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3-01-23 来源:步旅网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

的应用探讨

摘要:数学是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就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量,需要学生以数学的思维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而体验式教学能为学生体验、感知数学知识提供重要指引,基于此,希望通过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应用的分析,总结体验式教学在学生“量感”培养中的思路,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进步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量感;数学思维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强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进而促进数学知识回归且指导现实生活。而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生量感的培养和成长,就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体验式教学同时具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会,能够指引学生用更合适的方法和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这对于学生量感的体验和培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借助体验式教学实现学生“量感”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量感”教学

“量感”是学生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的感性的认识,这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出发点,在学生对学习要素进行反复体验的基础上积累相应的

规律和素养,这能帮助学生增进对“量感”的体会,引导学生对“量感”的相关要素进行感受、体验和实践,进而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体验,这能契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对“量感”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量感”的兴趣

小学生心智往往不够成熟,对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对自己喜闻乐见的要素进行理解和探究。而体验式教学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各类与知识相关的要素,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与“量感”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量感”中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内容,这能调动学生对“量感”的兴趣,激励学生对“量感”进行持续的体验和分析。同时,体验式教学也能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量感”的培养灵活设置教学活动,这也能给培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量感”的深入积累

对“量感”的教学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且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不断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教学要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经验进行感悟和积累。借助体验式教学进行“量感”教学,能够在教学中以生动真实的情境为学习支点,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衔接,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对长度、速度、面积、时间等要素进行应用和感知,真能帮助学生深刻探究和理解与“量感”相关的内在规律,对“量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并通过对比、分析、操作应用等环节对知识进行内化,进而实现“量感”的深入理解与积累。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一)立足教学情境,丰富“量感”体验

在“量感”培养中使用体验式教学,侧重对学生的自我感官进行利用,而必要的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对于丰富学生对“量感”的体会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可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对与“量感”相关的知识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

量的相关要素选择针对性的素材,通过必要的过程和活动让学生锻炼自身的量感能力,借此实现学生与素材和知识的衔接,为其感悟、体会和应用“量感”提供必要的途径。

例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知识创设生活化的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对“量感”进行感知。教师可设置如下题目:

一些小朋友去商店买作业本,商店里的作业本共计230个,如果将这些作业本平均分,每个小朋友会得到相同的作业本。那么小朋友有多少?每个小朋友能获得多少个作业本?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更换表达方式,如小朋友最少为1个,最多为230个,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和数学符号进行初步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探讨:

小朋友数量为多少时,每个小朋友获得的作业本数量相同? 小朋友数量为多少时,每个获得的数量不同?

由此通过学生对不同人数下的计算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即人数×每人的分数=总数;总数÷人数=每人的分数。进而让学生通过场景化的实践感知不同的数量带来的变化,进而提升自己的“量感”。

(二)借助比较活动,促进“量感”生成

及时开展比较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接触更多与“量感”相关的素材,通过不断的探索加深对各类数量的印象,进而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量感”。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要素,借助不同数量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量感”进行感受,在不断的计算和体会中形成自身对“量感”的理解。借此来帮助学生通过个人对“量感”的积累,实现对各种数量估测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中,单纯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对面积形成准确、直观的感受。教师可引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常见的要素作为参照物,通过

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知和体会。教师可让学生回忆学校和操场的大小,让学生对学校和操场的面积进行初步感知,记住自身对学校和操场占地面积的感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

学校的面积大概相当于几个操场?

有哪些事物明显比学校大?大概是学校的多少倍?

通过不同大小事物的对比,借助“操场约一公顷”这一概念,引申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进而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对量的理性认知,促进“量感”的形成。

(三)依托实践应用,强化“量感”素养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量感”的培养中也离不开实践应用,因此,教师应以实践应用为依托,在应用活动中带领学生对“量感”进行巩固和强化。教师应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设置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活动,针对具体的“量感”设计相应的应用操练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量感”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和体会,提升学生对“量感”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并在实践中提升“量感”培养的实效性。

例如,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设计层层递进的实践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丰富对“量感”的感知与体会。教师可围绕练习八中第八题关于面积的计算,借助生活化的场景锻炼学生借助“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课本习题进行解答后,教师可继续设置问题:

李大爷想用围栏在这块菜地旁边修建一个面积10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园,怎样围才能让所用的围栏最短?

进而借助层层递进的解题实践,让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间的联系进行探索,对面积和周长的变化与规律形成相应的“量感”。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而“量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有效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学习兴趣,并深化学生对数学要素的理解,因此,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量感”的培养,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体验式教学在深化学生感知、培养学生“量感”方面有鲜明的优势,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具有适切性的体验教学活动,在指引学生体验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量感”的感悟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钟珍梅.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2(16):37-41.

[2]徐志林.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J].空中美语,2021(5):512.

[3]庄雅芬.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106-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