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

2023-01-01 来源:步旅网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

【学习提要】 教学研究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简称。教学研究是认识课程与教学现 象,探求课程与教学本质及规律以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教育科研活 动。教学研究技能主要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研究科学有效

地进行而运用的基本类型、基本方式、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它侧重的

不是内容研究,而是形式研究。

教学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教学,还要精通教研。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s as researchers)理论,认为研究会使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行家,而不仅仅是经验和技术的传授者。因为教师作为研究者,不仅能自觉实践教学理论,而且能把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从而推动教学和教研的共同发展。但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除了掌握教学研究概念与内容外,还要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基本方式、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

第一节 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按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根据中小学教学研究实际,可以分成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六种。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科研类型,其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一个科学道理。教学案例研究是围绕一个教学案例所进行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科研活动,其目的是讲清一个教学或教研道理,给教学工作者以规范或启示。

案例研究有三个特点:

1

分清研究类型意义何在?如果你进行教学研究准备选择哪些研究类型呢?为什么?

1.研究对象是“案例”。也就是说,其对象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对象(譬如,一篇课文、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教学或教研对象(一篇教案或一份试卷),即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或教研事件。有了这个完整的教学或教研事件,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案”进行研究。

2.研究过程是叙议结合的过程。即先叙述教学或教研案例,再对这个教学或教研案例进行分析议论,得出一个教学或教研的道理。

3.研究目的是“说理”。案例研究要对案例进行完整的叙述,即对案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一一道来。但其叙述不是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化叙述,也有异于行动研究中侧重行动的叙述,而是对案例的整体性、完整性叙述。而叙述的目的是“说理”,说出案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道理。

案例研究中蕴含着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即案例研究的程序与步骤。这个程序与步骤按实践者(教师)和研究者(教研者)的不同有两种:

1.实践者的研究程序

⑴案例获得。在教学或教研实践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案例。

⑵案理分析。从教学理念、内容、过程、方法等角度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⑶主题提炼。对案例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明确的主题。 ⑷案例表达。按案例研究的写作要求,将案例本身、案例分析、相关结论及主题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2.研究者的研究程序

⑴问题提出。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发现研究问题,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案例选择。根据研究假设要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案例。

⑶案理分析。对所选择的案例从理念、内容、过程、方法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并归纳出明确主题。

⑷案例表达。按案例研究的写作要求,将问题提出、案例本身、案例分析、相关结论及主题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案例表达,是案例研究的书面成果,也是论文的一种表现形式。论文的表现形式很多,像教案分析、试卷分析、教学评论等等都是案例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

2

案例研究的对象、目的和行文特点各是什么?

二、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一种通过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来讲清某种教育教学经验和道理的教育科研类型。同时它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叙事研究方法,也即叙事研究的程序与步骤。

“教育的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和价值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动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以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科研活动类型)”。①它是用文学的方法、形象的方式来阐明教育教学的道理,是用一种生动活泼的科研方式来提升一线教育教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与品质。

叙事研究这种科研形式特别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它是教师们对自己熟稔的教育教学生活的体验和表述,是自己可以牢牢掌控话语权的研究方式。真实性、过程性、生动性和感悟性是其特点。但叙事研究者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学叙事重点在叙事,但核心在叙事背后的观念和道理。换句话说,叙事的目的是讲清教育教学的观念和道理。只是这种观念和道理不是用概括的议论的方式讲出来的,而是用形象的故事的方式讲出来的,是让读者从教育教学故事的叙述中去感悟、体验出来的。

叙事研究的研究程序与步骤,也分为实践者的叙事研究过程和研究者的叙事研究过程两种,我们分述如下:

1.实践者的叙事研究程序

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有意思的叙事故事线索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根据研究假设,形成研究方案。

⑶依照研究方案进行跟踪研究。记录研究过程,特别是生动形象的细节。 ⑷整理和分析研究材料。 ⑸完成叙事研究故事的撰写。 2.研究者的叙事研究程序

⑴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叙事故事线索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根据研究假设,形成研究方案。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3

何谓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学叙事研究是一回事吗?

⑶寻找和选择研究合作对象。

⑷进入研究现场,依照研究方案进行跟踪研究。 ⑸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 ⑹完成叙事研究故事的撰写。

在撰写叙事研究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故事的要求去写而不是写成学术论文等其他的形式,并且要注意叙事写作的技巧。譬如,围绕主题叙事的技巧、简洁叙述的技巧、生动描写的技巧、心理表达的技巧以及得体的写作方式(随笔、日记、书信等)的选择等等。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原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1890-1947)首先提出的。在教学领域,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学实践者(行动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行动问题,研究行动问题,以求改善教学行动的教育科研类型。同时它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也即行动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自己参与的行动的研究,其目的是搞清楚怎样行动才更科学合理。因此,它与旁观的研究者的研究不同在:它是自己研究自己,是主观性、过程性更强的研究。而之所以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是因为自己感觉到行动起来有困难、不顺畅,也就是说,行动出现了问题,因此要通过研究,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案来改善行动。

教学行动研究的程序与步骤我们简要总括如下: 1.发现教学中的行动问题。

2.诊断教学中发生行动问题的原因。 3.设计改善行动的方案。

4.按设计方案实施行动并体验改善后的行动效果。 5.通过研究报告总结和反思行动过程及其实施效果。

教学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主要包括的内容是:行动问题的发现及诊断;行动改善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的行动及结果的描述;整个行动研究的反思和总结。四、文献研究

文献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过但已被整理、报导过并记录在案的有关事

4

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区别何在?诊断行为错误有哪些策略?

实和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也包括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及电子资料。文献研究,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也即通过对文献记录的事实及记录本身的事实的研究来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认识的科研类型。同时文献研究中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文献研究方法,也即文献研究的程序与步骤。文献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研究目的是从文献研究中获得科学的道理或对现实的启示。

显然,文献研究从方法上来讲,不是现实的直接研究方法,而是非现实的间接研究方法,它强调的是从文献资料中获得间接经验用来指导科学实践。这种不直接投身实践的间接研究方法是必须的,因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获得,从历史文献中、历史事实中我们同样也可以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甚至答案。

文献研究的程序与步骤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1.确定文献研究对象。即在明确的文献研究主题下确定文献研究的材料范围。

2.描述文献。即对文献本身进行介绍,就文献说文献,力求详尽,符合文献原貌。

3.揭示文献的内涵。即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从多角度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文献的实质,也即本相。

4.评价文献的价值。即对文献内涵的本相和实质进行评估。评估应有辩证思维,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也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估。

5.预测文献应用前景。即文献给我们的现实启迪,也即我们可以用文献去证明什么或者建立某种理论架构。

文献研究的一般写作形式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搜集某一专题大量情报资料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其结构一般包含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最重要的是主题部分,因为它是综述的主体。这个部分的关键是找到综述的逻辑顺序。根据文献实际情况,一般可以按年代、不同问题和不同观点等顺序进行综述。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进行综合分析与整理;所谓“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等进行叙述与评论。

5

何谓文献研究?文献综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五、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手段获得现实中的事实真相并通过分析事实真相得出若干结论以指导现实发展的一种科研类型。教学调查研究是教学研究者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手段有目的地搜集有关教学研究对象的现实资料,借以了解教学现状,发现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用以指导教学并促进教学发展的一种教育科研类型,其中蕴含着操作层面的教育科研方法,即教学调查的程序与步骤。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是调查法。调查法与文献法相比,它是一种直接研究方法;但与观察法比较,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且在其实际操作中必须与观察法结合运用;跟实验法相比,它是一种自然研究方法,而不是有条件有控制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事实”,其研究目的是“探求现实中事实的真相并为发展现实服务”。

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步骤如下:

1.确定调查课题,制订调查方案。包括做好各种组织的、事务的、技术的准备工作。

2.着手课题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包括用查阅、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收集书面材料和事实材料。

3.整理调查材料,得出调查结论。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4.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结果。调查报告要规范,有标题、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评估应真实可信,具有针对性、辩证性和前瞻性,不能脱离调查研究作空洞的评价。总之,评估应该有利于研究课题的总结与提高,有利于调查研究问题的解决。

六、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一种通过人为的实验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科研类型。它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必然性。实验研究所运用的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叫实验研究法,这种方法是指人为地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使研究对象产生一定的变化,并通过变化研究条件和结果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用来指导科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与程序。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因此实验研究法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

6

调查研究有哪些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如何设计?

