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ge的语音学习模型综述
2020-09-19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V01.24 F TAIYUANⅡ ITrIITE 0F l Flege的语考 习 型像 郭雅斌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语音学习模型是关于语音,尤其是第二语言习得中语音的感知及产生的理论模 型。探讨和论述这一模型的起源、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在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展示前人所 作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求突出这一理论模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音学习模型;语音感知;语音产生;二语习得 语音学习模型(spoech Learning Mode1)是加拿大语言学家James E.Flege在Catherine T.Best(1993)的感 知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1)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的。感知同化模型(PAM)主要解释的是处于 母语语音体系中的二语习得者如何感知非母语的语音。这里所说的非母语语音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与母语的语 音范畴(Phonological Category)同化的程度;而它们所能同化的程度又决定了学习者是否能够感知存在于两种 语言间的语音差异。语音学习模型(SLM)包含了4个主张和7个假说,达到了“近l5年来蓬勃发展的关于成人 第二语言语音的产生和双语间差异感知的语音学研究的顶点”(Eckman,2oo4)。本文首先要阐释SLM的基本 内容.并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践性研究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展示SLM这一理论模型的具体应用。 一、语音学习模型(Speech eLarning Mode1) 1.SLM的目的 SLM试图解释个体在学习产生与感知L2语音音素(如元音、辅音等)过程中的成败原因,它所关注的问题 是.是否有些第二语言的语音是不可习得的?或者只有儿童才有可能习得?以及什么是语音的感知等。 2.SLM产生的历史背景 (1)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Criitcal Perido Hypothesis) 关键期假说(CPH)由Lenneberg于1969年提出,起初是研究人类母语习得的理论,之后这一理论又深入 到第二语言习得方面。CPH认为个体在年龄到达l2岁之后,所产生的第二语言(L2)的语音很难不带有母语 (L1)的口音。然而,Flege认为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l2岁之后成功习得L2语音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或 者是证明所有儿童都能成功习得,或所有成人都无法成功习得L2语音。Flege等人进行的实验(Flege et 1a., 1995;1999)发现许多儿童即便是在长期接触L2环境之后。他们的L2发音仍然带有母语口音,这一结果反驳了 cPH的假设。 (2)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seis) 1979至1984年间。大多数L2研究都是围绕对比分析假说(CAH)这一理论展开的。CAH认为L2当中与 Ll相似的部分比较容易习得,反之则较难。Flege(Flege,1987)以英语为母语和法语为母语的被试进行实验,测 试他们对法语,y,和,u,的发音,并得出结论:完全与英语不相同的“全新”的法语元音比起与英语相似的法语元 音发音质量更高,这一结果也与CAH的主张完全相反。 (3)注重抽象的语言学单位(abstract linguistic unit)而不是具体的语音(phonetic substance) 与CAH同时期.研究者们也倾向于认为二语学习者是依靠既有的母语语音体系来感知和产生L2语音 的。他们把语音描述成一系列可转移的区别特征。为了验证这一理论,Flege和Port(Flege&Port,1981)Ig试了 美国印地安那州大学的阿拉伯成人对英语,p,的发音。他们发现这些人所发的,p所起来跟/b,非常相近,也就意 味着这些成人的二语习得者并没有把所谓的抽象的特征与实际的发音结合起来,这与先前所说的那种理论假 一7l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设不相符。而FIege等人(Flege et a1.,1996) ̄实验也表明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才开始学习的二语习得者都 能够掌握母语中所没有的L2的语音特征从而使之与L1的语音相区别。 (4)语音范畴(或称语音类别)感知(Categorical Perception) 语音范畴感知理论认为如果L2的语音在听觉上与L1趋于近似的话,两者之间的声学语音学差异就有可 能被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导致L2语音的错误产出。然而,Flege用他所做的实验(Fhge,1984)K驳了这一理 论。Flege以居住在芝加哥的美国和法国的成人为被试,以英语的音节/tu/为刺激,测试他们的发音,得出的结果 表明即使是成人也能够感知双语问的语音学差异。并把这一信息存储在他们大脑的长时记忆表征里。 (5)单向的Ll对L2的干扰(Unidirectional L1.+L2 interference) 这一观点把L1和L2视作两个分别独立的语言体系。并认为双语者可以自由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 换”,发音的错误是由于受L2习得程度的限制;而对于L2对母语的干扰作用却未进行充分的探讨。Yeni— Komishian等人(Yeni—Komishian et al,2000)和Fhge等人(Flege et al,2004)分别测试了韩国人、意大利人的英 语发音.他们所得出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不仅L1会影响L2的产出,反之亦然,并且L2对L1的影响在早期开始 学习的双语者身上效应更加显著,从而得出结论:L1和L2并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语音系统。 3.SLM的核心内容 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SU 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这一理论所包含的主张和假说。 (1)SLM的主张(Propositions) Pl:引导人类成功习得母语语音体系的机制。其中包括形成新的语音范畴的能力,在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 都是完整地存在并可以通达的。而且能够应用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去。 P2:语音的具体特性表征在长时记忆里。被称为“语音范畴”。 