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金口服液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
2021-06-29
来源:步旅网
40 西北药学杂志2010年2月 第25卷第1期 鱼金口服液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 赵 进 ,王 莉 ,田日升。,王宇鹏 (1.西安交通大学医 学院机能实验中心,陕西西安710061;2.陕西省高陵县计化 生育服务站,陕西高陵710200;3.陕西省高陵县人民医院, 陕西高陵710200;4.陕西省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 陕西杨凌710021) 2 方法_1] 根据中药“新药研究指南”,采用鸡胚培养法和血 球凝集实验检测药物抗流感病毒作用;采用组织培养 法检测药物抗腺病毒作用。全部实验设立病毒、阳性 药物及正常对照。 2.1体外抗流感病毒FM1株作用测定 2.1.1药物对鸡胚毒性作用的观察_2 将鱼金口服 液用Hank S液进行5倍连续梯度稀释,每一稀释度 分别接种3个鸡胚尿囊腔,每胚0.2 mL。同时用 摘要:目的研究鱼金口服液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 采 用鸡胚培养法和血球凝集实验检测鱼金口服液抗流感病毒作 用;采用组织培养法检测鱼金口服液抗腺病毒作用。结果 以1 mL相当于生药计,对流感病毒FM1的最小直接灭活浓 度、对FM1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抑制浓度以及对FM1在鸡 胚内增殖的最小有效预防浓度均为0.1 g;对Ad3的最小直 接灭活浓度为O.02 g,对Ad3在Hep一2细胞内增殖的最小抑 制浓度为O.O1 g,对Ad3在Hep一2内增殖的最小有效预防浓 度为0.04 g。结论鱼金口服液有一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鱼金口服液;甲型流感病毒FM1株;腺病毒3型(Ad3) doi:10.3969/j.issn.1004—2407.2010.01.023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10)01—0040-02 鱼金口服液是由鱼腥草、金银花提取的纯中药制 剂,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支 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笔者主要 通过多项实验观察其体外抗病毒作用。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DY—II酶标测定仪(华光光学仪器厂); CO 培养箱(E一191TC,德国SIM公司);普通培养箱 (GNP一9160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DIC— CO一20A二氧化碳培养仪(日本DICCO株式会社)。 1.2 药物 鱼金口服液(1 mL相当生药1 g,西安新 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批号 080718);病毒唑注射液(华北制药秦皇岛有限公司, 规格0.1 g/支,批号081056)。 1.3 动物及病毒株 鸡胚(9~11日龄胚),购自西 安集秦肉鸡公司;Hep-2传代细胞株,本室常规传代保 存;鸡红细胞:采健康公鸡血,抗凝,以生理盐水(1 500 r·min )洗涤3次后配成0.5 鸡红细胞悬液;甲 型流感病毒FM1株,腺病毒3型(Ad3),购自中国医 科院北京病毒研究所,由西安交通大学机能实验中心 传代保存。 病毒株复毒及效价测定:将流感病毒FM1株接 种于9日龄鸡胚尿囊腔,37℃孵育72 h,收获尿囊 液,用血球凝集实验测定尿囊液中流感病毒滴度。将 腺病毒3型接种于Hep一2细胞单层,37℃孵育72 h。 收获感染细胞,超声粉碎。10倍连续梯度稀释后接 种Hep一2细胞,测定空斑形成单位。病毒液分装后 4O℃保存备用。流感病毒FM1株滴度:5 120血凝 单位/mL。腺病毒3型滴度:5.1×10 PFU·mL_。。 Hanks液接种作为正常对照。37。C孵育72 h,观察 鸡胚发育状况。以鸡胚健康存活组药物最大浓度作 为实验最大用药浓度。 2.1.2药物对流感病毒FM1株增殖的抑制作用测 定设受试药物梯度浓度实验组、阳性药物对照组、 病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A组:测定药液对病毒的最小直接灭活浓度。用 Hanks液将流感病毒FM1株病毒液稀释为2 000血凝 单位/mL,分别与各梯度稀释的实验药液、对照药液(2 g·L 病毒唑)等体积混合,于室温下作用4 h;用 Hanks液将作用液稀释50倍后接种于鸡胚尿囊腔,0.2 mL/胚,每一作用液平行接种6个鸡胚。病毒对照组接 种40血凝单位/n1IJ,FM1病毒液0.2 mL/胚。于37℃ 孵育72 h,收获鸡胚尿囊液,用血球凝集实验测定FM1 滴度。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能明显降低病毒滴度的最 小药物浓度为对病毒的最小直接灭活浓度。 B组:测定药液对病毒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抑制 浓度。用Hank's液将流感病毒FM1株病毒液稀释为 40血凝单位/mL,接种于鸡胚尿囊腔0.2 mL。2 h后, 将不同梯度稀释的实验药液以及对照药液(2 g·L 病毒唑)再接种于已接种过病毒的鸡胚尿囊腔,0.2 mL/胚,同一浓度药液平行接种6个鸡胚。病毒对照 组接种Hank S液。37。C孵育72 h,收获鸡胚尿囊 液,用血球凝集实验测定FM1滴度。与病毒对照组 比较,能明显降低病毒滴度的最小药物浓度为对病毒 增殖的最小抑制浓度。 C组:测定药液对病毒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有效 预防浓度。