材料,便于探讨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性。实验研究法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具备自身独特的严谨性,因为实验研究法不但探究“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所以在方法的科学性上,是公认的最严谨的方法。

进行实验研究,需弄清跟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等等。

常量指某一实验研究中自始至终保持恒定不变的量。它是一项实验研究中的稳定因素。

变量指在实验活动中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变量通常是指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是指可以被赋予不同特征的量。变量是一项研究中的变化因素。 变量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讲,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所谓“自变量”就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其变化的变量。所谓“因变量”就是实验中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也即自变量—般是研究者所主动操作的变量,因变量则是研究者要测量的对象,而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无关变量。所谓“无关变量”就是指影响到因变量但并不在本实验研究目的范围之内的变量。

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在变更,因变量也在变化,而“变化”正是实验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结论”正蕴藏于此。那么怎样留存这种变化呢?这就要掌握另一个重要概念“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就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研究中变量的描述,它一般采取的是“评估量表”的形式。而所谓评估量表是指根据若干自变量和因变量而设置的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分析的数据量表。

实验研究的程序与步骤大致如下:

1.确定实验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即在正式开始实验操作之前,要明确实验研究课题,并紧扣实验课题形成若干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实际研究之前预先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也即给研究预先设想一些暂时答案。

2.实验处理。即根据实验假设和实验方案对实验研究课题进行实际的实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对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进行调控,对因自变量变化而起变化

7

实验研究有哪些重要概念?实验研究难以施行的原因何在?

的因变量进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等等。

3.实验结果的分析。即对评估量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评估量表中数据的科学处理,我们可以验证实验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符合课题实质和现实情况的结论。这种结论又会转过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和实践,使实验研究产生真正的效用。

4.实验报告的撰写。即在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撰写出实验报告。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前言、实验(实验方案、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结论(分析、讨论所形成的实验结论)以及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小学教师一提到“教学研究”,就想到写论文和论著,连论文和论著可能是某一研究类型的研究成果这一事实都不甚知道。但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教师在大学专业教师和一线名师的引领下对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七种:备课、说课、公开课、研讨会、课题、论文、专著”。

一、备课

备课即研究如何上课,或者说,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它是教学过程和行为的研究。“备”即研究,“课”即上课或教学。在新课改之前,一般认为“备课”是按固定套路(主要是“五步”教学模式)来编写教学方案,是“照葫芦画瓢”的事,只是一种仿制,没有什么创造性。在新课改之后,教学研究者和教师们才正视起了备课的研究性和复杂性,认为备课既是预设的事,也是课堂生成的事,还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事,因此备课就变成了研究方式,成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工作。

备课既然主要是一种过程和行动研究,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案和学案)就要体现清晰的过程性和多样的活动性。具体地说,备课文案的设计有两个步骤:一是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设计理念”;二是编写好具体的行动方案,即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步骤因

8

为什么说课改后的备课更有研究性?

为要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理念表达和众多的活动设计,内容和形式复杂多变,因此充满研究性。正因如此,备课这种课改前被忽略的教学研究形式在课改后正式登上了教学研究的舞台。

二、说课

说课,即对备课或上课的陈述与反思。对备课的陈述与反思叫课前说课;对上课的陈述与反思叫课后说课。说课是一种元教学,是对同行阐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主张,因此研究的性质比备课更为明显。说课的重点是“简要陈述”,即简要陈述教学设计或实际教学的过程,但关键是“反思”,反思就是一种说理,说明之所以这样设计或这样教学的理由。而“说理”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思辨,因此这个环节体现了强烈的研究性。陈述就是叙述,说理就是议论,所以说课的表达方式是“述议结合”。

说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技能,我们要弄清其一般程序。课前说课的一般程序是:说教材、说教法(含学法)和说教程;而课后说课比课前说课多一个程序就是“说效果”。

1.说教材,包括说教材出处、教材内容与特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2.说教法,包括说学情、教法和学法。说学情就是说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情况;说教法,应顾及三个层次即原理层面、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说学法,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教法和学法的采用还要充分注意到教材的性质与特点,根据教材性质与特点的不同采取具体的教法和学法。

3.说过程,主要说明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几个教学目标,就要把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说清楚。

4.说效果,即对说课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当然,如果是“他人”说课,说效果就是由他人来评价说课的优缺点。

说课的关键还是要强调出“为什么”,即“我为什么要这么来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程”。说清了“为什么”,也即说课的理由,才真正体现出了“说课”这种教研形式的研究性。

三、公开课

9

说课的研究性体现在哪里? 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区别何在?

什么是公开课?公开课是一种公开展示上课全貌而让同行观摩与评论的课。它是一种借公开课的形式而开展的集体性教学科研活动。因为“如何上好公开课”需要研究,“公开课上的怎么样”也需要研究,所以公开课充满研究性,是学科教学科研的常用方式。

“如何上好公开课”基本可以纳入“备课”研究中,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公开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也即对公开课的评价问题。公开课之所以称为公开课就是公开给评论者(主要是同行)评论的。换句话说,公开课是借上课这种形式来让同行进行教学科研的。因此,公开课是一种在中小学普遍实施的教学科研形式,可谓是一种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性的教学科研活动。

要搞好公开课教研活动,就必须明白公开课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因为掌握了公开课评价标准和程序,我们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一般有四条:

1.是否有理论追求。也就是公开课是否是某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如果是,则有较大评论价值;如果否,就是常规课,评论价值不大。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即目标是否明确指向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即教学内容是否和教学目标一致,是否突出了重难点等等。

4.教学方法是否适宜。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有助于展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公开课的评价程序是先弄清上课事实再评论上课事实,是一个从理清事实到确认理念的过程。理清的事实主要包括讲课的步骤、讲课的内容和讲课方法,确认理念就是追问这样安排步骤、内容,这样设计方法的深层原因,也即是否体现了某种鲜明的教学思想。在确认教学理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此种教学理念的要求去最终评定公开课的优劣,也即在此理念的关照下,公开课是否用恰当的内容、适宜的步骤和方法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也应该是一种科研方式。因为研讨会上有观点的表达与论证,有思想的碰幢与交锋,而在这表达与论证中、碰幢与交锋中,我们就提高了对某个

10

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好课?公开课的学习价值何在?