P3:人类自儿童时期就建立起的语音范畴随着个体成长不断发展并反映出L1或L2所有语音的特性。 P4:双语者能够尽量维持L1和L2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异,而构成L1和L2语音范畴的音素存在于“共同的 音系空间”。 (2)SLM的假说(Hypothesis) HI:L1和L2的语音在音位变体层面的知觉上相互关联,而不是在抽象的音素层面。 H2:双语者必须至少能够辨别L1和L2的某些语音差异才有可能形成L2的新的语音范畴并使之与封闭 的L1语音相区别。 H3:1.2与L1之间可感知的语音差异越大,两种语言语音之间的差别就越有可能被辨别出来。 H4: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大.感知L1和L2语音差异,以及感知那些与L1相似的L2的语音之间差异的可 能性会逐渐降低。 HS:L2的语音有可能受到“等值分类”(equivalent classiifcation)l(Flege,1987)的影响而使语音范畴形成受 阻。当这一现象发生时。学习者就会倾向于使用一个语音范畴来加工知觉上相互联系的Ll和L2语音。结果就 是L1和L2的语音的产出趋于近似。 H6:双语者已建立的L2语音范畴有可能在以下情况中与单语者相区别:为了维持存在于“共同音系空间” 的语音之间的差异,双语者的语音范畴偏移了母语的语音范畴;或者双语者的L2知觉表征是建立在L2语音 特征与相似的L1语音特征相区别的基础上以维持语言问的语音差异。 H7:一个语音的产出最终与表征在该语言语音范畴内的语音性质相符。 SLM认为L2习得者在语音的感知和产出方面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对语言间音位变体的认知偏差引起的跨 语言的语音干扰所造成的。Flege的实验研究表明。发音水平与初次接触第--语言的年龄高度相关,即使对儿童 来说。越晚接触外语其发音的外国口音越浓,但是,发音水平的降低并不是由一般发音能力的丧失引起的,而是 母语发音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和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母语程度的结果。根据SLM,L2学习者是依靠建立在母语 语音体系当中的语音范畴来感知L2的语音的。L2学习者能够建立起与L1语音相区别的L2新的语音范畴, 而且他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具备这种能够形成新的语音范畴的能力,即使这种能力与开始接触L2环境的 年龄成反比.即年纪越大能力则逐步降低。 S瑚也认为即使成人L2学习者成功习得了L2的语音特征,他们的发音仍然会保留一些母语的口音。这 一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时的产出L2的语音介于L1和L2之间。Flege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常常比成人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上占优势的 现象。他指出:第二语言的输入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成人与儿童在语音学习上的差别可能是由于语言 输入的质和量的不同而造成的。同样处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成人所接受的输入量往往不如儿童:同时成人常常 接触一些抽象的语言概念,而儿童接触的几乎都是身边的、具体的语言概念。这种语言输入的质的差别对学习 语言影响很大。 4.语音学习模型的实际应用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作为“近15年来蓬勃发展的关于成人第二语言语音的产生和双语问差异感知的语音 学研究的顶点”,SLM必然引起众多关注L2语音习得的研究者的兴趣。比方说,在影响L2语音习得的要素中。 年龄一直都是一个受到研究者广泛注意的问题,Flege本人也不例外。Flege等人(nege et a1.,1999)测试了在美 国的韩国人的英语发音和语法能力,并且发现他们到达美国的时间越迟母语口音就越重。然而,在语法能力方 面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Flege等人得出结论,年龄效应有可能是L1和L2语音体系交互作用 的结果。广外的王初明教授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了一些文章(王初明,2001a,2001 b)。而SLM这个语音学习的理论 模型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它把传统的单纯研究单向的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干扰的观点扩展为研究两种语言语 音系统的相互影响。Flege(Flege,1987)已经证明了当L2的语音范畴形成受阻时L2将会对母语产生影响,即两 种语言的语音会趋于同化(assimilation)。Wang等人所做的研究 g Y.et a1.,1999;2003)就以中国的普通话和 英语为对象观察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结语 语音学习模型所包含的几个具体主张和假设可以解释二语学习者的语音感知现象,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对这些内容进行证伪,使这一模型逐步完善。同时,在应用SLM时实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第二语言语音的产生 (1)母语国家的人是否能如我们所预期的感知这种语音音段? (2)假如有,他们能否听到这种语音产出里所带有的“外国口音”? (3)从声学角度来测量的话,它与母语国家的人的发音是否接近? 2.第二语言语音的感知 (1)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正确识别各种L2语音吗? (2)假如可以,他们能像母语国家的人一样迅速分辨出来吗? (3)他们是否比母语国家的人更容易受到语义和词汇层面的影响? 3.必须有合适的被试参与其中 (1)第二语言的输,A(input) ̄由母语国家的人来进行,才是没有“外国口音”的输入。 (2)被试应是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不是初学者。就初学者来说,他们与母语使用者的差异 只能反映他们第二语言的学习程度,而不是不具备习得的能力。 (3)要找到很少或几乎不使用母语的学习者。许多研究表明较少使用母语的个体比经常使用母语的个体 在第二语言的表现上更好,假如被试经常使用母语,他们与母语使用者的差异就可能体现为他们在区分L1和 L2语音体系上有困难,而不是没有能力学习。 语音学习模型的提出使第二语言语音的研究实现了跨语言的结合,能够从感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双语语 音的差异和相似性进行分析,是对PAM的一个补充,达到了对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双向研究的目的,随着今后 实践的进一步开展.这一理论还有值得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初明.二语习得年龄研究【A】.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叽.外语界,2OOl。(6). 一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