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冬至时令进补方

2020-04-07 来源:步旅网
英国《柳叶刀》杂志网站29日刊登一篇有关肥胖的研究报告,名为《疾病的全球负担研究》。报告说,如今,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无论穷国或富国,无一幸免。

中国还是第二

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分析了1980年至2013年间涵盖188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份调查报告,结果发现,当前,全球约70亿人中有21亿是胖子。33年间,男性超重或肥胖人口比例由28.8%增至36.9%,女性由29.8%增至38%。

通常人们用身高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是否属于肥胖。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指数在18.5至25之间为正常,25至30之间为超重,达到或超过30则为肥胖。

美国是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总数达到1.6亿人,超重或肥胖问题困扰超过70%的20岁以上男性和62%的同一年龄段女性,30%的儿童与青少年也为自己的身材担忧。美国拥有8690万名肥胖人士,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

13%;美国成年男性中肥胖人士占比32%,女性为34%,而中国或印度的成年肥胖人数占比约为4%。

中国的肥胖人数也已达到6200万,全球占比9%,居于全球第二。紧随其后的有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埃及、德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有研究显示,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它不仅是导致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关节炎等疾病的高危因素,也与胰腺癌等癌症发病率上升有关。肥胖问题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给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带来沉重负担。

贫穷国家同样受累

肥胖问题早已不是传统视角中的“富贵病”,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体重超标,发展成为困扰全球的卫生问题。美联社引述研究负责人克里斯托弗•默里的话报道,研究显示,肥胖率与国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人们生活越富裕,越容易肥胖。不过,这并不代表低收入国家就不受肥胖问题影响。

参与此项研究的全球健康问题专家玛丽•吴(音译)说:“实际上,全球肥胖人口中,有三分之二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肥胖问题在中东和北非尤其突出。在这两个地区,超过58%的成年男性和65%的成年女性超重或肥胖。

阿联酋大学肥胖问题专家赛义德•沙阿本周在保加利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过去20年里,巴基斯坦肥胖率不断上升,即使一些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偏远村镇也一样,一些村镇的肥胖率甚至上升了五倍。

沙阿说:“现代化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多年前,人们为了打电话不得不走上几个小时,而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另外,农民们不再需要靠在田间辛苦劳作才能吃上饭,“加工食品通过道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人们不再需要宰杀自己养的牲畜来获得肉和油。20年前,没有人知道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但现在,它们到处都是”。

儿童肥胖问题严峻

默里说:“无论是何种年龄、收入水平和居住地的人,都受到肥胖影响。”实际上,肥胖问题对儿童影响更甚。、

玛丽•吴博士说:“中国少儿肥胖率是另一项确需得到重视的问题,特别是男孩肥胖率(6.9%)几乎是成年男子肥胖率(3.8%)的2倍之多。”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3年里,成年人的超重或肥胖率增长了28%,而儿童增长了47%。如今,发达国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超重或肥胖,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率为13%。

研究报告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问题在中东与北美国家尤其突出,女孩更容易受肥胖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于上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说:“我们的孩子正在变胖。”这次大会批准建立全球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监测框架,帮助进一步科学全面地衡量全球母婴营养状况,其中就包括应对儿童肥胖问题。

默里说:“这(肥胖问题)非常严峻。我们发现(在研究涉及的30多年里),没有一个国家的肥胖率呈下降趋势,这让我们明白,肥胖问题正在带来多大的挑战。”

针对美国人肥胖率居高不下,有美国画家通过恶搞经典卡通人物的方式,讽刺肥胖问题。

腰带上系着薯条,拿着汉堡,喝着碳酸饮料的大肚蝙蝠侠。

吃着披萨,快坐不进去电瓶车的忍者神龟。

神奇女侠。

马里奥大叔,烟囱好像进不去啦……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黄衫侠的肌肉不见了。

尤达大师杰出的控制力。

托一盾牌汉堡的美国队长。

食物就是原力啊。

大超的肚脐眼。

(原标题:美媒:中国肥胖人口比例超美国 医疗压力倍增)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 美媒称,现今,中国似乎方方面面都在赶超美国。以肥胖为例: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如今的肥胖人口比例已超过美国。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月22日报道,也许能让美国人感到宽慰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是在西方快餐连锁店打入中国市场后才取得的。

