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围绝经期气郁体质述略

2024-06-04 来源:步旅网
中医药通报2011年2月第1O卷第1期 围绝经期气郁体质述略 ※ ●陈以君 李 红 ▲ 摘要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约2/3可出现月经不调、潮热、烦躁、抑 郁等各种症状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而影响生活及工作。结合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围绝经期妇女的病 理体质以阴虚质、肝郁质、血瘀质多见,其中肝郁质者居多,约占41.7%,肝郁是发病的基本环节。因此 本文就围绝经期气郁体质进行概述。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气郁质 围绝经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 泌、生物学和临床症状至完全绝经 合病”、“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 渐减退直至消失,性激素水平逐渐 后1年的时期 J,包括了绝经过渡 来”、“心悸”、“不寐”等病证中;现 下降,生殖能力由盛转衰的过程, 期和绝经后1年。 约只有1/3的妇女通过自身调节 代中医将其归属于“绝经前后诸 绝经过渡期是妇女生殖系统 证”的范畴 。早在《灵枢・天年  能平静的度过,其余可出现神经一 衰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 篇》中就有了“五十岁,肝气始动,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如月 绝经前生育期走向绝经的一段过 肝叶始薄”的记载,其指出了人体 经不调、抑郁、喜叹气等围绝经期 渡时期;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 在“五十岁”这一时期“肝”的生理  综合征。女性由于“以血为主”、 生物学上开始出现(40岁左右)绝 变化。“以肝为先天”的先天禀赋和特有 经趋势的迹象直至最后一次月 2.2 围绝经期生理特点 《素问  的经、孕、胎、产等耗血生理现象, 经 。]・上古天真论》提及绝经前后女性 具有独特的体质特性和体质发展 绝经是指妇女最后一次月经, 生理变化:“五七,阳明脉衰,面始 过程,加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 表示卵巢功能衰竭,生殖功能的终 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速,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 止 J。判定绝经需要停经后12个 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  力的增大,妇女围绝经期气郁质已 月,因此属回顾性诊断 。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占41.7%…, 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 坏而无子也。”寒凉派医家刘完素 在《气宜保命集》中说:“妇人童幼 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 下面就围绝经期气郁质进行浅谈。 2 围绝经期气郁体质的 中医病机 1 相关词的定义 2.1 围绝经期出处 围绝经期在 行,皆属厥阴,天癸已绝,乃属太阴  也。”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40岁左 祖国医学中没有独立的病名记载, 右开始出现的与绝经相关的内分 主要散见于“脏燥”、“郁证”、“百 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男子 不同之处在于:女子属阴,具有月 ※基金项目1・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计妣重点 墅 N0.wz髓=09 ).2.uu福建省自然 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 差 项B No 妇 内分 簇 、 、謦l| 警臻 珍治。| i | 篱 蒸i i 誊|j瑟蠢 毒 点 ]。女子的这些生殖功能与肾、 ▲通讯惟慧 李红’女;医 砜究硕士i硕士坚 ’ 教授,截至任医骊誊擅长 聃 肝、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从古 簟作蠹挚谴 福建 医甍大 誊sQ 6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1171al 口_柱 鏊雀立医院中医聃03 | 至今多数学者都认为肾虚是围绝 经期发生的根本原因,肝郁是围绝 中医药通报・综述 经期发病的基本环节 J。肾为先 天之本,水火共存之脏腑,肾的阴 阳平衡失调直接或问接地影响了 3 现代医学研究 (AMH)水平的下降,从绝经前期 (FSH尚正常时)开始出现降低。 现代医学认为匍绝经期妇女 其中抑制素主要是早卵泡期血清 心、肝、脾诸脏腑的功能,其中对肝 最主要的生理变化是卵巢功能的 抑制素B为最早,是目前提示卵巢 的影响最大;围绝经期妇女是天癸 衰退,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围绝经 储备功能下降的早期指标之 ;AMH比年龄更能确切地反 将绝未绝,仍属厥阴肝。此期肝肾 期妇女代谢变化和临床症状的主  。由于卵巢功能减退, 映卵巢的“年龄”l】 ,可作为评价 始亏,肝木失养,致使肝的疏泄不 要因素¨。一 13 3利、郁滞,即为肝郁。 2.3 围绝经期与气郁体质体质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 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 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 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 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 张满凤¨ 通过对100例围绝 经期妇女和180例围绝经期综合 征妇女进行体质类型的临床调查 研究指出:同绝经期女性存在体质 偏颇,正常围绝经期妇女病理体质 类型以阴虚质、肝郁质、血瘀质多 见,根据同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特 点,阴虚质、肝郁质与围绝经期综 合征的发病关系密切。 