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日期:
2
走进阿尔金山-地理论文
走进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梦里追寻的秘境。
这片高原,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人类涉足最少的地区,也是地球上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处女地之一,被称之为动植物的自由国度。
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新疆、青海和西藏的交界处,东邻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南倚昆仑山与羌塘高原相连,北靠阿尔金山和罗布泊,平均海拔4500 米。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又未通公路,加之进入手续控制严格,所以人迹罕至,使这里成为少有的一片净土。
经过两个多月的前期准备,我们一行13 人,于今年6 月踏上了这片土地,如愿以偿地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摄影采风。 阿牙库克木湖
从乌鲁木齐出发,用两天时间才到了保护区门口。头顶蓝天白云,脚踏广袤无边的戈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听向导小龙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正是当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涉足过的区域,不过当年他显然面临了更多困难。1906 年8 月,斯文·赫定踌躇满志地从连赖·库尔间(新疆当时的地名)向西藏出发,他率领8 人、21 匹马、29 头毛驴,历经两个月时间,穿越了这片自然条件极端险恶的无人区,与缺氧、伤病、干旱和风雪进行了殊死搏斗,到了10月,当他站在藏北波仓藏布时,只剩下了3 匹马和一头毛驴。“当我看到马的眼睛里流出眼泪的时候,”斯方·赫定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写道,“我就知道它不行了。”
如今的境况大不相同,虽说是便道,毕竟还有路。我们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
3
走完了斯文·赫定几天行走的路程。
路边高耸的山顶上有一群岩羊,用600 的定焦长头调也只有一丁点,然而,就这么一点,竟然被车上的小徐发现了。徐新林专门研究和拍摄新疆的野生动物,不仅摄影技术高超,眼睛还非常好使,在视野开阔的地方远远就能发现野生动物。此时,他又指着前方戈壁上正在觅食的几只藏原羚,车上其他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搜寻好一会儿才看到,庆幸的是,此行正好有他在车上。
当车队爬上鸭子达坂,在祁漫塔格山脉的分水岭上,南面一片大大的湖面赫然撞入我们的眼帘,这是进入保护区后看到的第一个湖泊———阿牙克库木湖,犹如少女般静静伫立在哪儿,它那变幻不定的湛蓝色宝石镶嵌在红褐色的干燥土地上,显得极为不贴切,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产生了强烈冲动,恨不得马上飞跃到到湖边探个究竟。
车队沿着山前洪积扇一路狂奔,从达坂下到山麓,这时,终于看到了阿牙库克湖长长的月牙形的全貌。距离湖边不远处有一片怪石,来这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因为这片红色山石,光滑如肌、形状奇特,有擎天柱、高山流水等各种造型,最为惊叹的是一尊像骆驼的巨大石头,故起名叫骆驼山,如今已经成为保护区内一处标志性景物。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小时,车继续前行便来到阿牙库克木湖边,打开车门人还没下去,黑压压的叫不上名来的飞虫铺天盖地朝我们扑来,所有的人赶忙钻进车里,车玻璃上不一会儿就被小飞虫趴满了,原以为是蚊子,仔细一瞧是一种飞蝇。
作为保护区最大的湖泊———阿牙克库木湖,其面积达536 平方公里,与阿其克库勒湖(352 平方公里)和鲸鱼湖(260 公里)并称阿尔金三大湖泊。阿牙克库木湖矿化度极高,没有高原湖泊常见的鱼类,湖面上看不见飞鸟。由于
4
湖泊没有出水口,河水带来的大量矿物质沉积在湖内,随着水分的蒸发,湖水越变越咸,最终成为鱼虾灭绝的死湖。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金山西段与昆仑山东支可可西里山之间的库木库里勒盆地。在它的周围,分布着35 座5000 米以上的山峰,最高的是西南角的木孜塔格峰(海拔6973米)。这些高耸的山峰上发育着总面积达880 平方公里的现代冰川,为山溪与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由于库木库勒盆地是一个封闭性的高原盆地,地表及地下径流向盆地低洼处汇集,因此,也就形成了总面积达1200 平方公里的多个高山内流湖泊。 依协克帕提
离开湖区,车队一直沿着盆地中的依协克帕提河继续前行,透过前面车子扬起的滚滚烟尘环顾四野,北面的祁漫塔格山,山体上部近乎铁灰,山体下部则为土红;南面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在斜阳的映照下巍峨壮观;高原草甸上一群群奔跑的野生动物,给原本寂寞的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这里水草丰美,是上帝为生灵建造的家园。藏北羌塘草原在山的那一边,可可西里在我们所处位置的东边,使这片区域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动植物王国。