报道称,中国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寻找市场增长点的西方快餐品牌特许经营商以及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全新的高糖、高胆固醇和高反式脂肪酸食物,这三个因素相叠加,令该国的医疗保健业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报道称,中国的肥胖问题非常严重。该国的初级和社区医疗已经存在缺口,在中国,医疗仍是危机或事件驱动型的,中国家庭与其初级医疗医生间也不存在有意义的长期联系。对中国的肥胖流行病而言,这意味着患者只会在出现问题后寻求医疗帮助。

在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肥胖问题尤为集中。这正是政府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原因,其目标是让中国在健康方面相对于其他工业国回到正轨。

一个重要部分是,以一种简单易懂和类似于美国农业部食物金字塔的规范方式向中国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并对消费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作出要求。此种消费驱动型政策也许看上去已经过时,但在这个中产阶级出现相对较晚、并随之有了较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国家,这正是应对已经出现的肥胖流行病的诀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雄心勃勃,它计划到2020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将近一岁,到2030年再提高一岁多。需要实现这些目标的,是一个有超过3亿烟民、存在将对经济增长构成重大结构性挑战的严重老龄化危机以及“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这一挑战仍未解决的国家。

报道称,对一个历史上常常发生饥荒的国家而言,肥胖问题如今居然成了经济或医疗制度的重大挑战,这也许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中国的肥胖问题反映了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开放的市场以及可靠的食物获取。

我……我爬不上去了啦!

“中国肥胖指数”阶段发布:北胖南瘦 东北胖子多

2015-10-21 19:1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资料图:一名小胖墩儿在练习仰卧起坐。中新社发 李晨韵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董子畅)2015“中国肥胖指数”阶段发布会21日在北京召开,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收紧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尤其东北地区,更是成为中国胖子的重灾区。

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针对所公布的中国体重超重人群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南方人肥胖率低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BMI≥28.0)平均占比达35%以上,而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到27%。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等省肥胖客户占总数的41.9%、39.6%和37.8%,位列前三。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位列后三位,肥胖客户只占全部客户的24.5%、24.8%、25.1%。

“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例,广东胖子排名全国倒数,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王京钟说,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更爱“喝一杯”。这更造成了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累积了肥胖的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城市肥胖人群群体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减肥客户中肥胖人群(BMI≥28.0)比例均超过40%,高于其他城市(BMI≥28.0平均占比达27%)。

“中国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给肥胖提供最有支撑力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生活久坐时间长、更多依赖汽车交通,也能更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美食。”王京钟表示,

肥胖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疾病控制也应将肥胖问题重视起来,实施对于肥胖的有效干预,科学控制体重。(完)

中国肥胖指数”发布:南瘦北胖 东北胖子最多

2015-10-22 06:43:00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肥胖指数”阶段研究成果发布

南瘦北胖 东北胖子最多

本报讯(记者贾晓宏)今天上午,“中国肥胖指数”阶段研究成果发布。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收紧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东北地区更是胖子的“重灾区”。今天同步发布的“绿瘦健康指数”也佐证了这一论断。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BMI≥28.0)平均超过35%,而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专家解释,纬度越高的地区,天气冷,人们运动少,代谢慢,是肥胖的主要成因。在东北高寒地区,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动的习惯,造成东北地区肥胖率居高不下。以辽宁为例,辽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明显,肥胖率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与之相反,南方地区肥胖率普遍偏低。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12年贵州省成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分析说,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南方人肥胖率低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

例,广东胖子少,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王京钟说,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还爱“喝一杯”。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此次发布的研究报告同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城市肥胖人群群体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减肥客户中肥胖人群比例均超过40%,其他城市平均为27%。造成大城市肥胖人群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与当地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有关外,大城市较快的生活节奏与高强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间接原因。

专家同时提醒: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内脏周围脂肪多,更易患各种慢性病;西方人的肥胖为梨形肥胖,脂肪堆积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病几率低。因此,中国人判断肥胖还要看看腰围,成年男性腰围别超85厘米。

用基因技术解读肥胖的奥秘

全部罗奇斌2017-02-15 15:16

评论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肥胖正成为备受关注的流行病之一,已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全球有16亿成年人面临着超重,4亿人患有肥胖症。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22.8%和7.1%,约2亿和6千余万人。