陈润东 指出妇人气郁体质 的四大成因:①生理情绪不稳定, 易郁易怒;②“阴不足,气有余”的 生理特点;③瘀血留滞胞中,血瘀 则气机郁滞;④寒热湿邪瘀滞胞 脉,致气机郁滞或逆乱。围绝经期 是人生的第二转折点,正值人生中 的“多事之秋”,面临许多生活、工 作等方面的问题,精神压力大,多 感力不从心、所愿不遂、情志不畅, 抑郁于内,“忧思伤脾、怒伤肝”,五 脏中肝最易为七情所伤,长时间更 易耗伤肝血,影响肝气的疏泄,加 重肝郁;且女性的一生中要经历 经、带、胎、产、乳等伤血生理过程, 容易形成血虚、血瘀,无以载气,致 使肝气郁滞;寒热湿邪可与瘀血相 搏,郁滞胞脉,影响气机运行,形成 肝郁 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适应、应激 卵巢生殖功能的稳定客观指标,比 功能减退而出现代谢障碍和植物 InhB更为早期、敏感,且可不受外 神经功能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可 源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概括为生殖系统改变、机体老化和 RH)及FSH的影响。 神经精神状态异常。 3.3 围绝经期气郁质的现代研究 3.】 解剖学基础性腺在形态学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主要是 上的改变主要是卵巢的老化:重量 由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之间平 可从育龄期的约1Og减至4g左 衡的失调、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影 右,体积则可减至1/3~1/2,表面 响了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 皱缩、不平,质地变硬 “ 。随着 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 卵泡数目的减少,雌激素水平也下 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精 降,导致了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 神心理的症状¨ ,包括植物功能 的敏感性下降、负反馈调节的减 紊乱和情绪障碍,如情绪不稳定, 弱,继而出现一系列神经一内分泌 多疑善虑、易激动或抑郁等属于中 功能的紊乱。 医气郁范畴的临床表现。李杰 3.2病理生理随着围绝经期妇 等¨。 指出更年期女性体质常以气 女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卵泡不可 郁体质为基础。 逆的减少,雌激素(E2)、孕激素分 3.3.1 围绝经期植物功能紊乱 泌水平的下降,卵巢对下丘脑一垂 陈泽奇等 研究表明:肝气郁结 体一卵巢性腺轴负反馈失衡,对垂 证的基本病因是情志不遂,而精神 体促性腺激素(Gn)敏感性的下 神志变化又是本证的主要临床特 降,致使Gn、卵泡刺激素(FSH)和 征;肝气郁结证有植物神经功能紊 黄体生成素(LH)分泌的增加。而 乱者达85%,其中交感亢进者较 在高Gn的作用下,卵巢间质分泌 多见。长期的情绪活动会造成自 的雄激素增加,卵巢内的雄激素/ 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集中体现 雌激素比例升高,进一步阻碍了卵 出情绪的不稳定性,如情志抑郁或 泡的发育,加速生于卵泡的闭锁, 易怒,善太息,失眠多梦,多疑善 甚则可出现无排卯。当卵巢内残 虑、沉闷欲哭等。偏烦躁及偏抑郁 留卵泡对Gn不反应,卵泡活动即 时分别可见去甲肾上腺素(NE)、 停止,此时FSH、LH继续升高,卵 。肾上腺素(E)水平显著升高与降 泡分泌雌激素甚微,不足以刺激子 低的变化。此外,单胺类神经递质 宫内膜增殖达Ⅲ血阂值以上,即表 系统(主要包括5~羟色胺系统, 现为绝经 。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多巴胺系统) 近年来研究表明,妇女进入绝 涉及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在抑郁症 经过渡期最早期的内分泌改变是 的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抑郁 抑制素(Inh)及抗苗勒管激素 症患者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63 中医药通报2011年2月第l0卷第1期 下降已为许多研究证实。 绪,保持乐观情绪,良好的情绪可 的治疗 。由于大多数围绝经期 3.3.2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 罗有 调节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 妇女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尚可 年等¨ 通过调查指出围绝经期患 充分发挥身体潜能,使人精神饱 分泌一定的激素,因此目前最常用 者主要以抑郁、强迫、躯体化及焦 满、精力充沛、睡眠安稳,生活充满 的治疗方法为激素替代治疗 虑为主,严重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 活力;积极与人交流,主动调节心 (HRT),并主张出现症状应尽早使 康。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最常 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和青春活 用、以最小剂量缓解症状,提高围 见的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围绝经 力 。 