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理想城市构建的理论、基于理想城市的中国实践以及理想城市构建的经验总结三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规划的理性与理想的规划的理解。 关键字:理想城市;理论;实践;经验总结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7%,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你我所居住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城市鸿沟、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甚至是突发自然灾害导致城市不堪一击„„各类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禁要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建设出“肌体健康”的适合人类生活的理想城市。
1关于理想城市构建的理论
面对快速城市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许多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构建理想城市的理论与观点。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赖特的广亩城,从芒福德的有机城市到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理论再到法斯的通讯城等等[1]。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适时把握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下一阶段我们构建理想城市应遵循的原则之一。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以下一些理论是今后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雅典宪章》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大纲”,虽然它因为依据理性主义并过于提倡功能分区而受到后世的批判,但我认为它对于今后的城市规划仍有借鉴意义。《雅典宪章》列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憩息、工作和交通。关于居住,宣言声明居住区应放在城市中最好的地点,最佳的地势及气候,接近可供居民憩息的公共空间,并且在邻近地方有适于发展工商业的用地,以提供就业。关于憩息,城市更新一定要留有空地,不但作为憩息之用,也可与其他城市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邻里博物馆)合用。关于工作,按工业的性质及需要分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缩短居住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大型工业区应与其他城市地域分离,小型及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及居民区内,提高通往市区商业中心交通的使用效率。关于交通,壮观宽广的马路和环市的铁路使得城市交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城市的道路系统应按照调研数据、道路功能、交通工具类别来建立,并按速度需要、安全性和方便度进行分类。关于古建筑,强调保护具有代表性的、不影响市民健康且不妨碍交通的古建筑。有计划地清理与拆除贫民窟,改善居住环境。关于一般需要,结论是城市的居住环境未能满足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要,人们应将公共利益放置于私人利益之上[2]。
与《雅典宪章》强调功能分区不同的是新城市主义以及美国的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居住区的邻里尺度,期望恢复美国小镇的氛围,以步行的距离来构筑紧凑型的街区。高密度住房、混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公共交通、多样化住宅、传统的邻里结构,这些都是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美国精明增长理念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单一的城市功能分区,打造适宜大众交通以及步行的城市组团,实现私家车、公共交通、自行车以及步行的相通与融合,在大众交通换乘点集中进行土地开发,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等[3]。
通讯技术的空间重构,先进技术和创新拉动也就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主要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正在转向基于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服务性城市[1]。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理想城市类型主要有边缘城市、网
络城市以及休闲城市。
边缘城市是随着消费与工业迁离核心城市,在原中心城市外围郊区形成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其主要特征是具备居住、就业、交通及游憩等城市功能,但建筑的密度比中心城市低。网络城市是城市与郊区及周围城镇组成的功能互补、互相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它以快速的通讯网络以及交通网络为依托,具有多中心的结构,在功能上具有一体化、网络化的特点。休闲城市是休闲功能上升为城市性质的城市,休闲功能区发展完善、休闲设施丰富、休闲产业高度发达、环境优美,以休闲文化为城市的气质与灵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休闲设施、国际化的休闲环境和标准化的休闲设施,提供个性化的休闲服务,具备国际化休闲形象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理想城市的理念。比如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智慧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等。
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以文化艺术为核心功能的文化城市最能体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政治与经济、最适合主体需求和城市本性的科学与全面发展模[4]
式。与文化城市相关的理论还有多元文化主义,它强调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和城市形象上的竞争。规划原则和方法不是中立的。它包含了主流民族和它的文化的观点和价值,在主观和多元民族之间规划要强调共识、谅解和接受。但规划是公共政策,必须分清公共利益与民族团体的特别利益,现在有人提倡联络性规划,强调参与,这不仅可用以探讨和协调各民族之间价值观的差别,而且可以处理少
[2]
数民族内部不同的价值观。
创意城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其主要特征为:具有发达的创意产业,同时以创意产业支持和推进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创新;具有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优良生态,不仅集聚一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重视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宽松包容,允许多样化的文化存在与发展,而且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受众,使创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主义,强调保护生态完整,如果是紧密的城市形态,就围绕着自然生态的完整性来进行城市规划;巩固人与自然的连接,了解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保护生态多样性,引导城市化对自然环境产生良性影响;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是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处于低水平。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强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提倡新能源利用与绿色规划,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5]。
科技城市一般是指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知识、智力资源为基础,用先进科技渗透、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城市。除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特色外,科技城市还应主要考察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城市,必
须强化支撑这种能力的条件,即营造高素质科技人才荟萃、高水平研发机构及研究型大学纷纷介入、创业投资活跃的创新体系,及支撑这一体系的人文、市场、法制、社会、生态等综合环境[6]。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7]。
更能体现对理想城市追求的是“可持续社区”。可持续社区是英国近期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英国可持续社区研究院提出可持续社区应包括如下8项内容:(1)活跃、融合、安全,体现在公平、包容、协调;(2)运行有效:有效、融合的参与;(3)环境敏感:关爱环境和资源;(4)设计和建设优良:优质环境质量;(5)联系便捷:优良的服务、便捷的联系、可达性高;(6) 欣欣向荣:经济繁荣和就业充裕;(7)服务优良:优质的公共、私营和志愿服务;(8)人人平等:公正和公平。这些要素围绕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可持续社区的宗旨是建设环境健全、社会整合、经济合理的社区,这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策略,以便实施。可持续社区具有多重目标,不仅包含
[3]
环境保护,还包括社会融合和可持续,与政治参与。