第二天早饭后,在乡政府门口贴着一张介绍这里的宣传单,从中了解到此乡因地处祁曼塔格山南麓而得名,东与青海省接壤,南与西藏毗邻,西与且末县交界,北与若羌县铁干里克乡相连,面积6.56 万平方公里,辖祁曼塔格、卡拉乔克两个自然村,距最近的依吞布拉克镇200公里,距若羌县500 公里,是若羌县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少、距离县城最边远的一个乡。
20 世纪80 年代建立保护区初期,全乡有9户牧民56 人,牲畜2000 多只,后来增至94 户,牲畜随之迅速增加到3 万多只,放牧范围也扩大到保护
5
区的腹地,由于草场的载畜量过高,家畜与野生动物争夺草场的现象加剧,为了野生动物,近几年牧民相继搬迁至山外,现在保护区内只有6 户牧民23 人,而且都是保护区成员,家畜与野生动物争夺草场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沙子泉
距离中心保护站30 公里处,有一个奇特的地貌特征,高原上呈现出一座大沙漠———库木库勒沙漠,也许这是地球上最高的沙漠,它在保护区众多独特的高原景观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的海拔由西北的3950 米向东南逐渐增高到4983 米,比号称世界第一高原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玛沙漠(海拔3000 米)平均还要高出1500 米左右。
沙漠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泉眼,从泉眼中流出的水形成了一条河,河面有100 多米宽,水很浅,冬季车可以开过去。走到河边用手试了试水温,河水冰冷刺骨,却很清澈。向导小龙说,这个沙子泉,世界独一无二,若羌县准备申报基尼斯世界纪录。我们顺着沙山、沿着河走到了沙子泉的源头,沙河源头的沙山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漏斗处没有想象中的泉眼翻滚的景象,水面异常的平静。问其缘由,小龙说,沙子泉的水不是泉眼,而是地下河的水。沙山后面的雪山融水通过地下甬道在这里找到出口,从地下溢出,形成了眼前如此壮观的沙泉。 沙子泉为这里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沙河两边大片的湿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它们生长得瘦弱低矮,然而却在短暂的季节里争奇斗艳,释放出最绚丽的一面。金黄色沙山下是勃发生机的沼泽,沼泽中无数明镜般的水潭绿草如茵。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多种鸟类栖息在这里。 湖泊、沼泽、沙漠、雪山、草原相互依偎、赖以生存,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观。离沙子泉不远是牦牛滩,此处遍地牦牛粪。野牦牛每天早晨从沙山背面
6
的草滩来沙河饮水。摸到它们的生活规律后,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然而还是晚来了一步,看到的只是牦牛群在半山腰排着队向山上离去的背影,不一会儿,它们越过山梁,消失在山坳中。 野驴沟
从牦牛滩出来,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飘起了雨珠,接着又下起了冰雹。打在车引擎盖上的冰粒好似铁锅炒豆,不一会儿又变成绒绒细雪,好似婴儿的脸说变就变,这一天中,我们感受了四季冷暖的变化。
下一个目的地是库木库勒湖和克其克库木库勒湖,因为它们地处库木库勒沙漠,并且两湖相连,因此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大小沙子湖。这里有条野驴沟,也是野驴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
车队行驶在野驴沟谷地,便进入了野驴的大本营。两侧山坡上的野驴群似乎约定好了,它们逐次在我们眼前展示。车的左边发现一群,不一会儿右前方又冒出更大的一群,惊喜接连不断,好景应接不暇。然而,它们却与我们玩起了游戏,我们停它就走,我们走它就停,弄得大家手忙脚乱,不停地下车、上车,所有人都喘着粗气。
据介绍,藏野驴历经数百万年的进化筛选,能以60 公里的时速连续奔跑20~30 公里。它们具有优良的器官功能,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并且对细菌、寄生虫等疾病所表现的高强抵抗能力超出人类对它们的估计,它们身上所包含的优秀动物基因,几乎囊括了陆生哺乳动物的精华。
车爬上了高地,顺着山坡向下俯瞰,一条细长的、蓝色的水带展现在眼前,这应该就是沙子湖。翻过一道山梁,昆仑山雪峰下又一块镜面镶嵌在山坳里。大小相连的两个姊妹沙湖在阳光的映衬下,交替变幻,一会儿显露浅蓝,再到深蓝,
7
瞬间呈现出翠绿,再到碧绿。湖畔游荡着一批野驴,半空中掠过一群野鸭,静下心来,能够听到天边的风声,大地在这里还原了本色。
阿尔金山原始的粗野和彪悍、宁静和高远,像一张白纸,不需要更多的色彩去装饰也一样壮美、动人。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