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启示:没有利润的社会
2022-01-21
来源:步旅网
梅津: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启示:没有利润的社会 流通经济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启示: 没有利润的社会 梅津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本文在回顾对经济学分析方法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学研究范式基本趋向,并对理想状态中得出的某 些结论进行反思。现实永远是偏离理想的,某些条件是永远达不到的,在理想状态中的某些结论会违背初始条件的某些 既定的出发点。在理解完关状态中,某些结论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给予现实之所以偏离理想不同的解释和设想。 [关键词]一般均衡;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55—02 前景。首先他从人性的两个公理出发,得出了人口数量几 何增长的结论。由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 在,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会越来越低,进 而导致粮食产量边际增量会越来越低,最终粮食的产量会 到达最大值进而决定了人口的数量。在这样的逻辑推理 下,所得到的结果绝非一般均衡状态那样令人向往和期 18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之后,在市场的指导下全 球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 度。自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对市场这只“无形的 手”的吹捧一直就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萨缪尔 森在他编写的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这样写道:“现 代经济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亚当・斯密的论点 (指“看不见的手”原理一引者)的准确含义。”尤其是 在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第一次提出一般均衡的数学模 待。贫穷和失业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未来不见得会比现在 好,也许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继马尔萨斯之后,对私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质疑声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是马克思。他从劳动价值论 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盾对私有产权制度市场经 型,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 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自此,一般均 衡状态成为经济学领域里理想的模式,在静态均衡状态时 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社会 意义是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并建立以此为标准的规范经 济学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下有效地评价现实社会各类经济 济运行的后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是肯定资本 主义的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他甚至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比过去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还 现象的效率问题。并且在判断一种经济制度安排时,着重 考虑的是它是否内生的趋向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在理论 上能够证明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经济运行有一般均衡的趋 势,那么就接受这种制度安排。 要多。但是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却 是毫无顾忌的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一种“剥削”的制度。 传统上认为马克思批评剥削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针对于当 时童工的泛滥,劳工工资的低微,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 1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怀疑观点 15世纪前后,欧洲随着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迅速 但这不是主要的出发点,如果马克思真对此过多的关注的 话,那么批评这一现象的最好做法是站立在社会学的角度, 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上寻找解决办法, 发展,经济思想界普遍产生了重商主义观点。由于重商主 义的研究视野集中在流通领域,论证财富的产生只能在流 通领域,在这样的观点下自然而然是支持政府干涉经济的 运行,在国际上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而在国内支持出口品 而不是对剥削的批评;二是站立在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 若以此作为批评剥削行为的主要原因,那么它就不可能协 调劳动分工存在的机制与它的合理性方面的关系,也不能 很好地解释资本存在的现实性与它在理论上发挥效用的非 正义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历史上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 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路径是没有错的;三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不协调性,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剥 的过大投资及生产。近代经济科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 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这种经济视角的改变,所 带来的观点同以往的重商主义是完全相反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理论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它坚信市场经济完美的运 削”性质最终会导致生产的中断,社会的动乱,经济系统 的崩溃。他认为这种制度安排是内生性的不稳定,经济危 机每隔10年爆发一次就是最好的例证,进而否认一般均衡 理想模型的标准性意义。在这点上不同,是马克思同以后 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发生分歧最主要的地方。 行机制的逻辑终点便是政府的自由放任,无为而治。 然而就在同时期,有学者对这种制度是否能解决社会 的长远发展问题提出了质疑,马尔萨斯对人口数量增长的 关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并消极地看待发展 2010.11脏 流通经济 2 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倾向 中国市场2010年第45期(总第604期) 的。失业与利润之间是否有着相互之间互为变量的关系? 3现实经济运行机制与一般均衡模式 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说法,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人在 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前提下,以供给和需求的角度 来分析市场价格的形成,进而解决资源的配置和报酬问 题。