教学问题的认识,甚至解决了长久困扰自己的教学难题,所以说研讨会也是科研,并且是一种高效率的集思广益式现场科研。

但要实现研讨会这种科研方式,前提是必须参加“研讨”,也就是必须参与“发言”。因为只有发言了,才能宣示你的主张,论证你的观点,并且在辩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显然,在研讨会上,发言就是通过交流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教研成果,进行教学研究。否则,如果只是“观摩”与“倾听”就不能实现研讨会的科研效用,只能实现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研究的目的。

要在研讨会上获得教研成功,必须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技巧。因为研讨会都是集体性、主题式的,参加的人成百上千,所以,要针对研讨会的特点来确定发言的策略与技巧。一般说来,研讨会上的发言不能信马由缰、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而应该是主题明确而新颖,表达简短而清晰。不然,研讨会开成了唱独角戏式的报告会,就失去了研讨的意义,更失去了研究的本意。

“主题明确而新颖”就是说你不能说背离研讨主题的话,并且要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当然,说与研讨主题一致的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说其一点、一个方面,但一定要深刻、有见地,最好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引起争论。研讨会说离题万里的话,说人云亦云的话,而不说独具个性和价值的话,将违背研讨的主旨,失去研讨的意义。

“表达清晰而简明”就是说研讨会上的发言既要条理清楚,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是言简意赅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你讲话逻辑性不强,肯定是东扯西拉、啰哩啰嗦。另外,要使表达清晰而简明,还要注意找准发言的切入点,从受众最感兴趣的事情说起。

五、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学科研的最重要方式,因为课题研究是专题研究,是解决专门问题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课题研究是教学科研的起点,也是教学科研的终点——因为所有类型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某种课题(专题)研究。课改前,人们是在懵懂地搞课题研究,过多关注的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研究的结果(研究报告、论文、论著);课改后,人们开始全面重视课题研究,特别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逐渐回归本位。

教学课题研究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专题,用调查、实验、文献、思

11

研讨会的实质是什么?研讨会发言有何特点?

辨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研究专题中的问题以促进教学发展的科研方式。其特点是研究问题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研究目的性强且研究完成的时间有明确要求。

要掌握课题研究的全部技能和技巧,我们必须熟悉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即“开题”“研究”“结题”“成果使用”等环节。

1.开题。即召开课题研究报告会,宣明课题研究的题目、内容、项目构成、前期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的行动计划等内容。其关键是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一般是:⑴课题研究的缘起、价值和意义。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点、创新点。⑶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⑷课题研究前期资料综述。⑸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2.研究。也即将开题报告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个阶段研究者主要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所提出的假设(观点)去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并把论证的成果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发现假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展假设为科学观点。当然,依托实践调查和网络图书等资源寻找合适的资料证明观点的过程最为重要。因为只有观点与材料、叙述与论证、过程与结果合一,才能形成现实的有价值的成果,真正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要注意的是,规模大的、子项目多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中期管理”问题。管理的目的当然是保证研究的进程和质量,使研究得以按期完成。

3.结题。正规的课题研究还必须有一个结题的环节。结题由课题批准部门或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并经评审专家组论证,具有权威性。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只有结题了才算正式完成,其结果也只有结题了才算真正被承认。结题要撰写《结题报告》并召开结题报告会。结题(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写作格式和一般报告类似。在结题报告会上,先由课题主持人作结题报告,报告课题研究全过程。然后,由评审组专家进行质询,并在合议后作出“结题”“暂缓结题”或“不能结题”的决定。

4.成果使用。正规的课题研究还存在“成果使用”问题。因为课题研究花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形成了报告、系列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一旦被搁置,不推广应用,就会造成浪费。所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要正视的问题。成果使用有三种措施:一是研究成果实践化,即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工作;二是研究成果制度化,即将研究成果变成班级或部门

何谓题究?题报和结报告何写? 课研开告题如撰 12

的规章制度;三是研究成果未来化,即将研究成果作为后续研究的资料与根据。

此外,课题研究也需要反思与提高。因为课题研究即使完成了,也还是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做好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提高工作。具有做法是:⑴总结评价课题研究的优点与不足。⑵寻找发挥优点改进弱点的举措。⑶整理研究思路,在反思实践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六、论文

严格说来,论文不是一种科研方式,而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我们把论文当成了一种研究对象,一种研究领域,也就是说,当我们对论文本身,也即论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进行研究的时候,那么,这时的论文就变成了一种科研方式而不是其他科研方式的成果表达方式。论文作为科研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教研的科研方式”,它不是一般的教学研究,而属于教学科研研究。

论文本身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从论文写作的内容对象看,它所针对的研究内容属于一种专题性研究内容,也就是说,论文是对专题研究内容的表述。但论文研究的专题内容和课题研究的专题研究有所不同:论文研究的专题内容,往往是自发的、个体的、单纯的,而课题研究的专题内容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体的、综合的。并且论文的单纯性,说明它选择的专题小,内容具体,不像课题研究选择的专题较大,内容复杂(当然,课题研究的子课题内容也完成可以进入论文的写作视野)。简言之,论文写作内容的专题性,是说论文写作的内容不是解决综合问题,而是解决单纯问题,也即它专门集中研究的往往是一个问题,而非多个问题。其次,从论文写作的形式特点看,论文的写作样式具有多样性——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卷分析、教学评论、教学随笔、教学调查等等都是论文的具体形式,因此,在论文形式问题上,我们要破除一种误解,就是认为写论文就是写经验总结或学术专论。第三,从论文写作的视角看,具有独特性。所谓独特性是说论文写作的视角要独辟蹊径,不能人云亦云。因为视角独特,有个性,才能更好地表达个性认识和新颖观点,同时也更能吸人眼球,引起别人对论文的注意和重视,从而使论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论文视角的独特性也说明,论文往往是个体性创作而非集体性创作,并且这种创作往往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有关。第四,从论文写作的表达看,具有精巧性。所谓精巧性是说论文写作在题目设置、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要达到精巧的程度。但

13

为何说论文是“教研的科研方式”?论文有哪些具体的写作样式?

要特别注意的是:论文的类型不同,上述四个方面的精巧要求也有所不同。

总之,无论是写何种类型的论文,我们都有把握论文写作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即写作内容的“专题性”,写作样式的“多样性”,写作视角的“独特性”和写作表达的“精巧性”。

七、专著

与论文作为一种科研方式的道理相同,在专著成为一种研究的对象和领域的时候,它也成为了一种科研方式,而不是其他科研方式的成果表达方式。我们研究专著这种科研方式,也是要研究其内容和形式特点,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专著这种科研方式本身,更重要的是让科研工作者明白专著的特点,从而用专著这种形式为自己的科研服务。

首先,从内容特点看,专著所涉及的内容是教学科研方式中规模最大、难度也是最大的一种,因为它是一种综合研究,并且是一种理论性和独创性强的综合研究。就综合研究而言,我们要注意专著的综合性不是一种“广而泛之”的综合,而是一种“窄而泛之”的综合。“窄”指专著的研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搞一项研究而不是多项研究的大杂烩,也就是体现“专”的特点;“泛”是说专著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要丰富,研究结构要繁复(多线结构而不是单线结构),但这种丰富、这种繁复是“窄下”“专下”“主题下”的丰富和繁复。而这种“窄而泛”的特点就决定了专著这种科研形式的难度,也即其内容要体现专题性、宽广性和深刻性。也正因为其难,所以名之曰“著”而不是“编”。“著”说明了专著具有的独创性。

