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策略

2020-04-26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策略

作者:秦鹏晖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11期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日益多样化,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而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而不乏叛逆、猎奇心理的年龄阶段,他们关注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但又缺乏对这些感性材料真伪甄别、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往往对各类报道中的负面的新奇的信息关注得较多,而对正面的“正统”信息缺乏必要的关注与思考,甚至产生一定的怀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学生关注的典型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对零散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综合、概括,逐步培养其理性思维,提高其思维品质,从而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脚踏实地,实例分析———理性之根本

生活实践是理性之源、理性之本。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热点,在学生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培养理性之木。教师所选实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消极现象,刻意回避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和课程内容的不信任感,使所授内容教条生硬,惹人生厌,反而达不到课程要求。实例分析既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聚神凝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这要求教师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帅选、整理,所掌握信息与教材内容、课程要求的无缝对接,把握学生当前相关的所思所想等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得出正确观点。

例如,可以在学生们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们就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在“食品制造、销售、消费过程中政府应履行哪些职能?政府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等问题层层讨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上政府的所作所为。在理性分析与现实展示的比照中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分析看待社会现象,达到对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抛却因粗略获取材料而形成的疑惑、质疑心态,在去伪存真、理性分析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与优越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回避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恰恰是给学生留有更好的思维和判断的空间,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价值判断标准的判断打下伏笔,这也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

二、鼓励质疑,指导思辨———理性之动力

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理性思维的起点,而思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是理性思维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勇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打破各种“宗经”思维的束缚。在学生展现疑虑的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智慧与艺术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不足与欠缺,找到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兴趣,又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例如,如何看待“我国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通过讨论,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识到此举意味着我国城乡人口选举实现同票同权,进一步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种认为建国六十年以后才实现城乡人口选举同票同权,这六十多年我国的选举制度都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相悖。在了解了同学们的分歧后,我问:“为什么不在建国初始就实行城乡人口选举同票同权?”同学们的讨论顿时热烈起来,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和制度必须和当时的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时完善选举制度,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诸多变化的新形势下做出的决策。于是我水到渠成地介绍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初期的只在乡镇一级实行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到上个世纪80年代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从等额选举到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的结论也便不难得出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训练了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综合探究感性材料,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认同。 三、高屋建瓴,严谨深刻———理性之依托

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或消极现象普遍比较关注,也比较困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用理性引领学生走出困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课程理论上讲的是“应然”,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是这样的,如课程中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的特征”;“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的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等。“实然”即实际现状。在实际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有一定消极现象,如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问题、政务公开的程度问题、某些国家机构官员的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问题、贿选问题等。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然”与“应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只是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差距。正是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才有“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事实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也不例外,更何况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起点低、基础差、时间短,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另外,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不能误将支流当主流,影响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在学生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做一个观望者、评价者,更要努力做一个参与者、推进者,这样才能更快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如果教师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在以后的政治生活参与过程中会有极大的益处,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和政治素养,更好地适应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