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围绝经 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其认 饮食调节:“脾胃为先天之 为雌激素对于妇女身心健康具有 期,以情绪忧郁、焦虑、紧张为主要 本”,根据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碳 重要性,它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 症状,属于情感精神障碍 。目 前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 要有3种学说 ],分别为:①“雌 激素撤退学说”:既往传统观点认 为雌激素可促进良性情绪,因此随 着雌激素的降低围绝经期妇女情 感障碍可成恶化趋势,故易于发生 抑郁症,特别是人工绝经的妇女。 ②“多米诺骨牌学说”:围绝经期抑 郁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潮热、盗 汗、睡眠障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症状所导致的,睡眠不佳影响着情 绪,情绪的恶化又影响了睡眠,造 成恶性循环。③“去甲肾上腺素假 说”:主要是从利血平应用中突触 间隙单胺类递质的耗竭得到启示 而推测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的异 常与抑郁症、生活积极性的下降、 工作热情的改变等有关。 4 围绝经期气郁质的治疗 4.1中医学防治方法 中医学在 围绝经期治疗及预防保健方面具 有自身独特的特色及优势,特别是 预防保健方面,力求做到“未病先 防”。 生活调理:对该期妇女进行宣 教,使其认识围绝经期是人生必经 的生理过程,遵从“天人合一”,规 律生活,维持适度的性生活,劳逸 结合,有利于心理和生理健康,减 缓围绝经期的到来 。 精神调节:主要是通过“五行 学说”中五情克制来调节不良情 6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水化合物摄人量约占总热量的 55%~60%,以谷类为主,含糖食 物应加以限;脂肪摄人量控制在占 总热量的30%以下,应以植物脂 肪为主;蛋白质的人体必不可少 的,因此应摄人一定量的蛋白质, 如豆制品等 。即应清淡饮食, 少吃盐,不吸烟,不嗜酒,多进食高 蛋白类及瓜果类食物。 运动调节:坚持身体锻炼,促 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增加 脑细胞活动,提高思维和想象能 力 。主要以太极拳(剑)、五禽 戏、慢跑、散步、跳绳、跳舞等为适 宜,但不宜过度锻炼。 中医药治疗:中医临床医家们 大多根据肾虚是围绝经期发病的 根本原因,主要以补肾为基础进行 治疗,大多采用经方及古方加减治 疗围绝经期 ;针对围绝经期气 郁质,肝郁是其发病的基本原因, 中医家大都在补肾的基础上进行 疏肝理气。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 黄丸(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以及验方治疗,如蔡小荪的疏肝开 郁方等。另外,还可以配合食疗, 如用龟甲散、浮小麦饮、生地黄精 粥、鲜百合汤、燕窝汤、桑椹糯米 粥、黄精鸡汤、莲子百合糯米粥、羊 肉炖栗子及豆浆白果饮、黑木耳红 枣粥等。 4.2现代医学治疗观激素治疗 (HT)对围绝经期的绝经症状(如 潮热、多汗、睡眠障碍等)是最有效 能、缓解血管运动功能不稳定症 状,且具有特异性效果。但并非所 有围绝经期妇女均适合激素替代 治疗,如已知或怀疑妊娠者,严重 的肝肾功能障碍,急性严重的肝 病、卟啉症、现患栓塞性疾病者,特 别是有原因不明的子宫出血及雌 激素依赖性肿瘤者,甚是禁用。此 外,临床上多用谷维素、维生素、植 物激素以及通过开展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因素来干预和改善同绝 经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 5 总结 围绝经期症状主要是以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主要包括阴 虚和气郁两大方面,阴虚是表、气 郁是本,这两方面都影响着围绝经 期妇女的正常生活。因此,治疗上 因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改善、 治疗。另因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 的主要治疗手段——激素替代治 疗,副作用较明显,且并不是所有 人都适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能通过调整偏颇的体质,使之回 到平和状态,围绝经期症状将可很 大程度的缓解,以致使该时期的妇 女平顺的度过。同绝经期气郁质 所占的比例较大,若能通过辨体质 进行早期体质调整,将可缓解,甚 至可解决大部分妇女的痛苦。 6 问题与展望 目前体质的判定主要是根据 中医药通报・综述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 T157—2009)制定的《中医体质分 [4]陈玲.中医药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t/l东济南: 山东大学,2005. 的临床研究[D].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 学,2005,4. 类与判定》量化表来进行判定,大 部分是自主症状,具有一定的主观 性,加上围绝经期妇女特有的生理 情绪特点,判定结果的客观性有待 进一步研究及改进。另外,目前学 者主要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激 素及神经递质等的研究,对于围绝 [16]李杰,吴承玉.气郁质与妇科l临床辨治 [5]蔡慧青.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症候分 举隅[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94— 2095. 布及健康状况评估研究[D].广东广州:广州 中医药大学,2010,4. [6]冯娟.