其次,从形式特点看,科研专著的类别,根据独创性的多寡可以分“编著”和“著作”(专著)两种。编著不是没有独创性,只是引用的材料较多,以材料的梳理和规整为目的,它的价值在绍介有益的材料,其独创性体现在材料的新颖、材料组织的有序和材料分析的科学上。专著的独创性和理论性都更强,但不是没有材料,而是需要更精粹更典型的材料。不过,它研究的目的不在展示材料本身,而是通过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主张。

专著研究尤其要厚积而薄发,它的研究周期起码是几年。因为材料需要积累,观点需要酝酿,而写作起来也是颇费周折和时日。正因如此,大师们几易其稿,终身为一著的事迹就屡见不鲜。

14

为何说专著具有“窄而泛”的特点?专著的独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学研究有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等不同的类型。类型不同,研究过程肯定会各具特色。但教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分支,遵循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是必然的。因此,虽然教学研究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它们应该具有共同的研究过程和步骤。这就是它们的一般过程:选择课题、掌握材料、研究实践和写作表达。

一、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确定研究专题(课题),二是形成研究主题(假设)。

1.确定研究专题。就是要弄清自己的研究范围、对象、类型并确定研究专题。首先,要确定你研究的范围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还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其次,要确定你的具体研究对象,也即你研究范围中的某项内容。再次,要确定你采用的是何种研究类型,是文献研究、实证研究,还是行动研究等等;最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类型来确定研究专题。譬如,我们准备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启发式教学”,采用文献研究的类型与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样的研究课题(专题):“语文启发式教学的文献研究”。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就知道要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并且研究的是启发式教学问题。

2.形成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专题还不够,还必须形成研究主题。因为确立了专题只是确定了我们的研究课题,还没有确立我们的研究观点。而没有研究观点,就没有研究的目的和目标,课题研究将不知何往。确立研究主题就是形成研究假设。而假设就是预期的目标。在研究之初确定好研究的目标显然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虽然还没有仔细研究,但我们毕竟有思索、有打算,所以我们可以形成研究主题,也即研究的假设。譬如,“语文启发式教学的文献研究”这个专题,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语文启发式教学自古就有,所以,它有自己的起源、发展并有自己的具体行动策略,因此,我们要研究它的起源、发展和行动策略。”于是,我们不仅确立了主题,还能定下题目 《文献研究: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发展与点拨策略》。

15

研究题和究主区别在? 专研题何

二、掌握材料

在确定研究专题(课题)和主题(假设)之后,我们应该做的研究工作是掌

搜集材料的途1.搜集资料。所谓搜集资料就是大量收集跟“研究专题”相关的理论性和事径有哪些?筛实性资料。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广”,即只要是跟本专题相关的资料,无论是

选材料“粗何途径都要力争毫无遗漏地收集到。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等都如何中取精,可以是我们获取资料的途径。搜集资料面广量大,不胜其烦,因此还要求有“勤”精益求精”? 的精神和毅力,即能做到勤查找、勤阅读、勤摘录。

握资料。掌握资料也有两大步骤:一是搜集资料,二是筛选资料。

2.筛选资料。所谓筛选资料就是紧扣“研究主题”选择跟研究主题一致的资料。这个步骤的要求是“真”和“精”。“真”就是去伪存真,“精”就是粗中取精,精益求精。因为在围绕研究专题收集资料时,要求的是多与广,因此资料未免鱼龙混杂,而现在我们要围绕研究主题来选择材料,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好的关口就是“真”,就是不能让不实的、虚假的资料进入我们的筛选行列。而要资料真实可信,我们就得多亲自查资料并重视第一手资料。另外,收集间接资料,我们要保持其真,就得态度严肃,原原本本地摘录,不添不漏不改,不弄错一个字、一个标点。其次,筛选资料我们要把好“精”的关口。“粗中取精”就是说,围绕专题搜集的资料是范围广的,是“粗”的,而围绕主题选择的资料应该是范围窄的,是“精”的。这个“精”就是要求“选择的资料要与主题保持高度一致”,也即不高度一致就是粗的。“精益求精”是说符合主题的材料可能不止一个,因此对这多个材料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精中选优”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保证我们筛选的材料是精的,而且是更新颖、更恰当、更有效的。还要注意的是,精选的材料不仅应该有正面材料,还应该有反面材料,甚至是对主题不利的材料。

三、求证主题(假设)

形成了研究主题,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了典型材料,那么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求证这些材料和主题之间的相关性”。因为主题还只是一些“假设”,是一些预设的目标,这时的主题还不一定正确、全面,因此我们需要用选择的材料来印证它——不仅印证它的正确性,也印证它的残缺性,甚至错误性。这样,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式的研究工作就不仅包括印证假设的工作,还包括补充、修改甚至变更假设的工作,因此我们的研究是逻辑性很强的研

你能辨析一下假设和主题吗?求证假设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16

究,也是充满创造性的研究。而正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推动教学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但我们通过求证假设形成的的结论(经过论证的主题),是否真的正确、全面,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方法是:如果是方法和技能的研究,就用我们研究出来的方法技能和同类的其他方法技能比较,看哪个更行之有效;如果是理论研究,就用我们研究出来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看是否能取得优良效果。如果我们的理论和方法更科学有效,那么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的理论和方法不如其他的理论和方法有效,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要修正不足,甚至我们要放弃我们的研究,承认我们的失败。

四、写作表达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论要为人所知,产生应用价值,形成社会效益,必须以研究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个表现研究成果的过程就是写作表达的过程。用什么方式写作呢?一般说来,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应该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譬如案例研究,写出“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写出行动方案;叙事研究,写出叙事故事(可采用随笔、日记等多种具体形式);文献研究,写出文献综述;调查和实验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保证“是什么性质的研究就有什么式样的写作表达方式”。但实际上,无论是何种研究样式,我们都可以用通用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譬如,论文、专著和报告就是我们最常用的科研写作表达方式。所以,教育科研写作和所有科研写作一样都既要彰显特殊性,也要兼顾一般性,即要树立“兼容”的写作表达理念。

第四节 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教学研究常用科研方法是指在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中都能通用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的原理、技术、操作三层面讲,它属于技术层面的研究方法,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都能予以运用。我们可以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来考察一下这些通用的研究方法。

一、古代常用科研方法

古代科研往往是自发的、主观的、经验式的,虽然不如现代的正式正规,但

17

写作时选取呈现形式与研究类型有怎样的关联?

在民间和官府都确切地存在。因为个人要表达、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得研究。既然古代存在科学研究,因此也就催生了一些常规的研究方法,像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和思辨法等等。这些方法当然也适合于教育科研。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制定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和直接经验的一种常用科研方法。在教育科研中,观察法一般通过观摩教育实践、教学实践和教研实践来进行。其优点是: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教育、教学和教研的第一手材料,所得材料真实、生动、具体,有助于启迪思维,即时发现教育教学教研新情况新问题。其局限性是:观察的过程与结果既受时间和观察对象限制,又受观察者本身的条件限制,因此,观察难免残缺,且观察到的多为外在现象,难以直接观察到教育教学教研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过,若观察系统、连贯,记录准确、具体、详尽,推理公正、严密,还是能得到真实可信的研究材料。我国古代孔子、孟子等著名教育家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就主要采用此法。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对自己或他人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从而揭示出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常用科研方法。经验总结法与观察法所采取的伴随事物发展进程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不同,与文献法所采取的借助于资料对事实进行间接研究方法也不同,它是根据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和基本认识,追索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企图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从果追因讲,它属于归因研究;但从经验上升为理论讲,它又是一种归纳研究。在古今教育教学研究中,经验总结法得到广泛运用,从朱熹、程端礼等教育大家,到现在一般的教师都普遍运用此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平时做事要有独特感受,并在做事过程中有较丰富的材料积累。因为有过程、有感受、有积累就便于归因研究。

3.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并引用合适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自己需要证明的某种道理或观点的常用科研方法。它和“文献研究”以及其操作层面的“文献研究法”都不同:文献研究是对文献本身的研究,是一种科研类型;文献研究

18

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何在? 为何经验结法归因究和纳究? 说总是研归研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是一回事吗?

