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磨损颗粒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2021-05-15
来源:步旅网
・ 78 ・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3月 第3O卷第2期Int J Orthop,March 25,2009,Vo1.30,No.2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丁悦秦础强 刘尚礼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许多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然而术后发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 摘要使人工关节面临翻修的难题。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由磨损颗粒诱导的 假体旁骨溶解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磨损颗粒的特性与其引起的生物学反应密切相 关。该文就磨损颗粒的分类、大小、形状及其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磨损颗粒;无菌性松动;生物学特征;人工关节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o0万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10 年约1O 的病人可发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随之而来的人 工关节无菌『生松动_^ 。目前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具体 损低、产生颗粒少及生物活性低 的特点,但陶瓷材料易 碎,一旦发生相关并发症,给翻修造成一定的困难。 PMMA颗粒存在于应用骨水泥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中,以往认为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由骨水泥颗粒引起 的,称之为“骨水泥病”。但后来发现,在非骨水泥型人工 关节中同样可以发生无菌性松动,骨水泥颗粒只是引起 关节松动的颗粒之一。 2磨损颗粒生物毒性 发病过程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如磨损颗粒 因素、微动因素、应力遮挡因素、高液体压力因素等引起。 其中,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1磨损颗粒分类 根据人工关节材料和固定方式的不同,磨损颗粒主 要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颗粒、金属(钛合金、 钴铬合金)颗粒、氧化铝陶瓷颗粒、骨水泥(PMMA)颗粒 等。不同磨损颗粒的生物学特性各异。 在人工关节翻修手术中发现,UHMWPE颗粒是主要 的磨损颗粒。几乎在所有病例中均可见聚乙烯微粒,微粒 数量也最多。以往研究 表明,UHMWPE颗粒诱导巨噬 磨损颗粒的毒性可由磨损颗粒本身引起。Bernard 等 在体外试验中发现UHMwPE颗粒被人嗜中性粒细胞 吞噬后,可引起粒细胞失活,从而削弱机体对外来感染的抵 抗能力。Papageorgiou等_1“]通过比较纳米级和微米级钴铬 合金颗粒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发现,纳米级钴铬合金颗粒 对成纤维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它在细胞内 环境中可以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引起更大的DNA损伤作 用,表现在引起更多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更快引起电子 致密沉积物在细胞内沉积等。生物毒性也可以由颗粒引起 的金属离子引起(相对于金属颗粒而言),不同人工关节材 料配伍产生的离子种类和数量不同。金属离子被细胞摄取 后,可产生细胞毒性,引起一系列细胞凋亡或坏死,并可损 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能力比其他颗粒强。近年来,为了减 少人工关节磨损率,交联技术已应用于聚乙烯材料中。 Fisher等 研究发现,高交联聚乙烯材料产生的颗粒直径 大小比传统的聚乙烯材料产生的要小。Ingram等 研究 发现高交联聚乙烯磨损颗粒的浓度在0.1“ /吞噬细胞, 就能诱导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一a,而 普通聚乙烯磨损颗粒的浓度需达到10 M /吞噬细胞(或 以上)才能诱导吞噬细胞产生相同浓度的TNF_a,因此认 伤细胞内染色体_1 。铬、镍、钴和钛金属可产生活性氧簇, 可对DNA和蛋白质产生损伤。游离的或被吞噬的磨损颗 粒均可通过淋巴系统,或以颗粒或以离子的形式通过血液 为高交联聚乙烯的磨损颗粒较普通聚乙烯磨损颗粒具有 更强的生物学活性。但也有人[5 认为不同交联级的聚乙 烯颗粒在生物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只不过产生颗粒的 数量不同而已。关于高交联聚乙烯颗粒的生物学活性的 高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金属颗粒一般包括钛合金颗粒和钴铬合金颗粒,可 产生于金属一金属、金属一聚乙烯、金属一陶瓷人工关节假体 的配伍中。Brown等 一在金属一金属与金属一陶瓷人工髋 关节磨损模拟器中所提取出来的金属颗粒的形态及大小 无显著性差异。目前金属颗粒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它 产生的离子具有生物毒性(见后述)。 