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德育工作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022-05-13 来源:步旅网
第1期总第二十四期 2014年2月 高校辅导员 高校德育工作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胡玉荣木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 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是我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更是国内外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在当前复 杂多变的国内 ̄bsz,境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不能忽视或淡化,而且更要成为各项工作尤其 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强化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德育;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不仅是个严肃深刻的理论话 题,而且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解决的迫切现实 化,并且这一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 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变化 势必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构成冲击。在当今 我国社会的诸多认同问题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 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 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 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充分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视。**总书 题已经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J。当前,高校首要的工 作是要厘清和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挑 战。现实地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挑 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强调意识形 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 端重要的工作。由此也凸显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 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随着我国改 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 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坚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变。无疑,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 的同时,也使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 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办学方向,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一益格局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由此催生了更加 、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挑战 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市场经济强调的自 由、利益、竞争、务实等观念,使得个人主义、享 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在高校 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大学生国家意识和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我 国社会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 作者简介:胡玉荣,女,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讲师,云南大学2o13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 23 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社会公德缺 失等。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容 易造成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向心力的下 滑,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冲击。 第二,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干扰。现代社 会,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的,往往 并非强大的军队,而是来自异质观念的干扰。正如 萨义德所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接的控制已经 基本结束;我们将要看到,帝国主义像过去一样, 在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也 在一般的文化领域中继续存在。”【3 在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下,意识形态的渗透己成为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方式。尤其 是近年来,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经 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伴 随着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_4j。中西方的经济 往来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反映西方社会的 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传入并渗透到高校,置身于 其中的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 的影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 我国大学生实施价值观的渗透,以“民主”、 “人 权”和“普世价值”为幌子,直接推销其意识形态 和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想消解和改造大学生的生活 方式以及理想信念,颠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 意识形态的信念,挤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 传播和辐射,这势必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 来很大的挑战。 第三,信息网络化的推波助澜。随着网络的普 及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主流意识形态已不能再像 过去那样依附于国家强制力来进行自上而下的单一 传播和灌输了,互联网正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激烈 斗争的重要“战场”,正如托马斯迈尔所指出的, “现代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党的最大竞争对手, 它们和政党争夺受众,争夺对社会主流意见的主宰 权” 。网络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发布和吸收信息的 能力,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都获得了生存空间和传播 土壤,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轻易地进 入高校学生中,这大大增加了高校调控大众传媒的 24 难度,削弱了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舆 论控制力。弗里德曼说: “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 地缘政治的屏障,Windows系统和IBM个人电脑 则消除了另一种重要障碍,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处 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_6 此外,较之西方国家对网络传播的重视和咄咄逼人 的势头,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方式显得相 对滞后,网络教育平台尚未被充分利用,大学生对 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薄弱,毫不夸张地说,网 络领域的短兵相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高校 的意识形态工作。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 路径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在经 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 建设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考验,对我国高校意识形 态工作中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视而不见或置之不 理都是不可取的。**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 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 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 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无时 无处不在的,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提醒 我们,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 总是习惯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 的意识入手。因此,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意 识形态领域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 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 甚至丧失政权。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集中的地方, 更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的 严峻形势,正视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 进而积极寻求应对挑战的策略与途径,不断强化 全体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 同。 (一)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元” 主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为广大社 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除此之 外,社会上也存在其他的社会思潮,这是一个不争 者。”_9 无论在任何社会,知识精英都是社会发展 的领导和核心力量。高校德育工作者很重要的一部 分职能,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引导 的事实。一方面,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 主义的主导地位。因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 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思想领域 的主流地位和主导意义。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 广大师生自愿地认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生活方向。 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中,更要凸显德育工作 者的教化、号召和感染力作用。当前,高校要坚持 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必须培养 义,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 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 元化,搞得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 会政治动荡 J。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 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动力,必须 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强势指 导。另一方面,尽管其他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不 占主流地位,但它们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影响。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的主导,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其他意识形态 的存在。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 一文中指出: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 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 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存在。”“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 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_8 事实上,马克思 主义就是在同各种思想不断的激烈碰撞中前进的, 不同的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碰 撞,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 和有益补充,促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 展。因此,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社会思 潮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在 承认多样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兼 收并蓄地融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合理因 素,吸纳一切社会形态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确保 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主导地位 不动摇,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二)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作用,推动主流 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宣传教育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人类价值的守护 一支意识形态建设的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意识形 态建设、教育和传播中的有力作用。一是积极推进 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鼓励高校德育工作者与 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更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内涵, 并通过他们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承、观念塑造、 社会思潮引领过程中所发挥的正面引导和宣传示范 功能,使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认同不断趋向一致、 形成合力。二是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普及工 作。在传播和灌输的方式以及媒介的选择上不断探 索和更新,努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话语方 式的创新,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感染力,把坚持正 确导向与选择灵活宣传方式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 现代传媒和网络信息技术驾驭舆论导向,通过文 学、艺术、音乐、摄影等鲜活愉悦的形式让高校师 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真正让马克思主 义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 中去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生活化、普及 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 同与普及。 (三)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高校工作各环节 江泽民同志在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中曾强 调: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国高校 的第一要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直接关 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大局。宏观上看,高校的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是我党意识 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部分高校 领导和管理干部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高 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仅仅属于党务工作,与高校任课 教师及其他人员无关。这样的看法不仅是错误的, 也是十分危险的。事实上,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在 25 各项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根本性和 全局性。因此,不应该把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德 育工作者隔离出来孤立地看待,全体高校教师在意 识形态问题上都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 力宣传者和坚定捍卫者。为此,要把牢牢把握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学习,并努力内化为自身文化知识构成 的一部分,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 位,将意识形态工作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 和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融入到高校师生的 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活动、日常生 活当中去,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坚守好意识形 态领域的重要阵地。 (三)以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切入点,促进高校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追根溯源,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 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核 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 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从国家、 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进一步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通过以统一 的“公民”身份统摄各民族个体成员的身份,更加 明确了以价值观构造实现认同整合这一核心价值体 系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功能。当前,高校坚持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突显出两方面的重要意 义:一是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师生对民 族凝聚力的认识,强化国家观念和文化认同,为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努力奋斗;二是整合 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理论基石,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高度 的统领性,是对我国现实存在的不同层次的价值观 念进行整合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标准。 在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层次的道德选择和价值 取向的情况下,建立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 精神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各种 社会思潮,保证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 26 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定位,实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社 会思潮在基本方向和原则精神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保持一致。 总之,我国社会已进入了快速转型而又充满 矛盾的阶段,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社会思潮 的多样化。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我国高校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 挤压。面对冲突与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一如既 往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 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切实强化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确保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 和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 才。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32. [2] 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0:5. [3]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 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4]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3:179. [5]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热话题与冷思考(十六) ——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2000,(4):11. [6】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世界是平的【M].长 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45. 【7]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89. [9]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 京:新星出版社,2008:266—267. [1 0]中共中央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 集(第2版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