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持内蒙古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提案
二、建议
1.大力扶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靠天养畜局面。加大对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牧区新建及改造节水灌溉人工饲草料地500万亩,单位面积投资877元,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议国家每年补助5亿元;大力扶持棚圈、青贮窖、储草棚建设。“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要新建、改建棚圈6500万平方米,新建青贮窖10万处,储草棚30万处,基本上解决牧区牲畜安度冬春的问题。现在牧区建设砖瓦结构棚圈成本在500元/平方米以上,建议国家按每平方米300元,青贮窖每座10000元、储草棚每座20000元予以补贴。
2.大力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畜牧良种补贴的投入力度,改变头数畜牧业的发展局面。“十二五”期间,每年扶持30个良种繁育场建设,每个场改扩建国家扶持100万元,主要用于棚圈等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现代化种畜场。每年新建肉牛、肉羊“四有”人工授精站点(有固定房舍、有配套设备器材、有1—3只优良种公羊、有1—2名技术熟练配种员)1000处,每处投资5万元,使牧区绵山羊人工授精配种率由现在的25%达到50%以上。加大对牧区优势畜种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将牧区优势畜种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全部纳入补贴范围。种公羊1000元/只/年,基础肉用母牛使用冻精补贴10元/头/年,基础母羊每年每只补贴50元,肉牛基础母牛每年每头补贴100元。
3.大力扶持牧区规模化养殖,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组织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牧区规模化养殖比重力争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5%,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户达到8.5万户。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4.大力扶持半农半牧区发展种草养畜,充分挖掘种养结合的优势。半农半牧区是内蒙古畜牧业生产重要的增长点,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谋求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扶持种草养畜产。对种草养畜户的饲草料基地(平整土地、灌溉设备)、青贮窖、机井等建设进行补助。
5.加大牧区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确保畜产品安全。建议国家重点对我区19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45个边境苏木和167个边境嘎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投入;大幅度提高基层防疫工作补贴力度,应按照实际工作量(每人每年3—4万针次),农区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牧区每人每年补贴1.2万元;对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加大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尤其要提高捕杀的标准。建议国家将奶牛的捕杀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头8000元,病羊捕杀每只补贴800元,同时保障疫点消毒无害化处理经费。
内蒙古13.2亿亩天然草原是内蒙古的生态主体。如何应对禁牧、草畜平衡可能带来的畜产品供应减少、牧民收入下降的挑战,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保障继续为国家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供应,保障牧区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牧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是内蒙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内蒙古畜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1.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应对草原畜牧业本身的易灾性和脆弱性。
2.畜牧业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目前,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依然以一家一户为主,绝大多数牧户只能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随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畜牧业饲养成本不断加大。
3.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主要牲畜品种个体产出水平低。畜牧业良种推广体系相对于种植业推广体系和防疫体系处于最薄弱状态。
4.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近年来,重大动物疫情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但由于周边国家疫情接连爆发,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5.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短期内可能影响牧民增收和牛羊肉供给。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要实施禁牧、草畜平衡,牧区牲畜头数将会较大幅度减少,禁牧舍饲圈养后生产经营成本也随之加大,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支出也大大增加,草原畜牧业将进入高成本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