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思考

2022-04-21 来源:步旅网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思考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嘉兴市于2012年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本文论述了嘉兴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改的核心内容和总规修改编制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并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管理提出探索性观点。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Jiaxing started the revising of master planning in 201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jor innovations of the new round master planning. Otherwise, the paper gives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abou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嘉兴;网络型;田园 Keywords: master planning; revising; Jiaxing; Network Polymers; garden

1、嘉兴市城市概况

1.1区域位置——沪杭之间,潜力空间

嘉兴市地处我国城市和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地带,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北连苏州,南与宁波隔钱塘江相望,市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全市共辖两区五县市。中心城市面积968平方公里,包括南湖区、秀洲区以及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范围。

嘉兴是联系我国东部沿海各大城市的南北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承接上海向内地、南部地区经济辐射的咽喉地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北翼已形成沪宁线连绵发展的态势,南翼杭甬线连绵的态势正在形成,地处沪杭之间的嘉兴,占据着最具潜力的发展空间。

图1-1 嘉兴市的区域位置

1.2历史文化——兼容并蓄,多元交融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江南文化之源——马家浜文化的基础上,既汲取了吴文化的温柔敦厚、勤劳精巧,又吸收了越文化的求真务实、坚韧不拔,之后儒家等外来文化也成为嘉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的红色文化又为嘉兴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嘉兴地处水乡,古运河的开凿,对嘉兴农业的发展、城市格局的演变、城市风貌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富有韵味的“运河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嘉兴的交汇与融合,赋予了嘉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育了独特的“兼容并蓄,多元交融”嘉兴文化特质。

1.3生态环境——水乡泽国,一脉相承

嘉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市内河道纵横,湖荡众多,水网密度高达3.5公里/平方公里,诚为泽国之雄。中心城市八大水系,由老城区南湖向外放射,构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城市依水而筑,因水而兴,以水取胜,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形成以水架骨、水城一脉的特色空间关系,可以说,“水”是嘉兴之本、嘉兴之魂、嘉兴之希望。

历版总体规划对生态绿楔的保护、生态绿道的建设、北部湿地的控制开发、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对基本农田的控制,使嘉兴形成“水绿相融”的景观特色。 1.4社会经济——地富民安、城乡统筹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铸就了嘉兴务农重谷的历史,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古富足的农耕文化,一方面造就了嘉兴重教守礼的民风,文人荟萃、名人辈出;另一方面养成了平淡悠闲的处世之道,百姓安逸、社会有序。

近年来嘉兴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5:58.5:36,第二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

嘉兴市作为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地,继而又成为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势头。

图1-2 2011年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嘉兴市原城市总体规划及现实问题

2.1 2004版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1.1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2004版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建设‘实力嘉兴、人文嘉兴、生态嘉兴、法治嘉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建设“实力嘉兴”,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嘉兴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建设“人文嘉兴”,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培育和张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人文精神。

——建设“生态嘉兴”,把嘉兴建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法治嘉兴”,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2.1.2 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

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嘉兴市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长江三角洲吸引国内外制造业资本的新高地:嘉兴制造业在总体上应该比较轻污染,但不一定都是高技术,尤其不应局限于狭义的高技术。

——上海的港口辅城和对外交通节点:长三角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及嘉兴在区域内交通条件的变化,提出“全方位”融入上海,港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

重点区域,并发挥交通优势,培育发展区域物流业。

——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城:水是嘉兴文化之根,是其生态环境维系、可持续发展之本,也是城市景观特色得以彰显之魂;生态、文化和特色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资源。 2.1.3市区总体空间结构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空间战略,总体规划提出“两翼辅心、三楔归水”的市区总体结构。一心: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发展区;两翼:东翼——位于中心城区的东南侧,西翼——位于中心城区的西侧;三楔:即南片、北片、西北片三片楔形绿地,并赋予生态保护的功能,建设郊野公园、动植物园、花卉苗木基地等,从而使绿楔得到切实的保护。