肾肝心三脏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 病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5,21(3):146—147. [17]陈泽奇,陈国林,金益强,等.肝气郁结证 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 志,2000,10,1O(】0):2l~23. [18]罗有年,吴海珊,张晋碚,等.围绝经期情 绪障碍的9O项症状自评量表分析[J].中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5,11(5):391—392. [19]张巍,郭锡永.围绝经期抑郁与性激素 [7]杨丽荣.围绝经期妇女证素特点的研究 [D].福建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6,5. [8]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 经期体质与基因方面的研究尚少, 有待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 可随着生活环境、饮食、职业等及 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而改变,且 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7,28(4):1. 的关系[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 (1):37 39. [9]陈润东,李小燕.试论气郁体质与妇科疾 [2O]李晓梅.围绝经期抑郁症[J].中国妇幼 保健,2005,20(23):3173—3174. 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5,31(3):10 —11. [21]马艺,李玲,许瑞元.不同年龄段女 堑,李连达.中医药在治疗妇女更年 具有可调节性;根据中医的“辨体 论治”及“未病先防”原则,早期利 用中药气味的偏颇以及饮食、生活 [10]林期综合征中的优势[J].家庭中医药,2004 (10):40—42. 性的生理和疾病与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3):179— 181. [22]李801. 蕴.浅谈围绝经期的身心调理[J], 方式等对体质进行干预,调整阴阳 平衡,使其趋向平和质,达到“治未 病”的治疗原则。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12,24(12):800— [11]曹缵孙.绝经妇女的病理生理变化[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2,15(2):81 —[23]戴红霞.浅谈围绝经期的保健与治疗 [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10): 935. 83. 参考文献 [1]张满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体质类型临床 流调学研究[D].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 学,2007.4:12—14. [12]刘冬娥.女性周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 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8,20 (8):474. [24]张琳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5]林守清.女性围绝经期激素治疗国内外 近期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杂志,2006,1,22(1):23—25. [13]李爱平.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抑制素及性 激素水平的变化[D].山西太原:山西医科大 学,2005,5. [2]尹巧芝,张吉仲.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探 讨[J].中医药学刊,2006,7,24(7):1316一 】3】7. [14]陆湘,李路,孙晓溪.抗苗勒管激素 [26]杨清,王玉.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 对于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J].生殖与避 瑛,林守清.绝经过渡期分期的研究 孕,2007,7,27(7):475—480. 激素替代疗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 (3):6—8. [3]陈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1, 23(1):25—29. [15]辛文霞.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客观指标与 # 蛙 芸 莲 : 鲢冀羚 医 磅幂繁 论蜂 薷 论望色 ,,望色之法,明莹者吉,昏晦者凶。然陈希夷云:凡色之无光者,不足谓之色。盖光即虚色,灾喜皆不成不必断也。 然则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别明晦,以定吉凶,然后可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时判之,得时者生失时者凶。四 色之中,又须常带黄润之色乃佳,脾气无不在也。准头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肾中有邪;年寿赤,则心火炎;ili ̄T青,则脾 气逆也,由此而推,思过半矣。鼻准黄明,脾气强也;鼻尖青黄,淋也,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 望而知之为之神,《内经》明堂篇言之详矣。 (摘自明・王肯堂《肯堂医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elne 1ollFll ̄l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