肥胖是由能量摄取和消耗的不平衡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导致多余的不被消耗的能量积累形成脂肪,使机体发生异常的脂肪增加。肥胖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并且与骨性关节炎,胆囊疾病和某些癌症紧密相关,其中食道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子宫癌和乳腺癌等与肥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的基因组成会影响到此人消耗和储存能量的状况。如果双亲中有一个肥胖,则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60%;如果双亲都肥胖,则儿女肥胖的可能性高达90%。研究人员还发现被收养的儿童体重情况与其亲生父母相似而与养父母不似。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结果类似:双胞胎体重相同的概率是非双胞胎亲兄弟的两倍,这些发现证明了遗传在肥胖的可能性中的作用。

很明显,当摄入量比所需多或者少时,确有一些东西影响到此人相应的增重还是减重。如果每天都额外摄入4180 KJ 能量,连续100天,有人重了14 KG,而

有人只重不到4.5 KG。类似的,体育锻炼时,同样的运动量有的人体重减轻得更快。同样,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关注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希望能发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下面是针对肥胖的一些主要的研究领域。

首先是受关注度很高的瘦身素,这是一种在肥胖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的蛋白质激素。

1、瘦身素

设想有这样一种食欲抑制剂,它可以与脑部的食欲调节化学物质和谐共处,对其他组织也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然后最终受到这种化合物控制的脂肪组织同样可以产生它,精确地反馈给机体。当身体脂肪增多时,会刺激产生更多的这种物质,促使进食减少,体重减轻。而当脂肪减少时,情况正相反。这种诱人的描述其实正与激素瘦身素的真实作用机制相差无几,它在体内运作得很棒,至少在脑中是如此。

瘦身素的遗传编码处于称为ob基因这一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中。ob 基因缺陷型老鼠不能在异常肥胖的时候产生瘦身素,结果通常比正常的老鼠重3倍。而相比较瘦的那只老鼠与它同样属于基因肥胖,但因为人为注射瘦身素,所以可以保持较瘦体型。

瘦身素对能量平衡和身体脂肪的作用

A、正能量平衡:

① 身体脂肪增加

② 血液瘦身素增加

③ 下丘脑反应

④ 进食量减少,能量消耗增大

B、负能量平衡:

① 身体脂肪减少

② 血液瘦身素减少

③ 下丘脑反应

④ 进食量增加,能量消耗减少

瘦身素的发现以及它在脑部的反应位点的发现,为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肥胖开辟了新的途径。瘦身素可以抑制神经递质NPY的活性,而后者又是脑部作用最强的食欲刺激剂。那么为什么不对超重的人注射瘦身素来抑制食欲,增加其能耗呢?事实上,绝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身素浓度已经比较高了,即使再增加瘦身素的量对食欲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有一小部分肥胖是例外,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产生瘦身素。对这一小部分人,注射瘦身素才能控制食欲及体重。单从逻辑上讲,大多数肥胖的人脂肪较多,瘦身素的浓度也较高,他们的饥饿感本应该没有正常人强烈。而研究结果并非如此,胖人尽管其瘦身素水平很高但同样感到饥饿并且保持肥胖。原因可能是随着肥胖程度增加,尽管瘦身素增多,但大脑的瘦身素受体对其的敏感度却在减弱,这正如Ⅱ型糖尿病人体内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一样。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可能与瘦身素增多有关。

最近还发现了瘦身素对身体各部位其他的调节作用。比如,瘦身素可以选择性地减少中心脂肪;将体内的脂肪的存储情况传递给女性生殖系统;刺激新生血管特别

是角膜部分的血管生长;作用于骨髓细胞促使其成熟分化为专职细胞;加速红细胞形成;帮助维持正常免疫反应等。可见瘦身素对身体的控制作用远非控制体重一种,这可能会对用它作为肥胖药物造成影响。

很明显,瘦身素并非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可以最终解释肥胖。肥胖的复杂性需要从多种途径来解释,不过 ob 基因活性及其蛋白质表达产物还是有潜力可挖的。研究人员有可能发现新的有效方法来治疗肥胖,目标很诱人,但目前还达不到。

2、调定点理论

对瘦身素和食欲控制系统的发现支持了长期流行的关于肥胖的调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如前所述,大多数人在靠节食减重后会很快反弹,这种现象似乎暗示人体可以以某种方式选择一定的体重而且可以通过控制饮食活动和激素活动来保持这种体重。