图2-1 2004版嘉兴市总体规划市区空间结构图

2.1.4 人口规模

总体规划预测市区中期2010年120万人,远期2020年150万人。 2.2当前嘉兴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强影响嘉兴整体实力的提升

地处上海、杭州两大中心城市中间的嘉兴,在市场机制下,两大城市中心对嘉兴中心产生袭夺效应,对于周边县市而言,外围引力远强于嘉兴中心城市的吸

引力。同时,浙江省体制上省管县,使得市域范围内各县市各自为政,优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通过分析嘉兴中心城市以及各县市GDP占长三角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比重(图2-2、图2-3),可以看出,中心城市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嘉善、海宁、桐乡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图2-4),引领作用不强,市域内部集聚效益不突出,致使嘉兴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在长三角地区处于第三梯队(图2-5),嘉兴优越的战略区位并未在发展中占据应有的战略地位。

图2-2 各县市区GDP占浙江省GDP的比重 图2-3 各县市区GDP占长三角GDP的比重

10.90.80.70.60.50.40.30.20.1

0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京宁波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泰州舟山绍兴台州嘉兴湖州图2-4 2005、2008年嘉兴市区首位度变化 图2-5 2010年长三角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2.2.2 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门类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2010年嘉兴市三次产业比重为5.5:57.6:36.9,虽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二产比重仍偏高。并且嘉兴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投资拉动。第二产业内部主要以纺织、机械制造、化工化纤等传统工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弱。第三产业内部生活性服务业占据优势,生产性服务性的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2.2.3中心城市多主体开发导致城市拓展方向不明

目前,中心城市内一级开发主体包括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湘家荡(图2-6),四个一级开发主体下设立包括国际商务区、运河新区、南湖新区、秀洲新区等在内的多个二级开发主体。四分天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多主体开发的局面导致中心城市的开发建设遍地开花(图2-7),规划不能形成一盘棋。四大开发主体以及嘉兴市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加剧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

图2-6 中心城市四大一级开发主体 图2-7 多个二级开发主体

2.2.4遍地开花的工业区布局导致土地产出效益低下

在04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经济重镇和制造业资本新高地的目标引领下,对工业园区进行整合。但目前来看,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工业区、秀洲区工业园区以及四处开花的乡镇工业布局,中心城区处于工业包围中(图2-8)。产业布局的空间无序带来环境隐患的同时,地均产出效益低下(图2-9)。

2.2.5城市空间蔓延拓展致使水绿特色渐失

虽然04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集约、内向式发展的原则,要求紧凑有弹性的

图2-8 中心城市工业区及乡镇工业布局 图2-9 浙江省级以上开发区地均产出效益比较

空间布局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图2-10),但城市空间蔓延未得到有效控制(图2-11)。嘉兴作为平原水乡城市,水、绿是最大的生态景观特色。但在中心城市圈层式空间拓展呈现出结构特征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未被有效控制在合理的空间规模内,导致连绵蔓延和空间秩序紊乱的现象开始出现,水绿交融的生态景

观特色正逐步弱化,三片楔形绿地面临被城市建设用地“蚕食”的境地。 2.3 嘉兴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背景依据 2.3.1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分异日益明确

目前,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分异日益明确,正在形成以装备制造、化工、机械、物流为主的沿海重型产业发展带,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为主的沪宁—沪杭甬城市发展连绵带,以生态旅游、休闲服务为主的环太湖生态旅游发展带,多元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形成[1]。 2.3.2嘉兴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

嘉兴1小时交通圈空间范围内包含了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绍兴五大城市,拥有无可比拟的交通条件。公路网密度、内河通航密度居长三角首位,三个海运港口、并且随着沪杭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规划中甬嘉苏城际铁路的建设,嘉兴将由原来的“Z”字形交通结构中的中间城市逐步演变为区域“8”字形交通骨架中的交通枢纽城市(图2-9)。同时军用机场规划转为军民两用机场,嘉兴将形成“海陆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嘉兴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交通条

