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曾说过:“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文章对此提出了疑问,并从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最初解释出发,分析了即使是金属货币时代,也很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关键词:金属货币;通货膨胀;可能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082-01
一、金属货币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马克思说:“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可以作为储藏手段。当金属货币的数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量时,一部分金属货币便退出流通,被储藏起来,因而不会贬值。”对于此,本人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纵观历史,货币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发展过程。商品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可以作为交换媒介,其典型形式是金银。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就是以商品货币为背景的,他认为,价值尺度要先于交易媒介。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以金银作为交易媒介的商品货币可以为任何普通金属,甚至纸面凭证。于是可以代纸币替金银做交易媒介,即信用货币出现了。 二、金属货币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所谓的贬值实际上指的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是联系商品和货币的唯一变量,所以,货币贬值必然与物价上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货币贬值不是纸币所特有,任何一种货币都可能贬值,前提条件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超过市场的需求。显然金属货币也不是恒值的,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出现贬值,例如大量的金银长期而持久地涌入市场,此时金属货币的价值体现购买力必然下降。发生在16世纪的欧洲的“价格革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经济学家对于因为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从而导致欧洲出现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产生了质疑。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当金属货币超过需求时,会有一部分的金属货币退出市场,从而从新变成商品,例如铸造成金器银器,或者被储藏起来,因此金属货币是不会贬值,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三、关于金属货币退出流通的解释
流通于社会的贵金属有两重性,有的是商品,有的铸为货币。作为商品,在人们的生活、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中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即自然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贵金属与一般商品一样,其价格随市场的供需情况而变化。如果因技术进步、单位时间的产量增加、其所含劳动量减少、贵金属商品在市场过多,其价格自然低落,但它会自动退出市场,贮存起来,待涨价后再投入。但是作为货币的贵金属则不同,它不是商品,而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或称“一般等价物”。这种铸币我们可以看成类似于纸币一样的单纯的价值符号。它就相当于在金本位时期的纸币,可以从银行自由兑换黄金白银。现在假设所有黄金白银除作为商品的那一部分,全部存在欧洲的中央银行(假设当时有),然后银行发行等同于银行所储存的黄金白银的价值的纸币,并且银行承诺,它所发行的纸币永远等同于银行所储存的黄金白银的价值。这样一看,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金属货币其实跟我们现在的信用货币一样,只是单纯的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本身就不再具有价值,变成了一种单纯的价值符号。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面对金属货币贬值时,会自动把一部分金属货币储藏起来,从而抑制货币的进一步贬值。但是马克思在面对类似价格革命这样的问
题时,忽视了一个问题。金属货币的储藏职能只是一种事后调节,其天生的滞后性导致这样做并不能预防货币贬值。因为金属货币只有贬值到一定程度,人们觉得已远远低于它自身的价值时,才愿意储藏起来以期升值,而不是相反的做法,先储藏一部分来预防贬值。显然,从时间上来看金属货币的这种调节是贬值在前而调节在后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事后调节是不可能预防金属货币贬值的。 由此可见,金属货币虽然不会如同纸币流通时一般出现超级通货膨胀的可能,但是如同任何货币一样,也会出现贬值和由此引发的市场通货膨胀。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市场也会出现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而非马克思所认为的“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是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的”。
参考文献:
[1] 刘诗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诗白.资本论(节选·导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3] 黄贤国.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解释模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1). (责任编辑:张 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