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语文、用语文
作者:范金莲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年第04期
毕业试卷一启封,教师们就大发感慨:“现在的语文真是没法教了。”有好事者曾作出统计,整张试卷,课本知识仅占30%左右,其余都是活学活用的课外知识,怎能不引起教师们的哗然?由毕业试卷我们又想到“纲要”中也曾多次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教,而不是就教材教,应使教材成为指引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导航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一、作业大比拼——走进生活寻语文
“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从而为语文教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在作业方面充分利用了生活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积累生活素材,体验到自我探究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每天都有新发现。
语文教育的缺陷就是学生缺少发现。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家庭作业中开设了固定栏目:每天都有新发现。要求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并让学生用“一份事两份理”的方法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写真事、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每个细小的角度人手,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既注意广度还要注意深度。每天晨会课选部分学生有主见、有思考的精彩片断在班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升华情感,学会如何用心与生活沟通,获得情感体验。 2.每天都有新积累。
语文重在积累和感悟,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于是,在作业中我还开设了“每天都有新积累”的栏目。实际操作中可分为两种类型:(1)随意性积累。要求学生记录认为对自己学习有用的课外知识.可以是名人名言、古诗词句,也可以是歇后语、成语分类等。第二天,可根据学生的积累情况,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优抄写在黑板报上,以便资源共享。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学生各显神通,利用各种渠道积累了有关这一课的知识,像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的名言等。(2)目的性积累。主要是教师根据当天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搜集积累的任务,这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如教学《长江之歌》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图片,当学生知道了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市等知识后,再来理解诗歌就轻而易举了。学习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搜集赞美长江的诗句。这样,学生由课外到课内,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语文能力。
二、快乐大本营——走进生活用语文
“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设计,给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1.家庭资源,合理利用。
家庭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良好的氛围、父母的言语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不应忽视家庭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中独自接待客人,以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系列的活动,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产生影响。如《学会礼貌待人》这一课,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设置这么一个情境:让一位陌生人到家中问路,看学生是如何应答的,然后再让学生及时做好实践记录。如果家庭中遇到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父母也可以试着让孩子独立解决。 2.走进社会,自我检验。
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说得绘声绘色,可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手忙脚乱、语无伦次。因此,教师应该多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精读和泛读》之后,可让学生采用泛读方法去读一些规定书目,然后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又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大途径。 3.实践操作,提高素养。
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并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以“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色的田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共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