件最优越的城市。嘉兴应将交通枢纽功能向物流、商贸功能扩展,打造区域物流枢纽。

2.3.3 嘉兴城市科技创新活力凸显

目前,嘉兴市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等科研机构。在强大的科研阵容带领下,嘉兴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加迅速。科技的发展带动相关物联网、通讯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科研实力的增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嘉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3.4 后工业化阶段消费经济的兴起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休闲消费正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嘉兴水乡、古镇、田园、湿地等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深厚。基于宏观的时代需求以及市场诉求,嘉兴市应将城市文化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把具有地方特质、以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意识凝练,作为城市发

图2-9 嘉兴市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展和参与竞争的观景,并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2],打造文化旅游、健康休闲为核心功能的江南水乡田园城市。

3、嘉兴城市总体规划修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有序划分城市规划空间层次

本次规划修改结合嘉兴市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重点在于中心城市,市域范围内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于沪、杭在功能、空间上的对接,以使嘉兴形成外向开放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对市域内部的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组织以及公共设施配套进行协调。中心城市是目前嘉兴城市规划建设汇总各类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因此,规划修改重点对中心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对策。 3.2市域范围内协调

3.2.1 外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是嘉兴建设的目标。网络型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开放性城市发展模式,在网络内外都能保持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使城市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心两临三带”的市域空间结构(图3-1)。“一心”即嘉兴中心城市与嘉善城市核心区,强化环境、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共享。“两临”即市域东部与上海毗邻的临沪板块与市域西部与杭州毗邻的临杭板块,临沪板块重点在于与上海的产业对接,临杭板块重点在与杭州区域型消费服务功能的对接。“三带”即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带,依托北部众多的自然湖泊与湿地资源,融入环太湖旅游发展带,发展水乡特色生态旅游;中部城镇功能发展带,串联多个工业园区,是嘉兴传统优势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未来通过功能整合,将成为新兴产业核心区;沿海重型产业发展带:把握浙江省作为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契机,突出滨海新区开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强与上海及杭州湾都市圈其他城市临港工业的分工协作,重点发展临港重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业。

图3-1 嘉兴市域外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3.2.2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基于目前嘉兴各地特色块状经济主导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状,总体规划修改中需要强调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嘉兴市目前的发展阶段及发展需求,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确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策略。未来滨海新区将成为嘉兴产业空间扩展的主要空间,市域范围内的大型化工、钢铁产业向港区集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向市域范围内园区集聚,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为契机,提升服务业发展。 3.2.3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规划从市域范围统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中心城市与县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化。中心城市主要配套包括企业地区总部、区域性消费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信息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为市域服务的高端文化、体育、医疗设施。各县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本地服务为主,包括本地特色的商业、商贸、生活消费服务设施,以及依托本地服务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一方面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配套完善、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3.24 协调市域交通系统组织

网络嘉兴需要构建高效便捷、外接内连带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两港三网”(海港、空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航道网)建设,实现对外交通高速化,内部交通快速化。市域范围内高速公路网络遵循市域总体规划,形成“三纵(三桥)三横三连”的格局(图3-2)。市域主干公路网采用“外围方格网对接周边,内部环状放射强化主城”的格局,保证主城和县市以及港区都至少有“一主一辅”

两条以上的通道。增加北部通道,由此,城际快速路与市域主干公路形成“一环四纵三横七连”的格局(图3-3),对接区域的同时强化主城区地位。

图3-2 市域高速公路网规划 图3-3 市域普通公路网规划 3.3 中心城市资源整合 3.3.1 明确中心城市的特色定位

嘉兴是一个地势平坦、水网密集、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特色城市,对此,在本次规划修改中,特别注重水乡田园城市风貌的塑造,。基于目前的嘉兴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水乡古镇资源、湿地资源、田园生态资源等特色,本次总体规划修改提出“区域物流枢纽、创新创业强市、江南水乡名城、幸福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拓展物流商贸、科研教育、旅游休闲、生活服务功能,未来嘉兴要做强物流园区,做出科技新城,做美田园城市。 3.3.2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空间

