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秦朝女子衣服的外貌描写

2020-02-15 来源:步旅网


秦朝女子衣服的外貌描写

由深衣发展而来的“袿衣”为妇女的另一种常用服,其制与深衣大致相似,惟有服装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此外,妇女还有穿襦裙,上襦为斜领、窄袖,长仅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妇女的下裳还有袴,起初女大多只有两个裤管,上端以戴系住,后出现前后有裆的缚带袴,叫“穷袴”它多为宫廷妇女所穿。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东汉以后,穿此服者曾一度减少,至魏晋南北朝,又重新得以流行,从此盛行不衰,直到清代,基本形状仍然保持最初的原样只是每个朝代根据时代的特点将襦裙的长短、宽窄加以改动。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有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式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