沙在浅谈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途径中提到,民间表演市场的萎靡使一些艺术面临失传,如民间舞蹈九莲灯是一种独特、少见的民间艺术,以舞乐高雅、制作独特、故事曲折而闻名于世。作为九莲灯文化传承人的王汉宾,已经近80岁高龄,目前,九莲灯的制灯、乐曲、队形变换形式仅有王汉宾老人一人掌握。并提出由于制作九莲灯的材料费用昂贵、村里青年人外出打工等原因,该艺术已经面临断档和失传的危机。[4]刘茜等讨论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

用,主张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5]刘魁立、陈天培、尹小珂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一旦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地方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6]杜丹阳认为,主题公园是使文化遗产无形变有形的最佳方式;[7]林庆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注重观赏类资源的物质再现;[8]李海平讨论了清徐老陈醋文化的旅游开发,主张开发醋文化旅游纪念品;[9]宋瑞以武强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强调在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信息系统中融入年画元素,建设诸如“年画世界”“年画村”“年画一条街”等实体项目;[10]汪宇明在《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小见大地探讨了大型实景舞台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11]目前,国内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较少。 二、大田板凳龙的概况及保护现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凳龙历史悠久,千年传承。三明大田板凳龙作为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盛唐、兴于明清、发展至今。据大田玉田村(板凳龙示范村)范氏族谱记载:肇基祖范元超,祖籍南京西湖里,唐僖宗文德元年升御史中丞,昭宗天复辛酉年弃职携眷入闽住建州,天佑元年(公元905年)迁居尤溪即玉田,蕃衍子孙;并把南京的榜龙文化带入玉田,随后即演化为桀骜雄姿、气势浩荡的板凳龙。据记载,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大田知县叶振甲的《咏元宵绝句》提到:“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可见板凳龙在明清发展为繁荣时期,民俗沿袭至今,大田的百姓们依然在龙到之处燃香放炮,迎祥纳福,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板凳龙结构有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制作材料为竹板、竹篾、蜡烛、彩纸,由本村村民挨家挨户出一龙身拼凑而成,为迎接元宵迎龙盛事,大田境内18个乡镇村民及手艺人均须筹备大半年,大田板凳龙人员参与广、气势磅礴,以长达两千多米的“巨龙”著称,也是五湖四海媒体们争相播报的盛景。2008年,大田板凳龙正式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致全县五十多村村民主动参与板凳龍活动。但大田板凳龙保护现状仍处于瓶颈期。近年来,大田有关部门建立了有关机构对板凳龙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但这些资料被记录后基本处于停滞且无人问津状态,属于一种静态保护现象,并非为有效、可持续的活态保护,这样的保护只保护了躯壳,但失去了灵魂。大田板凳龙的产生是某个时代、某个环境的特定产物,一旦脱离了原有环境也就没有了生机,所以,当务之急是创造其价值。另一方面,大田板凳龙在保护过程中,阻碍诸多,表现如下:一是当地村民观念相对落后,对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缺乏,缺乏主动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二是当地有关部门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工作强度低;三是各级各部门对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尚未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法规进行保护;四是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今社会容易受到现代物质生活改变与市场经济冲突;五是制作板凳龙民间艺术缺乏传承,部分板凳龙手艺传承人离世或失传,目前大田板灯龙制作与表演传承人短缺,代表人物有范开梦、范瑞钰、温道双等人;六是缺乏相关非遗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三、大田板凳龙的活化利用与保护