许多研究证明,人工关节中的陶瓷一陶瓷或陶瓷一聚乙 烯配伍可以产生氧化铝颗粒。Minoda等 在应用MP 途径运送到全身。已有大量报道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病人,特别是金属一金属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血清和尿液 中金属离子浓度升高 。Savarino等 测定全髋关节置 换病人血清中铬、钴、铝、钛等金属离子浓度,发现金属一金 属人工关节明显比陶瓷一陶瓷人工关节产生更多的离子,因 此认为磨损颗粒的生物毒性是全身性的,当体内金属离子 积蓄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诱发全身多器官多系统产生生 (medial pivot)关节假体的动物体内模型中发现有氧化铝 颗粒存在,但其形状比金属颗粒圆,故推测其可能减少相 应的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尽管氧化铝陶瓷关节具有磨 作者单位:51()120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物毒性作用。体内外实验研究_1 表明,金属离子可对血液 系统、免疫系统、肝肾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 统产生各种各样的毒性。虽然目前尚缺乏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释放的金属离子直接致病的相关临床试验和研究,但金 属颗粒的生物毒性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3磨损颗粒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 人工关节无菌『生松动时骨与假体之间的纤维界膜组织 中存在着大量磨损颗粒和细胞。巨噬细胞在人工关节无菌 性松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两部分,一是作为磨损颗粒在体内 识别和启动的最主要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对机体起防御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3月 第3O卷第2期Int J Orthop,March 25,2009,Vo1.30,No.2 ・ 79 ・ 反应;二是作为破骨细胞的前体,启动后可引起骨溶解。 小的磨损颗粒(<10 fie)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产生一 r系列炎症因子,诱导骨溶解及无菌 松动,而大的颗粒虽不 被吞噬,但能被巨噬细胞所包裹,同样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 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Zysk等。 在体内试验中发现直 径为0.5 m、2.0 ffm和75 m的聚乙烯均能引起白细胞 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并发生组织学改变,说明不同大小的 磨损颗粒均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当然,反应最强、数量最多 自由基,激活神经鞘磷脂酶和发生细胞膜过氧化反应,而 水解的神经鞘磷脂可以通过核因子(NF)一出途径及诱导 骨吸收基因,启动巨噬细胞释放TN卜a。还有研究¨2 认 为磨损颗粒可以通过内毒素启动巨噬细胞,因为巨噬细 胞上也有特异的内毒素受体(CD14、Toll样受体),提示内 毒素可能参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启动。 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磨损颗粒后,可分泌一系列炎症 因子,目前已确认的有TNF-a、IL-6、II 1b、RANKL、前列腺 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 fm的颗粒。Benz等 胡经透射电镜 素(PG)E2等,其数量和种类依磨损颗粒的大小、数量、种类 对翻修的髋关节界膜组织的观察发现,巨噬细胞吞噬的磨 损颗粒中75 直径小于0.5/,m,90 小于1.0 ffm。扫描 电镜观察显示磨损颗粒形态不一,多数颗粒为表面不规则 的类球形或呈棒状和丝状。Fang等 研究发现,球状颗粒 比同样数量的长条状颗粒更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不同形 状颗粒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强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磨损颗粒通过哪些途径激活巨噬细胞,目前尚未完 全清楚。单核一巨噬细胞的启动方式分为两大类_ 1,一种 是经典激活方式(classic activated macrophages,CaMd)),单 核细胞被革兰阴性细菌产物如脂多糖(LPS)或I型辅助T 淋巴细胞因子(Th1)启动,表达TNF_a、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一7等致炎因子,多存在于急性炎症组织中,参与 组织破坏,抑制组织修复;另一种为选择性激活方式 (alternative activated macrophages,AaMqb),单核细胞在低 氧环境中或被转化生长因子(TGF)一a、TNF_a、Ⅱ型辅助T 淋巴细胞因子(Th2)等因素启动。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 胞表达白细胞介素(IL)一10、TNF_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等细胞因子,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化等。