先将各梯度稀释的实验药液以及对照药液 (2 g·L 病毒唑)O.2 mL接种于鸡胚尿囊腔,同一浓 度药液平行接种6个鸡胚。病毒对照组接种Hank S 液。于37℃孵育12 h后,接种40血凝单位/mL,FM1 病毒液0.2 mL。于37。C孵育72 h,收获鸡胚尿囊液, 用血球凝集实验测定FM1滴度。与病毒对照组比 较,能明显降低病毒滴度的最小药物浓度为对病毒增 殖的最小有效预防浓度。 2.2 体外抗腺病毒(Ad3)作用测定 2.2.1 药液对Hep一2细胞的毒性测定_3 将药液 用细胞培养液进行连续5倍梯度稀释。每一梯度稀 释液分别加到6孔已长好的Hep一2细胞单层(24孔 西北药学杂志2010年2月 第25卷第1期 41 表1鱼金口服液对流感病毒FM1株的作用(i士 ,n=6) 细胞培养板),每孔1.0 mL。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 置5 CO:、37。C培养,逐日倒置显微镜下观察。5 d 后细胞形态学典型,无细胞病变(CPE)出现的药物最 大浓度为药物对细胞最大无毒浓度。 2.2.2药液对Ad3致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A组: 测定药液对病毒的最小直接灭活浓度。将AD3与各 梯度稀释药液、对照药液混合,于室温下作用4 h,接种 Hep-2细胞单层,每稀释度平行接种6孔(24孔细胞 培养板),0.5 mL/ ̄L。于37℃吸附30 min,Hank S 液冲洗3次。加入融化保温于50℃的0.5 琼脂糖 细胞维持凝胶液1.0 mL。 B组:测定药液对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最小抑制 浓度。将腺病毒3型接种至Hep一2细胞单层,(0.5 mL),37℃吸附30 min,弃去病毒液,Hank S液冲洗 3次。用融化保温于5O℃的0.5 琼脂糖细胞维持 凝胶液快速将实验药液以及对照药液做梯度稀释,趁 热加入到已接种过病毒的Hep一2细胞单层,(1.0 mL),同一稀释度药液平行加6孔。 C组:测定药液对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最小有效 预防浓度。将各梯度稀释药液以及对照药液加于 Hep一2细胞单层(1.0 mL/ ̄L)每一稀释度平行加6 孑L。5 CO 、37℃孵育12 h,弃去药液。用Hank S 液冲洗2次。接种腺病毒3型0.5 mL,37。C吸附3O min,弃去病毒液,用Hank S液冲洗3次。加入融化 保温于50℃的0.5 琼脂糖细胞维持凝胶液(1.0 mL)。设病毒对照、阳性药物对照和正常细胞对照。 5 ,o4 CO 、37。C培养5 d。0.5 台盼兰染色,镜下计 数形成的病毒空斑数。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能明显降 低病毒空斑数的最小药物浓度为对病毒增殖的最小 有效预防浓度。 3 结果 3.1 鱼金口服液体外抗流感病毒FM1株实验结果 3.1.1 药物对鸡胚的最大无毒浓度 接种药物后每 日观察鸡胚发育存活情况,24 h内死亡属于非特异 性死亡。72 h后取胚观察。正常对照组鸡胚全部存 活,发育良好。100 药液实验组中鸡胚死亡,胚体 小,并有明显出血斑点,以下各浓度组中的鸡胚发育 正常。 鱼金口服液对9日龄鸡胚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 mL相当于生药0.2 g(0.2 mE/胚)。 3.1.2对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抑制作用 见表 1。由表1可知,鱼金口服液对流感病毒FM1的最小 直接灭活浓度、对FM1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抑制浓 度以及对FM1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有效预防浓度均 为1 mL相当于生药0.1 g。 3.2 鱼金口服液体外抗腺病毒(Ad3)作用 3.2.1对Hep一2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见表2。 表2鱼金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 注:(一)细胞生长良好,形态基本正常;(+)细胞轻度病变;(++)细胞圆缩 由表2可知,鱼金口服液对Hep一2细胞的最大 无毒浓度为1 mL相当于生药0.2 g。阳性对照药病 毒唑实验浓度对Hep一2细胞无毒性作用。 3.2。2对Ad3的作用 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鱼金口服液对Ad3的最小直接灭活浓度为1 mL相 当于生药0.02 g,对Ad3在Hep-2细胞内增殖的最 小抑制浓度为1 mL相当于生药0.01 g,对Ad3在 Hep一2内增殖的最小有效预防浓度为1 mL相当于 生药0.04 g。 表3鱼金口服液对腺病毒Ad3作用测定结果(i士 ,n=6) 注:与霸毒对照组相比, P<0.05 4 结论 以1 mL相当生药计,鱼金口服液对流感病毒 FM1的最小直接灭活浓度、对FM1在鸡胚内增殖的 最小抑制浓度以及对FM1在鸡胚内增殖的最小有效 预防浓度均为0.1 g。鱼金口服液对Ad3的最小直 接灭活浓度为0.02 g,对Ad3在Hep一2细胞内增殖 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01 g,对Ad3在Hep-2内增殖 的最小有效预防浓度为0.04 g。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研究指南Ez].1998:67—68,71,118.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3:239,265—268,282-286. [3]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82,1363,1426—1433,1720-1729. (收稿日期:20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