三明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正临传承人失流、游客认可度低及传承者后代接受度低的困境等。针对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三明大田板凳龙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及保护措施,以促进板凳龙的活化传承,进一步促进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发挥大田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优势,制定有利于板凳龙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下乡普查。组织专业学者及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座,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搜集板凳龙传承人口述资料及采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优待传承人。对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好登记造册,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制作者与表演传承人进行上级申报与保护。完善制度。完善板凳龙非遗项目管理传承机制,制定板凳龙相关档案管理、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做好板凳龙传承基地命名及挂牌工作,对板凳龙示范村玉田村给予命名、挂牌。培养传承人。邀请省、市非遗专家对大田板凳龙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让传承走入校园,提高青少年对家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宣传力度。深入收集、发掘、整理板凳龙的文化内涵,让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走进乡镇,提高全县人民的重视程度,利用媒体报道、网络宣传、网页制定、校园宣传、公共场所板凳龙雕像设立、板凳龙博物馆建立等。将非遗旅游资源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板凳龙的活化,就是让其再可视化、重现化,灵活鲜动,亲近化、有触感和融入感,激活处于睡眠中的资源,改变当下状态,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灵活”板凳龙体制管理,使板凳龙从参观型模式到体验型模式转化,如制定板凳龙文化节,让全民参与板凳龙制作过程,感受板凳龙文化,体验板凳龙乐趣,推广板凳龙旅游产品(如板凳龙玩偶、钥匙扣、书签、明信片、书籍等)。基于剧场理论提出板凳龙活化策略。借鉴格莱夫和费斯克的剧场表演理论(1983年),即演员(服务人员)与观众(顾客)的关系,运用于当今非遗旅游资源的活化利用具有关键指导作用。基于通过剧场理论,采用编剧、演员、导演、舞台、表演、观众六个要素,综合运用体验、情境、事件、融入、印象、延展六种策略,灵活采用动态展演、参与体验、虚拟现实、功能再造、产品衍生等手段,提出活化利用板凳龙的路径。基于剧场元素理论指导下,闽中板凳龙非遗旅游资源活化保护路径如表1所示。

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旅游资源文化,让游客参与文化体验,才能为旅游资源创造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一个良性“非遗+旅游+收益”大循环产业,有效创新非物质遗产旅游资源,大幅度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其中,最有意义的属体验参与感,当今社会营销新策略属文化消费,而非遗旅游就是“体验+文化”的最有效资源,只有活化利用这一有效资源,才能取得产业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板凳龙利用与活化。板凳龙活化利用需多方支持,共同参与。从企业、高校、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民众等多方面构建板凳龙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灵活激化板凳龙的资源价值,分别对板凳龙的观赏活化利用、科教活化利用、经济活化利用、文化活化利用、社会和环境活化利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价值打造。从游客视角活化利用板凳龙。游客前去欣赏当地板凳龙文化体验的动机,认为主要有凝视、审美艺术、原真性、个人互动、祈福和非正式学习等六个核心维度。活化利用建议有:首先,精心推出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营造一批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如板凳龙、傩舞、汉剧、大腔戏古城一条街;打造一批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如元宵迎龙、花灯,吴山茶文化活动等品牌活动;培植一批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如举办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艺术展;形成一条文化遗产旅游精品线路,如玉田村板凳龙、吴山茶文化、象山蒙古包体验等形成一条规范的旅游路线,带动沿线村镇非遗文化旅游利用与发展。其次,重视板凳龙“非遗”旅游文化商品开发。结合大田本地文化特色,可开展板凳龙文化节,文化节可展现板凳龙文化底蕴、旅游纪念品、注入当地美食文化,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

四、结语

通过活化非遗这种新方式利用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灵魂的标志,这种方式是对非遗利用与保护的最好延续与传承。不仅丰富了闽中非遗旅游文化多样性,而且为当地非遗旅游注入新鲜血液。活化利用大田板凳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笔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通过本次研究,探索出影响板凳龙活化利用的关键所在,为大田板凳龙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贡献微薄力量,为板凳龙传承提供新思路,更好地保护闽中板凳龙文化遗产,守住闽中区域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成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4):80.

[2]唐家路.从民间美术研究到构建民艺学科:张道一先生的民艺观[J].美术观察,2001(1):49-51.

[3]翟墨.灵魂:分离与回归:吕勝中剪纸艺术《招魂》展走笔[J].中国文化,1991(2). [4]曹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5,29(2).

[5]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6]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95-101. [7]杜丹阳.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5(9):135-137. [8]林庆,李旭.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9-43.

[9]李海平.“醋都”的牌子怎样打响[J].旅游时代,2007(3):33-35. [10]宋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J].旅游时代,2007(4):48-51.

[11]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J].旅游科学,2007(4):31-35.

[12]李庆雷,董培海.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J].旅游研究,2016,8(5):29-35.

[13]李琼.民俗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中服务剧场理论的运用[J].江苏商论,2009(5):67-68. [14]李琼,段颖希.服务剧场理论在四川民俗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8(2):232-233.

[15]林生钟.正月最火是游龙[J].时代三明,2013(1).

作者简介:肖琦(1989-),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林明珠(1984-),女,福建晋江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遗产旅游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