法是文献研究中的操作性方法,也即文献研究的程序、步骤和方法。换言之,文献研究法是“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也即是系统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①而文献法是一种分析、引用文献来证明某种观点的常规科研方法,也即一种搜集、分析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要在教育科研中运用好文献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占有文献,二是分析文献,三是选用文献。占有文献就是你研究何种专题,就要充分占有和专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文献就是对所搜集的文献你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不仅分析出长处也要分析出短处;选用文献就是在经过分析的文献中选择最合适的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发展某种观点。在选用文献中我们要注意一种倾向,就是从正面引用文献多,从反面引用文献少,而通过引用文献发展某种新观点的创新式引用就更少。所以,我们要掌握文献法使用的精髓,就必须全面的运用文献法而不是肢解地使用文献法。

4.思辨法

思辨指对现实中的事实材料和思想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进而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作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思辨的内在本质是思维,而外在形式是议论。思辨法就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和掌握的思想材料,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把握研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常用科研方法。思辨有纯理论性的思辨和基于经验的思辨之分,教育科研中的思辨主要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思辨,因此,思辨法也主要属于一种基于经验的质性分析。思辨法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惯常思维模式,并且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庄子、荀子、墨子的研究与著述就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

在当下的教育科研中,思辨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科研方法。因为面对纷繁的教育科研事实,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必须经过形成概念、判断和理论的逻辑推理过程,而这就离不开思辨。运用思辨法,占有具有思想意义的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前提,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关键,得出科学结论是目的。

二、现代常用科研方法

在古代科研方法基本上,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科学主义”指引下,

为何教学究中辨法要属一种于经的辨? 说研思主于基验思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0页。

19

又产生了一些更具理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调查法、实验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这三种现代科研方法在教学研究中也普遍使用。

1.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问卷、走访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搜集现实资料,以探求事实真相和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常用科研方法。也就是说,调查法是为调查研究服务的,运用调查法的最终目的是弄清现实真相,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特点可以从与其它研究方法的比较中得出:跟观察法比较,它是一种间接的获得现实研究资料的方法,且常常与观察法结合;跟实验法比较,它是在不干预调查对象的自然过程中收集材料,而不像实验法那样在对实验对象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获得实验信息;跟文献法比较,它获得的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是第一手材料。

在教学研究中,调查法指教学研究者根据教学专题研究的需要,通过问卷、走访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搜集教学资料,以探求教学真相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方法。而“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①显然,调查法和调查研究法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调查法是技术层面的方法;调查研究法是操作层面的方法,指的是调查研究的活动程序、步骤和方法,层次不同。另外,调查法虽与调查研究有着密切联系,但性质更加不同:因为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科研方法,而调查研究是一种科研的基本类型。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调查法,必须清晰地对这些概念加以辨别。

2.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在控制情境下,操纵一种变量,观察另一种变量,从而发现其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②

也就是说,实验法是为了解决某一现实问题,先设置一定的理论假说,通过运用必要而合理的控制手段创设特定情境,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变化,借以获得足够的实验数据来探索事物因果规律的一种现代科研方法。实验法关联的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严格规范的科研形式,所以要熟练使用实验法首先必须掌握几个重要的实验研究概

①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②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5页。

20

为什么说调查法和调查研究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念:常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操作性定义(概念定义参看本章第一节“实验研究”部分)。因为掌握了这几个概念就可以科学运用实验法进行有效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中,也要注意实验法、实验研究法和实验研究的不同。实验法是实验研究中的一种技术方法与手段,其目的是获得实验数据和信息来为实验研究服务;实验研究法是实验研究中的实验过程、步骤和方法,是实验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实验研究是一种在欧洲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而兴起的一种科研类型,当然它包含着实验研究法和实验法。

3.定性定量分析法

在现代常用科研方法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定性定量分析法。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古代思辨法和现代测量法(调查测量和实验测量)的结合,它是一种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过,与上述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不同的是:它主要不是一种获得材料的方法,而是一种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方法。

定性定量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性质和数量两方面分析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为了确立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类型,解决研究对象的实质问题。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解决研究对象的大小、多少等问题。

定性分析又称逻辑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它的具体思维形式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定量分析又称数学分析、统计分析等。它是以20世纪数量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力图将研究对象数量化,再依据数量化的数据进行预测和分类研究的新型科研方法。在自然科学方法向社会科学不断渗透的今天,教育教学定量研究也已成蓬勃之势。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教育科研人员,必须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手段,以胜任教育科研工作。

【自我评价】 项目 内 容 评 价 标 准 等级 得分 A B C D 教学研究类型 研究对象、内容、性质等与研究类型相符 10 8 6 4

21

实验法和实验研究法区别何在? 何谓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何在教学研究中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完美结合?

研究 研究主题 研究材料 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 研究表达 研究反思 研究应用 总评 研究主题贴近教学现实,单一、鲜明而有价值 研究材料真实、新颖、与主题一致。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兼具 研究过程完整,特定研究类型有特定的程序 特定研究类型有专属的研究方法,且与常规研究方法综合使用 研究表达形式符合各自表达格式与规范,包括语言风格的规范 研究反思应具有辩证性,总结优点,诊断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研究应用指研究成果的推广,包括理论应用和技能应用等 10 10 20 10 8 8 15 8 6 6 10 6 4 4 5 4 20 15 10 5 10 8 6 4 10 8 6 4 【案例分析】

彰显“大教材”,杜绝“泛语文”①

——由2009年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引起的理性思考

2009年高考尘埃落定。翻检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有两个深刻印象,一是彰显了“大教材(观)”,二是杜绝了“泛语文”。下面想结合今年考题情况并联系2008年语文高考谈谈这两个方面的意见,并对未来实用类文本高考提几点建议。

一、实用类文本内容设臵彰显了“大教材(观)”

段双全:《彰显“大教材”,杜绝“泛语文”》,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22

何谓“大教材”?我们认为这个“大”主要是从语文教材的内容范畴讲的。也就是说关于何种内容应该进入语文教材学界是有分歧的。信奉“语言文学”的人自然主张“文学文本”进入语文教材,信奉“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人自然主张比文学文本更广的内容进入语文教材。内容范畴的差异因而造成了“大、小语文教材”之分。一般认为只重“文学文本”的教材是“小语文教材”,既重“文学文本”又重“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教材是“大语文教材”。而这两种不同的教材观也可称“大、小教材观”。

显然,从实用类文本内容设臵看,今年的语文高考是彰显了“大教材(观)”的。因为今年全国18套语文试卷无一例外地都有“实用类文本”(主要指一般的自然科学类和社科类文本)阅读内容。而根据“教材观决定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的课程与教学原则与规律,从“考什么”也是可以反推到“教什么”以及“教材观”的。既然如此,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今年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设臵是怎样彰显“大教材(观)”的吧。

