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进展

2024-05-01 来源:步旅网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2-12-27T10:51:32.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 作者: 庞秀清

[导读]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庞秀清(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玉林 537000)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069-02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随着医学诊疗方法的不断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近年来临床护理综述如下。

1 卧床休息 发病后l~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患者、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待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1]。

2 控制疼痛 心肌梗死患者带有剧烈的胸痛,是促使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性质、持续时间、部位,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吗啡、硝酸甘油等镇痛剂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 以上[2]。 3 给氧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4 饮食与休息 起病后4~12h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发病12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3]。 5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中起重要作用心肌梗死的严重性已被大众所认识,因此患者一旦被确诊,其恐惧、忧郁、沮丧是常见的心理反应,一般脑力劳动者思想负担重。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常伴频死感,必须在使用心电监护的同时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支持[4]。

6 排泄护理 护士应指导病人采取通便的措施和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口服果导片或中药,必要时肛门置入开塞露[5]若发病后第3天仍未排便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加强腹部按摩,避免用力排便,预防便秘,必要时行温开水低压灌肠[6]。免排便用力,防止腹内压急剧升高,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猝死[7]。有的患者因在床上不适应,排便困难,如心律、心率、血压平稳,无并发症者可在床边坐椅子上排便。有尿潴留者,可采用腹部按摩、听流水声、针刺穴位等方法,若以上方法无效时,可遵医嘱给予导尿[8]。

7 溶栓治疗、护理 药物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进展之一。通过溶解冠脉内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对缺血心肌的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7.1 治疗方法:吸氧及24 h心电监护,给予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脉滴人。在滴注药物的0.5、2、4、6、8及12h各复查心电图1次,每隔2小时测1次心肌坏死标志物与凝血指标。12h后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连用5 d,并常规使用其他治疗心肌梗死的药品[9]。 7.2 护理观察:

7.2.1 严密心电监测, 预见性发现问题。AMI溶栓治疗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3h内以室性早搏多见, 护理上要求根据心梗部位的不同,预测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 前、侧壁AMI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速,发生室速、室颤时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后壁AMI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好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10]。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单纯低血压,一般不必药物治疗,当血压降低而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积极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对于心梗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应作为主要护理问题给予提出,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胃肠道方面的症状较多见,在发病早期,特别是当疼痛剧烈时,常发生恶心、呕吐,对于这种非心脏症状应加以关注[11]。

7.2.2 溶栓的疗效观察:可能以下的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1胸痛2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2h内回降>50%;32h内出现再关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酶峰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判断冠脉是否再通。

8 介入治疗的护理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冠状动脉介入诊断(CAG)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冠心病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12]。

8.1 心理护理: 术前防止情绪紧张。患者多数是首次行PCI,对手术的不了解易产生恐惧心理。术前健康教育是稳定患者情绪的一个重要方法,患者只有真正明白手术的过程及重要意义才有可能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应反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使患者知道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同时告诉患者术中出现胸闷或发热等情况是暂时现象,属于正常。要合理安排病室,让同类手术患者住一房间,手术成功的患者会增强未手术患者的信心。

8.2 合理控制饮食时间术前禁食时间不超过4h,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术时间延迟,患者禁食时间过长时,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除外)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8.3 空腔脏器的护理 胃肠、膀胱等空腔脏器的剧烈扩张和回缩是VVRs的原因之一,术前要训练患者床上排尿习惯,术后床上排尿困难要加以诱导,如让患者听流水声、按摩下腹部、给予尿道外口湿热敷以促进排尿[13] 。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术后3h仍不能排尿者,行人工导尿,一次导尿应<500ml,防止膀胱过度回缩。为使造影剂尽快排出,术后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及饮水,最初6~8h饮水1000~2000ml,可防止体液不足和发生低血糖反应,同时促进造影剂的排出,但需少量多次,每次饮水不超过200ml[13] 特别是鞘管拔出前及术后12h内。每次进食量也不能过多,少食多餐,避免进食后使回缩的胃肠道突然扩张引发VVRs。

8.4 加强拔管护理:经皮股动脉穿刺拔管前向患者介绍拔管的方法,指导其深呼吸,以减轻紧张情绪。保证有效的静脉通道,备好急救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等。拔管前配合医师予2%利多卡因作鞘管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在心电、血压监护下拔管,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拔管时动作轻柔,采用正确的压迫止血法[14],观察有无出血。然后用纱布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并用1kg沙袋压迫6h,指导患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h。保持沙袋有效压迫,但无需用手压迫沙袋。包扎后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疼

痛、皮下血肿、绷带是否包扎过紧,足背动脉搏动及趾端皮肤颜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予及时处理。 9 康复指导

9.1 变生活方式:戒烟、低脂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足够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

9.2 康复训练: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康复训练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前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是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在运动开始阶段安全可行)、慢跑步、打太极拳、游泳、健美操、骑自行车等,每周运动3~4天,开始时每次10~15min,逐步延长至每天

30min以上,避免激烈运动、竞技性活动、活动时间过长。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病人有益。无并发症的病人,心肌梗死后6~8周可恢复性生活,性生活适度,若性生活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持续20~30min,感到胸痛、心悸持续15min或疲惫等情况,应节制性生活。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大的工种应予更换。

9.3 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定期门诊随诊,惹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剂疗效较差时,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及时就医。

9.4 生命网在冠心病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已充立了“冠心病二级预防网”,即生命网(Heart Care Network)。生命网通过健康教育,强化冠心病相关预防知识,促使治疗依从性增加,用药率、疼痛控制率、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率增高,冠心病复发率及死亡率降低。生命网融病人教育、治疗和预防于一体,兼咨询、随访、宣教等多种形式,医患结合,防治结合,病人由被动接受治疗到积极参与治疗,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冠心病病人的心脏康复[15]。 10 小结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危害性极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阶段的步入,如何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质量,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引起护理同仁们的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张晓薇.心肌梗塞护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262.

[2]李晶.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观察要点[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70.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9.

[4]桑秀波.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43. [5]李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4C:1069.

[6]李书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5):148-149.

[7]张圣花,孟宪凤,郭金荣.老年人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3):451-452. [8]陈翠萍,陈志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 志,2010,16(24):77-78. [9]穆霖.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60例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200. [10]王蓓,施雁.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6.

[11]李淑荣,何振山,郑玲,梅静.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69. [12]马长生,盖鲁粤.介入心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

[13]代芬,张艺,张丽敏.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迷走反射11例护理体会[J].华北国防医药,2007,19(6):64-65.

[14]李睿,李涛,邹永光,等.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J].中国急救医学,2001,2(21):98-99. [15]贾郝.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J].当代护士,2009, 6: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