他们建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各类 生产要素均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报酬,消费者也能够达到效 用最大化的目标。 从此以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就以这种先人为主的理 想模式作为评价标准和分析的终点来认识现实的经济问题, 以此来判断各类市场和政府及制度失灵现象并给出相应的 对策。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这样写道: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 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 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 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0”钱教授在这里所谓 的视角是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实际上是经济似设前 提。行为假设的初始给定是很重要的,在保持某一理论体 系逻辑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由于行为假设的改变,该理论 便可能面目全非。分析工具也就是逻辑演绎的具体形式, 它可以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钱教授认为“这种工 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 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这三个部分最重要的 是参照系,钱教授建立参照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人们更 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未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 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会因为没有参照系而缺乏主线和深度。 若前提所假设环境条件是符合经济效益所要求的,也就是 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的,那么经济分析的结果是找出均衡 解来,而均衡解所流露出来的含义很明显是经济行为主体 之间是没有利润的,社会中是没有失业的。 同样,田国强教授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与研究方法》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 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①界定 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 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在这五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最有启示意义的是均衡结果的选择和评估比较。什么 样的均衡结果是我们所想要的取决于经济环境的界定和制 度安排下的各类价值判断。田国强教授认为对均衡结果选 择有决定性影响的评估标准有两个,一是帕累托最优或改 进,因为它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给出了资源 是否被浪费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另一个是激励相容,它 评价的是自利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程度,个人的行为 是否在客观上为社会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济学在分析经济 题的时候,不管使用的是数学模型还是各种图像模型都有 一种寻求稳定均衡的倾向。这些均衡形式在假定条件的协 助下成功的避免了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并且在理论分析 上它代表的是资源合理状态。然而,人们在理解参照系的 均衡状态时却忽视了一个很有启示的结论,那就是在这种 均衡中各经济生产单位是没有利润的,社会上是没有失业 圃2010.11 如同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厂商的经济行为时所给定假没 那样,也就是企业的一切行为最终能从追求利润的动机中 得到解释。尽管有的时候,这一假设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 批评,认为现实中代理人问题的存在会使得这一动机发生 变异,但是没人能够提出更好的前提条件或者抽象说出更 好的环境描述,因此接受这一假设有着合理的原因。没有 一个企业或者行业能够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长期存在,利 润的存在是企业长期性存在的基础。 我觉得很有必要说明为什么企业需要利润来支撑它的 存在,企业的存在可以描述成为是一种产品的生产持续存 在。从社会的角度看,这需要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存在 着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存在;另一个是这种产品能够在不大 量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生产出来。很明显,利润 主要是来支持后一个原因的。厂商理论在分析其原 时, 通过不同的市场结构之间的比较,发现垄断因素是利润存 在的原因。尽管产品之问的替代能减少垄断因素,但现存 企业都普遍意识到,应该通过品牌而非产品来加强其垄断 的因素。可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垄断因素不再存在, 利润和失业也不再存在。这样的均衡暗示着我们什么呢? 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永远都无法达 到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无法到达完美状态时的和谐。那 么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一步一步的朝着和谐发展还是仅仅在 维持稳定的发展,不确定因素是否能在根本上清除。 在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中,经济行为的动机不管 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都是满足自身的 需要而非对利润的追求,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动机行为下失 业现象是不存在的。尽管历史学家在阐述社会发展的原因 时,将人1:3压力转变为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近五_T 年的农耕文明中,威胁文明从来不是人El过多,使得文明 崩溃和消亡的,也不是内在的原因,而是外部的压力。在 工业文明的社会中,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赞同,潜在GDP 增长率的水平下,社会上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GDP增 量中扣除折旧的那部分与自然失业率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 系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 人民m 电H{版 £.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tI|国人民大学出版礼. [3]马尔萨斯.人口原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4]约翰・斯图 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 务印{;馆. [5]钱颖一. 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休制比较,2002 (2).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Lj研究方法[J].经 济研究,2005(2). 【作者简介]梅津(1986一),江西南昌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