很多证据纷纷表明,是生理系统而非人的意愿决定了这个体重的固定值。这对于那些想减肥并维持减肥体重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这个机制就像一个自动调温器,设定温度后,温度低时进行加热,温度高时停止加热而进行保温。无论何时体重有所变化,固定点机制就会启动,调节能量代谢,试图恢复原来的体重。这些能量代谢上的调节,比基于机体组成引起的能量变化要大,这也许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胖的人很难保持减肥成果。

3、酶作用理论

有证据可以有力地证明,脂肪贮存与催化脂肪细胞贮存三脂酰甘油的酶的浓度升高有关。这种酶称为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其浓度随着细胞脂肪体积的增大而增加。LPL越多,脂肪细胞越易贮存脂肪,人体就越易肥胖。

一个与前述的调定点理论相关的有趣问题是:在开始肥胖之前,人的脂肪细胞是否含有高浓度的LPL?如果的确如此,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肥胖会遗传:因为包括LPL在内的所有的酶,都是由基因表达的。

4、脂肪细胞数量理论

肥胖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童年时产生过多的脂肪细胞。人体脂肪的量反映了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脂肪细胞的数量在发育期不断增长,到成年后就稳定下来。肥胖儿童脂肪细胞的增长速度要比较瘦的儿童快,而且肥胖儿童在十几岁时其脂肪细胞数量就达到了正常体重成年人的水平。

肥胖者的脂肪细胞还含有较多的LPL,因此这些细胞较易很快长大。可见肥胖反映的不仅是多而大的脂肪细胞,还有脂肪细胞的高效率。由于这个原因,肥胖者减肥变得更为困难,他们有很强的反弹趋势。因此,在脂肪细胞数量增长的青春期防止肥胖最为有效。

5、生热作用理论

基因编码数量代谢中所需的蛋白,其中一些蛋白质负责调控生热,即生热(thermogenesis)。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关注棕色脂肪(brown fat)。这种组织专门将能量转换为热。普通的白色脂肪将能量贮存于脂肪的化学键中,其代谢速度很慢;而棕色脂肪细胞则打断这些键,活跃地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较瘦的动物体内棕色脂肪数量及活性,比较胖的动物要高。一个人的脂肪释放能量过少,或者一个人的棕色脂肪量低于正常人水平时,他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贮存较多的白色脂肪。但成年人中棕色脂肪量很少。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套生热酶的系统。它们不仅存在于棕色脂肪里,而且广泛分布在全身如肌肉、脾和骨骼等处。这些酶就像棕色脂肪一样,温度较低时促使生热。它们同样可以适应某些环境的改变,比如身体状态,暴饮暴食、饥饿、外伤或其他类型的压力,根据需要释放适量的热量,这种生热方式被称为适应性生热(adaptive themogenesis)。这种生热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在构成适应机体新的需要的组织、酶和激素时的工作机制。另外一种生热方式可以浪费能量,此时组织分解燃料生热而不做功,当机体能量供应低或高时,这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慢生热来耗费或贮存能量。

节食者对这种反效应最熟悉不过:他们减少了食物能量摄入时,很快生热效应和代谢水平也相应下降。研究人员推测,当身体脂肪减少时,便启动强大的能量储备系统来防止能量的进一步损失,并重新使脂肪恢复到先前的水平。

然而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对于另外一种生热方式,即前述的食物的热效应,是有所不同的。对于非肥胖者用餐后一段时间内,能量消耗越来越快,然后会降至正常水平;而对于肥胖者,进餐后能量消耗并没有什么改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可以断定,过重的人总体上消耗的能量比正常体重的人少。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过重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比正常体重的人多。这也许是因为过重的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活动和维持整个机体。

6、肥胖相关基因

直至目前为止,超过600个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被发现与肥胖以及肥胖表型有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加快了肥胖基因的发现。最近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FTO基因与不同人群的体重指数(BMI)的差异紧密相关。携带一对FTO变异基因的成年人比正常人体重平均多3公斤。而携带一个FTO变异基因的人体重只增加1.5

公斤。FTO与肥胖的密切联系已在包括儿童和成年人在内,多个人群中进行的15个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另有两组针对中国人群研究的数据还没有定论。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中FTO的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体重指数(BMI)紧密相关。尽管FTO遗传变异的机率在中国人群中相对较低,但变异对中国人群体重的影响与欧洲人群相比并无异处。

FTO分子机制的研究,为分析它在各人种中的功能提供宝贵的信息,并为分析和诊断遗传变异引发肥胖的机率创造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