2基于理想城市理论的中国实践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是关于中国理想城市建设议题的讨论从未停歇,中国的理想城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尝试。
《雅典宪章》虽然因为过于理性而受到批判,但是它所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针对转型期出现的边缘城市、网络城市以及休闲城市理论,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也可找到实践的产物。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所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就体现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基本思想,而在大区域尺度上所进行的区域城市群建设则是向网络城市迈进的初步尝试。在休闲城市建设方面,杭州正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跨越、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品质生活之城以及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等方面推进休闲之都建设。
关于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智慧城市等的实践在我国也可找到实例。
在文化城市建设方面,南京为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设计了规划方案,专家们提出了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办法。明城墙、护城河(湖)围合的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应整体保护老城“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环套并置”的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通过全方位的保护,南京希望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创意城市建设方面,发展创意产业、构建创意城市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战略。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无锡等城市正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工业设计园区”、“动漫城”、“设计创意基地”等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建设创意城市的有益尝试。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目前国内有关生态化城市的创建工作有很多,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生态市”、“绿色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等。这些称谓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生态学的内涵,一般来说多侧重城市生
态建设与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几项因子。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厦门提出了建设紧凑型城市,组团式推进城市建设,将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到新城的规划建设中,推广居住小区节能试点经验,优化产业布局,力促产业集约化发展,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配套生活设施等举措来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在科技城市建设方面,苏州市早在2003年底就提出,把苏州发展成为科技先导型城市,并决定建设10项大工程,在2005年底之前基本完成。这十大工程是: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程,绿色农业工程,科技园建设工程,软件产业园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工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公众科学素养工程,城市现代化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计划投资建设最高等级的绿色数据中心。以此为依托,建设智能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及区域云计算服务中心,实现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信息服务等元素为一体的新一代智慧新城。
我国基于理想城市理论所进行的城市建设,虽然在现阶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建设的有益经验值得今后的城市建设工作者进行学习。
3理想城市构建的经验总结
谈到理想城市的构建,就不能不提到规划。那么,什么样的规划对于理想城市的构建才是有意义的呢?中外一系列关于理想城市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今后的理想城市建设留下了那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应该避免的教训呢?
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分区域功能布局,主要解决各功能区的布局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尽量实现每个区域在使用效果、经济支出与冲突矛盾方面的平衡;②城市交通,有效的市内交通与外部交通,交通达到最大限度的方便通畅;③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使用,具有发展的可能;④城市空间与环境美学;⑤城市公共空间,有关公共使用部分的设计,如休息、娱乐等场所的位置、布局与质量;⑥城市中各功能区域的设计[8]。科学的规划一定要认清地理、经济、社会、文化、政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2]。城市规划要注重宏观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注重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注重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层面的规划。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是某种理想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大利的罗马是“形式追随历史”的结果,美国的芝加哥是“形式追随功能”的结果,法国的巴黎是“形式追随艺术”的结果,德国的慕尼黑是“形式追随美术馆化”的结果,而我们的城市在历史上就缺乏理想,城市往往是等级和秩序的产物。今天的一些城市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形式追随利润”。这些都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要思考、研究并解决的问题[9]。由于市场成为城市规划的指挥棒,导致规划师放弃了规划工作中的理想主义。造成了市场经济繁荣而理想主义缺失的时代。西方后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后现代城市发展的模式留下的是诸多的教训而不是经验。西欧与北美那种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低密度的郊区住宅,但是这种居住形式带来了职住分离、远距离通勤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我国未来的城市规划既不能走西方的郊区化,也不能走美国的新都市主义模式。由于国情的不同,任何西方的模式都不能照搬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寻找自己的路。
我们的理想城市必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注重秩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的人口规模以及复杂的国情。因此,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理应成为我国理想城市构建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中央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念为理想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提供美好生活的现实空间,而追求美好生活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城市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愉快、自由与有意义[4]。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 (11):23-33. [2]梁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1999(7):18-21.
[3]吴缚龙,周岚.乌托邦的消亡与重构:理想城市的探索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0(3):38-43. [4]刘士林.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及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3. [5]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6]汪长根,王冬爱,钱洪明,王明国.突出苏州个性,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1.
[7]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 (11):56-60.
[8]周国艳.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6-38. [9]郑时龄.理性地规划和建设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汇刊.2004(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