1、从“内容广度”上彰显了“大教材(观)”

所谓从内容广度上彰显大教材观,是说从实用类文本本身的内容范畴看,其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罗万象。譬如,今年的18套语文试卷(课改实验区10套、非实验区8套)的实用类文本内容就涉及“历史”(安徽、福建)、“文化”(全国卷Ⅰ、Ⅱ、山东)、“艺术”(江苏、北京、江西)、“教育”(浙江、上海、宁夏)、“科学”(天津、四川、湖南、重庆、湖北)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若细分每领域又可分为若干学科)。而广东卷和辽宁卷的实用类文本《自由与科学》和《达尔文的拖延》的内容则具综合性,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可见从内容范畴看,今年的试题是彰显了大教材(观)的。

翻看去年18套试卷的实用类文本,从学科门类看,内容范畴也非常广阔,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经济、贸易、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真是体现了“百科知识(内容)都可以进入实用类文本”的理念。可见“实用类文本彰显大教材(观)”的判断不虚。

2、从“内容程度”上彰显了“大教材(观)”

所谓从内容程度上彰显大教材(观),就是说虽然“自然和社科类文本”都可以进入实用类语文教材,但进入的文本不是学科精英的专业性文本而是大众化

23

的知识普及性的一般文本,也即所谓“科普性文本”。换句话说,无论入选何种内容的文本,在内容的专业程度上一定要把好关,不能选入专业性太强的文本,而应选入符合考生认知水平的文本。从今年和去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选文看,感觉是遵循了“大众化科普性”的原则的,而选文的难易度也是基本符合考生认知实际的。

譬如,去年的天津卷谈了“树木吉普赛蛾幼虫虫害的自然防御”问题,里面有“苯酚”“核酸多角体病毒”等很专业的名词,但文本并未过分纠缠于这些专业名词,只是让考生知道它们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是一种“萎蔫病毒”就可以了。这种“通俗的点到即止的说法”就体现了所谓“大众化”“科普性”,其作用是降低文本的专业性,方便考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像这样一类的文本既与专业学科相联系,又不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因而是程度适宜的。而今年高考的全国Ⅰ卷和Ⅱ卷都涉及到似乎很古奥的“古文化考据”(甲骨文考据和儒家经典《论语》考据)内容,但因为文本也没有纠缠于考据的名词术语,因而内容虽古老,同样没有影响到考生的正常阅读。

二、实用类文本考点设臵杜绝了“泛语文”

实用类文本进入教材与高考,一些人是充满忧虑的:会不会带来“泛语文”?所谓“泛语文”就是学语文而不干语文的事儿,正所谓“荒了自己的地,肥了别人的田”。具体说来就是不借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而是“就内容谈内容”,窄化或背离语文教学目标。

这种泛语文现象文学作品中都有。譬如,学《宝玉挨打》,不借丰富情节去学习里面的“精彩劝架艺术”,不去比较分析袭人、宝钗和黛玉独具个性的形象,却津津乐道于什么“戏子问题”和“自杀问题”就是泛语文行为。现在,实用类文本进入教材与高考不更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沼而偏离语文教学目标吗?因为自然类文本谈谈“自然”的事儿,社科类文本谈谈“社科”的事儿是顺理成章的啊!可见担心实用类文本高考陷入“泛语文”并非无稽之谈。

但看今年实用类文本高考的考点设臵却完全可以打消这种顾虑。因为18套试卷的考点设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考(学)百科的文本也完全可以干

24

语文的事儿。让我们以四川和山东卷为例来看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怎样杜绝泛语文,突出“语文性”的吧:

四川卷考的是自然科学类文本《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属现代生化医学范畴,设考点三个,共9分,题型为客观题。考点一,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明了“付出代价”的意思从而辨析选项正误,发现D项夸大其辞的错误;考点二,考查“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发现选项中随意扩大外延和判断绝对化的错误得出A项的正确结论;考点三,考查“根据文意合理推断的能力”,即发现选项中判断反向、强加因果等错误得出A项正确结论。虽然这三个考点只侧重了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但并没有纠缠于什么医学术语“抗生素”“耐药基因”,因此是语文的而非泛语文的。

山东卷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非常重视,且非常人性化,不仅有第Ⅰ卷的纯客观题,还有第Ⅱ卷的供选做的(二选一)纯主观题,共设分27分。Ⅰ卷的《“断桥”考》属社科文,涉及“桥梁文化”;Ⅱ卷的《杨谰、余光中访谈录》属应用文,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与人生”。山东的这两个文本既考了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考了语言运用(“简要概括”)能力,还对“语言纯洁度”“乡愁”等富含知识性和情感性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可谓“考点全面”,全方位突出了“语文性”,“语文味”很足。

不过,将今年的考点设臵和去年的考点设臵进行比较,有欣喜也有遗憾。欣喜的是今年的考点多了,主客观题结合的多了,设分也普遍有所提高。遗憾的是还有不少试卷(特别是非课改实验区试卷),还是只考客观题,设分少,因而考点难以全面覆盖“三维目标”。而翻看去年的18套试卷,发现除全国Ⅲ卷、江苏卷、上海卷和广东卷外,考点设臵的问题比今年更大。考点不全面,狭隘单一,这是和新课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则不符的。因此,研究“未来的实用类文本应该怎样设臵考点”问题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了。

三、对未来实用类文本高考的几点建议

(一)重新编写实用类文本教材

25

“实用类文本高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问题。追根溯源恐怕要牵扯到“课标制订”和“教材编写”。因为课标制约着教材编写,教材制约着教什么,而教什么制约着考什么。因此实用类文本高考到底好不好最终还要看“课标中有无实用类文本的明确规定”,看依据课标是否编写出了合适的实用类文本教材。

然而,翻看“新课标”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却发现实用类文本信息都较薄弱。新课标“必修课程”部分只有“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的零星陈述,并未提及实用类文本定义、内容范围等其他情况。在“选修课程”部分,有两处涉及实用文本:一处是较详细地谈到了应用文体“新闻与传记”;另一处是在“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里,笼统说了一句“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共5册,20单元课文,涉及实用类文本的也只有4单元,体裁包括新闻、演说辞和自然及社科类说明文,内容范围仅限于政治、教育、生物、天文、建筑等学科,和全国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所涵盖的体裁和内容范围并不对等。根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显然教与考有些脱离。因此,为了加强实用类文本的教与学并配合好高考,“重编实用类文本教材”甚至“修订新课标关于实用类文本的陈述”就似乎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那么,应该怎样编写实用类文本教材呢?我们认为还是“分科并以语文知识(体裁)组元”为好。具体说来,就是追寻叶老“语言”“文学”分科编写教材的理念与思路,再加上一科“实用类文本”,形成“三合一”的教材体系。这样既符合“大语文”“大教材”的原则,又清晰明了,简便易行,岂不很好!