城市化加速发展背景下,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科学界定和严把城市发展底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3]。在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下,嘉兴城市保留了水系、湿地、林地、农田等生态基质构成的特色本底,本次规划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对建设用地空间范围的控制,在对市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格局——一百万亩生态田园、六大万亩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十大重要生态廊道,建立起保障生态安全、维护城市理想结构的、具有刚性控制要求的永久性生态基质。在水网周边控制生态绿带,湿地资源保护性开发打造生态慢城,风景名胜区、历史保护区等文化资源严格保护,城市内三片绿地作为生态楔形永久保留,基本农田严格控制,确保功能片区有自然河流、绿色

空间隔离,组团及功能区之间由郊野公园、生态农业林地等隔离,避免粘连发展。将各类生态要素叠加后,控制要素占到中心城市面积的67%,其中适宜连片开发的城镇建设用地280平方公里。 3.3.3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在280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规划综合考虑嘉兴市的高铁站点、高速公路出入口、民用机场等战略节点,以及现状建设情况,基于特色优势空间、生态要素控制、交通廊道支撑三大发展关键点,分别提出新城方案、田园城市方案和廊道方案(图3-4)。

图3-4 中心城市规划方案比较

其中,田园城市方案延续了历版规划“环加放射”的空间结构,突出了“八水归一”的格局特征,形成“一心四片,三楔八廊”的空间结构,突出对三片生态绿楔的保护,并通过八条水系勾勒出水乡特色肌理。符合嘉兴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落实嘉兴市“十二五”规划“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3.3.4特色资源整合下的中心城镇体系

田园城市方案整合特色资源,明确开发主体与主题,提出构建“一主两副四特”的中心城镇体系,“一主”以老城区为中心,,整合南湖周边地区;“两副”包括秀洲新区和国际商务区两个副中心;“四特”即对周边外围乡镇进行功能整合后形成四个特色功能组团:北部湿地服务中心 、空港物流中心 、田园宜居片区中心 、秀洲新区中心。方案中中心城区、特色板块、特色乡镇与生态基地有机结合,形成“园在城中、围绕绿心、城在田中”的田园形态。各功能片区在保持城市用地空间高度集中的同时,严格保护组团隔离地带等非城市建设空间,防止城市用地无序蔓延。

3.3.5 田园城市导下“环+放射”的路网结构

结合嘉兴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水乡肌理,并依据建设田园城市需求,田园城市

方案交通组织采用“环形+放射”的路网结构(图3-5)。以中环和外环为中心,放射出12条结构性干道,联系周边生态组团。通过控制环路尺度,来控制中心城区空间范围的过度蔓延。

落实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完善步行交通系统,加快绿道网建设,提倡低碳出行。

图3-4 中心城市路网规划

4、规划编制工作思路的创新

4.1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是嘉兴市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也是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城市的发展目标,因此,本次规划修编将网络城市与田园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基于网络型田园城市的目标导向,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作用是要在严格控制非建设用地和基本生态底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空间结构来引导城市发展建设。鉴于此,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嘉兴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提供了依据。 4.2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

在城市规划的修改工作中,需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宏观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期,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城市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新型城市化更加强调城乡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升级的可

持续城市化发展理念,其发展方式和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体现在城乡关系、空间结构、发展路径、城市化产业、环境、社会等方面。本次嘉兴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基于新的发展背景,深入开展多项专题研究,包括《嘉兴城市定位与长三角关系研究》、《嘉兴产业转型与空间布局研究》、《嘉兴城市化与人口发展研究》、《城市文化与特色研究》、《嘉兴城市变迁研究》、《现代网络型田园城市研究》等,为提出嘉兴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 4.3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

城市建设不仅要构筑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同时需要构建完善的城市管理机制。嘉兴的城市管理机制包括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协调机制,跨县市区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跨区域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嘉兴城市精神的培育,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黄镇,刘淑武.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态势与特点[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张景秋.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规划中的辩证统一[J]. 规划师,2008,(11).

[3]施卫良,赵峰. 对创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初步思考[J]. 北京规划建设. 201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