我们 研究发现人工关节假体周围组织中存在着不同亚群巨噬 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处在不同的炎症期(包括急性、亚急 性和慢性),其中吞噬了磨损颗粒的巨噬细胞可产生大量 TNF-a、IL-6、I 1b和细胞核因子一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ANKL),故认为在假体周围组织中同时存在着 Md) 和AaM0p,但是以何种激活方式为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参与细胞生 长、发育、分裂、分化等多种细胞生理过程的重要细胞通 路。研究 发现,磨损颗粒作用于巨噬细胞可通过细胞 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p38MAPK和c-Jun氨基末 端激酶(JNK)途径。钛颗粒和PMMA颗粒可以诱导上 述MAPK家族成员的快速激活,相反,抑制MAPK信号 的激活可以减少这些磨损颗粒诱导的前炎症介质释 放l2。],提示MAPK在信号从颗粒一细胞产生并传导到细 胞核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动物模型中,p38抑制剂 可以治疗炎症性骨破坏,证实p38MAPK信号途径抑制 剂可以预防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溶解疾病_2 。另外, Rakshit等 还发现MAPK可以调节钛颗粒和PMMA 颗粒诱导表达破骨细胞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 (SOCS3)的能力,提示MAPK通路可以尝试作为人工关 节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的治疗靶点。 磨损颗粒也可以不依赖吞噬作用而激活巨噬细胞。 Soloviev等 研究发现,磨损颗粒可以诱导巨噬细胞产生 而不同。成纤维细胞吞噬钛颗粒后通过环氧化酶(COX)一2 途径可分泌PG 、II,6【- ]。除此之外,巨噬细胞受磨损颗 粒刺激后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Spanogle等 研究发现VEGF在发生骨溶解的假体周围增 多,而且产生VEGF的(][瑚 、CDIlb 巨噬细胞数量也明显 增多,至于两者是否有直接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磨损颗粒除了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前炎症介质外,还 可以引起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T淋巴细胞的凋亡。 Landgraeber等 研究发现,动物模型松动假体的周围存 在过量的p53和BAK表达(两者均为重要的凋亡调节因 子),上述细胞的凋亡是否可以成为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 的治疗靶点,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磨损颗粒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相互作用 破骨细胞来源于单核一巨噬细胞谱系,单核一巨噬细胞 在磨损颗粒的作用下,分化成为破骨前体细胞,破骨前体 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有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在这个 分化过程中,磨损颗粒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可 分为直接作用和问接作用。直接作用可包括,抗破骨细 胞形成的干扰素7信号可被钛颗粒所抑制;抑制破骨前 体细胞分化的IL-6信号转导也可被钛颗粒和PMMA颗 粒所抑制 。间接作用是指引起颗粒刺激巨噬细胞等产 生的促炎症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如TN卜a可促进T细胞 产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并促进成骨细胞 和其他细胞分泌RANKL,进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与 破骨前体细胞p55和p75 TNF受体结合而直接使其向破 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核心结 合因子(Cbf) 1,使其分化受阻;与破骨前体细胞上的 TNF受体(TNFR)1和TNFR2结合,通过一系列信号途 径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和凋亡。 在磨损颗粒与破骨细胞相互作用并引起骨溶解的机 制中,最重要的是RANKL、核因子一 B受体活化因子 (RANK)与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的形成需要一定 浓度的M-CSF与RANKL。RANKI 是破骨细胞产生和 启动的关键细胞因子,它可与破骨前体细胞表面表达的 RANK结合,促使破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为有溶骨活性 的破骨前体细胞,这个过程需要活性因子M-CSF参与, 它与R KL同样可由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所表 达。成骨细胞可分泌OPG,可与RANKI 竞争性结合,阻 止RANKL与RANK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成 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的RANKL和OPG在正常 生理状态下保持平衡状态,使成骨和破骨趋于稳定,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