(二)加强高考与现有语文教材中实用类文本的联系

根据“教、学、考的相关性”,出于效度的考虑,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是应该与必修与选修教材相联系的。但现在的情况可能是各地的高考试卷试题与所教教材的联系并不大。譬如不少高考试卷喜欢考什么“DNA”和“细菌”的内容,但教材中基本没有此类文本;而教材中有的“新闻”“演说辞”“序言”等应用文本高考试卷中却没有考到。也就是说,现在存在“学的没考,考的没学”的情况。譬如,去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实用类文本考查,11套考的是“科技说明文”,7套考的是“社科文”(其中2套体裁是应用文传记)。显然,有

26

“教的没考,考的没教”的情况在。特别是应用文考查,不仅量少,而且体裁不全。

也许有人会说,高考是“水平测试”,是选拔、甄别人才的考试,出题新些、怪些、难些是必须的。我们也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举张在考“面生”内容的同时,更应考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因为从原则上讲,“考与教相关联”是应该不会错的。

(三)增添“语文味”

虽然语文的范畴广阔,内容包容百科,考“百科文”都能突出“语文性”,但总觉得语文实用类文本还是具有“语文味”更好。何谓实用类文本的语文味?就是突出选文的社科性和生活特色并顾及考点的全面性。具体说来,就是选文要倾向“社科文”和“应用文”,考点要顾及“三维目标”。

将今年的18套试卷和去年的18套试卷比较,感到欣喜,因为选文的“语文味”确实是越来越浓了。去年社科类文本选文为7篇(2篇传记分别为全国卷Ⅲ和江苏卷),在全部试卷中的比例是7/18。今年社科类选文是13篇(其中广东卷和辽宁卷选文具综合性。人物传记4篇,分别为江苏卷、宁夏卷、山东卷与辽宁卷),在全部试卷中比例为13/18。单从应用文看,也从去年的2篇提高到今年的4篇。这些数据可能昭示了高考实用类试题“增添语文味”的必要性。可以预料,自然科学类文本还是要入教材,要教,要考,但可能会考虑与社科内容结合在一起考(如今年的广东卷辽宁卷),并且比重应不超过社科文。

怎么顾及考点的“三维目标”呢?首先,脑中要有三维目标。因为脑中有三维目标,你就不会仅仅用客观题去考“语文阅读能力”,还会设臵种种题型去考“语文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考点中全面覆盖三维目标。其次,要切实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不能认为其“可考可不考”,也不能仅把它当小题(客观题)考,而应当大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考。对实用类文本考查的重视,去年全国Ⅲ卷、上海卷等做得很不错,今年的山东卷、辽宁卷和宁夏卷更是锦上添花。这些出题经验都可以作为我们以后出题的参考。

总之,通过以上关于2009年和200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实用类文本高考将会越来越科学、规范,而“大教材”“语文性”和“语文味”也必将是永恒的追求。

27

上面是“案例研究”的论文成果。这个成果虽不是以案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而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但从论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案例研究的若干特征。

首先,案例研究得有“案”。本案例的“案”是什么?不是一份教案,也不是一份试卷,而是“2009年和2008年的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从案例的量来看,涉及2008和2009两年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这个“案”是较庞大的,但从案例研究的文体类别来看,只是关注了实用文体的阅读题,这个“案”又是较单纯的,因此符合案例研究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或教研事件”的特点。因为“试卷”属于“教研事件”,而“试卷的某一类题型”也可算作“一个”或“一种”。在本案例中,概括提到了2009和2008两年高考共36套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具体叙述了“树木吉普赛蛾幼虫虫害的自然防御”(天津卷)、“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四川卷)和“桥梁文化”(山东卷)等问题,可以说对“案”有较详尽的介绍和描述,为对案例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本案例研究“析”得充分而有条理。“析得充分”是说它对2009和2008两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都进行了剖析;“析得有条理”是说它不仅有概括的分析和具体的分析,还从“内容设置”和“考点设置”两个方面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内容设置彰显了大教材”“考点设置杜绝了泛语文”的结论。不仅如此,本案例的分析还具有辨证分析的特点,即不仅分析了2009和200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置的优点,还指出了它们的缺点,譬如,“客观题考得多,主观题考得少”“考点没有完全覆盖三维目标”“考题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以及“考题缺失语文味”等等。也就是说,正反结合的辩证分析也是本案例分析“充分而有条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本案例研究不仅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提出的是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设置问题”,分析的是“其内容设置和考点设置的问题”,而解决的不仅有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置的观念“大教材”“大语文”问题,还提出了“重新编写实用类文本教材”“加强高考与现有语文教材中实用类文本的联系”“增添‘语文味’”等有效的改进实用类文本教学和考试的建议。

28

总之,从本案例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案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性质是明确的;研究主题“彰显大教材,杜绝泛语文”是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材料都是来自“高考试卷”是真实可信的;研究过程,从确定课题(专题)到确定主题再到搜集材料证明主题,最后到研究成果写作成论文是清晰的;研究方法运用了文献法和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的方法也是明显的。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案例研究的论文成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研究报告,所以我们看不到研究者对本案例研究的反思和评析。尽管如此,但本案例研究的价值是显见的,而其应用前景也是可以令人期待的。

【训练项目】

下面是一篇在教师指导下由中学生所写的调查报告。请仔细阅读此报告,从调查报告规范的角度对它进行全面评析,尤其要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建议先阅读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和规范,再进行评析。

甘肃陇南武都区泥石流的调查①

甘肃陇南武都区旧城山中学 罗红 苏红 曹江 指导教师 张锦道

一、引言

武都古称阶州,是省内泥石流密度最大、暴发频率最高的土石山区,也属全国泥石流四大高发区之一(甘肃武都、云南东川小江、大盈江、西藏东南部)。我们作为生态环境兴趣小组的成员,2003-2004年利用假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武都区泥石流调查。

二、调查目的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武都区泥石流分布类型、危害情况,并对泥石流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我们对植被破坏、林线后退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及清源

金言等主编:《研究性作文教与学——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304页。

29

治本、防治并重、加强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二)方法

在市、区水保局关心支持下,我们由老师带领,去今两年利用假日,分三路在县城上下100公里的白龙江中游和北峪河流域30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参加水保专家举办的实地讲课;拍摄泥石流场景;走访了当地乡民,调查了解泥石流相关情况,并查阅有关泥石流历史资料。

三、调查结果

我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中游大断裂带。土地总面积为46411.77平方公里,有泥石流活动的面积达2611.9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泥石流区域总面积的64.5%以上。20年来,我区泥石流频频发生,来势异常凶猛,破坏力很强顷刻之间即酿成大灾。经调查,灾害性泥石流沟192条,绝大多数分布在全区上下100公里的白龙江中上游和北峪河流域30个乡镇。据资料显示,每逢泥石流暴发,平均输沙模数高达4437吨/平方公里(嘉陵江下游输沙模数为1000~3000吨/平方公里)。

白龙江中长江二级支流,全长535公里,流域面积32810平方公里,流域区因植被遭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泥石流长期作用,江水浑浊。取样测定,含沙量均达3.83公斤/立方米,最高日测净峰含沙量超过1370公斤/立方米。泥石流不仅危害本区工农业生产,也殃及白龙江下游碧口电厂,电坝自蓄水运营不足十载,淤积量已达1.25亿立方米,占设计总库容的24%,专家预言,照此下去,再过20年,即达到冲淤平衡,失去调蓄能力。

(一)泥石流分布类型

调查得知,全区较大的有灾害性的泥石流约192条,另有支毛沟2000多条。这些泥石流沟谷,分布在上至白龙江中游武都、宕昌分界的角弓乡阎家村,下至武都、文县两界的外纳乡月亮坝间全长100公里的河段上,注入白龙江。泥石流每次暴发便堵断白龙江,抬高河床酿成灾害。其中火烧沟、泥湾沟、北峪河、东江沟、甘家沟、佛堂沟等泥石流危害最大。武都区泥石流以这些沟谷形态、固体物质补给状况和危害程度为主要指标分成了危害强、一般、轻微三种级别和三个时期。

