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决定因素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本人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新课引入,讲求新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象一名高明的艺术家。上课伊始,就能促使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迅速聚焦到课堂学习上来。如果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动人的情境,鲜活的事例,或出示精美图片、模型、实物等,直接导入新课,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世界上众多的生物现象和生物景象,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更多的还要依靠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清晰准确的表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
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而且也可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例如,讲“人类生活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课可用渡渡鸟的故事引入新课:“岛国毛里求斯曾有两种特有生物,大颅榄树和渡渡鸟。后来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跑得慢的渡渡鸟被大肆捕杀。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颅榄树也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仅剩下13棵大颅榄树了”由此激发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知识的探索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的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但却有其他方面(如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生物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两栖动物(青蛙)的生长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学生会倍感亲切,脑海中浮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又能达到点出青蛙生活季节、生活环境的作用。如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领略优美诗景中,深刻理解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浓浓的诗情画意可使学生产生联想深受感染,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如讲 “激素调节”时,采用“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无根芽”的谚语概括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还可用谜语创设情景,如讲“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先让同学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打一生物名称。由此导入课题。除此之外,用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决,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三、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生物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还是生物知识。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是铁,饭是钢?何谓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全球人为什么提倡低碳生活等等。生物知识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现象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而仅为皮毛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愿学好学”时刻,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再如讲“奇妙的克隆”教师播放配以萨克斯演奏的背景音乐—奇迹的孙悟空猴毛变猴子的动画课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子来参加战斗。这精彩的一幕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今天„„教师由此引出问题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生物课教学效果一定不会错的。
四、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教学直观手段丰富多样,不同的直观教学,教学效果也不同,因此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组织生物教学,在继续使用演示,示范,简图,插图,模型,实验,标本,参观等传统直观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以及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环境更加生动优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也可以将缓慢进行的生物现象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加以概括描述,又能将奇妙的生命现象课堂展现,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获得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比喻,比较,事例等语言性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如讲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时,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在观
赏中,感悟生命的奇妙,深刻理解青蛙从“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发育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景,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获得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联系热点,关注焦点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对各种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量,科学地联系热点、焦点问题或引出新课内容,或印证所学知识,或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例如:讲“碳—氧平衡”时,引入“全球变暖”现象让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其危害,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法。讲生态平衡时,引用二十年前日本人将羊绒衫设备全部迁入中国内蒙古草原,利用当地羊绒生产羊绒衫,也就是额尔多斯羊绒,其只有山羊产,它吃草也吃根,内蒙得了羊绒,丢了草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事实,帮助学生地理解生物物种稳定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和对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学要有效,教师必须要有心。在研究体会课程标准、备课执教等方面处处做有心人,真正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学组织生动,师生有效互动,在单位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初二级部 生物
王瓜店办事处初级中学 尹逊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