30

始发期:指流域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没有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我区正在发育的各种冲沟,城区南北有23条,北峪河流域有888条,甘家沟流域50条,全区约1900多条。

旺盛期;指有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支沟发育多呈“V”型,流域面积多在10~40平方公里,固体物质以滑坡、崩塌、泄漏等补给,其形成的泥石流过程完整、历时长、规模大、冲击扇发展迅速、淤积快,正在向沟外扩张。此类沟有:火烧沟、石门沟、马槽沟、寺背沟、汉林沟、甘家沟、佛堂沟、渭子沟等。

停歇期:流域内山体逐渐趋于稳定,植被有恢复,梯田面积增大,沟谷由“V”型向“U”型转化。这类沟扇面积较平缓(多改为农田),但遇到强度大的暴雨,仍会暴发泥石流,如:肖坝子沟、角弓沟、盐土沟、庙沟、桑园子沟、新农村沟、宗家堡沟等。

(二)危害情况 1.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据考察,我区泥石流沟内的坡耕地多分布在走山滑坡上极易受害。1953年甘家沟泥石流埋没农田400亩,1968年东江沟泥石流冲毁1000余亩农田,先后使丰收在望的水稻、小麦颗粒无收;1978年马槽沟村被泥石流蚕食破坏的梯田达390亩;1984年何家村一次滑坡总土量为240万立方米,致使毛家山两个村庄81户、404口人住房倒塌,500余亩农田被埋压;同年佛堂沟泥石流淹没蔡家湾土地1000余亩,村庄3处……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2004年,我区20年间泥石流毁林2万亩、毁草2.1万亩;毁谷坊1500余座,冲田5.5万亩,冲走牲畜500多头;淌走客、货车及大小拖拉机30余辆、挖掘机1台;引起倒房5137间,造成6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另外,冲毁河堤108公里、通讯线路30公里、人畜饮水工程9处。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区土层变薄、肥力衰退、农业生产低而不稳,沟壑面积逐渐增大,土地利用率日趋降低。

2.对交通运输的危害

每到雨季,武都区通往外地的公路都要受阻。甘川公路平均每公里跨5条泥石流沟,最密的1公里跨14条泥石流沟。据武都公路总段的统计,近20年,淤埋公路方量700万立方米,被毁路基15公里,毁坏涵洞156座,累计阻车487

31

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00万元以上。另外冲毁区乡公路3条60公里,乡村道路8条67公里,共塌方约60万立方米土石。

3.对城镇村庄的危害

我区山高谷深,自然和社会条件以河谷为优,因而河谷地区人口密集,城镇村庄多分布在泥石流冲积扇上,受泥石流危害严重。半山村庄多受滑波走山的威胁。肖坝子、汪家坝、清水沟、蔡家湾等村庄都因泥石流危害被迫搬迁;大坪山、潘家山、马槽沟、何家村、卯安子村等因山体滑坡危害搬迁。

城区比北峪河床低18米,比白龙江河床低1.45米,形成“河比城高”的地貌。1984年8月3日北峪河暴发泥石流,与白龙江洪水同时相遇,冲毁白龙江河堤首尾部两处区31.5米,洪水瞬间进入城区。钟楼滩一片江泽,教声坝成为湖泊,城内水深1.45米,倒塌房屋13200余间,121个市、区机关被淹,幸亏指挥得当无人伤亡。

4.对河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白龙江长期受泥石流左右,城区河段目前在以每年10~12厘米的速度淤积上升,致使白龙江基本丧失下切侵蚀能力,成为入盈出弱的特殊山区河流地貌。沿江岸泥石流沟,犬牙交错。在入江汇流处形成拦江潜坝,堵塞河床。河流弯曲,滩险相间,造成藉节河势,江水宣泄不畅。中小水时,水流散乱。河道宽深比大,成游荡性河段,给河道的开发利用如通航带来不利。由于泥石流的长期作用,坡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沟壑纵横、峡岩嶙峋、崎岖不平的河谷地貌。此外,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植被破坏,林线后退,导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旱灾不断,冰雹剧增,受灾面积扩大,人畜饮水困难。

(三)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分析

我区泥石流的活动不但频繁而严重,且古已有之,它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地质状况

我区地处两个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以南为松潘到甘孜东北向褶皱带,以北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活动性强,岩浆活动较强烈。地层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而以志留、泥盆、石炭二迭、三迭系分布较为广泛。区内峰峦起伏,群山陡峻,沟壑纵横,山坡坡度多为35°以上,海拔高度在700~3600米之间,

32

相对高差2900米。

2.地震频繁强烈

武都地震频繁而强烈。据史载,近两千多年来,曾发生6~7.5级地震达数百次。其中7级以上有4次,造成山崩地震、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的有15次。据《武阶备志》所记,“光绪五年五月十日地震,十二日大震、南山崩塌……各处石飞山走,山裂水出,杀9881人,连震四天,成县、文县、舟曲等县城尽废。”断裂发育,地层产状紊乱相互交切,破坏了岩层的整体性,地质地貌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因此,我区泥石流的形成除风化、剥蚀、侵蚀外,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是以滑坡补给为主。

3.气候特征

我区属季风气候,是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暖湿半湿润、高原湿润过渡带。受山高谷深的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性显著。“聚四季气候于一时,集南北生物于一身”,具有“十里不同”的气候,也有夏热冬不寒的特点。由于山区的垂直变化明显差异大,也有“高一丈,不一样”,“天旱收山,雨涝收川,不旱不涝收半山”的说法。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夏多冬少。6月进入雨季到9月底结束。雨季天数占全年28%。据气象记录资料,雨季24小时最大降水均值40~45毫米,最大一小时降水112毫米(1984年8月4日汉王镇佛堂沟)。雨季便是泥石流期,独特气候特征,是造成泥石流多发的又一因素。

武都无连续的暴雨,且多呈一次雨峰,阵性和局部性较强,如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泥石流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实地考察得知,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并非纯属自然制约。只要各乡镇从速治理,因害设防,功能互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防护体系,就可以稳定和削弱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如马街乡大李家、柏林乡五角坪村等,坚持大搞水土保持,修梯田、造林、治坡、治沟有效地扼制了水土流失局面;石门乡小山坪等村干部群众一条心,上下一股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石坝梯田和改道泥石流沟,效果显著;安化镇大鹿院虽处古滑坡上,坚持综合治理不动摇,在滑坡体上修梯田、造林、在沟道上修筑防护拦挡坝,受益匪浅。这些乡镇,虽几经风雨侵袭,基本没有损失。

四、建议和体会

33

(一)建议

1.功能互补,综合治理。以泥石流沟为流域单元,工程措施为主,工程、生物、水保耕作措施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防护体系。

2.科学规划,联合治理,统一指挥,各业投资,相互协调,形成有重点、有成效、有规模的治理局面。

3.以退耕还林为契机,清源治本,防治并重,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经济系统。

(二)体会

1.通过此项活动,使我们对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气候失调,水土流失,土地瘠薄和河流、水库淤积,进而加剧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深感全面治理泥石流、恢复植被的工作艰巨而紧迫。

2.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学会了调查方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同时也尝到了调查工作的辛苦与甘甜,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集体合作精神,加深了我们对生态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资源】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任鹰:《文科论文写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刘电芝:《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朱德全:《教育研究方法》,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0.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